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海沧民俗文化
13482400000023

第23章 附录:全普杳讲效积极做好非物化遗产普查工作

黄达绥

海沧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的要求和国家、省、市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关精神,根据厦门市文化局的统一部署,在海沧区委、区政府重视领导下,坚持“全面性、真实性”指导原则,从2006年底到2007年初组织普查工作人员广泛深入地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普查任务,成果喜人。

一、加强行政推动力度,确保普查顺利进行

海沧区委、区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对有关工作做了周密部署,要求文体局成立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普查工作计划和《海沧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并召开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会议,分管副区长亲自作动员,有关部门和镇、街道作表态发言,建立了协调工作机制,坚持按“统一部署,加强协调,全面展开,有序进行”的指导思想来开展普查工作,真正做到领导重视,机构落实,确保了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落实普查经费,为普查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在海沧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文化部门的积极争取下,财政部门在普查经费设备保障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除了下乡普查车辆给予保障外,还投入资金购买了电脑、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等普查设备。普查结束后,区财政还拨付专项经费5万元专门用于普查资料的汇编。此外,市文化局在资金上也给予专项补助。财政的有力保障,提高和加快了我区普查工作的效率、质量和进度。

三、注重气氛营造,为普查工作鸣锣开道

2006年以来,我们以“中国文化遗产日”的宣传活动为载体,先后以板报巡展等形式,深入社区、学校、农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区电视台滚动播出海沧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夫口,区报道组进行跟踪报道,大造普查声势,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效果,提高了公众的非物质文化保,的。

四、强化普查培训,建设一支精干的普查队伍

为了扎实有效推进全区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全面提高普查人员的专业素质,建设一支精干的普查队伍,我们的做法是:其一,组织区普查队员参加厦门市举办的封闭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班的培其二,在我区举办非遗普查工作培训班,来自各镇(街道)宣委,村、居分管文化的村委和各村文化协管员及普查小组成员共80多人参加了这次动员培训会,分管副区长在培训会上做动员部署工作,并聘请专家从易到难,从简到繁讲授普查的意义、内容、要点、注意事项;其三,把宣传资料和市里的培训资料进行梳理,分发给每个到会的人,要求会后继续强化学习;其四,各镇(街)宣委再召开镇(街)文化干咅〖、村委、村文化协管员和社区文化辅导员动员大会,以会代切,强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重要性。自此,从区到镇(街)到村,有关人员都反复接受培训,形成了一支精干的普查队伍,为普查工作的全面铺开作了积极的准备。

五、精心部署各个环节,确保普查工作顺利进行

1.充分利用文体协管员这支基层队伍,为顺利普查打下扎实的基础。海沧区2005年就率先执行文化协管员持证上岗和聘任制度。经过一年的锻炼,这些人员成为三级文化队伍网络建设的基层中坚力量,通过培训和接受任务后,在普查队还未进村前,他们就在本村进行挨家挨户的宣传,了解普查线索并进行先行部署普查队到村后,为了提高普查效率,他们把村里“有故事”、“常理事”的老人全部集中在一起,和普查队员面对面地沟通交流在本次普查中,贞庵村村委和协管员,事先把二十多位老人召集起来,把这次普查的范围和要求先行部署,并了解每个老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哪个方面比较擅长,到普查那天,第二次召集这些老人,并进行分组,和普查队员进行相对应的沟通和交流,大大提高了普查效率,取得良好的效果。

通过座谈,发现新的线索后,文化协管员还会带领普查人员登门拜访,获取新的信息。在本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他们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为顺利普查打下扎实的基础。

2.釆取四级责任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区成立海沧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组,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普查组设二个小组,设立组长负责制,组长直接和各镇街文化站站长联系;各镇(街)文化站站长,负责协调开展本单位的普查工作、联系本辖区内各村(居)和农场分管文化的村委和文化协管员各村(居)委和文化协管员负责联系本村的座谈会对象,责任明确、协调到位,使普查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在本次普查中,有的村庄村委主任、书记都参与到我们的普查中来,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效线索。

3.合理配备普查小组成员和分工普查项目。普查小组成员由文体局、文化馆、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和社会上对海沧民间文化有兴趣、有研究并有一定资历的本土人士组成,如,我们聘请了对民间文化颇有研究的实验中学的廖艺聪老师,知识丰富的新阳老人邱大昕,东孚镇文化馆退休馆长陈飞腾,海沧中学退休教师等加入我们的普查队伍。

针对普查人员的特点,对普查项目进行了大致的分工,如普查前,就明确有的普查人员侧重于普查当地祭祖、婚嫁、丧葬等习俗,有的普查人员侧重于口头传统,有的普查人员要侧重于民间偏方和劳动技艺等。这样就能抓住重点,使项目调查得以深入。

4.严格按工作计划表安排的地点、时间和进度,坚持“全面性、真实性”的原则,不漏查一个村庄,无特殊情况,不调整普查进度,严格按计划表进行,顺利地成普台工作。

六、稳扎稳打,取得显着效果

海沧区当时共有32个村、居、农场,在此次普查工作中,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充分,普查过程有序,在市文化局和非保中心的定期指导下,使得普查工作稳扎稳打,进展特别顺利,取得了显着的效果。

本次普查对325位老人进行了釆访和座谈,收集了:口头流传类中的彦语660多条、传说82个、谜语65条,民间手工技艺8个榨糖、裱糊等,传统表演艺术9种宋江阵、五祖拳、踩高跷、蜈蚣阁、芗剧、答嘴鼓、打夯歌等、民间美术6个,民间信仰习俗11类划龙舟、做清醮、扛大龟、穿火城、吃祖、祭祖、油炬游境等,传统知识与实践16种,此外,还了解了各个村庄的婚嫁、丧葬等民间礼俗。普查结束后,把普查部分成果汇编成《海沧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辑中。2008年在广东番禺举行的全国民间文化艺术节暨“山花奖”飘色抬阁展演和评选活动中,海沧区用融入海沧非遗元素的保生大帝版本的蜈蚣阁代表福建省参加此次比赛,获得银奖,填补了厦门在此类奖项的空白。

七、精心组织名录申报工作,推进普查工作的深入开展

为有效推进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开展,我局釆取普查和名录申报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促进普查工作的全面进行。普查阶段结束后,邀请市专家对我区普查出来的8个项目进行了认真评审和科学认定,筛选出有重要历史和科学价值的项目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名录的申报工作。目前,我区巳有5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保生大帝信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送王船、蜈蚣阁、五祖拳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青草药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项目都在第二届保生慈济文化节中在海沧青礁慈济宫圣德堂以图片、文字、音像、触摸屏、实物等形式向海峡两岸信众展示。

八、普查工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受普查时间过短、普查人员文化知识储备不足、普查手段欠丰富等影响和限制,我区不少普查项目还存在着资料釆集不翔实、普查种类不齐全、历史沿革不清晰、项目归类不准确、文本制作不规范等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完善和补充。

其次,普查进度安排过于紧凑,给普查人员整理材料时间不充裕,导致一些普查结果无法及时整理而被遗忘的现象。另外,从普查现状看,潜藏于民间的很多项目已残缺不全,情况复杂,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只留下一些碎片或已经扭曲变味,需要仔细辨别真伪。这也给普查工作带来难题。

九、普查体会和下一步打算

其一,做好普查工作必须做到“四个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普查。

其二,深感保护和传承非遗对促进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到农村里,经常听到的是:“一搞民俗活动,村民心也齐了,社会风气也改善了,迷信赌博也没有了,邻里关系也好了,而且村民们身心健康,年轻人朝气蓬勃,老人也越活越年轻。”

其三,普查后,真切感受到了“非遗”保护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海沧区连续三届的保生慈济文化节,就融入了保生大帝信俗等诸多非遗元素,这些非遗元素成为慈济文化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促进海峡两岸民间文化的交流,带动海沧旅游业的发展,推动着海沧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保生慈济文化节发展成为海沧的一个知名文化品牌。

其四,海沧属全国最大的台商投资区,快速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使得许多农村成为拆迁村,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因拆迁村的分散安置或濒危或消失,再次深入、细致普查并进行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

下一步,我局将按照省、市部署,严格按照“全面性、真实性、实效性”的原则,对第一次普查中的弱项进行强化,彻底摸清海沧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做到不漏项目、不漏艺人、不漏线索等;同时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专业人才的培养,并逐步建立起普查资源数据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建个固定非遗展示厅,编一套非遗资料,制定一个保护非遗规划此外还要继续确认一批有相当历史价值的具有传承性、自发性、地方性特征项目为下一批的重点申报项目,并加强对已列入保护名录的项目引导和扶持力度,从而进一步做好海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

本文为2009年1月13日全省非遗会议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