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卓别林的故事
13495700000018

第18章 最后无声影片

财富与名声教我学会了怎样以正确的眼光去看待上流社会,在接近那些知名人士时,发现他们是和我们同样具有缺点的。

--卓别林

(一)

1932年底,卓别林经过近10个月的旅行,回到了贝弗里山的家中。对他来说,一切都是那么宁静、安详,但安详中也透着一丝寂寞的味道。母亲已逝,哥哥也不在身边,最亲爱的朋友道格拉斯还和玛丽分手了,他再也不能去他们家里做客了。

卓别林感到前所未有的苦闷,他独自散步,独自吃饭,独自想着该何去何从。他到电影厂去处理一些小事,发现这段时间连好莱坞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制片厂的宁静和谐被打破了,复杂的配音设备占据了房间的大半部分,操作设备的人坐在配备复杂、电线盘亘的机器旁,而演员就在他们面前表演。

“一个人周围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你叫他怎么从事创作呢?”对眼睛的情境,卓别林简直无法忍受。

幸亏一个好消息让他稍微有点欣慰,那就是《城市之光》已净挣300万美元,他每月会有几十万美元的入账。他需要找点乐子,老友乔·申克看出了卓别林的心事,便约他去游艇上度周末。

在游艇上,年轻漂亮的姑娘们顿时让卓别林忘却了烦恼。他和其中的一位女子最为投契,她叫宝莲·高黛,刚刚离婚了,正打算用前夫留给她的赡养费大干一场。卓别林凭着对电影行业的了解,阻止了她不切实际的投资打算。这样,两个人便成了要好的朋友。周末,他们常常一起出游、漫步。渐渐的,两颗寂寞的心开始靠拢。

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去圣佩德罗港口看游艇。宝莲·高黛建议卓别林也买一条船,那样他们周日就可以到附近的岛屿游玩了。在看了3次之后,卓别林便与船主商谈好了价钱,然后偷偷买下了这条船。

卓别林还悄悄地作好了航行到圣卡塔利娜岛的准备,购置了各种必需品和食物,请好了船主和厨子。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对宝莲说:

“我们再去看看那条船吧。”

宝莲实在不好意思再去了,但拗不过卓别林的游说,勉强跟他来到了船上。

到了船上,里边都布置一新,厨房里飘出来煎火腿蛋的香气……

卓别林还在逗宝莲说:

“船主不在,这里有火腿煎蛋、麦饼、土司、咖啡。”

宝莲疑惑地四下打量,认出了卓别林家的厨师弗雷迪。

这时卓别林才承认说:

“这条船现在已经是我的了。吃了早点,我们就去圣卡塔利娜岛游泳吧。”

宝莲兴奋得简直呆住了:

“等一等,请等一等。”

她走下游艇,在码头上跑了几十米,然后两手捂住脸激动不已。她简直不敢相信,她太高兴了。

回到艇上,宝莲的情绪才平稳下来,说说:

“我非得这样来一下,才能从突然的惊喜中恢复过来。”

跟宝莲在一起的日子是愉快的,他们乘游艇出海,参加宴会,观看赛马,时间过得飞快,他们竟浑然不觉。

直到有一次,当他们到墨西哥蒂华纳市游玩时,正赶上当地举行赛马大会,他们应邀出席,主持人请宝莲去给获胜的骑师授奖。

在颁奖时,宝莲逗趣地模仿了一下肯塔基交际花的语气和动作,敏锐的卓别林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瞬间,一个新的灵感在他的脑海里闪现着:如果一个流浪汉和一个流浪女郎相遇在一辆拥挤的囚车里,知情识趣的流浪汉把位子让给流浪女坐,这将是多么精彩的一段啊……

同之前一样,当脑海中有了新的点子后,他就会让其迅速地蔓延开,并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以及所观察的信息融汇期间,创作出有趣的剧本来。

(二)

1933年初,经济大萧条的风暴席卷了美国,到处是失业、破产、倒闭、暴跌,到处可见人们痛苦、恐惧和绝望的神情。白宫也迎来了新主人,无能为力的胡佛被坚忍、乐观的罗斯福所取代。

在宣誓就职时,罗斯福发表了一篇富有激情的演说,其中有一句经典的话是--“我们唯一害怕的就是恐惧本身”。

卓别林和他的朋友们也在收音机里听到了这篇演说。和很多美国民众一样,他也对这一套抱有怀疑,但眼前的处境却触发了他的灵感。他要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背景下,但是,切入点在哪里呢?

一次聚会为卓别林打开了思路。这天,卓别林将想去汽车之城底特律看看的想法告诉给一起吃饭的《世界报》记者,这位年轻记者给卓别林讲述了关于那儿的见闻:

乡村中的健康年轻人被大工业吸引到工厂里,在传动带一类高效率的装置下,连续四五年进行着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既辛苦又危险,精神上相当紧张,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而工厂经理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如果那些工人多上几次厕所,都会被解雇……

就这样,工人在工厂的机械化作业下发疯的情形在卓别林脑海中形成了。他迅速开始构思这部作品,并将它命名为《群众》。他还边写边设计各个角色与场景镜头。

到1934年夏,卓别林完成了这部电影完整的分镜头剧本,并将电影更名为《摩登时代》,副片名为《关于生产、个人进取心和追求幸福人的故事》。电影描写的是一位普通工人的命运:身穿工作服的查理在传送带上干着简单而重复的拧螺丝的工作,那条传送带似乎永远没有止境,工人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1934年10月,《摩登时代》在好莱坞开拍。为了达到真实的效果,卓别林不惜工本花50万元在洛杉矶的码头区搭起了工厂区与街道。而且为了使宝莲的扮相更加可信,卓别林甚至还将油污涂抹到这个可人儿的脸上;为了显得真实,就连衣服上的补丁都清晰真切。艺术性也是必须的,但还不能遮挡宝莲的迷人风姿。

凡是所能想到的细节卓别林都做到了,这样辛苦工作了10个月之后,1935年7月,《摩登时代》终于拍摄完成,卓别林还在朋友的帮助下完成了谱曲和配乐。全片耗费7万米胶片,制成后全长2320米。

1935年夏天,卓别林首次在他的制片厂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宣布创作、拍摄了3年的作品名称。年轻的新闻记者走进这家保留着17年前的、手工业式的矮小厂房,他们看到卓别林的拍片现场感触良多。如今,只有他一个人还在拍无声片了。他们更多地是怀着追忆的心情参加了这次采访:

“看卓别林导演《摩登时代》,使人追忆起电影史上前10年情况。这家制片厂和要求绝对保持肃静的好莱坞有声电影制片厂成了一个对比,拉布雷亚路的制片厂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可以在拍摄时大声喧闹的制片厂。在令人难以置信的喧闹声中,执行导演工作的卓别林正在用那些早已为别人所放弃的方法,拍摄最后一部无声电影。”

虽然卓别林的制作方法“老套”,厂房也不如其他的制片厂华丽、气派,但这部无声电影依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电影仅上映一周就打破了记录,而新闻记者也如实记录了这样的场景:

“大批警察努力把里伏电影院入口前的人群清除掉,因为上万的影迷把百老汇大道拥塞住了……”

(三)

影片延续了卓别林一贯的喜剧风格,同时又增加了更为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因而具有更加深刻的历史意义。

片头一开始就是经典的蒙太奇镜头:一大群羊冲过一扇栅栏门,紧跟着是一大群工人涌出地铁到工厂去上班……

为了提高效益,董事长在厂房里安装了电视挂屏和摄像装置,以监视里面的每个角落和每个工人。查理(卓别林饰)一刻不停地拧紧传送带上运送的大螺丝帽,他想搔搔痒,马上其他工人就跟不上了。他想休息一下,去抽根烟,被经理从监控中看到,斥责他赶紧去工作……

一个发明家向经理推荐了自己发明的“自动喂饭机”,让工人吃饭时还可以干活。经理让查理来试试这个新玩意儿,结果笑料百出:“自动喂饭机”运转失灵,查理被强行喂进去3个螺丝,滚烫的汤浇了他一头一脸……

显然机器不好使,经理拒绝引进。查理工作的小组进度太慢,经理让加快机器的运转速度,查理只能拼命地拧螺丝,他被卷进机器里也浑然不觉。被救出来后的查理精神失常了,看到圆形的东西就想拧;看到女秘书衣服的纽扣,也追过去想要拧紧它……他被送到了疯人院。

出院的查理误打误撞地又被投进了监狱,他在监狱里立了功被提前释放,又被介绍到造船厂工作,结果他把一条尚未造好的船放下了海……

到处都是失业的人群,查理想到只有再回监狱才能吃饱饭。他开始想方设法犯法,在车上邂逅因偷抢食物被捕的流浪女郎(宝莲·高黛饰),并爱上了她,两人逃离了警车。

随后,查理又在一家大百货公司找到一份守夜的工作,他为了女友还兼穿滑轮鞋进行表演(此刻,卓别林的冒险天赋表现了出来,他蒙上眼睛,在一处损坏的楼口进行表演),最后被当成窃贼入狱。而流浪女郎则找到了一份舞女的工作。查理出狱后,她推荐查理去当侍者,还要进行表演。为了糊口,查理只得唱了一首《我在寻找蒂蒂纳》。正好孤儿院的人又追赶到这里,他俩逃出酒店,向更深的前方走去……

《摩登时代》是世界上最后一部无声故事片。在拍摄这部影片中,卓别林依然是矛盾的。在影片行将结束时,他唱了一首歌,混用英、德、意、俄、西班牙合成的这首歌至今为世人传诵。

新闻媒体也把对影片的关注放在了这首歌上,甚至打出大字标题:

“夏尔洛终于开口!”

“流浪汉第一次发出了声音!”

“卓别林以一首歌来告别了他的无声时代。”

……

一个人不可能战胜一个时代,即使如卓别林般智慧而富有才气者亦然。卓别林用这首歌与他的无声片做了最后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