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卓别林的故事
13495700000016

第16章 有声片来袭

“我不再以流浪汉去投其所好。他就是我自己,一个可笑的精灵,某种在我内部的东西,我必须把它表现出来。”

--卓别林

(一)

《马戏团》并不算是卓别林的代表作,因为在拍摄这部影片时,他身心俱疲,除了逗趣的喜剧之外,后期的拍摄还打上了这一年生活的苦涩烙印。

本来卓别林的最初设想是将这部作品拍成同《淘金记》一样的乐观人生喜剧,但导演本人始料未及的人生变故使得这部作品有了以往作品中所没有的悲观特色。

《马戏团》的故事自然是发生在马戏团:

夏尔洛失魂落魄地在城里闲逛,正巧,广场上一个大马戏团的演出吸引了饿着肚子的他。这时,一个小偷混在人群中偷钱,他发现了警察,怕自己被抓,就把钱包塞入夏尔洛的口袋里,想乘机嫁祸给他。可是,这弄巧成拙的一幕却被警察发现了。警察抓住了小偷,还把钱包给了夏尔洛。

夏尔洛刚用这些想买些食物充饥,结果却被真正的失主发现了。他把夏尔洛当成了小偷,追赶起来。夏尔洛逃进了马戏团的大篷里,在跑马道上拼命地跑。观众都以为这是在表演,结果引来阵阵欢笑声。马戏团经理见状,马上邀请夏尔洛入伙。

夏尔洛欣然应允,但没有什么压力的他反而不再搞笑了。他只能在戏团里打杂,经理的女儿十分同情他,经常给予他鼓励。女孩的友爱给了夏尔洛力量,他勤加苦练,并当上了正式的丑角,也重新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但女孩并不爱他,她爱的是新来的走钢索的小伙子。夏尔洛不愿放弃,他也去学习走钢索,并且练到跟那小伙子一样熟练,还训练猴子在钢索上对他进行假攻击,以赢得观众的喝彩。

但是,表演的当天,因为几只猴子分属几个不同的艺人所养,那几个猴子都想攻击夏尔洛。结果,假意攻击成了真正的攻击,夏尔洛的衣服、裤子都被扯破了,只留下短裤。

观众们兴奋已极,但夏尔洛却真的被猴子咬伤了。他也不能再走钢索了,而女孩也要跟走钢索的小伙子成婚了。

夏尔洛已经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了,马戏团的经理将他扫地出门,马戏团去别的地方表演了。只剩下夏尔洛一个人孤独地站在曾经红火异常的广场上,对着剩下的一圈木屑和纸星发呆……

如果不是经历了一年多的风波,《马戏团》的结局不会这样安排。而这样的结局应该是最符合卓别林当时的心境的。尽管如此,有卓别林的金字招牌,影片仍不出意外地取得了成功。

卓别林对艺术是执着而精益求精的。在拍片之初,他曾将一个马戏团全年包用,影片拍摄过程中,因为离婚案的法律程序使然,法院查封了他的制片厂和他的住宅,他本人也被迫暂避纽约,但他仍然留用了这个马戏团,并没有因为拍摄可能受到阻碍而放弃继续坚持的勇气。

从小经受的苦难让卓别林从来没有丧失掉坚强的意志,尽管离婚让他损失惨重,面临难以东山再起的危险,他在拍摄过程中仍然没有丝毫的懈怠,并且凭着坚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在38岁时真正学会了走钢索。在被猴子咬的那最后一场戏,他也是真的受了伤,并为此休养了6个星期。

辛苦的付出没有白费,1928年初,《马戏团》如期上映,卓别林获利将近300万。这笔钱非常及时,使他能继续拍摄自己喜爱的影片。

然而,1928年对卓别林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多事之秋,《马戏团》上映成功的喜悦刚过,又一个不幸向他袭来:他那可爱可敬的母亲哈娜太太病逝了。

尽管前半生饥寒交迫,哈娜太太的后半生倒是过得安逸平和,两个孩子的功成名就也足以让她欣慰。晚年时,她过得舒心又幸福,有私人看护、管家、女仆的体贴照顾,她还常常到贝弗利山庄看望儿子和孙子。每当看到媒体对卓别林的私生活评头论足时,她就劝慰儿子去东方好好转一转、散散心。

1927年,哈娜太太的急性胆囊炎复发了,卓别林把她送进洛杉矶最好的医院抢救。一方面要赶拍《马戏团》,一方面又是离婚官司缠身,卓别林又不得不到纽约躲避,但他始终惦记着母亲的健康。新戏一完成后,他就过去看望母亲。母亲毕竟年事已高,一直拖到1928年8月,最终因心脏衰竭而去世。

母亲的去世让卓别林悲痛欲绝,母亲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诲始终都留在他的脑海中。凝视着母亲的遗容,他泣不成声。但逝者已矣,只能让母亲入土为安。他在好莱坞公墓选了个位置,让母亲长眠于绿草苍松之间。

(二)

熟悉卓别林电影的观众都知道,他的早期电影都是无声片,影片的人物既没有对白,也没有声音,人物只能靠表情、动作、字幕说话,而仅有的声响也是影片的配乐部分,因为那时还没有出现有声电影。有声电影出现的那一年正好是卓别林在赶拍《马戏团》的时候,即1927年。

准确地说,对无声片的挑战发生在1927年底,而且事出偶然,但任何事物的偶然性都包含着深层的必然性规律,有声电影也是如此,因为这是技术革新的必然结果。偶然是因为,它的出现甚至是以一种赌注的形式发生的。

当时的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因为没有自己的放映网,面临破产的危险。为了走出困境,这家公司铤而走险,拍摄了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实际上就是在无声片中加入4首歌曲和一些台词及音乐伴奏等,目的只是为了发出声音,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感到新鲜。

当时的技术条件很不成熟,声音更像是噪音,如门上的把手扭动,像是拖拉机开过的声响;骑士身披铠甲,观众听着像走进了钢铁厂;两个人吃饭会发出如同几百人吃饭的声响;人物的说话声就像是从沙土中传来的一般;等等。

这片子上映时,许多电影界人士都去观看了,观看的结果是对有声片更加怀疑。况且,此时已经存世30余年的无声片已相当成熟,也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还有许多人正献身于这门事业,卓别林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不容许这样的东西来践踏无声电影的艺术世界。因此,一看完《爵士歌王》这部影片,卓别林就公开宣称:

“你们可以说我是讨厌对拍片的,它会毁坏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即哑剧艺术。它消除了无声片的巨大美感。”

虽然排着技术并不成熟,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粗糙,还有电影界评论家的批评,但看了30多年无声电影的观众对此却兴趣十足。他们第一次听到了自己喜欢的电影人物发出了声音,尽管那声音并不好听,但他们还是喜欢这种直接的交流方式。因此,《爵士歌王》奇迹般地拯救了华纳兄弟影片公司。

而米高梅公司也看到了这个商机,随即拍出了一部大型歌舞片《百老汇的旋律》,观众反映同样热烈。这也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歌舞片,片长达104分,由哈瑞·贝蒙特导演。歌曲优美动听,表演热情洋溢,对白幼稚而有趣。

以上这两部电影带来了一股有声电影的风潮。

1928年8月,俄罗斯3位著名的电影艺术家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和亚历山大洛夫,对有声电影发表了一篇宣言,称看到了音响的丰富表现力,认为必须意识到无声电影的不足之处,有声片的出现将使梦想成为现实。

看到米高梅公司的成功,世界各国的影片公司、制片厂也看到了商机,他们不甘人后,纷纷转向对有声片的投拍,各电影院都开始争订有声片。在短短的两三年内,美国电影界几乎全面从默片转变为有声片的制作。

面对这突然其来的声势,卓别林也有点犹豫不决了。但是,当他观看了最初的几部有声片后,便觉得这种粗制烂糙的东西是不会有长久的市场的。因此,他仍然宣称继续他的无声片创作。

(三)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电影界以喜剧片和西部片为主,而有声片的来袭使得无声片的许多大师销声匿迹,除了拥有创作独立性和显赫地位的卓别林。

因此,卓别林的朋友、同行和影迷们都在密切注意着他的动向,就连以前公开表示不喜欢有声电影的朋友乔·申克也提醒卓别林说:

“恐怕以后是它们的世界了,查理。”

但执着于无声艺术的卓别林仍然坚持认为:

“我不相信我的声音会丰富我的任何一部喜剧片,相反,我的声音将会破坏我所希望创造的形象,使人感到我的人物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而是一个幽默的思想、一个喜剧性的抽象品。”

卓别林的这一表态迅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注意,甚至有人公开发表评论文章,对他的影片前景表示担心和怀疑。

卓别林要承受的压力还不仅于此,他的境况正发生着变化。以往一听说卓别林要拍片,很多制片商都迫不及待地要求签订订单;而现在,他们似乎不大提得起兴致了。他们对卓别林说的也是这样的话:

“查理,我们希望看到你精彩的有声片。”

这使卓别林矛盾不已,内心无比痛苦,他甚至开始回顾自己的从影生涯,思索着为什么以前拍出的好多无声片能具有世界性的魅力,能吸引包括知识分子、白领阶层、工薪阶级在内的观众……而现在就真的不行了吗?

他觉得:既然不同类型的娱乐可以并存,那么不同类型的电影也是可以并世的。再则,他坚信自己的哑剧艺术仍然是首屈一指的,为什么不能再拍出一部理想的无声片呢?

经过这样的深思熟虑之后,卓别林决定再拍一部无声片。而此时,素材也已经有了,他想通过流浪汉与卖花盲女、百万富翁之间的关系来展开剧情。

卓别林构思的这部影片,就是那部不朽的《城市之光》。在庆祝好莱坞诞生100周年的时候,著名的电影史学家、影评家组成的评委会将当年卓别林拍摄的《城市之光》评为美国电影史上的“十佳影片”之一。

但这部影片的创作之初却充满了压力,卓别林在构思剧本时设定为一个卖花盲女,可角色却十分难找。长得好看的女演员很多,但她们并不会演盲人。他要挑选一个既要装得像盲人,又不致损及美感的女主角。虽然有很多姑娘自荐,但当她们头抬得高高的、翻露出眼白时,卓别林就放弃了。

恰逢卓别林在圣莫尼卡海滩休息时,有很多穿泳衣的姑娘在那儿拍电影。其中有一个姑娘向他挥挥手,并问他:

“我什么时候可以给你拍电影呀?”

这个名叫弗吉尼亚·彻里尔的漂亮姑娘他以前见过。见姑娘很热情,卓别林就让她试镜,并教她睁着眼要向自己内心里看,而不是看见与自己面对面的人。

弗吉尼亚很快就领会了卓别林的意思,并且试演得很成功。就这样,卓别林选定弗吉尼亚作为该剧的女主角。

女主角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调配演员的问题了。因为有声片已经出现了几年,很多演员都忘记了怎样演哑剧,他们一心只想着对白,顾不到动作与时间的配合。卓别林又想尽办法让他们忘掉对白。

这是卓别林个人的第74部电影,开拍之初就赶上经济大萧条时期,中间因为更换演员,他又报废了几万米的胶片,还浪费了几个月时间。他又将几个主要场面修改了50遍以上,最终影片竟耗胶片25万余米,成片拷贝的采用率仅为0.95%。这样的敬业精神才使得这部影片经得起岁月和历史的考量。

影片的上映和宣传也是历尽波折,最终,卓别林以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使电影博得了满堂彩。很快,影片飚升至票房收入榜首,赢利超出投资的3倍有余,以实力证明了卓别林所创作的无声片的巨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