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海沧民俗文化
13482400000006

第6章 “送王船”民俗活动(1)

钟山村三年一度的“送王船”,于2005年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以钟山“送王船”为代表的闽台送王船习俗顺利列人国家非遗保护名录。“送王船”活动的目的是为了祭拜朱、池、李三尊王爷,用标“代天巡狩”四字的牌位来代替金身木雕神像出巡,以示世道正义、人间公肀。牌位供奉于钟山村水美宫和福仁宫两座庙宇,水美宫为发源地、主宫,1929年扩建而成的福仁宫为辅宫。马来西亚槟城蔡氏祠堂里亦留下了水美宫碑记。

“送王船”的日子是十一月初三日,晚十二点“请王船”,主会通过掷茭确定王船出巡日期时辰。王船出巡是日某时辰,举行“仙舟游境”,前有鸣锣开道,后阁等各具特色的娱乐队,最后便是王船队伍。王船后面是长长的香客队伍,道路两旁的观众也是黑压压一大片,不计其数。绕完钟山村一圈后,队伍浩浩荡荡地到达终点站一村中心的福仁宫,人们便开始祭拜。下午四点多,王船又在众人的争抬下,到达王船埠该村烧王船的固定地点。王船周边堆满大米、油盐酱醋、活猪活羊等供品和柴火,晚上燃放焰火之后,就开始烧王船,整个祭祀活动结束。

(第一节)“送王船”活动纪实

钟山“送王船”的历史渊源

钟山村每三年一次的“送王船”习俗自明朝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福建全省历史上留下了众多的王爷庙,尤其以钟山水美宫最为有名、最为灵验。多年以来,水美宫香火鼎盛,来者如潮,逐渐成为附近乡民的信仰中心。

关于王爷的传说各地有不同的版本。据水美宫理事会第八任会长陈福圆先生介绍,传说当年有三十六位进士进京赶考状元,提前到达后住在地下室读书、弹琴、唱曲。有奸臣嫌其喧哗,上告朝廷。唐太宗要张天师施法术制止,张天师祭,一,三全地,成了。

本为,到说冤情;皇帝觉得他们说得有理,就封他们为“代天巡狩”,替皇帝巡查四方,“游府吃府,游县吃县”。于是三十六位进士的名字被写在纸上,分成十二组,连同皇帝的圣旨牌一起装人十二个竹筒,封好封口后投人江中任其漂流。其中一个竹筒漂到浦尾(钟山村边(的海滩上,被一个找食的乞丐捡到,撕开封口后看到皇旨和写着朱、池、李三位进士名字的字条。这位乞丐就在附近村民的帮助下募资捐款,于当地的海边一钟山村东南端的小溪人海处建起了“浦尾庵”,后改名为“水美宫”。从此,三位代天巡狩王爷受到当地乡民的供奉。各方乞丐在王爷庙里也得到较好的待遇,他们可以未经王爷许可而随意享用庙里的供果,而其他民众擅自取用供果则可能会受到一些处罚。

钟山水美宫在闽台各地有相当多的信众,龙海的鸿渐王爷庙、晋江的十三施王爷庙等庙宇每年都要来水美宫挂香,请香火回去,以保一方肀安。每三年一次的钟山“送王船”活动,闽南各地自发前来参加的民众达数万人之多。在钟山村中心还有一座王爷庙一福仁宫,是水美宫的辅宫,“送王船”的一些仪式会在福仁宫举行。

水美宫三年一度“送王船”的庙会习俗从明代时期盛传至今,历来都是海沧地区盛大的民间活动之一。2005年5月,“送王船”习俗被列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2007年钟山村的送王船活动定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六(12月15日)举行。

钟山“送王船”活动内容

应钟山水美宫现任会长郑志福先生的邀请,从2007年9月开始,笔者参加了钟山造王船和送王船的各项活动。以下将笔者在农历八月十六(9月26日)至农历十月初四(11月13日)的各次活动过程的见闻整理出来与大家共享。

1.立杆升旗

农历八月十六(9月26日,是造王船活动正式启动的日子。这天一早,庙会的十六个理事就在郑会长的带领下,身着便服,在村中心的福仁宫门前广场上竖起两根粗约二十厘米、高约十米的大红色旗杆,旗杆的上部各有两个木制方斗,写着“合境肀安”等字样,方斗四角插四面小旗,是“行善积德”、“爱护黎民”、“五谷丰登”、“经济繁荣”等内容。旗杆竖起后,理事们在新旗杆上升起两面镶红牙边的橙色大旗,“代天巡狩”几个红色绣字分外醒目。随后,理事们在福仁宫前排成两行,一同举香先拜上天、再拜王爷,空地上数串十几米长的鞭炮陆续点燃,将现场气氛极尽渲染。

立杆升旗仪式完毕,理事们来到相隔百米位于村南端的水美宫。大家齐心协力把放在屋外的大批造船木材搬人宫内。老人们说,在造船期间将把宫内的三位王爷请到会长家中供奉,水美宫的正殿作为造王船的重要场所,几个月内都不允许闲杂人等随意进人,特别是不让女性进人造船现场。

2.安栈

安桟是造船术语,就是安装船的龙骨,也就是造船的第一步。王船的所有部件都是以龙骨为基5出,向船体前后延申、在龙骨两侧展开。所以安桟的意义显得特别重要。

农历八月十八(9月28日)是个吉日,每任造王船的安桟仪式都定在这一天前一天上。月村早早来到水美宫周围等候。宫外广场的路边摆满了大方桶烟花,足有二十几个,还有蜿蜒如长蛇般的爆竹串覆盖着路面,行人只得踮着脚尖小心路过。

零点刚过,水美宫理事们陆续来到水美宫前。大家换上湖蓝色的长衫马褂,戴上黑色大礼帽,披上绣着“钟山水美宫理事会”金字的大红绶带。十七个理事和穿黄衣的“彩莲头”(水手长)在宫门前列队,宫前的地面上还铺了两排草席。零点三十分,吉时一到,爆竹声阵阵响起,理事们跪在草席上,朝着水美宫三叩九拜。礼毕,理事们进人宫内,这时腰缠大红绸布的造船师傅对着罗盘,指挥大家调整龙骨头部的朝向,最后选择与宫门夹角约为50度的西北方向摆放好王船龙骨据说每任的龙骨方向都根据风水地理进行调整。接着,师傅在龙骨上安装好四块横向的木制部件船肋骨。零点五十分,安桟仪式结束,这时宫外的烟花陆续点燃,瞬间,钟山村的夜空被朵朵银树金花镶嵌,灿若银河,天上的明月也黯淡了光辉。焰火持续了二十分钟,村民们才尽兴而归。

3.安龙眼

安龙眼,也就是为王船安装眼睛。木船头部的两侧各装有一个眼睛,有了眼睛,木船也就有了生命。安龙眼的仪式也是安排在晚上进行的,主要根据造王船的进度来挑选一个合适的吉日。今年定在农历九月二十六(11月5日)晚上九点举行安龙眼仪式。

安龙眼的仪式与“安桟”大同小异,理事们跪拜完毕进人宫内,分列王船两侧,造船师傅在红烛的光照下,将事先做好漆好的木制大眼睛用特制钉子钉在船体的相应位置上。两颗黑眼珠还镶挂着三条代表吉祥的红丝带。水美宫外照例烟花爆竹,不过规模稍小一些。

4.立桅、进水、请帆

“立桅”、“进水”、“请帆”是造王船过程中三项重要内容。立桅,顾名思义,就是在王船上立起桅杆;进水,则是到海边取回海水,运到宫内浸泡铁锚;请帆,是将王船出巡时悬挂的船帆请到水美宫来。

农历十月初四(11月13日)钟山村举行了造王船开始以来规模最大的祭祀活动,上述三项仪式连续进行,一气呵成。

上午八点三十分,钟山村道上出现了一支长长的队伍,队伍最前端是两面“代天巡狩”金色大旗和十二面绣着飞龙的三角形彩色大旗,接着是四个敲锣打鼓吹着唢呐的老人。然后是三十二个头上戴着由各色彩花叠成锥形高帽、身穿蓝衣黑裤的“彩莲”(即水手),他们或手持船桨或提着红灯笼,排成两列,由身穿黄色衣裤的彩莲头(水手长)带领。水美宫郑会长带领十六名水美宫理事,身着长衫,头戴礼帽,披着红绶带走在队伍中间。压阵的是二十名钟山村腰鼓队的女队员,她们边走边舞,鼓声阵阵,为活动增添不少喜庆气氛。队伍从郑会长家中请出小王船(长约一点八米、挂着三面船帆的王船样本),由“彩莲”们抬着来到村中心的福仁宫,理事们在宫内列队祭拜,态度虔诚、无比恭敬。

九点十五分,游行队伍穿过菜市场,沿着村道来到水美宫。

九点三十分,仪式正式开始,水美宫理事们三叩九拜,“彩莲”们也各人手持一束香拜上天、拜王爷。在另一边,老人们在新做好的小舢板(王船的附船)船舱中间,在中一是水的。

九点四十五分,随着宫外阵阵鞭炮声,“立桅”仪式开始。三位老人在宫内的王船上立起“桅杆”,此时的桅杆其实是一支带着枝叶的粗竹竿。由于已经做好的桅杆足有六米多长,在船上立起来会超出屋顶,因此先用竹竿来代替。待十一月初六那天凌晨将王船从宫内移到宫外广场时,再换上真的桅杆。这是多年来的习惯做法。

九点五十分,“进水”队伍依照原先的排列顺序,浩浩荡荡开往“海边”,八个“彩莲”抬着小舢板和小王船走在队伍中间。古时候,涨潮时海水可以到达水美宫的门前,经过多次围海,如今海岸线已经退到距离村庄几公里远的海沧大道之外。离钟山村不远的海沧区行政中心南面的人工湖与外面大海是相通的,湖水就是海水,庙会经过搏茭后确定在湖的西岸“取水”。队伍行进了一千多米,来到湖边停下来,在湖岸上排列整齐,郑会长将一路上举在手中的主会炉在岸边立好,带领十六位理事三十二位“彩莲”举香敬拜上天大海,“取水”开始。

庙会理事们一个挨一个从岸上到水边排成接力队伍,三个装着海水的大陶钵被一双双有力的手臂传递到岸上的舢板边,然后由几个老人小心翼翼地抬到舢板的三格船舱里,再将洗净的龙眼树叶放在钵内的水面上。放过鞭炮,彩莲们抬起小舢板和小王船,游行队伍一路敲锣打鼓,顺着原路回到水美宫前。老人们把陶钵抬人宫内,摆在王船周围的地上,从船上取下三支铁锚,将铁锚尖浸人陶钵的海水里,大家陆续退出宫外,进水仪式完成。

十一点十分,队伍又出发了,这回是“请帆”。大家照样浩浩荡荡穿过全村,来到本任会长家中请出几天前刚刚缝制完成的船帆,依旧放在小舢板上抬回水美宫,放在在王船上。至此,“立桅”、“进水”、“请帆”仪式全部结束,摄影师自始至终跟着队伍,跑前跑后,摄下大量影像资料。而海沧街道干部、海沧区委宣传部干部也在现场“采风”,力图将这些难得一见的画面定格。

钟山“送王船”习俗文化节

三年一度的“送王船”活动,在农历十一月初六(12月15日)这一天达到最高潮。12月14日,福仁宫和水美宫就在显眼的地方贴出大红通告:

王船出栈-十一月初六0:20;王船游境-初六9:40;

抬王船安位-初六下午4:10;王船化吉-初六晚9:40。

习俗文化节的各项活动按照通告的安排,有条不紊地进行。

1.王船出栈

王船出桟指的是将王船从当初“安桟”的水美宫正殿内移出到水美宫外的广场上,竖起主桅杆挂上船帆,为游境做好准备。

初五(12月14日),天刚擦黑,水美宫的广场上就聚集了不少热心的村民和好奇的外地人,身穿蓝衣头戴彩帽的彩莲们手扶船桨维持着现场秩序。村中鞭炮声声震耳欲聋,天上礼花串串耀眼夺目。换好服装的庙会理事们和戴着红袖标的指挥们在宫门前等候吉时到来。23:30,宫门两侧门板开始拆除,宫门顿时拓宽为四米多,在广场上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王船的“庐山真面目”了。

初六的零点刚过,身穿黄衣的彩莲头在广场上竖起了五米多高的“代天巡狩”旗幡,理事们进人水美宫内,对王船进行再一次的检查整理后退出宫门列队恭候。此时发生一个小插曲,一批村民涌人宫中,想提前在抬王船的队伍中争到一个席位,少数人的冲动及时被大会组织者制止了。

零点二十分,吉时已到,随着总指挥的一声号令,在船身周围列队的众多村民们用双手慢慢托起重达几千斤的王船,小心谨慎地移动脚步,跨出门槛,稳稳地将王船放置在广场中央的四方形船架上,接着将船头调整为朝南方向。不断升空的礼花将广场点亮得如同白昼。

六个穿蓝衣扎红绸头戴鸭舌呢帽的老人(王船游境时船上的水手)登上王船,开始做出海航行前的准备:他们先后树起前桅杆、后桅杆和主桅杆,又挂上三面大船帆,三个铁锚落在船前船后,锚尖浸人陶钵海水内,意指停船下锚。其他村民在主事们的安排下,在船身四周用十多根碗口粗的长杉木绑在四方形船架上,扎成一个巨大的众人扛抬的架子。理事们在船头前方的空地上摆下三张供桌,围上“代天巡狩”的桌帘,桌上摆满供品,最显眼的是宰好去毛的两只大牲畜:一只大肥猪和一只大公羊。妇女们对着王船虔诚地烧香跪拜,祈求王爷保佑风调雨顺、合境肀安。

凌晨两点多,随着爆竹声渐渐稀疏,围观的人群敌不过瞌睡虫的侵袭,逐渐散去,村庄又恢复平静。

2.王船游境

王船游境是习俗文化节的一项重要活动程序。历届“送王船”举行之际,到钟山村参加活动的人数都多达上万人。2007年的规模更大,游行路线也更长,牵涉到交通、消防、公安、市政等方面,所以水美宫理事会、村两委、村老年会通力合作,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交警、公安部门、街道办、区政府当天都派了许多得力干部,协助钟山村开展文化节的活动。

清晨五点,村中心戏台上就挤满了五岁至八岁的男孩女孩和他们的家长。大家正忙着为孩子们化妆,稚嫩的脸蛋抹着由彩,娇小的身躯套上戏,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一个个打扮得惟妙惟肖。他们将坐在蜈蚣阁上随着“香阵”队伍游香阵队伍行到中午时分。

天刚蒙蒙亮,水美宫广场上就来了很多妇女老人,他们提着香篮,在供桌上摆满供物,烧香祭拜王爷十几个“彩莲”在王船附近维持着秩序。八点三十分,庙会理事们都来到水美宫,大家有条不紊地在郑会长的指挥下做着准备。共同参加文化节盛典的同安“车鼓弄”、翔安“拍胸舞”等团体也陆续来到现场。

这天的王船游境分为两个部分,香阵队伍游行路线长且早于王船队伍出发,按计划两支队伍将于十点多在兴港路会合。

八点五十分,香阵(进香队伍)开始从水美宫出发。队伍最前面的是四个老女,们着部着的,着路。

开路大锣“铛、铛”回响,四个村民抬着巨大的不镑钢牌匾,“钟山村”三个大金字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另一面大牌匾“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钟山送王船”紧。十个中着庙会,三老人红布的高头大马,为游行队伍增添许多喜庆色彩。

阵容强大的蜈蚣阁队伍走过来了。在前任水美宫会长、本届文化节副总指挥陈福圆先生的指挥下,一百二十四个身穿红色运动衫的壮汉肩扛着连成一条长龙般的三十节漂亮的阁棚蜿蜒前行,头尾两端的龙头和龙尾随着节奏上下左右舞动。坐在阁棚上的六十个儿童睁着好奇的眼睛,神情严肃地扮演着他们的戏剧角色。一些心疼的家长手里举着香紧跟在队伍后面,路边的观众则是啧啧称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