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民族救亡
13487600000039

第39章 “精兵简政”运动(2)

第一,主要内容。这个《纲要》根据边区整风中揭露的问题和总结第一、二次精简工作的经验,本着实事求是的整风精神,从目的、任务、机构、人员、制度、作风等各个方面,提出了11个问题。其中主要是:一、指出了这次精兵简政的目的,是要使政权工作做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要求。要减去一些不急要的政务,全力搞好生产、教育两项急要和首要任务;要减去一些不急需的机构和人员,把政府系统人员由现有的11500人减至7500人,即减去35%弱。二、重新划分和审定边区政府及其各个工作部门、各分区代表机关、各县、乡政权机关的职权和业务。规定“边区政府是边区政权的首脑部”,基本任务是“掌握政策,掌握干部”;“县政府是边区各级政权的枢纽”,基本任务是“组织人民经济和健全乡政权”;“乡政权是边区政权的基层组织”,“第一个重要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三、要求改善领导作风。首先改善高级机关的领导作风,要善于掌握政策,即会出主意,会指导实行。《纲要》强调指出:“这次简政工作涉及了政策问题,制度问题,业务问题,机构问题,干部问题,民主集中制问题,领导作风问题,以及拥军问题,三三制问题等等”,就是说,“简政工作是一序列的组织问题,又是一序列的思想问题”,“必须从组织上贯彻,又从思想上贯彻”。因之,一方面,要同整风学习结合,用整风精神进行简政;另方面,要同检查工作结合,政务人员要作思想检查,政府系统要作工作检查,用思想指导行动,用行动贯彻思想。要求1943年上半年完成这次精简任务。

第二,组织实施。这是一项十分细致的组织工作,首先是一项十分细致的思想工作。工作人员担心列入编外,不光荣;领导人员担心减少人,难办事。思想问题一大堆。因此决定召开一些干部会议,我和民政厅长刘景范一道,先是召开边区政府各厅处院的负责人会议,做领导机关的思想工作;再是召开各专员、县长联席会议,做中层干部的思想工作。在这些会议中,先组织学习毛泽东在边区高干会上所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报告,讨论《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研究实施简政的措施和加强生产、教育工作的途径。经过这样的学习、讨论和研究,大家的认识有所提高,决心和信心也就大了。

在此基础上,边区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组织措施和条例,如《政纪总则》、《县政府组织暂行条例》、《乡政府组织暂行条例》、《各级政府干部管理暂行通则》、《各级政府干部奖惩暂行条例》、《区以上政务人员公约》、《简编方案》等,为简政规定了具体目标、任务和要求。

这就是说,我们做了一些思想工作,又做了一些组织工作。

第三,效果。第三次简政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到1944年初检查,已经获得了预期的结果,即基本上达到了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个方面的目的。

精简。业务上,做到了生产第一,其中又以农业为第一位;教育第二,其中又以干部教育为第一位。边区政府各部门和下级政府一般已能抓住业务中心,开展业务工作。机构上,全部按简编方案执行。各厅处院的内部机构,裁减了1/4,边区政府直属机关从35个减至22个,专署及县府的内部机构从八九个减至四五个等,消除了头重脚轻的积弊。人员上,边区政府各厅处院及县附属机关的人员,都已按计划精简,办公厅、民政厅、财政厅、建设厅、教育厅和物资局等6个单位从原有469人减至279人,精简40%强。干部调配上,从下级提拔了一部分干部到专署和边区政府工作,如边区政府就调入了5个县长当处长。也选派了一些得力干部去加强区乡政权,如延安县就有10个县级干部调区,20个区级干部调乡,选送150多个高、中级干部去干部学校培养提高。初步实现了精简上级,加强下级和生产单位的方针。

统一。政治上,政策、法令、命令、指示已基本统一,“政出多门”的现象少了。组织上,加强丁“一元化”。各厅、处、院、局在具体业务上可与下级相应业务机构直接联系,重大任务的部署则一律通过各专署、县政府负责人进行。人事任免上,基本上已统一于民政机构,改正了各自为政、自由任免的现象。

效能。由于坚持了统一领导,反对了“各自为政”的现象,精简了机构和人员,加强了下级,使工作效能有很大提高。尤其一些行政和企业机构,工作有明确指标,效能的提高更为显着,如文书科3个人做了过去13个人的工作。边区通讯站1至4月每日平均投递16661件,5至11月激增至每日平均投递30078件,提高效率80%以上。在政府经营的工业中,效能提高的程度更为惊人。

节约。民力的动员减少了,如延安1941年动员民力6万多个,1942年只动员2.8万多个,减少一倍多。绥德1941年动员民力7.5万多个,1942年只900个,简直说不上什么比例了。一个重要原因,是军队自力更生,自运粮草,不再动员民力,这样就极大地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机关、部队、学校节约粮食、燃料、日用品的成绩也很突出。三五九旅用洋芋和南瓜部分代替粮食,做到了粮食全部自给。被服厂、纺织厂、振华造纸厂等工厂由于精打细算,节省了大量布匹、棉纱、木材等生产用原材料,对经济建设贡献很大。

反对官僚主义。在过去一年中,在反对官僚主义、改善领导作风上,也有进步。我们许多领导干部为贯彻《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在精简机构和人员、建立统一领导的制度和纪律、调整干部等方面,都做了许多具体工作,如1942年工厂会议开得好,转变了对工业的领导;具体帮助农业劳动英雄订一年生产计划,对边区按户计划及生产竞赛起了号召和推动作用;边区政府对于专员公署的日常指导,也减少了命令方式,增加了民主协商。边区政府以下各级政府的领导作风,也有改进,主要表现在对生产的领导具体了,大家能够自己动手去组织变工队、订农户计划、修水利、组织运输队、改造二流子、改造合作社、改良植棉等。总之,从上到下“官僚”少了,人民勤务员多了。这是最得人心的转变。

从以上简单叙述中可以看出,这次精简工作是有成绩的。说明从边区政府到各专署、县、乡政权确实做到了从思想贯彻,从组织上贯彻,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都是做得很好的。

3.第三次精简工作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第一,有不足,也有过头。这是指第三次精简工作本身说的。有不足,如家属等未妥善处理,使不属正式编制而继续吃公粮的,仅边区一级还有1000余人。浪费现象也还比较严重。也有过头,即有过分集中的倾向,如对小学,部分地采取合并的办法,助长了不适合农村环境的“集中办小学”的缺点,对社会教育也如此,强调社会教育集中办,有的一个区才办一个小学。机械地执行政府系统新定7500人的编制,削弱了某些必要的正常的业务活动。

第二,走回头路。精简后好了一阵,随后又恢复了老样子。这是指第三次精简工作过后的变化说的。第三次精简工作以后,有些单位在组织、机构、制度、人员、作风等各个方面,始终坚持精简成果,甚至续有提高。但也有些单位时过境迁,又走回头路,比如,机构又有增设,人员又有膨胀,制度又有废弛,统一又有削弱,效能又有下降,浪费又有抬头。尤其严重的是,在领导作风方面,官僚主义的残余显然大量存在,并有滋长趋势。

经验经过三次精简,至少获得三条经验。

1.只有精兵简政,才能集中力量于急要和首要任务。当时的急要和首要任务,第一是生产,第二是教育。由于多次进行精简,才终于集中力量发展了生产和加强了教育。可见,凡事要有中心,工作要分缓急。如果缓急不分,面端俱举,必然急也变缓,一事无成,一端也举不起来。

2.精兵简政是临时工作,又是经常工作。所谓临时工作,就是按照一定的精简计划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工作,有时间性。所谓经常工作,就是要把精简精神在日常工作中贯彻始终,无时间性。我们必须不使一次精简后,时过境迁,死灰复燃。如果一次精简后就一曝十寒,肯定会把精简成果丧失殆尽的。过去的精简情况说明了这一点,全国解放后的多次精简情况也说明了这一点。

3.精兵简政是组织工作,又是思想工作。要改革体制、整顿机构、精简人员、健全制度等,一句话,要在组织上贯彻,首先要在思想上贯彻。要做好思想工作,打通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认识,引导人们不是被动应付,而是自觉执行。如果组织工作没有思想工作做保证,组织工作就会失去灵魂,不能持久,也无法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