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函谷关
13480300000004

第4章 函谷关的老子文化(1)

老子是我国春秋末年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不仅是道家学派理论的奠基人,被后来的道教奉为教祖,而且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启蒙者。他的著作《道德经》,即《老子》一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自《道德经》问世以来,上至皇帝高官,下至黎民百姓,都对这部经典著作有着极大的研究热情。据不完全统计,有史料记载的版本达一千八百多种。不仅在国内影响广泛深远,而且在7世纪便以梵文传到国外,18世纪传至欧美各国,以后逐渐风靡世界。《老子》思想博大精深,蕴涵丰富,涉及天、地、人各个方面,在政治、经济、军事、艺术、伦理、养生等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研究老子思想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现象。英、法、美、日等四十多个国家都在研究《道德经》,翻译《道德经》的版本已达六百余种,其中日本人著述达三百三十余种。因《道德经》成于函谷关,函谷关名副其实地成为道家文化的发祥地。2002年10月20日,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玉溪道人闵智亭为函谷关旅游区题写了“道家之源”四个字。

道家始祖老子在太初宫著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被视为我国哲学园林中的瑰宝,太初宫也因此被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道号玉溪道人)称为“道家之源”。它是函谷关景区现存最为古老的一座建筑,伴随老子入关而产生的“紫气东来”典故已为人们耳熟能详,颇具神秘和祥瑞之气。

函谷关不仅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它的文化价值同样不可低估。在古代,这里是东西地区文化交流的枢纽。“老子降生”“紫气东来”“仙丹救民”“玄元灵符”等故事在当地广泛流传,家喻户晓。

(一)老子降生

公元前571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楚国苦县曲仁里村(今河南鹿邑)被团团紫气笼罩着。绛紫色的场院、紫黑色的房脊、紫绿色的烟柳、紫灰色的树叶,连初升的太阳也变成了—片紫红。好一派祥瑞之气啊!人们都感到惊奇!这时,几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声从这紫气弥漫的村子里传了出来……

二月十五日那天,曲仁里村的李氏女早早起床,她一边梳理着满头秀发,一边小声唱着她平日最爱哼唱的村歌:“天水清,河水浑,俺上对岸去撑人,撑来一船男和女,个个都是好心人。”她一边唱一边在床边上坐下,没想到身子还没有坐稳,突然觉得肚子隐隐作痛,后来越疼越厉害。当村上人做饭的青烟和紫气徐徐上升的时候,她肚子已疼得难以忍受了,脸上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流。她忍不住倒在床上呻吟。邻家妇女闻声赶来,知道她要临产了,急忙给她请来了有名的接生婆—金妈。

金妈来到李氏床前细心察看,凭她平日积累的经验,确认是少有的难产,就是胎儿在娘肚子里过月时间太长,胎儿长得又大,再加上李氏女又是头胎,像这样的情况,大人小孩都有危险。连金妈这种有经验的接生婆也感到为难。金妈只好请来一位大夫,大夫仔细看过后,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走了。金妈无奈地让李氏斜靠在自己怀里,用手托着她的脖子。

李氏越发疼痛难忍,金妈只好用双手在她的肚子上慢慢揉着,一阵剧烈的疼痛使李氏昏死过去。“这叫人该怎么办?”金妈一抬头瞅见了案板上的一把菜刀,“剖腹取胎”的念头在心头一闪,又一想“不中,这样不光李氏生命难以保全,自己还将落下埋怨。”就在金妈瞅着菜刀迟疑的时候,李氏突然说:“快把我的肚子割开!”金妈犹豫地抓着刀举起又放下,没想到李氏女以惊人的力量抽身坐起,从金妈手中夺过菜刀,照着自己的肚子“哧”的一下拉开了一条血口子,血水从被划破的肚子和胞衣之中泉涌一般流出来。李氏微弱地断断续续地说:“我死后,告诉孩子,做个……对苍生……有益的……好……好人……”话没说完,这位英勇的母亲永远闭上了双眼。

李氏去世了,她的儿子却活下来了。李氏女生下的这一男婴,脑门儿圆圆的,鼻梁高高的,头发是白色的,小嘴下面还有一道白白的胡须,两只耳朵大得出奇。因为这孩子的耳朵非常大,人们就给他起名叫李聃,聃就是耳幔的意思,意思就是耳垂长而大。又因为李聃出生那年是虎年,当地人把虎称“狸儿”,和“李耳”音接近,这样就被人叫做李耳了。这就是后来的老子。

由于李氏生李耳时是剖腹产,怀胎时间又长,后来就有了很多关于老子出生的说法。有传说李氏是吃了李子怀了孕,又有说李耳是在娘肚里怀了九九八十一年,才从母亲的右肋下出生的。

(二)紫气东来

据《史记》记载:春秋末期,柱下史老子李聃看到周室将衰,西渡隐居。善天文秘纬的函谷关令尹喜,一天清早从家里出门,站在一个土台上(现瞻紫楼),看见东方紫气腾腾,霞光万道,观天象奇异,欣喜若狂,大呼“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忙令关吏清扫街道,恭候异人,果然,见一老翁银发飘逸,气宇轩昂。并且倒骑青牛向关门走来。尹喜忙上前迎接,通报姓名后,诚邀老翁在此小住。老翁欣然接受,在此著写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经》。以后,函谷关一带的门楣或春联都会写“紫气东来”一词,流传至今,表示吉祥。

又一说法是这样的:

当时,驻守函谷关的关令名叫尹喜,尹喜精通天象学问。一天早上,他站在函谷关的高台上,往东一看,只见东边的天空紫气升腾、祥云缭绕,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万道霞光辉映山川。这紫气逐渐弥漫了原野,弥漫了城楼。尹喜惊喜地呼叫:“紫气东来,必有异人来到。”于是,他便吩咐守关的部下,清扫庭院,迎接贵人。

关令尹喜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急切地站到关楼上眺望。忽然看见关外的路上,一位身穿黄袍的老者骑着青牛,旁边跟着小书童慢慢朝着关门走来。这老者白发银须,飘飘如仙,尹喜赶忙跑下关楼前去迎接。

老者就是老子,尹喜非常激动,忙跪拜行礼,情不自禁地说:“先生驾临,关壁生辉,晚辈我三生有幸啊!”

老子一惊,下了牛背,惊奇地看着眼前这位身着官服的人,问道:“请问,您是……”

“先生,我是这里的关令尹喜。”尹喜笑着回答:“二十年前,先生在周朝王室中管理图书时,我曾向先生借阅过书籍,请教过先生不少问题。这些晚辈至今仍牢记在心!”

说着挽着老子向院里走去,边走边说:“老人家,您既然来了,就在这里安心多住上几天吧。”

老子在关里做客,尹喜对他安排照顾得非常周到,除了晚上安歇之时以外,尹喜几乎天天不离老子的身边,那敬慕之情,真是难以用语言表述。

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五天,老子几次提出要走,尹喜总是不放。整整九天过去了,尹喜仍然不肯让老子走,仍然是热情地招待他、服侍他。老子心中十分过意不去,再三提出要过关西去。尹喜问:“不知您老人家执意要走都有哪些事要做?”

“我要到秦国去讲学,还要西行,到很远的地方去过真正的隐居生活。”老子认真地说。

“您老人家说的这些也都不是急着要办的,况且您老此去隐居,晚辈这辈子怕再也见不到您老了。您不能走,晚辈这里就是您最好的隐居之处,您可以在这里著书立说,把您的主张和想法留给后人。”

老子听尹喜要他留下来写书,不免心中一震,想起原在家乡时写成的大书被火焚烧,心里马上难受起来,他再也不愿写书了。但是看到尹喜一片真情,不免心动,感到盛情难却,于是就答应了。

尹喜亲自动手,给老子取来了笔墨、木札—没有写字的木简。另外,还准备了麻绳、刀子。这刀子是用来将木片上写错的字刮去的。

老子坐在东间窗下的桌案旁边,面对桌上展开的木札,望着窗外青碧的竹桃,开始构思要写的文章。想了很长时间,也没能够想出个眉目来,心里倒感到茫然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