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轮台罪己——汉武帝
13480800000007

第7章 巩固和发展多民族的统一国家(2)

汉武帝和闽越的交锋前后一共有三次:一次在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闽越派兵攻打东瓯,东瓯君向西汉王朝求援。汉武帝这时刚刚即位两年,年方19岁,但他毅然决定帮助东瓯,解除闽越的威胁,派出了严助(即庄助)带领会稽(今江苏苏州)郡兵从海上救援东瓯。结果闽越退了兵,东瓯王带着四万军民迁到江淮之间地区。第二次是在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闽越又出兵进攻南越,汉武帝派出王恢和韩安国两路大军支援南越,东进闽越。由于闽越内部政变,闽越王的弟弟余善杀死了国王,向汉将王恢表示归降,汉武帝才下令罢兵。第三次是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闽越王余善又一次起兵直接向汉王朝进攻,把进攻汉兵的大将号为“吞汉将军”,并自行刻成玉玺,准备称帝,与西汉王朝分庭抗礼。汉武帝派了大将韩说、杨仆、王温舒、朱买臣等五路水陆大军南进闽越。汉军势如破竹,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闽越内部又一次严重内讧,部将杀死余善投降。汉武帝平息了这次叛乱后,为防止后患,把闽越的贵族臣民统统迁徙到江淮之间。此后闽越地区一直较为安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

(三)征服南越

汉武帝平定南越的战争,发生在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汉初,南越王赵佗和汉高祖刘邦关系很好,汉武帝又帮助赵佗解除了闽越进攻的威胁,使之更加感恩戴德,甚至把自己的儿子赵婴齐送到长安做汉武帝的侍从。但是后来南越统治内部发生了矛盾,丞相吕嘉势力逐渐强大,与南越王太后发生争执,甚至在朝廷中动武,吕嘉逃出。几个月后吕嘉发动政变,杀掉南越王和王太后,同时也杀死了汉朝派去的时节,公开叛乱。汉武帝派遣了十多万军队分五路进攻南越,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攻下了番禺(今广东广州)。这时汉武帝本人正在山西黄河巡视,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立刻把该地改名闻喜,后来走到河南汲县(今汲县西南)西,又听到吕嘉被俘获的消息,便又把当地叫做获嘉,这就是今天山西闻喜县和河南获嘉县名称的由来。南越平定以后,汉武帝在该地区建立了九郡,其中六个郡在今广东、广西境内,三个郡在今越南北部。

(四)平定西南夷

西南夷是指今天甘肃南部、四川西部和南部、贵州北部和西部以及云南和西藏昌都一带地区。西汉时候,这一地区有许多少数民族建立的小国,较大的有今贵州北部一带的夜郎及今云南昆明一带的滇等。汉武帝时陆续把这些地区归入西南版图。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左右,由唐蒙带领一千人进入夜郎,建犍为郡,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派兵入滇,迫使滇王请降,在其地置益州郡。从此云贵地区正式成为中央王朝的郡县。其后,汉武帝又继续把西南夷地区全部归入西汉版图,在那里新置了牂牁等六郡。

(五)设立汉四郡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兵由水陆两路进攻,消灭了盘踞在朝鲜半岛北部的卫氏朝鲜。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统一其旧域后,在那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设置了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史称“汉四郡”。四郡其下各辖若干县,郡县长官由汉朝中央派遣汉人担任。很显然,“汉四郡”的设置,说明汉武帝已经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纳入了自己的统治范围。

(六)张骞出使西域

西汉时期,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今甘肃敦煌西)以西,葱岭以东,昆仑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即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辖地。广义的西域还包括葱岭以西的中亚细亚、罗马帝国等地,包括今阿富汗、伊朗、乌兹别克,至地中海沿岸一带。

西域以天山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百姓大都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周围。西汉初年,有“三十六国”:南缘有楼兰(鄯善,在罗布泊附近)、菇羌、且末、于阗(今和田)、莎车等,习称“南道诸国”;北缘有姑师(后分前、后车师,在今吐鲁番)、尉犁、焉耆、龟兹(今库车)、温宿、姑墨(今阿克苏)、疏勒(今喀什)等,习称“北道诸国”。此外,天山北麓有前、后蒲额和东、西且弥等。它们面积不大,多数是沙漠绿洲,也有山谷或盆地。人口不多,一般两三万人,最大的龟兹是八万人,小的只有一两千人,居民从事农业和畜牧业。除生产谷物以外,有的地方还盛产葡萄等水果和最好的饲草苜蓿。畜牧业有驴、马、骆驼。此外,还有玉石、铜、铁等矿产,有的地方居民已懂得用铜铁铸造兵器。天山南北各国,虽然很小,但大都有城郭。各国国王以下设有官职和占人口比重很大的军队。公元前二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以前,匈奴贵族势力伸展到西域,在焉耆等国设有幢仆都尉,向各国征收繁重的赋税,“赋税诸国,取畜给焉”,对这些小国进行奴役和剥削。

当时,正在伊犁河流域游牧的大月氏,是一个著名的“行国”,有四十万人口。他们曾居住在敦煌和祁连山之间,被匈奴一再打败后,刚迁到这里不久。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因此,大月氏与匈奴是“世敌”。

汉朝日趋强盛后,计划积极地消除匈奴贵族对北方的威胁。武帝听到有关大月氏的传言,就想与大月氏建立联合关系,又考虑西行的必经道路——河西走廊还处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于是公开征募能担当出使重任的人才。

建元三年(前138年),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郎”是皇帝的侍从官,没有固定职务,随时可能被选授重任。

张骞,汉中成固人。他是一个意志力坚定、办事灵活而又胸怀坦荡的人。他出使中途即被匈奴截留下来,在匈奴十多年,始终保持着汉朝的特使符节,匈奴单于强迫他娶当地人作妻、生了儿子,但这也没有动摇他完成使命的决心。他住在匈奴的西境,等候机会。张骞终于找到机会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他们向西急行几十天,越过葱岭,到了大宛。由大宛介绍,又通过康居,到了大夏,张骞这才找到了大月氏。

十多年来,大月氏这个“行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在伊犁河畔受到乌孙的攻击,又一次向西远徙。乌孙共有六十三万人,也是个“行国”,曾在敦煌一带游牧,受过大月氏的攻击。后来匈奴支持乌孙远袭大月氏,大月氏被迫迁到阿姆河畔,而乌孙却在伊犁河留住下来。自从大月氏到了阿姆河,不仅用武力臣服了大夏,还由于这里土地肥沃,逐渐由游牧生活,改向农业定居,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回国途中,又被匈奴拘禁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长安。

张骞出使时带着一百多人,历经十三年后,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个人回来。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张骞回来以后,向武帝报告了西域的情况。这就是《汉书·西域传》资料的最初来源。之后,由于张骞随卫青出征立功,“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被武帝封为“博望侯”。

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这时,汉朝业已控制了河西走廊、积极进行武帝时对匈奴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几年来汉武帝多次向张骞询问大夏等地情况,张骞着重介绍了乌孙到伊犁河畔后已经与匈奴发生矛盾的具体情况,建议招乌孙东返敦煌一带,跟汉共同抵抗匈奴。这就是“断匈奴右臂”的著名战略。同时,张骞也着重提出应该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这些意见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

张骞率领三百人组成的使团,每人备两匹马,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数千巨万”,来到乌孙,游说乌孙王东返,没有成功。他又分遣副使持节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回来,乌孙派使者几十人随同张骞一起到了长安。此后,汉朝派出的使者还到过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犁轩(附属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中国使者还受到安息专门组织的两万人的盛大欢迎。安息等国的使者也不断来长安访问。从此,汉与西域的交通开始建立起来。

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回到汉朝后,拜为大行令,第二年死去。他死后,汉同西域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元封六年(前105年),乌孙王以良马千匹为聘礼向汉请求和亲,武帝把江都公主细君嫁给乌孙王。细君死后,汉又将楚王戊孙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解忧的侍者冯镣深知诗文事理,作为公主使者常持汉节赏赐诸国,深得尊敬和信任,被称为冯夫人。她的活动,巩固和发展了汉同乌孙的关系。神爵三年(前60年),匈奴内部分裂,日逐王先贤掸率人降汉,匈奴对西域的控制瓦解。汉宣帝任命卫司马郑吉为西域都护,驻守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这是汉朝在葱岭以东(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正式设置行政机构的开端。

匈奴奴隶主对西域各族人民的剥削、压迫是极其残酷的。西汉的封建制度较之匈奴的奴隶制度要先进得多。因此,新疆境内的各族人民都希望摆脱匈奴贵族的压迫,接受西汉的统治。西汉政府在那里设置常驻的官员,派去士卒屯田,并设校尉统领,保护屯田,使汉族人民同新疆各族人民的交往更加密切了。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从新疆连接中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由于我国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成为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及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得到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后,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穿井术打造的地下相通的井,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此外,大宛的汗血宝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技术,后来汉朝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