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古代火箭
13451100000008

第8章 中国火箭的世界之路(3)

王氏高丽的创立,结束了后三国时高句丽、新罗和百济三个政权鼎立的局面,于936年统一了朝鲜半岛全境。时值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这时中国还没有将火药付诸实际应用,朝鲜也不可能有火器。因此契丹三次入侵朝鲜,所用的可能还是常规武器。在王氏高丽后期,蒙古兴起于中国漠北,在同宋、金的战斗中掌握了火炮、火箭、喷火筒和炸弹等火器技术,再借其骑兵的优势,得以西征东伐,扫荡欧亚大陆。

1231—1232年,蒙古攻金都开封府之际,借其使节在高丽境内被杀,遂出动大军压入高丽境内。但遭到当地军民的奋力抵抗。在龟州(今龟城)战役中,蒙古军使用火炮攻城,在镇压了当地农民组成的武装军后,攻占高丽京城(开城),高丽王逃至海岛。蒙古以武力迫使高丽沦为属国。1260年,忽必烈汗派兵护送亲蒙的高丽王子王植从大都(今北京)返国即王位,奉蒙元年号。蒙古贵族又在那里设达鲁花赤以监督其内政。1274年王植死,子 即位,纳忽必烈汗之女为妻,进一步依附于蒙元。此后高丽上层贵族纳蒙古宗女为妻,通蒙古语,易蒙古名,着蒙古服饰,较为普遍。1280年,蒙元借征倭之名,在高丽境内设征东行省,直属大汗节制网。高丽士兵学会了掌握火器技术,但火药和火器主要由元政府调拨。

1279年南宋被灭后,大批中国人来到高丽定居,南方沿海各地也不断有商船前往高丽开展贸易活动。数以万卷计的中国图书运往高丽,其中包括兵书。高丽工匠又根据中国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原理,铸成金属活字,印成书籍。大批高丽僧人、留学生、商人和使者也在宋、元时期前来中国,这就形成了双方技术文化交流的有利条件。元朝以后,中、朝在陆上和海上交通畅行无阻。高丽军队也用元政府调拨的火器装备起来。但王氏高丽后期,当恭憨王王濒在位时,倭寇(日本海盗)在沿海频繁滋扰,登陆后进行掠夺,造成境内不安。

高丽王单靠元政府接济军火已不足应付需要,而这时元朝已面临灭亡前夕,自顾不暇。因元末各地农民军揭竿而起,蒙古贵族政权被打得焦头烂额。以朱元璋为代表的农民军1353年起义后,因得火龙枪、火箭等火器,装备愈益精良,一时席卷四方。1368年,朱元璋即位于金陵(南京),国号为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同年八月,明军攻克元大都,结束了蒙古贵族的统治。洪武元年,明太祖遣使从海路持玺书至高丽王京都开城。1369年王颛也遣使来明廷表贺,朱元璋遣符玺郎锲斯持诏及金印诰文,封颛为高丽国王。燕京攻克后,中、朝陆上往来又得到继续发展。朝鲜需要明政府给予军事援助,以对抗倭寇入侵。这些要求得到了满足。从1370年起,高丽境内改用明朝年号“明”。明初对火药、火器控制极严,但肯于向王撷政权赠予大量军火。

王氏高丽时,武器生产与调拨归军器监,1377年新设火桶都监后,把火药、火器部分从军器监中划出,由三品官主其事。李朝时,除军器监外,另有司炮局,似乎相当于前朝的火桶都监,由王廷内官主持,后又统归军器寺。《李朝实录》中有关于火药、烟火、火箭、火炮等方面的丰富史料。1433年,世宗李 至京城东郊,观放火炮。因前命军器监新作“火炮箭”,一发二箭或四箭,试之,一发能放四箭矣。这种“火炮箭”即明永乐时神机营中掌握的神机火箭。现在看来并非真正火箭,而是将发射药放入药筒中,药力通过“激木”(中国叫“木送子”)的冲力将箭发出。但明代是一发一箭或三箭,此处朝鲜试行一发二箭、四箭,也获得成功。

日本是与中国隔海相望的近邻,两国自古就有持续不断的往来。在元代以前,两国间不曾以兵戎相见。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从高丽人那里得知可通往日本,遂几次遣使持国书东渡,均未受到理睬。帝怒,遂决定在1274年灭南宋,同时出兵征日本。当时正值日本史中的镰仓幕府时期。至元十年,忽必烈命屯戍王氏高丽的凤州经略使忻都和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率屯戍军、女真军和水军一万五千人乘三百艘战船越海入侵日本。另一路军由蒙古元帅忽敦和高丽都督金方庆率领,由合浦出发攻对马岛,再转攻日本北九州附近的壹岐岛。总共三万余众。在占领上述二岛后,进兵至博多湾。日本方面出动十万人迎战。元军虽人数居于劣势,但赖有火药武器,用火炮和炸弹等打败日军。但因北兵不习水战,加之海上远征劳累,又缺乏后勤支援,兵疲箭尽,复遇海风,不敢冒进,于是仓促撤兵。

至元十八年(1281年),忽必烈汗又以日本杀元使节为由,再派十万南宋新附军,由范文虎率领第二次东征日本。一路由忻都、洪茶丘领蒙古军、高丽军和汉军四万从高丽渡海,另路由范文虎带新附军乘船从中国境内的庆元、定海放帆。两路大军期以于六月会师于壹岐岛。忻都、洪茶丘所领蒙、鲜、汉军在壹岐岛以猛烈炮火击败日军。但后来军中疫病流行,士气低落。两军会合后又遇海上飓风,许多战船被毁,士兵溺死者无数。范文虎等少数人得以逃生,余众或被日军杀害,或沦为奴隶。在欧亚大陆横行无阻的蒙元远征军本不习水战,而日本又地处大洋之中,两次东征均不成功,给中、朝、日三国人民带来很大损失。忽必烈虽有第三次东征日本的计划,终因力不从心,也只好罢兵。

然而,元兵在日本的作战,却使那里的武士阶层受到很大震动,他们被前所未见的火药爆炸力吓得惊慌失措。从这以后,日本武士多方想从朝鲜那里了解制造火药和火器的技术秘密,引起朝鲜当局的警惕,下令沿海各道,严防将火药秘术外传。至今沿海各官煮硝宜禁之。这些命令在一段时期内收到了预期效果,使日本制造火药和火器晚于亚洲一些国家。元代统治者意识到,单靠武力无法使东部大洋中的岛国日本屈服,于是转而允许与之通商。日本对华出口物资中以硫磺为大宗,元明以来日船常满载硫磺在庆元等地卸货。1903年一次就卸下硫磺一万斤。无疑,这些“倭硫磺”成为中国制造火药的主要原料,满足了沿海各省对硫磺的部分需要。明时进口日本硫磺是那样多,以至当时有人竟误以为“中国本无硫”,这当然是不妥之论。

从13世纪以后,九州和濑户内海沿岸的日本武士和地方豪绅,为求得财富,分别来中、朝进行贸易,获得很大利润。但他们有时伺机掠夺沿海居民,因而变成海盗,被称为“倭寇”。他们并不代表本国朝廷,却有时冒充“使者”。中国沿海也有人与之勾结,从事走私活动。在这过程中,倭寇已掌握了火器。16世纪以后,中国东南沿海成为他们侵袭的对象,引起朝廷的不安。

从1543年以后,火药和火器才在日本逐步发展起来。但比起朝鲜、阿拉伯、印度和欧洲来说,已算晚矣。甚至到16世纪,日本还没有制造出火箭。日本地处大海之中,与别国没有陆上接壤,靠这有利地形可免蒙元军队大规模入侵,但也因此阻止了火药和火箭技术的交流。

与火箭有关连的烟火技术,在日本也发展得较晚。烟火在日语中叫“花火”,较早的记载是织田信长的日记体著作《信长公记》,其中提到天正九年辛巳一月八日在幕府放爆竹的事。稍后,三浦净心在《北条五代记》中提到天正十三年八月在北条氏与佐竹作战后,于夜间点花火慰问将士。记录德川幕府早期政事的《骏府政事录》中,叙述了庆长十八年八月在御前由唐人表演花火。《宫中秘策》也有同样记载:是岁八月,蛮人善花火者,自长崎至骏府。六日,太公监观花火。

由于日本武士的习惯是使用火枪和火炮,所以他们的军用火箭看来出现得较晚。17世纪20年代,制造出名为“棒火矢”(棒火箭)的武器,从外形和构造来看,很像是火箭。它分为二十目、三十目、五十目和一百目四种,最大射程为二千一百八十米。火箭技术在江户时代的日本,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和重视,反而枪炮较为发达。这也许反映出日本火器发展的特征。

3.火箭在东南亚的传播

中国很早以来就和东南亚各国有陆上或海上交通,互派使节和相互贸易,在这方面有不少历史记载。但当我们研究中国火药和火箭技术在东南亚的传播时,有关史料并不太多。首先可以假定,火药和火箭技术在这个地区的传播路线是沿着贸易路线进行的。这与实际情况应当是没有多大出入的。其次可以说,传播的时间可能发生在元代或明初。因为在这个时期内中国有两次与这个地区发生交通和技术交流的大规模行动,即蒙古军的入侵和郑和出使西洋。

蒙古军入侵越南和缅甸等国的过程中,正如他们在欧洲那样,把火药和火器传到了这些地方。越南古称交趾或安南,在陈朝时期,蒙元贵族三次派大军南下进入安南境内。1252年,忽必烈和兀良哈台率三万军队攻占大理(云南省境内),为灭南宋扫清道路。试图由云南进入安南,再由此北上,与北方南下的蒙古军会合,夺取长江流域各省。1258年,蒙古军三万人沿红河进入越南,攻占了陈朝京城升龙(今河内)。因为那里天气炎热,又加上粮草供应不济,而蒙古统治者又忙于灭宋,所以不久便退兵返滇。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改国号为元。1279年南宋亡于蒙元。1282年元兵从海路进攻占城。以上是第一次安南用兵。第二次南征始于1285年,由忽必烈之子脱骥率几十万军队经谅山进入越南,攻占其京城升龙。至同年夏,士兵患病者甚多,并遇到抵抗,又退。第三次在1287—1288年由五十万元军分水陆合攻安南。以上三次南征人数都以数万或数十万计,携带火箭、火炮、喷火筒和手掷炸弹等火器。火药和火箭技术就是在这时传过去的。越南陈朝的创立者陈日照本为福建长乐人,后移居安南以渔为业。安南贵族多汉姓,如陈、黎、丁、李等,皆通汉字。自从蒙元进兵以来,迫使陈朝接受元朝册封为王,并设达鲁花赤作为监察官。同时在陆上边界一带设互市场,也在海上展开频繁的往来和贸易。陈朝统治者认识到火器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因此至迟在陈朝末期,越南已学会制造火药和火炮等火器。在中国,朱元璋于1368年推翻元朝后建立的明朝,继续与越南南方和北方保持交往。明初洪武四年,明廷向占城王调拨不少武器,其中自然包括各种火器。

明初永乐四年,明成祖又派朱能、沐英、张辅为征南将军,率大军进攻安南,兵士随带火锐神机箭作侧翼包围时用,专门对付当地的象阵。《明史》八十九卷《兵志》称,京军设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合称三大营。而神机营专司火器操演及随驾护卫。已,征交趾,得火器法,立营肄习。《武备志》云:此即平安南所得者也。箭下有木送子,并置铅弹等物。其妙处在用铁力木,重而有力,一发可以三百步。这种武器是金属筒,下部装发射药,再上是木送子,木送子上放置箭。点燃发射药后,推动木送子,再把箭推出。从构造原理上与枪炮类似,所不同的是以箭代替弹丸。

中南半岛上的柬埔寨与中国交往的历史也很悠久。中、柬两国在元代以来的海上贸易相当活跃,使者、商人往来不绝。柬埔寨在13世纪从中国引入火药和火箭技术,为了制造火药,柬埔寨还从中国进口硫磺和硝石。

与柬埔寨接壤的泰国,元、明时的史书称为退或退罗,是中国同印度、阿拉伯海上贸易通道的必经之处。中世纪中南半岛上的柬埔寨、泰国和越南等国,在除夕和新年(春节)期间有点放烟火、爆仗的习俗,后来一直保留着。金边和曼谷的王宫每年除夕都放鞭炮以驱邪。泰国是否将火箭用于军事目的?泰国人在1593年同柬埔寨交战时使用过火箭。因此同样可以猜想到,泰国人也同样掌握了这种武器。缅甸与中国云南交界,其火药和火箭技术也是在元明时从中国传入的。19世纪时,缅甸人民曾用火箭武器抗击过英国军队的入侵。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交通也有很长的历史。南宋灭亡后,不少宋代遗民渡海来到印度尼西亚,把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那里,同当地人民一道在开发经济方面作出了贡献。火药和火箭技术传入印度尼西亚的具体年代,目前没有足够史料可资断定。但十三、十四世纪已有了这种技术传递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