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的背景
13463400000022

第22章 旅程,张开了文化的眼睛(5)

让人留恋的18号楼,位居中央俯瞰四周。这里环境幽雅清宁,楼台亭阁间碧水红花、林木石桥,显示了中国古典建筑情趣与现代建筑格调的完美融合。几只老鸹悠闲地在草坪上散步,即便有小车经过它们身旁,也不慌不忙,习以为常,表现出文质彬彬的风度。

芳菲苑的位置比较理想。北面隔水而望的是18号楼;南面隔着大树、林木的是12号楼,具有“借景”的优势。以它为中心环顾四周,有一种中西合璧的韵味和舍我取谁的气势。

近18时,我们在芳菲苑参加了“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希望树儿童救助专项基金”启动仪式暨“希望之夜慈善盛典”。当晚来的名人很多。有陈至立、许嘉璐等中央领导及影视名星刘烨、尹相杰等人。走在铺着红地毯的走廊上,看着墙上的名人字画,欣赏着摆放的国宝级古董,我感到大开眼界。只恨自己的知识储备太少,说不出这些古董好在什么地方,只觉得它美、它眩、让我感到好奇与惊讶。

在晚会现场,主办方通过电视短片向来宾展现了甘肃陇南和河南兰考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现状。据统计,我国目前有近2.5亿儿童因为家庭贫困延误治疗而导致病情恶化;贫困地区儿童发育迟缓率为43%;少数民族地区儿童发育迟缓率竟然高达72%;近两亿农民工选择将子女带在身边,而这些孩子中接受早期教育的比例不到10%……陇南和河南地区的贫困儿童只是我国庞大的贫困儿童中的极少一部分。

刘烨出任了“中华希望树儿童救助专项基金”的爱心大使。启动仪式后,慈善义卖会如期举行。刘烨捐赠了多位冠军亲笔签名的乒乓球拍,现役中国女排捐赠了集体签名的排球,当晚共义卖作品20多件。

在人们心目中,将军总是带有神秘色彩的。当晚我有幸见到了慕名已久的女将军——王晓棠。王晓棠从1955年登上银幕,先后演出过《神秘的旅伴》、《海鹰》、《碧空雄狮》、《鄂尔多斯风暴》、《边寨烽火》、《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电影。1958年3月,王晓棠调到八—电影制片厂。她出演反特片《英雄虎胆》中的女特务阿兰。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将女特务勾引解放军的过程表演得淋漓尽致。“中国第一女特务”的雅号,由此不胫而走。

青年时期的王晓棠,曾是近半个世纪的“金童玉女”,集出众的外表与精湛的演技于一身。除了会唱中外歌曲、苏州评弹,会说地道的豫、浙、川、冀等省方言外,还能歌善舞,会写诗歌,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能演员”。文化大革命给王晓棠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文革”期间,被“专政”的王晓棠饱受了钢丝鞭、大木棍的殴打,经受了下放、丧子等沉重打击。1975年,重返八一厂的她选择做导演。上世纪90年代初,王晓棠被提拔为八一厂厂长,并被晋升为少将,成为中国电影界唯一的女将军。先后执导了《大转折》、《大进军》、《较量》等一大批极具影响力的大片。

王晓棠担任导演时已50岁,被提拔为八一厂厂长和党委书记时近60岁。多才多艺的王晓棠,在演员、导演和行政这“人生三部曲”中,给自己画上了漂亮的感叹号,开创了八一厂上世纪精品迭出的辉煌期。

晚宴上,我仔细凝视这位年近80岁的老人。她历经坎坷,但笑容满面,眉宇间隐隐映着飒飒英气。她很沉静地坐在那里,与人轻声细语地聊天。面对前来要求合影的红男绿女,无一拒绝。她大大方方地端正坐姿,露出孩童般的笑容,一笑就是一对酒窝。这种笑是自然的、真诚的,是那晚我在钓鱼台国宾馆感到最温暖的时刻。

2010年12月7日

人民大会堂的晚宴

人民大会堂是一个庄严雄伟、朴素典雅的地方。作为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党和国家的许多大事发生在这里。尽管平时没有重大活动时也对外开放,但能看遍它的角角落落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由于工作的关系,有一段时间我反复出人人民大会堂。或看演出,或布置会场,或联系工作,对它熟悉了,也就希望能有更深的了解。但从未想到能在那里吃一顿正餐,而且是在大会堂最大的宴会厅之一澳门厅。

2010年底,我们着手筹备一个全国重大先进典型的事迹报告会,大家忙着勘査路线、实地踩点、现场排练、修改文稿,忙忙碌碌好几天。凌晨5点多就得从驻地赶往大会堂,去了就开始忙,甚至顾不上看看近在眼前的天安门升旗仪式。那天晚上,有关领导在人民大会堂澳门厅犒劳筹备报告会的同志们。我们从大会堂的东门过了安检,经风门厅、过厅、中央大厅转到北门,通过汉白玉楼梯到了大会堂的第二层。

映入眼帘的首先是迎宾厅,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宴会前欢迎贵宾的地方。最醒目的是《江山如此多娇》的国画,高约6米,宽约9米。由著名画家傅抱石和关山月以毛泽东主席《沁园春·雪》的意境为题材创作,大气磅礴,立意高远,由毛主席亲笔书写画题。据说迎宾厅铺有大会堂最大的一块地毯,重3吨多,可惜我们无法验证。

在《江山如此多娇》的巨大国画前驻足后,我们参观了二楼可以举行万人酒会的宴会厅。对那28根沥粉贴金的廊柱印象深刻。只见奶黄色的墙壁和巨大的圆形廊柱环绕四周,天花中央镶嵌着巨大的吸顶大花灯,与旁边棋盘式的彩色藻井交相辉映,整个大厅显得金碧辉煌。从二楼步人三楼,我们在三楼的中央大厅驻足参观。中央大厅也叫“金色大厅”,由于平时不对普通公众开放,一般的游客对它知之甚少。

“金色大厅”周围分布着河南厅、重庆厅、澳门厅、陕西厅、小礼堂等。20根10多米高的朱红漆金的石柱,支撑起一片富丽堂皇的天花藻井。这里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举行高规格新闻发布会的场地。每年全国两会召开时,总理记者招待会通常安排在这里。“金色大厅”因而成为中外瞩目的焦点。

“金色大厅”的主色调为金色,中国元素很多。穹顶上5盏巨大的金色吊灯,为大厅增添了辉煌气氛。彩色玻璃、艺术铜雕、石材雕刻等新型建筑材料的巧妙运用,又为大厅增添了许多时尚靓丽的格调。环顾四周,只见厅内雕梁画栋,挑檐飞角,尽显中国建筑的尊贵典雅。“壮哉中华,雄踞东方。五岳峥嵘,柱立禹甸……”的书法作品《中华颂》挂在大厅南头,读罢令人豪气顿生。

澳门厅位于“金色大厅”的东北侧,富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大厅分为主会议厅和四季厅两部分,建筑风格一西一中,反映出澳门中西文化交融的特点。主会议厅大约有500平方米,大致由前厅、过厅和会客室组成。厅内布局起伏有致,丰富多变,吸收了许多西方古典建筑艺术的手法。面对东门的主墙面上镶嵌着宽约7米,高约3米的巨幅绒绣壁画:《濠江景色》。画面中描绘着蓝天白云,在白云和海水之间,呈现出澳门岛的沉静与繁华。岛上建筑参差错落,跨海大桥轻舒两臂,有一种横空而出的美感。在另外的东墙上镶嵌着一幅抽象的壁画,反映出太阳光芒普照的景象,表达了人们对光明和温暖的渴望。

四季厅十分宽敞,大约有800多平方米。主要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厅内庄院小墙、飞檐高翘,建有莲池玉阶、亭台园榭,呈现出雕梁画栋,竹翠树绿的模样,南方庭院的元素基本具备。细看之下,北方宫殿中的和玺彩画、锦字坊心的装饰纹样也时隐时现,有点皇家风范。南墙深红色的花岗岩上,镌刻着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先生的诗作《澳门厅颂》’诗意与厅内布局相互映衬,别有深意。

晚餐按国宴的标准和套路上菜,实行“分餐制”。服务员站在主要领导右侧,面带微笑,引请入席。宾客入场就绪,宴会正式开始。

主持晚宴的领导说,大会堂是人民的大会堂,也是我们这些工作人员的大会堂。最近我们推出的重大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获得了圆满成功。今天在这里犒劳大家,除了吃饭,对大家也是一次极好的公民意识的教育,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我们是国家的主人。我们是以主人的身份到这里的。今后要以主人的身份更好地推动工作,履行好主人的职责。

晚餐共六道菜。大多清淡软烂,嫩滑香醇。入座前桌上已摆好冷盘,主要是几样冷菜:黄瓜丁、酱牛肉、素火腿、脱皮花生、水晶萝卜块,分量不多但酥脆爽口,不算主菜。第一道热菜,分量很足,柔嫩腴滑,软糯爽口,像是鱼翅汤,但未待确认,谈笑间一扫而光。第二道菜上了辽参,汁水勾配得很好,来不及细细品尝,巳经滑到食道去了。这些菜都是用小车从厨房推出来的。上菜程序一般等宾客吃完一道菜后,就有专门的服务员及时换下一道菜。主菜上完,再上甜点、水果。

我感到吃得过于匆忙了。对下几道菜留意起来。第三道菜是金瓜果蔬,尽管只是一道清炒的小菜,但看得出选料讲究,瓜果蔬的搭配恰到好处。在黄色的甜瓜陪衬下,西芹百合、竹笋菜花各显其色,花花绿绿让人很有食欲。

第四道菜是法式烤鹅肝,属于英法大餐,颇有嚼头。鹅肝在法国和世界上其他地方,一直受人青睐,享有“绿色食品之王”的美誉,具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延缓衰老等作用。当晚的鹅肝据说原产地广西。那里养的鹅重达20多斤,经常听古典音乐,按专用的食谱饲养,养出的鹅肝每个重约1斤半。由于法式烤鹅肝掺人了少些黑胡椒,入口鲜咸且有一点辣味。

紧接其后,上了一道醋椒鳜鱼,鲁菜做法,肉身雪白。葱段、姜片、花椒、胡椒的运用恰到好处。又上了一道清炒澳带。澳带是一种类似鲜贝的贝壳类海产品,一般的海鲜市场都有售。清炒澳带色泽光亮,口味鲜嫩。这是今晚的最后一道主菜。菜毕,上了一道浇了巧克力汁、椰子丝、芒果丁的冰淇淋。大家边吃边聊,别有一般风味。

吃倒是次要的。观赏大会堂的用品和餐具,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大会堂的宴席讲究菜品美、器皿美、服务美,餐具器皿的精美让人赏心悦目。当晚的餐具以瓷器为主,造型各异,品种多样。光盘子就有树叶形、菜叶形、鱼龟形等等,罐子有做成水果形状的、鸡鸭形状的,增添了宴会欢快的气氛。刀、叉、勺多以优质的不镑钢制成,吃冰淇淋的勺子让人感觉是银的,特有的金属光泽令人过目难忘。

当晚的领班是一位智性的中年女性,举止得体,温文尔雅,极热心地向我们介绍每道菜品,语言简洁,点到为止,表现出很高的文化素养和娴熟的业务能力。在她的周到安排下,大家开怀畅饮,无拘无束,气氛热烈活跃。各类盘盏中的菜品、点心和水果被吃得干干净净,绝无浪费。这也体现了大会堂的接待风格:饮食精致,合理搭配,吃好不浪费,喝好不喝醉。离席时餐桌井然有序,收拾得十分妥当。

华灯绽放的天安门广场今晚显得尤为亲切温馨。我们离开大会堂,很快融入滚滚车流中。“我们是国家的主人”,这句话仍旧在我耳边回响。我从来没有如此直观地感受到这句话的内涵。是的,我们是主人,我们在自己家的餐厅吃了一顿饭。我们能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得更好,绝不辜负这菜美酒醇的犒劳。

2010年12月29日

游了神农架

好几次想去神农架,都未成行。看了许多介绍那里自然风光的图片,心中充满向往。最近几日很忙,但总算忙出个头绪,利用出公差的机会,游了神农架。

神农架因神农采药的传说而得名,以其保存完好的森林生态令人瞩目,以其独特雄奇的山岳景观倍受青睐。相传远古时候,神农氏曾在这里遍尝百草,采药治病,由于山髙路险,只好搭架而上,这些架子成了原始森林,“神农架”之名就源于这一美丽动人的传说。

神农架素有“绿色宝库”之称,是全球中纬度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一块绿色宝地,素以原始、神秘著称于世。神奇的“野人”之谜和难解的“白化动物”之谜为它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据说,世界各地的蛇都是五颜六色的,在神农架却常见白色的蛇,可以作为“白化”的例证。至于“野人”的故事,大多是传说,众说纷疾中平添了神奇与怪异。目前,神农架已独拥三顶桂冠:中国的“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的“人与生物圈保护网”;世界自然基金会确认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点”。这些命名是真实的、可靠的,可见神农架的底气与实力,向人们显示着此处值得一游。

走进神农架,会被眼前的一切所感动。满眼都是绿色的神农架,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核心保护区甚至达到96%以上。视野里全是绿色的山和挺立的树。沉缓着、突兀着、凝重着、翠绿着、峥嵘着,傲首挺立,绵亘起伏,呈现出中国山水画的大写意,呈现着昂扬向上的绿色生机。山谷间不时飘出缭绕不绝的雾岗,被风吹成轻纱一样,荡来荡去,随处可见;瀑布在半山腰时隐时现,犹如白练,又如奔马,让人产生如梦似幻,飘飘欲仙的感觉。

夜宿木鱼镇神农山庄,推窗望去,在射灯的照耀下,视野所及全是墨绿色的山的海洋。灯光如同水泡一样滚来滚去,犹如硕大的珍珠滑过山梁。静寂的夜晚没有杂音,只有风吹树林的涛喧和秋雨敲打屋檐的嘀嗒。我仿佛能听到心跳的声音。看样子这次来对了,从都市走进大山,从喧嚣回归于宁静,是一种难得的福分。

很想看点闲书,可惜没带,只好看酒店摆放的宣传资料。这些资料大大渲染了神农架所处的地理位置——神秘的北纬30°线。说这条线链接着一串串绚丽多彩、慑人心魄的世界自然之谜百慕大三角、埃及金字塔、诺亚方舟、撒哈拉大沙漠、珠穆朗玛峰……神农架野人之谜也令人注目地串在这条神秘纬线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外野考科学家曾做出这样一个推论:神农架是地球上最有可能生存野人的地区。因野人的传闻,神农架得到了世人更多的关注。

资料写道:“野人之谜,世界许多地方都有报道,但大都渐渐销声匿迹,唯独神农架至今仍然不断有野人目击消息频频传来,或许是这里的生态环境更神奇,或许是这里的人文关怀更亲切,或许是它们眷顾这片生息久远的故土家园?正是由于它们的眷顾,更为这条地球上最亮丽的风景线平添了几分神秘壮美的色彩。”

想起了野人,思绪就远了。感到这些野人应该比我们这些现代人更幸福。神农架的野人传闻,或许寄托了现代人的梦境追求。全身而退的隐居生活对现代人而言仿若空中楼阁,是人们心中遥不可及的美妙仙境。因为野人的存在,使人类的发展有了另一种可能,那就是热情地投人到大自然中,做一个纯粹的自然之子,过一种无污染的生活,少了许多世俗的烦恼。

现代社会,人们总是行色匆匆,远离自然,远离内心。也曾想过要放下手边的事情,到清静之地归隐休息,甚至下定决心永不出山,但常因放不下而事务缠身。即便去了清静之地,也总在想着现实的事情。譬如我等俗人,整天忙忙碌碌,看似做着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实际上可能在伤害着自然,心出世,身入世的半隐生活由此成了难以实现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