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文化常识
13428300000073

第73章 民族婚俗(2)

然后是更为繁琐的进门仪式,从下马、进门、上楼到入厅,每过一道程序就得唱一次颂歌,献一条哈达。新娘入厅后,坐在新郎下首,迎亲和送亲的队伍也入厅依次坐定,接着便献“切玛”、敬酒,给佛象、父母献哈达,在柱头上挂哈达。参加婚礼的人唱着谐青,以示祝贺。主人献哈达。感谢众人。做完这些,新郎送新娘入洞房,其他人便尽情吃喝玩乐。这种活动一直延续三天。三天中,亲朋都可陆续来送哈达和礼物,主人款待酒茶,新娘不出房周旋。宴请宾客和交接仪式完了以后,新娘才出房门,与家人同乐。

婚礼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文化进程的不断变化,像这样繁琐的婚礼,不知能保持多久。

“拴”在一起的傣族男女

傣族人举行婚礼时,都要通过一种拴线仪式来表示新人结为夫妻。

在举行拴线仪式时,竹楼的堂屋里摆上一张小桌,上面放着两个用芭蕉叶做成的圆锥形帽子,下面放着煮熟的雌雄鸡各一只,桌上还放有男方送给女方的礼物,如衣服、筒裙、银裤带、手镯等。此外放着糯米饭、红糖、芭蕉、盐巴、白线等。拴线仪式开始,新郎新娘并排跪在婚礼桌前,接受老人的祝福和来宾的祝贺。接着由主婚人致贺词,在座的人们都要伸出右手搭在桌子上,低首聆听贺词。贺词完毕后,新郎新娘每人从桌子上扯下一团糯米饭,在酒里蘸一蘸,然后点鸡、盐和白线等物,每人需连点三次,点完后又把饭团放回桌面。这时,主婚人拿起桌上一根较长的白线,从左至右,绕过新郎新娘的肩,把线的两头搭在婚桌上,表示已把两个人的“灵魂”拴在一起,从此白头到老,永不分离。接着,在座的老人们也纷纷拿起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祝福新婚夫妇幸福吉祥,生的儿子会犁田、盖房,生的姑娘会织布、栽秧。·

拴线后,桌上的一只鸡献给主婚人,另一只拿给小伙子们去分吃,预祝他们早日找到心爱新娘,也来幸福地拴线。其余的东西全部放在新婚夫妇的帐子边,过了三天才能吃。

拴线,傣语称为“树欢”,拴魂的意思。关于拴线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很早以前,一位年幼的傣族公主问宫中一个少年奴仆:“你知道我长大以后会嫁给谁吗·”奴仆回答说:“我就是你未来的丈夫。”公主听了大怒,将手中小刀甩向仆人,割破了仆人的额头,仆人也被赶出王宫。那仆人经过人生种种坎坷,最后成为另一个王国的国王,并且和他曾经入宫为奴的那个王国联姻。在举行婚礼的那天,公主发现新郎额头上的伤疤,知道他就是当年被她用刀子划伤的仆人,十分羞愧。她当即表示:愿与丈夫心相印,魂相依,永不分离。并拿起一缕白线将两人之手拴在一起,表示永不分离。从此,傣家人便有了结婚拴线的风俗。

奇特的瑶家婚礼

瑶族的婚礼仪式向来古老、神秘。

按瑶族的风俗,送亲时不能从别人家的大门前过,一是怕被别人家的邪恶冲撞不吉利,二是别人家怕过路的新娘把自己家的吉利带走。送亲队伍走到新郎家门前时,新郎家的人立刻迎上前来向送亲的人敬茶、敬酒,唱起悦耳的山歌以示欢迎,并进行“圈围亲家”仪式。即送亲的人把新娘围在圆圈中间,三位乐师吹响锁呐,敲响铜锣,围着新娘及送亲的队伍呈“8”字形里外各绕三圈,表示驱除迎亲路途中所遇到的邪恶。随后,在阵阵音乐声和歌声中,将新娘和伴娘送入新郎家旁边临时搭建的一个柴屋里,这天晚上她俩就在此过夜了。

送亲的人将新娘送到这里就算完成使命。新娘要等大祭师选准吉辰,举行迎亲仪式后才算是真正的新郎家人。举行仪式一般要在凌晨左右,在此之前哪个胆大的小伙子进去将新娘抢到手,那新郎家也是没有办法的。因为,这时候的新娘还不是新郎家的人,因此新娘在进男方家之前被自己心爱的小伙子领跑的事常有发生。不过一般新郎家也早有准备,他们早已经准备在柴屋旁燃起两堆篝火,10多个小伙子会在这里彻夜饮酒唱歌,保护新娘不被他人掳走。瑶族的还有风俗,这两天新郎不能在家中,要跑到外面的朋友家躲起来进行逃婚,一般的人是找不到他的,直等到拜堂的时候由乐师们吹响乐器去把他接回来进行拜堂。

第三天早上四时左右吉时到,开始举行瑶族婚礼中最隆重的仪式——合婚拜堂。随着大祭师的咒语响起,乐师们吹响喜乐走出家门,找到新郎的藏身处将之打扮一新,身着盛装的新郎被接回家。在祭师的咒语声中一对新人拜天地、拜祖宗、夫妻对拜,向祖宗牌位敬酒。新郎家里喜乐声、酒歌声不绝于耳,寨子里一堆堆燃烧着的篝火映红了山寨,也映红了火堆旁瑶人的笑脸。

天渐渐亮了。最后,新郎家要向新娘的父母付礼金,也就是送彩礼。双方父母在大祭师、媒人的陪同下来到屋子后树林的草坪上,喝过一杯喜酒后,便在大祭师、媒人的监督下,新郎父母将12块银圆付给新娘的父母,之后双方父母饮下交杯酒,直到这时,他们才正式结为亲家。

含羞的维吾尔新娘

维吾尔族在举行婚礼仪式时,前来参加婚礼的客人男女分两边站立,由专门的宗教人士阿訇做主持,阿訇手捧《古兰经》先会问新娘:“你愿意嫁给某某的儿子某某吗·”新娘羞答答低头不语,围在她身边的朋友们就会不断催促她,但新娘还是不言不语。阿訇就会询问第二次,新娘仍是一声不吭。阿訇询问第三次,这也是最后一次,羞红了脸的新娘必须做出肯定回答,还要一定要全体客人们听得见。这时候阿訇高兴地转过身来问新郎是否同意娶新娘为妻,新郎在阿訇第一次询问时就高兴地大声回答:“我愿意!”接着,阿訇要让新郎新娘各吃一口蘸了盐水的干馕,干馕咸得发苦,但新郎新娘一定要吃下去,意味着夫妻俩从此就生活在一起同甘共苦。与此同时,客人们祝贺新婚夫妇婚姻美满,白头到老。

这个仪式举行完毕后,还有很多正式的婚礼庆典,届时大家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伞护全身保阿昌郎

阿昌族的男子在娶亲的时候,要请两个手脚麻利的陪郎帮着撑雨伞。因为当新郎要进姑娘家的堂屋时,新娘寨子的姑娘们会从廊檐两旁向他泼清水,如果新郎被淋湿了,就会被人看不起;如果新郎滴水未沾,连陪郎也会感到骄傲。

据说,这伞的作用是保护新郎免遭伤害。这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个阿昌族的姑娘叫腊咪,六七岁时她父母就双亡了,靠着两个哥哥过日子。

有一天,一位叫做腊纳青年人向腊咪的哥哥提亲。因为腊纳个人品质不好,脾气暴躁,平时娇生惯养,连开销都不会算,腊纳家就给腊咪哥哥十分丰厚的财礼以保证能娶到腊咪。兄弟俩一算收到的彩礼,除了办嫁妆外还能剩下一些用,也就爽快地答应了。

然而腊咪却是喜欢一个叫腊舍的年轻人。一次对歌后,俩人交换了定情物,并约定了下次见面的日子。腊咪的两个哥哥知道腊舍把妹妹拐走了,心里很不高兴。两个嫂子见腊咪找了这样一个标致能干的小伙子也很嫉妒,就在两个哥哥面前加油添醋说腊咪和腊舍的坏话,于是兄弟俩就想害死腊舍。

腊舍去娶腊咪的那天,天还很早腊舍就到了腊咪的寨子。但腊咪的两个哥哥不让他进门,说腊舍晚上才能把人领走,天黑了才能让他进家门。

好不容易等到天黑下来,腊舍的伙伴放着鞭炮,吹着唢呐,热热闹闹地进了腊咪家,腊舍高高兴兴地走上磕头,正想拱手作揖,突然几盆冷水从廊檐两旁劈头盖脸地泼下来,只见眼前闪来两条白光,腊舍一声惨叫就倒下了。腊咪听到这个消息后便自杀了。

为了保障新郎的人身安全,在新郎到达新娘家门口时,人们就撑起伞来遮住新郎,叫做:伞护新郎保全身。因此,这种特殊用处的伞实际是阿昌族新郎的护身符。

礼节隆重的朝鲜婚礼

中国的朝鲜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青年男女只有举行过冠礼后,才可以选择配偶。托媒说亲也严格按纳彩、问名、纳吉、纳币、请期、亲迎六礼程序进行。

定婚时,双方父母在女家见面,相互讨论后,最后由双方父母确定婚姻关系,否则不管青年男女之间关系多好,也不准许他们结婚。定婚后,接着举行“小婚礼”。男家准备丰盛的食品,并带着衣物到女家以送给未来儿媳。女方家也准备食物招待。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们都欢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说说笑笑,气氛十分融洽。在这种场合下,双方父母都要对自己的子女说些谦虚的话。如女方父母说:“我家的姑娘还小,不懂事,今后就拜托你们了。”男方父母则在女方父母面前发誓,要好好照顾儿媳。在这样的小婚礼上,双方父母会确定婚礼日期。

婚礼礼节往往十分繁琐。朝鲜族举行婚礼时,新郎身穿盛装,依照父母双亲的嘱托,亲自骑马到女方家去迎亲。新娘婚礼按“奠雁礼”、“交拜礼”、“合卺礼”、“席宴礼”顺序进行。“奠雁礼”,就是新郎把自己带来的一俱木雁献上女方预备的接雁桌上,表示夫妻二人要象雁子一样相亲相爱,永不分离。为新娘预备的饭碗底里,要埋下几个去皮的熟鸡蛋,新郎、新娘一起把他们吃掉,以示分享幸福,同甘共苦。婚礼结束,骑着高头大马的新郎和坐着大红花轿的新娘在当天一起赶到新郎家,为新娘举行新娘婚礼。新娘典礼要比新郎典礼隆重,预备的婚礼桌也要比新郎桌丰富得多。婚后第三天,新娘第一次“回门”。新婚夫妻到来,娘家为他俩举行欢宴,邻近亲里欢聚一堂,为他们的幸运而载歌载舞,欢乐到半夜。

唱出来的德昂族婚礼

德昂族婚礼,有其独特之处,那便是:在举行婚礼的两天中,人们自始自终都在歌唱。

第一天下午太阳快落山时,主人拿出香醇的米酒斟满后敬给长辈们,双手作揖请他们开怀畅饮,表示仪式开始。晚饭后,新郎新娘挎着盛有兰烟、芦子、沙鸡、石灰盒的简帕,在各自家里,分别把男女青年请到客房里,将兰烟挨个传给他们。然而他们都不会轻易将烟接过,他们会用优美的歌声,向新郎、新娘询问他们结识的经过,自由恋爱的好处以及今后的打算,直到获得满意的答复,才把烟接过来。

晚上十一点左右,新郎的伙伴们,由歌手领着前去迎接新娘。到了新娘家的大门口,歌手用“迎亲调”尽情赞美新婚青年间美丽的爱情。歌手唱时,小伙子们伴唱。听到歌声,女媒人从背篮里取出盛礼物的拱盘,摆上花和彩纸,按男女主人和男女宾客之分,逐一敬拜,挨个道別,直到敬完拜毕,才领着新娘,离开竹楼。

新娘离开竹楼后,歌队便把新娘围在中间,边走边唱,于凌晨一点左右来到新郎家中。从这时候起,一直到第二天天亮,少男女青年都是昼夜不眠,把新郎、新娘围在中间,用对歌的形式,表达相互间真挚的感情和对新婚者的热烈的祝贺。

第三天上午,是德昂族婚礼最隆重、最欢乐的时候,这一天,太阳一露面,由歌手领唱的歌队便在新娘家大门开始放声歌唱。歌手除了用优美的歌声歌颂长辈们的恩德外,还用动听的曲凋,赞美新郎、新娘的善良能干、聪明伶俐。听到歌声,女媒人立即背起盛满礼物的竹篮,挽着新娘的手,向竹楼上的人们挨个敬拜、赠物。赠物时,等级鲜明,通常是先主后宾、先男后女、先老后少。人们接受这些礼品时,可依自己的经济条件,给予一元、两元、伍元、拾元的回礼,小孩可给伍分、壹角、贰角的回礼,以此作为相互的纪念。

赠送礼品的仪式进行到尾声时,迎亲歌队簇拥着新郎,合着歌声,漫步来到新娘家的竹楼外,准备领取洁白的包头。这时,新娘家的媒人,蹲在竹楼门口,以娓娓动听的歌声,向歌手询问问题,直到取得满意的答复,才将洁白的包头系在新郎头上,用以祝贺新婚夫妇甜蜜恩爱,万事顺心。到这时候,婚礼才告结束。

别致有趣的东乡婚礼

居住在甘肃黄河以南的东乡族的婚礼十分别致,有很多有趣的习俗。

东乡新郎都有“偷厨”的风俗。在娶亲这天,新郎和伴郎会溜进女方家的厨房,一方面客气地向厨师和烧火的姑娘们道谢,二是找准机会从厨房中“偷”走一件厨房用具。姑娘们都知道新郎的真正来意,想从她们眼皮子底下“偷”走厨具很不容易,而且姑娘们还借此机会戏弄新郎,捉住新郎后将他脸上涂黑、嬉闹,就在这混乱中,新郎迅速“偷”走一样东西冲出重围,在姑娘们的嬉笑中,狼狈逃窜。

当新娘被迎娶进村的时候,宾客们竞相热情祝贺,其中总会有人领头高呼:“哈利!”,众人也会齐声应和,并有节奏的击掌拍臂,领头的做骑马式,左右跳动,前后旋转,众人也跟着时进时退,边喊边舞,十分热闹。新娘由送亲的兄弟抱下马车进新郎家院子时,亲朋好友欢聚一起唱“哈利”,表示祝贺。唱词由宾客即兴编唱,内容大多是新郎英俊,新娘美丽,夫妻恩爱,永不分离等赞美之词。

当婚礼进行到高潮时,人们还戏谑性地将新郎的父亲或叔伯等长辈脸上抹锅黑,翻穿羊皮袄,腰系铃铛,头顶破帽,手脚象征性地捆住,或者使他们倒骑毛驴“亮相”,人们称之为“戏公公”。

新娘过门之后,全村男女老少都借祝贺的机会检查新娘是否手巧,他们争先翻看新娘的新嫁妆,尤其是新娘的绣花枕头。因为绣花枕头上花卉绣工最能看出新娘的心机和手艺。此时,不论是年轻的媳妇们,还是青年小伙子们,都想对新娘的女红挑鼻子挑眼,乱加指责。如果实在挑不出毛病来,他们就唱着跳着,把新郎新娘拥进洞房。新娘上炕还未坐定,小伙子们就拿起绣花枕头向新娘砸去。新娘左躲右闪,仍然躲闪不及。在小伙子们看来,枕头砸得越狠越痛越好。这像是在考验新娘,看她脾气好不好。这是东乡人对新娘的最隆重的欢迎礼节。

好夜娶的侗族婚礼

贵州侗族的传统婚礼被称为不见新郎的婚礼,而且多数地区有夜娶的习惯。深夜,男家三十多人的迎亲队伍,除吹鼓手外,每人举着一个松明火把,穿山过坳,火红一片,恰似一条翻腾跳跃的火龙;再加上唢呐锣鼓的敲打和吹奏,在这寂静的偏乡僻寨,越发显得隆重和热闹。夜行十余里,迎亲队伍到达新娘的团寨里,但团门紧闭。原来这里不可轻易进门,设有道道“歌卡”。迎亲队伍每经一道“歌卡”,都要对歌,直到盘问对答毕,女家方才宣布发亲。新娘头戴侗帕,颈挂项圈,身着大襟花边盛装,右手举着用来避邪桐油纸伞,在女伴陪同下走上热烈欢快的鼓手吹奏之路。如果在途中遇到另外一支迎亲队伍,新郎和新娘就交换腰带表示互相“换喜”。到男家时,新娘要将放在门前装有米、茶和银饰的门降桶提进家,并靠堂屋的顶梁柱旁朝东方坐下。这时候并不举行拜堂仪式,新郎躲藏起来,新娘当夜由伴娘陪伴。第三天,娘家才来接新郎回门。

有意思的是成亲后的新娘新郎并不同居。次日,新娘吃罢丰盛的“百盘宴”,便由女伴陪同回娘家。以后新郎去女家做客,一旦女方有了身孕,新娘才一边挑着代表男耕的稻草,一边挑着代表女织的纺车来到男家定居。从这时候起,他们才算是真正的夫妇。

风趣的仡佬族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