书城文化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文化常识
13428300000061

第61章 教育常识(3)

强制性就是义务性,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谁违反这个义务,谁就要受到法律的规范。普及性强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包括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准、经费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等等全国普遍统一。免费性就是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国家专门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这是中国两千多年教育史的“里程碑”。

最近国家又对义务教育进行了新的改革,人们关注的焦点就集中在免费性上,主要是国家对教育的“两免一补”政策,即免学杂费、免课本费、补生活费。2005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资70多亿元,共资助中西部贫困家庭学生3400万人,2006年西部地区又全部免除学生学杂费,享受免学杂费政策的学生达到4880万人。

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始于20世纪20年代,它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教育的总和,既包括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也包括非常规的成人教育,是人生持续不间断的学习过程。

终身教育有四大特点。一是终身性,它是终身教育最显著的特征。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都是终身教育的内容;二是全民性。终身教育的全民性,是指接受终身教育的人包括所有的人,不分男女老幼、贫富贵贱一律享有民主、平等的教育机会;三是广泛性,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大内容,包括人生的各个阶段,是一切时间、地点、方面的教育;四是灵活性和实用性,任何需要学习的人都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学习的时间、地点、方式、内容、均由个人喜好决定。

终身教育还只是一种国际教育思潮,并没有形成权威的、系统的教学理论,有教育研究者提出自己很多建议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广泛流传。终身教育到代表人物和理论有保罗·朗格朗和他的《终身教育引论》,克罗普利与戴夫合著的《终身教育与教室训练》,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等。

情操教育

情操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有倾向的情感,是衡量一个人品行的重要方面。情操教育就是有目的的培养人们的情操情感和行为方式的教育。

情操包括理智、审美、道德、宗教四大方面。理智情操教育,它鼓舞学生有有坚持不懈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培养学生能冷静地面对自己的成绩和不足,避免出现狂躁、焦虑的心态;审美情操教育,即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崇高的审美理想、热爱真理的习惯、有为人类创造出一切美好事物的理想;道德情操培养,要求学生热爱祖国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科学为人类做贡献的抱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美德;宗教情操教育则是要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对待人生要有宗教般的虔诚和信仰。

情操的教育一般是靠老师或家长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学生自身要加强自我修养和精神陶冶,争取都有高尚的情操和美德。

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世界近代史上才提出的一个教育方面。审美活动不仅仅是艺术欣赏和创造,人美在审美的过程中还得到了愉悦。

审美是一种超越性、综合性的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形式化、动情化的教育特性,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感性能力,培养他们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人性,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自身的感性和理性和谐统一。虽然所有类型的教育都是这个目标,现对来说,审美教育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捷径,因为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审美体验的过程,受教育者很容易接受激动、亢奋的情感审美体验。

审美教育能够提升人的精神状态、提高人的生活品质,培养人们积极追求美、发现美、创造美的生活态度,任何人的生活和工作创造都需要美的知识和审美素养。

日本教育

日本经济科技持续的繁荣发达与日本的教育方针是分不开的,尤其是战后,日本大大倡导和加强教育改革。

面对当今世界日益信息化、国际化、科技化不断迅猛发展变化的社会,日本教育部门提出了一些列的教育方针。在1996年发表的《关于面向21世纪的我国教育》的咨询报告中提出,要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尤其是“生存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自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和自律意识,有关心、同情他人的情感与品格,培养学生适应国际变幻、爱护环境、志愿服务意识等。

总之,日本教育方针是以实用性为出发点,以严密的法制法规来引导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以高等教育的发展来为经济发展服务,以多元化办学来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以鼓励打工来提升学生的社会化素质。此外还鼓励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全社会教育、人人教育和被教育的终身教育习惯。

美国教育

美国是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家,落后于欧洲国家一个半世纪,但它却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原因众多,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独立后的美国尽快发展教育,一方面不断改革殖民时代的教育传统,积极向欧洲各国探求经验,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根据自己的民族特色加以改良,制定出反映未来世界教育方向与政策;另一方面,美国没有封建历史传统,客观上打破了人们固步自封的思维习惯。这两个方面共同成就了美国近代教育的辉煌。

美国政府倡导多渠道投资以及地方自治,以公款兴学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辅的投资方针,众多社会力量资助学校,承担特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可以为自己企业所用。还从自身移民国的国情出发,学校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制定上,采取多元文化思想并存的方针,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另外,美国政府还鼓励群众参与学校管理,校长实行聘任制,一旦受到公众弹劾就要辞职。

孟母教子

孟轲在三岁时,父亲去世,依靠母亲纺纱织布来维持生活。家里的日子虽然过得很苦,但母亲一心要将儿子教育好,让他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可是小孟轲从小就很淘气贪玩,常常和小伙伴玩的忘记了回家。于是,母亲就决定搬家到一个远离那些淘气孩子的地方。

但是,新搬的地方隔壁是个铁匠铺,小孟轲又学着铁匠玩起打铁来了。于是,孟母又一次搬家。而这次,她干脆把家搬到了郊外的荒野之处。她人为,这样单独居住,儿子便能专心念书了。可谁想到,清明节一到,荒野里又一下来了很多上坟的人。于是小孟轲再次从家里逃出来去观看上坟人。

孟母不得不第三次搬家,这次她把家搬到一所学校边,而且正是把儿子送到学校拜师读书。可是枯燥的学校生活让小孟轲又忍耐不住,他又开始了逃学。这次孟母自己也忍不住生气了,她把儿子拖到织布机旁,拿了把剪刀“咔嚓”把自己织的布全剪断了,说:“不愿读书的人将来长大了就与这剪断的布一样是没用的东西。

小孟轲震惊了,他下决心不再辜负母亲对自己的希望,发奋地读书,最后终于成了战国时的大学问家,世人尊称他为“孟子”。

郑板桥教子有道

现代孩子是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长辈不免对唯一的孩子百般疼爱,唯恐孩子受半点委屈。著名画家郑板桥可不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郑板桥52岁才得一子,取名叫小宝。按说中年得子该溺爱有加,郑板桥虽然很喜欢小宝,但对他管教很严,因为他知道:娇惯孩子就等于杀了孩子的道理,因此从不溺爱小宝。

小宝6岁时,郑板桥开始教导儿子读书,要求每天必须背诵一定的诗文,并让他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到小宝12岁时,他又叫儿子用小桶挑水,天热天冷都要挑满,不能间断。由于父亲言传身教,小宝的进步很快。郑板桥病危时偏让小宝亲手做馒头给他吃,当小宝把做好的馒头端到床前时,他已咽了气,只给小宝留下这样一张字条:“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

郑板桥的教子方法给我们的启示是:家长爱子有道。做家长的应该首先教会孩子学会生活,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使孩子在实践中学会自立,这是培养孩子优良品格的一个有效方法。

叶圣陶教子有方

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膝下有两子一女,在他的教育下兄妹三人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叶圣陶先生给自己儿女分别取名至善、至美、至诚,由此可看出他对孩子的殷殷期望。他要求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清白做人,认真做事。他常说,人生在世要好好说话,好好做事,万不可半途而废。

幼子至诚从小调皮好动,为了让他养成脚踏实地的习惯,叶圣陶专门为儿子做了一根杆子不长的鱼竿,他对至诚说:“你得学着钓鱼,改改你那毛躁的性子。你坐在河边静静地等,等个一整天也不一定会有半条鱼上钩,就是这样你也得安心等待。”叶圣陶就这样让至诚克服了毛躁的习性,这也是他专门对小儿子的以“静”制“动”教育方法。

由此可见,教育孩子成长不但要目的明确,而且要针对孩子世纪情况方法得当。

董必武重视言传身教

董必武先生年逾五旬才结婚,老来才得两子一女,他十分重视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吃饭的时候,他要孩子们背诵诗篇:“锄禾日当午,汗滴河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并借此机会给孩子们讲农民中天的不易,教导孩子从小就爱惜粮食。孩子们读书的时候,他又讲革命故事、各地风俗人情,孩子问什么问题他都给予热心回答,即使他一时答不上来他也不会生硬地拒绝,而是与孩子商量,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孩子因此觉得爸爸很重视自己,对学习也很感兴趣。

董必武还告诫子女不要有任何的优越感,不能搞特殊化,更不准以他的名义牟取私利。女儿楚青大学毕业后,拒绝了有关照顾,听任国家安排使用。小儿子良翮高中毕业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良翮带头到河北晋县插队落户。临行时董老嘱咐他,到农村后要好好干,与农民同甘共苦,好好锻炼自己。后来良翮在农村干得不错,董老又要妻子亲自去晋县一趟,希望当地党组织对良翮要从严要求。

董必武临终时把一点存款交给了党和国家,只跟三个孩子留下一首革命教育诗作为遗产,几个孩子对父亲的教育铭记在心。

李嘉诚教子

香港巨富李嘉诚,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有见地。

李嘉诚非常注意对孩子人格与品性的培养,经常教导儿子学习自己做生意“不赚钱”、以诚取胜的信念;在生活上要求儿子克勤克俭,不求奢华;在事业上注重名誉,信守诺言。他特别教导儿子要努力工作,学会为他人着想,多考虑对方的利益,不要占任何人的便宜。

两个儿子以优异的成绩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后,满以为可以在父亲的公司里施展宏图,干一番事业,但李嘉诚拒绝了,他要哥弟俩自己打江山去。于是兄弟俩去了加拿大,一个搞地产开发,一个去了投资银行,他们都把自己的事业经营得有声有色。两年后,李嘉诚又把两兄弟召回自己身边,并面授他们一些经验说:“注重自己的名声,努力工作,与人为善,遵守诺言,这会有助于你们的事业。”

每当人们称赞两兄弟业绩出色时,长子李泽钜就说:“感谢父亲从小对我们的培养教育,它是最好的商业教师,尤其在教授‘不赚钱’这点上。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最主要的是怎样做一个正直的商人。”

李嘉诚的“冷酷无情”,把孩子逼上自立、自强之路,使他们成了商界新的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