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马克思的故事
13496400000012

第12章 接受革命风暴的洗礼(2)

接着,德国柏林也爆发了武装起义。尽管国王动用了他的精锐部队,但坚持巷战的工人、手工业者、小市民和学生毫不屈服,最终迫使国王下令将军队撤离柏林。同时,在人民的强烈要求之下,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国王不得不脱帽向巷战中牺牲的烈士鞠躬致敬。

德国革命的胜利让马克思欢欣鼓舞。但他认为,在一部分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中,还对资产阶级存在幻想,因此有必要向他们提供一个纲领,让他们明确认识这次革命的任务和目标,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将革命推向前进。

于是,1848年3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当时的形势在巴黎起草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一文。文中列出了17项要求,这其实就是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刚刚开始的德国革命中的政治纲领。

3月30日,《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被印成单行本,与《共产党宣言》一起被分发给回国的同志们。

《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共有17项要求,其主要内容为:

(一)宣布全德国为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共和国;

(二)人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发给人民代表薪金;

(三)工人有出席国会的权利;

(四)武装全体人民,使部队既是战斗队伍,又是劳动大军;

(五)免费诉讼;

(六)废除一切封建义务;

(七)领地和封建地产、矿山矿井等都归国家所有;

(八)用最新的科学方法大规模经营农业,农民的抵押地宣布为国家所有;

(九)地租和租金作为赋税上交国家;

(十)成立国家银行,代替私有银行,国家银行发行纸币;

(十一)铁路、运河、轮船、道路、邮局等一切运输工具全部国有化;

(十二)所有官员薪金一律没有差别,只有带家眷的官员薪金可以比其他人高一些;

(十三)政教分离,牧师的薪金由各宗教团体支付;

(十四)限制继承权;

(十五)实行高额累进税,取消消费品牌;

(十六)建立国家工厂,国家保障工人的生活资料,并负责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的生活;

(十七)实行普遍免费教育。

在将大部分共产主义者同盟盟员和德国流亡工人派回祖国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也离开了巴黎,启程返回德国直接参加革命运动。在巴黎起草《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时,马克思就产生了回德国创办日报来指导和团结德国无产阶级的计划。

4月初,马克思和恩格斯踏上了德国的大地,并来到了莱茵省的中心城市科伦。这是马克思在5年前创办《莱茵报》的地方。这一次将战场也即办报地点设在这里而不是柏林,马克思也是经过充分考虑的。

科伦是莱茵省的中心。这里经历过法国革命,因《拿破仑法典》的影响而保持有现代法的观念,发展了大规模的大工业。所以,在当时它各方面都是德国最先进的部分,比德国其他地方都有更多的新闻出版自由。

而相比之下,柏林的资产阶级刚刚诞生,工人运动发展较慢,小资产阶级虽然口头勇敢,实则行动怯懦,还有大批的官僚、贵族和宫廷奴仆;而且,柏林实行的还是普鲁士邦法,没有新闻出版自由。

基于以上种种考虑,马克思决定在科伦创办一家日报,以加强各地民主运动的联系,及时指导各地的革命活动。

(四)

要在科伦创办一家报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科伦的一些民主党人已经准备创办一家报纸,宣传范围仅限于科伦。马克思到达后,重新阐述了他的办报主张,只用了24个小时就争取到了多数支持者,将办报的倡导权夺了过来。

为了筹集办报经费,马克思和他的战友们经研究后决定到各地去招股。到1848年5月20日,办报的经费才凑集到很小的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将自己身边所有的钱财都倾囊献出,但办报的经费还有一半未能弄到。

为了尽快出版,只能因陋就简了。6月1日,《新莱茵报》出版了。可是,这份报纸第一版的革命气势就吓坏了资产阶级股东们。他们纷纷要求退股,马克思只好亲自到柏林去筹措经费。最终,他弄到了2000塔勒,让报纸得以继续出版。

《新莱茵报》是一个大型日报,需要有一个精明能够的编辑部。由于经费紧张,编辑部的人员不能太多。经过研究之后,由5个人组成编辑部,他们是马克思、恩格斯、威·沃尔夫、德朗克和维尔特。其中,马克思为总编辑,恩格斯为副总编辑,威·沃尔夫为编辑部秘书。

在这个编辑部中,马克思起着灵魂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

“编辑部的制度是马克思一人独裁。一家必须定时出版的大型日报,如果采取其他制度,就不能保持一种贯彻始终的立场。况且,在这方面马克思的独裁对我们来说是理所当然和毋庸置疑的,我们大家也都乐意接受它。首先是马克思的洞察力和坚定立场,才使得这家日报成为革命年代德国最著名的报纸。”

《新莱茵报》与一切民主派们所创办的报纸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纯粹是无产阶级的报纸,比一切民主派的革命更坚决、更彻底,最终代表的也是无产阶级的利益。因此,报纸从一开始就号召人民毫不犹豫地站起来同封建势力作斗争,告诉人民革命手段只能是暴力的。如果没有暴力,历史上任何革命都不会成功。

《新莱茵报》的选题都是由马克思决定的。他带领编辑部人员将斗争的锋芒直指普鲁士王朝和奥地利王朝的封建贵族势力;动员全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坚决向反动派开展革命斗争;揭露自由资产阶级的妥协叛变行为;教育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丢弃幻想,克服动摇,拿起武器积极参加战斗。

《新莱茵报》的锋芒很快就引起了敌人的注意,编辑部随时都有可能被敌人包围和袭击。为了保卫编辑部,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配置了8条步枪和250发子弹,令在科伦的8000名驻军不敢轻举妄动。

《新莱茵报》还密切地关注着法国的形势。1848年6月,巴黎工人起义反抗资产阶级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第一声枪响便坚决地站在起义者的一边。

但是,起义军由于人寡势弱,在浴血奋战了4个昼夜之后失败了,成千上万工人在战斗中牺牲,数以千计的无产者被报复者屠杀,大约2.5万名工人被投入监狱,后来有3500多人被放逐到殖民地。

这种行径彻底暴露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真实面目。马克思在《新莱茵报》上无比愤慨地写道:

这就是博爱,就是用大号字母写在巴黎的三角墙和每所监狱、营房上面的博爱!用真实的、平铺直叙的话来说,这种博爱就是内战,就是最可怕的国内战争——劳动与资本之间的战争!

《新莱茵报》在敌人的严密注视之下,依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开始时,它几乎没有任何资金,一半资产阶级股东退出,剩下的一半股东也因为马克思坚决支持巴黎工人的六月起义而全部退出了。7月6日,科伦法院传讯马克思,控告他侮辱国家官吏和警政人员,搜查了编辑部。

8月初,科伦警察厅又通知马克思,科伦市政当局不承认他是“普鲁士臣民”,妄图再次将他驱逐出境。

9月26日,科伦实行戒严,《新莱茵报》同其他民主派报纸被勒令停刊。此时,报纸差不多已经发行到5000份了。

马克思和战友们为恢复《新莱茵报》而努力,并最终令报纸在10月12日复刊。11月14日,马克思再次被法院传讯。

到1849年2月,普鲁士政府又接连两次控告马克思危害国家。马克思在法庭上义正言辞地发言一个多小时,在结论中,他以沉重有力的语调对普鲁士官僚、腐朽的军队以及腐败的法庭和专制制度下产生和培养起来的,并终生为它服务的老法官进行了极其猛烈的攻击。

马克思说:

“目前,报刊的首要任务是摧毁现存政治制度的一切基础。”

在马克思的雄辩和群众的威力面前,法庭最终宣告马克思无罪。于是,马克思在一片群众的欢呼声中胜利地离开了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