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沉醉在徐克的电影世界中
整个2005年的五月,香港影坛如同一潭死水般沉寂,除了王家卫执导的三分之一部影片《爱神——手》之外,就再也没有一部本土影片的开画,难道大家都在等待徐克那部试图再现往日辉煌的武侠大作《七剑》吗?对很多人来说,香港电影如果没有徐克,就像世界杯上没有巴西一样会失色许多,至少看刘伟强的《风云》感到泄气,看陈嘉上的《千机变》感到丧气。
当然,一个好汉三个帮,徐克的成功也离不开程小东、黄霑、张叔平、余家安等御用班底的鼎力协助,这样他的影片才能在动作、画面、音乐、人物造型、语言等各方面都能够取得协调发展,从而汇成一道道精美的银幕大餐!
一、徐氏动作:
在平常人眼中,“徐克”这个名字是同武侠动作片联系在一起的,虽然他导演的并不完全是此类影片,但正如进攻永远是巴西足球的主题一样,动作也是徐克影片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先是程小东,后是元彬,中间再夹杂着袁家班的不时捧场,徐氏动作自然不会让人失望。
程小东的动作从来都是那么随心所欲,天马行空,令人眼花缭乱,不注重传统招式的一板一眼,也不受到地心引力的严格束缚。因此,他的这种指导风格更能体现出独孤九剑的“无招胜有招”,体现出葵花宝典的“细针震群敌”。而岳不群的剑气,靼子的快刀,甚至燕赤霞的“般若波若密”,都是他即兴发挥的写意杰作。小东最爱慢镜中人物的潇洒姿态,最爱武林高手的飞来飞去,最爱掌风扫落的尘土飞扬,最爱血肉之躯的灰飞烟灭,有了他的大力协助,徐克的魔幻武侠更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
不过对于《黄飞鸿》这样更注重招式的功夫片,本身没有武术功底的程小东自然难以担当动作大任,所以徐克果断地启用了袁家班,利用他们对武学套路的深刻体会来表现黄飞鸿的佛山无影脚,严震东的铁布衫,纳兰元述的布棍和衍空的大力金刚掌。当然这并不是老式动作片中简单的硬桥硬马,而是刚柔并进,具有强烈节奏感的新武侠动作,武学高手一招一式中渗透出的柔美之感得以充分体现,无疑是一大突破(这显然是徐克长期同吴宇森合作所形成的美学观念,因为在徐克早期的动作大戏《最佳拍档》中,动作远没有这么柔美)!不过2001年的《蜀山》虽然也是袁和平指导,但由于该片电脑特技色彩过于浓厚,完全限制了袁和平的发挥,使他只发挥出了一般武指的水平。至于两部《黑侠》,第一部动作还算中规中矩,到了第二部就有些难以恭维了,同粗糙的剧情一起成为了徐克电影中的滑铁卢之作。
元彬的崛起可能是由于程小东、袁和平这两大顶级指导(可谓武指界的绝代双娇)个人风格过于浓厚,无法受到“霸道”徐克的完全操控。于是个人风格并不明朗,但功底却非常扎实的元彬便成了此后徐克的御用武指。《狮王争霸》倒是脚踏实地,做到了“以武辅影”;而《王者之风》则成了他掏箱底的动作大放送,打斗场面占了影片大半篇幅,虽然很多动作都很精彩(特别是两师徒大战短天雷和大力王那一段,招招逼命,式式追魂,显得无比惊心动魄),但显然冲淡了故事的主题。《刀》这样的颠覆之作既是徐克的一个突破,也是元彬的一个突破,动作在这里面其实根本不重要,只是元彬将“快”字诀充分融入到定安和飞龙的刀法当中,使两人间的殊死搏斗渗透出古龙小说的意境,对于全片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
至于洪金宝大哥,他担当动作指导的《西域雄狮》的确有些失败,因为总感觉片中人物的动作缺乏以往“黄飞鸿”系列中的流畅自然,倒是鬼脚七模仿严震东和纳兰元述掏箱底绝招同黄飞鸿对打的场景还为大家带来了几分亲切感。而刘家良老前辈担当总武指的《七剑》(另有董玮和熊欣欣辅佐),则在动作写实的基础上增添了几分诡异。
二、徐氏画面:
“蓝色,黄昏,流浪儿,慵懒的歌,红马车”,王菲慵懒的歌声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徐克电影的画面。只是在徐克蓝色烟雾营造的气氛中,时常酝酿着重重杀机,譬如《笑傲江湖》中“独孤九剑”的初试牛刀和《东方不败》中日月神教发动的夜袭,就是在这种蓝雾笼罩的黑夜中完成的。
蓝色的确是徐克最爱用到的颜色,它给画面增添了几分神秘感,非常符合夜间打斗的“情调”。当然,红色和黄色也是老怪所爱。红色主要运用在服装中,如小倩和东方不败的红绸薄纱,法海的大罗袈裟等;而黄色则多用于外景,如《新龙门客栈》中的大漠黄沙,《黄飞鸿》中的夕阳斜照。
要调配好这些颜色,使之在画面中取得和谐,必须得有一个出色的工匠,这个工匠便是香港第一美指张叔平。很多人都念念不忘他和王家卫、杜可风构成的铁三角,但我觉得他和徐克的合作更为成功。《青蛇》便是他的巅峰之作,其五彩斑斓的色调和山水泼墨般的画面令人如痴如醉,光是蛇精居住的那个大宅,就够美学专家们研究好半天了。
而在徐克的电影画面中,我们往往能欣赏到美丽的户外风景。但和那些内地武侠片导演纯粹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秀丽风光不同的是,他真正做到了“景服务于影片”,许多灵感甚至都是应景而生,这的确值得内地导演们好好学习。
当然,徐克并不喜爱静止的画面,他更热衷于摄像镜头的移动,于是电影画面也就不停地流动切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特别是那些动作场面,本来可能平淡无奇,但经过他这一“三镜头法”的拼贴组合,观赏效果立刻倍增,这大概也是徐克武侠动作电影更受欢迎的缘故吧。
三、徐氏音乐:
一部优秀的影片离不开美妙的音乐,它能使人更加沉醉于影片中,从而体会其悠然意境!基于这个道理,徐克对音乐的挑选可从来不马虎,很多时候观众眼睛还没来得及落到银幕上,心灵就已经被优美的音乐旋律所感染,对影片的观赏欲望自然也就更加强烈了。
和徐克合作最多的音乐人无疑便是黄霑,《倩女幽魂》、《沧海一声笑》和《男儿当自强》等经典杰作都是出自于霑叔之手。他的音乐非常豪迈大气,符合徐克的创作理念,因为本身老怪也是一个非常大气的导演。他采用了霑叔的这些音乐来表现阴阳交界处光怪陆离的景象,表现动荡江湖血雨腥风中弥漫出的悲凉气氛,以及热血男儿保家卫国的铮铮铁骨,结果自然大受欢迎。
而霑叔对背景音乐的配置也是轻车熟路,知道什么气氛下该用什么旋律,给人一种很自然的感觉。《青蛇》的电影音乐则是霑叔和年轻音乐人雷颂德合作的结晶,陈淑桦的《流光飞舞》沁人心肺,颇具印度风情的《莫呼伽迦》迷乱而又诡异,而金山寺中的佛家梵音则为影片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当然,《梁祝》的音乐制作是最轻松的,因为有了前人的不朽篇章作为铺垫,只需稍加改动便可摆上台面。
唉,故人已乘黄鹤去,往日情景只能在梦中才能浮现!放眼整个香港,霑叔之后还有谁能配得上才华横溢的徐老怪?
四、徐氏语言:
“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啊!”
“你看看,他们为了一个泥菩萨,每个人像发了疯似的,中国没救了!”
“人——”;“妖——”
……
电影语言是一门艺术,《大话西游》和《东邪西毒》中的对白已成了后现代语言的教科书,虽然徐克的影片是以动作取胜,但他对语言的选取也毫不含糊。
他的语言通常言简意赅,符合影片的快节奏,有时候甚至快得令人反应不过来。而从中也时不时透露出一些国家、社会、人生的大道理,虽然有些过于直白,但也颇符合中国人的接受观念。反而他为了迎合好莱坞口味所制造出来的语言却不得人心,《反击王》和《雷霆一击》就不提了,《蜀山》中峨嵋老祖呐喊出的“精神的力量,宇宙的力量,重生的力量”分明是在向西方的观众群体发出呼唤,但东方观众却坠入了云里雾里。
五、徐氏幽默:
最早体会徐氏幽默,还是《狮王争霸》中的那句中国氏英语“爱老虎油”。而徐克也经常在一些正剧中穿插一些幽默,比如《男儿当自强》中师徒做火轮车时的尴尬,《东方不败》中岳灵珊化妆时被整的闹剧,《青蛇》中姐妹俩扭动臀部时引发的骚动,以及《梁祝》中祝英台通过考试的幸运,这些幽默使得影片不至于总是沉浸在杀戮和斗争中,有张有弛,非常迎合观众的观赏心理。
当然有时也会出现一些黑色幽默,最典型的莫过于《人间道》中诸葛卧龙老前辈诉说他怀才不遇,写什么都被禁的无奈,令人在哈哈一笑之余另有所思。
而徐克拍摄的真正喜剧片,如《花月佳期》和《满汉全席》,也都颇有水准。其中《花月佳期》偷师刘镇伟,从时空倒转的游戏中来探讨爱情的缘分;而《满汉全席》中的美味佳肴则会让刚刚用完餐的观众都直流口水;只有《大三元》有些鸡肋般食之无味,笑过以后就什么都记不得了。
可惜失意的好莱坞之行也让徐克损失了许多幽默细胞,不仅体现在他的两部劣质西片上,看看《蜀山》,看看《黑侠2》,再看看《散打》,甚至那部受到高度评价的《顺流逆流》,都给人感觉硬梆梆的,缺乏以往的那种“徐氏幽默”润滑剂,从而也就造成了观众内心的疏离感。
六、徐氏演员:
很多人一提到徐克就会想到李连杰,的确他的黄飞鸿造型深入人心,但他却只和徐克合作过六部影片,只占了他本身影片数量的五分之一!但正是徐克给了他一个走出“少林寺”的机会,将黄飞鸿这一代宗师的形象加以重新塑造:年轻、帅气,武功更加厉害,并且又身怀民族大义,的确令看腻了关德兴老爷子的观众们耳目一新,也使得李连杰迎来了其演艺生涯的第二春。
但李连杰不喜欢《东方不败》中的飞来飞去,于是便脱离了徐克的掌控!而徐克立马推出了新一代“功夫小生”赵文卓,他的身手比李连杰还要好,只是表情显得有些呆板,所以黄飞鸿的后面两部包括同名电视剧都不是很成功。不过徐克也看中了他的冷酷一面,让他演了《青蛇》中的法海和《刀》中的定安,剑走偏锋,自然取得了奇特的效果。
徐克的确喜欢动作演员,什么甄子丹啊,于荣光啊,熊欣欣啊,周比利啊,都成了他影片中的常客,反而像梁家辉和梁朝伟这样的文艺小生他却不喜欢,当然张国荣和吴奇隆是例外,因为那个阶段被好莱坞诱惑得“春心荡漾”的徐克还是推出了不少爱情喜剧片。
与徐克合作最多的演员是刘洵和熊欣欣,他们并不只限于“黄麒英”和“鬼脚七”的身份。别忘了还有演过“严震东”、“任我行”和“衍空”这三大狂人的任世官,他可真是凭借着自己与生俱来的豪迈霸气把这些反派角色给演活了。
也许天生一个“好色相”的缘故,所以徐克影片中的女星都特别美。小倩成为后人无法超越的美艳女鬼形象,周英杰手持机枪的飒爽英姿也倾倒众生,而东方不败的红装素裹,金香玉的妖媚风骚,白蛇青蛇的婀娜多姿,十三姨的明眸善睐,都显示了徐克对这些美女明星内在魅力的充分发掘,真可谓“慧眼识英雌”啊。
有时候女性也会成为主角,比如《刀马旦》,比如《倩女幽魂》,比如《东方不败》,再比如《新仙鹤神针》,都是女人在风头上压过男人,肆意施展着她们的红粉暴力。当然遇到《黄飞鸿》这样的动作巨片,她们全得靠边站,干瞪眼看着黄师傅独自卖弄他那“佛山无影脚”的绝技。
徐克选角有一个惯性,比如吴奇隆和杨采妮,演绎了“梁祝”的千古绝恋之后又要共渡“花月佳期”;再比如张国荣和袁咏仪,刚吃完“满汉全席”又开了“大三元”,更不用说李连杰、关之琳、莫少聪、赵文卓和王静莹了。
但如今,天命之年的徐克显然有些老眼昏花,《蜀山》的豪华明星阵容并没有发挥实效,而安志杰在《黑侠2》中从头到尾都找不到演戏的感觉,《散打》就更莫名其妙了,一群第一次演戏的新手除了打架之外都在混时间。
2005年的《七剑》则汇集了香港、内地、韩国三地的众多影视明星,除了熟悉的甄子丹和杨采妮外,其余的都在徐克的影片中比较陌生。只在《妖兽都市》中出现过的香港天王黎明,还有从来没有合作过的大陆小生陆毅,大陆硬汉孙红雷和韩国美女金素妍,这对力图重拾河山的徐老怪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七、徐氏情怀:
相对于其他香港导演,徐克无疑是最具雄才大略的,从新浪潮时期的“三部曲”《蝶变》、《地狱无门》和《第一类型危险》开始,他就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将最时尚的视听语言奉献给大家。
他酷爱雄壮宏伟的大场面。《男儿当自强》片头的百人海滩练武,《狮王争霸》和《王者之风》中的舞狮大会,《东方不败》中的黑木崖之战,《风云再起》中的海战风云,《青蛇》中的水漫金山,无一不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他酷爱颠覆过去。《东方不败》颠覆的是武侠名著,《青蛇》《梁祝》颠覆的是民间传说,《黄飞鸿》、《新龙门客栈》颠覆的是粤语老片,而《刀》则是对他本身武侠风格的一次彻底颠覆。在那些颠覆的作品中,我们又能看到许多不自觉的人物错位,譬如小青和法海抢了白蛇、许仙的风头,东方不败让令狐冲成了“花瓶”,而英台母亲和那位大师之间的陈年爱情也几乎成了梁祝千古绝恋的翻版,只是由于女方的背叛才导致了这段爱情的破灭。
他酷爱在影片中表达许多复杂的思想观念,譬如《刀马旦》中的乱世儿女情怀,《男儿当自强》中的民族救亡观念大冲突,《笑傲江湖》中的江湖险恶,《梁祝》中的封建家长制。只不过有时候显得虎头蛇尾,力不从心,使煽情流于表面化。
总之,徐克的电影思维太为复杂,他绝不是那种喜欢“原地踏步踏”,懒于创新的普通导演。他在每部作品中都寻求自我突破,包括他的那些平庸之作,包括他的那些票房毒药。
游龙剑、青干剑、舍神剑、天瀑剑、兢星剑、日月剑和莫问剑这七把神剑的横空出世的确让人感到一种震撼。从曾经的浪漫武侠到如今的写实武侠,早已过了天命之年的徐克到底能不能为我们开创一个华语武侠的新纪元呢?
2.那个给我们带来欢乐的胖子——王晶
距离《天下足球》还有半个小时的时间,手中不停地按着遥控器,突然在“湖北经视”顿住了,因为画面上出现的是周星驰的“西人牙膏”。好久没看这部《百变星君》,如今看起来却是那么亲切,渐渐地在笑声中忘却了生活的烦恼。而这一结束便迅速切换到湖北教育台,又是张家辉和王晶的豪华赌局。自从有了《千王之王2000》,香港的赌片便走到了尽头。
王晶,又是王晶,他触动着我们的笑穴,他侮辱着我们的智商,小市民对他追捧有加,文化人对他不屑一顾。但电影大师也好,庸俗商人也好,“王晶”这个名字将会同“徐克”、“吴宇森”、“王家卫”、“杜琪峰”们一起,永载香港电影史册。
一、大师王晶:
追女片、赌片、武侠片、三级片、枪战片、爱情片、鬼片……王晶的电影题材丰富多彩。
《赌神》、《赌侠》、《雷洛传》、《新鹿鼎记》、《洪熙官》、《九品芝麻官》、《每天爱你八小时》……王晶的优秀作品数不胜数。
导演、监制、编剧、出品、策划、制片、演出……王晶还同时从事着多种电影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