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的背景
13463400000016

第16章 书籍,总是文化的载体(8)

作者认为,要让孩子养成推迟满足感的习惯,就必须让他们学会自律;要让他们养成自律意识,对安全感产生信任,父母必须以身作则。这些心灵的财富,来自父母表里如一的爱和持之以恒的照顾,这是父母送给子女最好的礼物。假如这些礼物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孩子也有可能从其他渠道得到,不过获得礼物的过程,必然是一场更为艰辛的奋斗,通常要经过一生的鏖战,而且常常以失败告终。

作者还谈到了很多父母对问题孩子没有办法也懒得去想办法等问题。大多数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束手无策,连续数月乃至数年都无任何对策。“原以为孩子长大些,就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不懂事,可局面一点改变都没有。”客观上讲,父母做出某些决定的确很难,但父母这种消极的“等、靠、延”确实与事无补。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个别问题可能消失,但终归是极少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适当给予指导和帮助,多了解他们的问题,必然是有益的事情,问题拖得越久,就越是难以应付,甚至积重难返,解决起来自然更加艰难了。

作者认为,懒惰就是原罪,懒惰常常通过心理疾病而得以呈现。在这种情况下,懒惰无疑是魔鬼的化身,体现我们内心邪恶的一面。所谓邪恶,就是为所欲为、横行霸道式的懒惰。有些懒惰者只要举手之劳就能走出困境,实现自我完善。但是,除非他们受到强迫,不然的话,他们宁愿保持现状。

我觉得作者关于懒惰的论述实在太独到了。与懒惰对应的是勤奋。我个人认为,勤奋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勤劳的本质在于尽己之力,对所从事的工作负起责任、勤勤恳恳、自我约束、不怠不惰。勤,不仅能发家、致富、兴国,而且能养德、获知、强身。勤于学习,获得知识;勤于劳作,衣食无忧;勤于思考,脑子活络;勤于锻炼,身体强健。一勤能解千忧,一勤能治百丑,一勤能治百病。人世间还有什么比“勤”更重要的品质呢?很多人都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出了问题,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出了问题,就是不愿意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究,去弄清事情的真相,去把握内在的规律。以至于很多年过去了,山河仍旧甚至每况愈下、无法收拾了。

作者显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因此他反复强调:“每个人都必须走自己的路。生活中没有自助手册,没有公式,没有现成的答案。某个人的正确之路,对另一个人却可能是错误的。”你在本书找不到“走这条路”、“在这儿左转”之类的指南。“生活之路不是由沥青铺就的阳关道,它没有通明的灯火,更没有路标,它是荒漠中一条坎坷的小径。所以,很多时候你还得自行判断。”这就要求我们凡事对自己负责,凡事自己去寻找答案,多做些提升自我的工作,寻一条自我圆满的道路来。

我很喜欢《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它是作者几十年工作经验的结晶,说的都是掏心窝子的话,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其中的精彩论述,既是作者工作实践的感悟,又是理性思考的升华,是一本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好书。

没有心智的成熟,将万事难成或一事无成。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常常不是被别人打垮的,而是被自己的内心压垮的。关注内心,可以从阅读《少有人走的路》开始。

写于2011年11月14日,改定于2012年3月17日

读书何用

近年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人发出“读书何用”的感叹。特别是一些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就业、生活方面遇到了暂时的困难,甚至不如小学文化学历的农民工父亲月收人高,就惊叹“读书不如去打工”。这是一种典型的缺乏远见的感叹。通过这些事情,我对读书的用途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发出了下面的感叹。

1.中国古代有很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贤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了这种心胸和情怀,他会去研究历史的规律,学习的规律,经世致用的规律,不愁没有用武之地。读书最大的用途在于开阔你的视野,锤炼你的信心,开拓你的潜能。这些都具备了,假以时日,何事不成?

现在的人都变得急功近利了,明明需要一二十年才显作用的读书事业,硬要它三五年就见成效,否则就说读书无用。你说可笑不可笑。

笔者也有亲身经历,那是笔者刚大学毕业那阵子,与我的一位初中毕业就招工上班的同学同事,他曾嘲笑我“读书有球用,还不是和我一样来当工人”。然而十几年过去了,我在一座省会城市生活得很滋润的时候,得知他生活很不如意。他自己依旧在原来的工作岗位,老婆下了岗,日子过得很紧巴。更为要命的是,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差,似乎还看不到改变的可能。

2.中国有句古话叫“劝君莫欺少年穷”。现在的大学生,如果真有理想,肯实干的话,经过若干年的锤炼,都会成为好钢,成为国家的栋梁。因此我总奉劝世人:千万莫欺天下读书人,否则一定会遭到天谴和报应。

有一个“命运定律”说的极好,那就是上半生过得不怎么顺的人一般下半生过得比较顺,而上半生过得比较顺畅的人会有沟沟坎坎在下半生等着呢。人生路都是自己一跟斗一跤摸爬滚打过来的。

对于聪明人而言,这世界上从来没有好吃的干饭,也没有白吃的苦。正是通过吃的苦、受的累,掌握了驾驭命运和开拓财源的本领,才能让下半生顺顺当当。一个年轻的大学生,走出校门时只能算个半成品。只有在社会上锤打好多年,才能掌握成功的规律,摸清赚钱的门道。

读书,会遇到生活的困难;不读书,会遇到发展的困难。读书会失望,不读书更没指望。就拿那位农民工父亲来说,或许他的月收入的确高于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儿子,但那也是几十年积累的结果。没见哪个愣头青刚踏上社会,就能立马获得高收入的。

前一段时间,有老朋友打电话给我,她为读初中的女儿成绩一般而苦恼,为上不上高中而犹豫。我告诉她只要孩子不出奇的笨和万分的讨厌上学,一定要让她上高中,考大学,通过持续的学习来决定人生的命运。

我的好多同学尽管高中毕业后上了极其一般的大学,多年后却有很多人成了清华、北大等名校的硕士生、博士生。学问之道在于坚持,一个年轻人即便上不了好大学,一般大学亦可。只要有志气、有追求,多年后终究会厚积薄发,弯道超车完全可能。

3.目前中国髙校扩招和改革后,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博士头衔的人越来越多,但大师不见增多。细想之下,真正的大师都是靠积累产生的。郭沫若、鲁迅、王国维、梁启超、沈从文等等,都没有博士头衔,他们的成功在于坚持。从他们的经历我深刻感受到,终生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的著名总统杜鲁门先生。尽管他学历不高,但保持了不断读书的习惯,积累的学识不输于任何高等院校的学生。靠着非凡的学识与韬略,杜鲁门带领美国很快治愈第二次世界大战创伤,使美国取得了长足发展。正因为多年学习提供的底气,杜鲁门以高度的自信顶住了种种压力,果断解决了战后美国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他常向部下说:“不是每一个读书人都能成为领袖,而每一位领袖必是读书人。”他已经把读书作为领导人必修的功课。

4.在物质世界里,人很渺小;但在人类浩瀚的思想世界里,人确实很大。

读书这个事情的确太重要了,人的理解力是依赖他的知识背景的。这就是我为什么对一些人反复讲一些基本的读书理念他们听不明白的原因所在。因为积累太少,他们的立意和境界都不高。

孟子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读书治学的重要性。只有读书治学,才能明辨是非,才能安顿内心,关照自我,始终保持安详宁静的精神状态,在任何时候都能将放散的心找回来。“心”都安顿住了,还有什么事情办不成呢?

我至今保持了这样一种习惯,有解不开的难题就翻书、上网、査资料,而不是到处救助、询问、病急乱投医。

窃以为,为了医治自己的无知之病,总得不断地补充新知识。这么多年来,深感自己并非有天赋的人,但我喜欢看点新书。为了读书,可以深更半夜捧读摘抄而不知累,一个问题可以思考数月而不觉苦。

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书籍是精神食粮,书籍是智慧锦囊。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是开阔,性格越是温和,头脑越是冷静。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到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心中没底,对一件事情毫无见解和主张。读书太少,学识太浅,了解不多,难免手忙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