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马克思的故事
13496400000022

第22章 《资本论》续卷

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

——马克思

(一)

晚年时期,马克思的研究对象十分广泛,除了继续研究政治经济学之外,他还重点研究了人类学、世界史乃至农业学、化学、农业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矿物学等等,而且研究成果都相当丰硕。当他去世后,留给后人的是未及发表的《资本论》第一卷之后的大量手稿,以及《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数学手稿》等一大批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高等数学的研究,在马克思晚年的研究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对数学的兴趣由来已久,他曾说:

“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了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

最开始时,马克思只是将数学当做经济研究的工具,要通过大量的计算来说明自己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后来,他还把解数学题作为自己休闲或调整疲劳神经的一种休息手段。以后,他还多次深入地研究了这一学科,并于19世纪80年代初期写出了《论导函数概念》和《论微分》两份关于微分学的手稿及其他一些手稿。

不过,马克思并没有来得及对自己的数学手稿进行整理。后来,恩格斯在阅读了马克思的第一批数学手稿后认为,马克思的研究颇具独到之处。为此,恩格斯还打算将马克思的数学手稿整理出版,但可惜的是,他也未能实现这一愿望。

一直以来,马克思都将《资本论》看成是自己毕生的著作,而将以前所写的其他文章称为“小东西”。在《资本论》的第一卷发表之后,最早一批接受这部“工人阶级的圣经”的德国人,是以李卜克内西、倍倍尔等为代表的德国先进工人的领袖人物。他们在认真研读了这部著作的同时,也利用作报告和发表文章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宣传、普及工作,促进了《资本论》在德国的传播。

对于这一点,马克思感到十分欣慰。他说:

“《资本论》在德国工人阶级广大范围内迅速得到理解,这是对我的劳动的最好的报酬。”

为此,马克思想很快就出版续卷,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实现这一愿望。

本来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马克思制定经济原理的工作已经完成,所缺少的就是用一个完整的体系将其写出来。但是,巴黎公社时期形势的迅速发展和由此而来的国际工作空前繁忙,让马克思在70年代初根本没有时间从事写作,只有一点时间用来修订《资本论》第一卷的工作。

到了19世纪70年代,尤其是在巴黎公社成立之后,随着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德国工人对《资本论》的需求日益扩大。1871年11月底,出版商迈斯纳就向马克思通报了《资本论》第一版在德国几乎已全部售罄的消息,并希望马克思能够抓紧时间出版第二版。

为了出版一个更加完善的第二版,马克思对《资本论》的全书作了很大的改动,不仅改变了全书的结构,还对有些章节作了很多修改,并且还加入了许多注释。

海牙大会结束后,马克思虽然卸下了国际工作的重任,有了自己的时间,但前一时期的过度劳累让他的身体疲惫不堪,他不得不偿还对身体所欠下的债。而且从1872年到1875年,马克思又为《资本论》的法文版付出了巨大的劳动。这样一直到1877年,马克思整理《资本论》续卷的工作才基本停顿。

(二)

1877年初,马克思的健康状况有所好转,他就又开始修订《资本论》的第二卷。但到了70年代末期,由于看到现实中经济危机出现了新的特点,而且还在健康发展,就故意拖延了第二卷的出版。在1879年时,马克思曾说:

“在英国,目前的经济危机还未达到顶峰之前,我绝对不会出第二卷的。这一次的现象是十分特殊的……因此,必须注视事件目前的进程,直到它们完全成熟,然后才能把它们‘消费’到‘生产’上,我的意思是‘理论上’。”

为了出版《资本论》的续卷,马克思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70年代时期,马克思的研究同20多年前相比有一个特点,就是将更多的精力都放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状况上了。在这之前,马克思更着力研究在他以前200年间居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的、小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

这项工作到了19世纪60年代中期基本完成,此后,马克思就逐渐转向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实了。同时,这也是马克思写作续卷的要求,他的著作都是从抽象到具体,第一卷的内容更加概括和抽象,相比之下,第二卷和第三卷则更加具体,更接近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具体过程。

马克思还研究了俄国土地的问题。为了写地租这一篇,他在70年代末曾进行了全新的研究。从1869年起,马克思还学习了俄文,并很快就能阅读他收集来的大量俄文资料。1881年,马克思开列的题为《我书架上的俄国资料》书单中,就有120多种书籍和资料。马克思还阅读研究了这些俄国土地关系方面的资料,写下了大量的笔记。

可以说,虽然《资本论》对于马克思来说十分重要,但马克思却没有将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都用在《资本论》的续卷上,而是用在继续进行研究上了。这种研究的范围还不断扩大,并逐渐超出了整理和修订《资本论》续卷的范围。甚至可以说,马克思思考的重点已经从宏伟的经济学和《资本论》创作,转向了更加宏伟的历史理论上来。

直到去世,马克思也没有能够出版《资本论》的续卷,这个历史任务是由马克思的忠实好友、马克思的“第二个我”——恩格斯完成的。

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小女儿艾琳娜和秘书的帮助下,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劳动,才于1885年9月出版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又过了将近10年,于1894年底出版了整理好的第三卷。

在《资本论》的第二卷中,马克思考察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包括资本循环理论、资本周转理论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理论。

作为一种自行增值的价值,资本必须不断地从流通过程进入生产过程,又从生产过程进入流通过程,这就是资本的循环。

资本的循环相继经过三个阶段,并采取三种形态。第一个阶段是购买过程,即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完成由货币资本向生产资本的转化;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资本家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投入生产,使之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资本家在市场上将商品售出,使之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

马克思认为,要想让资本循环正常进行,所有的资本必须按一定的比例分成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让这三者同时并存。而且,还必须使每一部分资本都依次通过三个阶段,否则,资本循环就会被迫中断。

资本循环周而复始地不断进行,就是资本的周转。资本周转的时间就是资本家预付资本不仅以原有形式返回、而且还增值价值的时间。通常周转的时间越短,就越能够节省预付资本量,并增大剩余价值量;周转的时间越长,情况则恰好相反。

就不同的资本形式来说,资本的周转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固定资本,如机器、厂房;二是流动资本,如原材料、燃料等。通常人们也将劳动力算入流动资本之内,而没有看到它与原材料和燃料之间有着转移价值和创造价值的不同。所以,将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实是掩盖了剩余价值的剥削。

在考察了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之后,马克思又分析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如何在价值上得到实现和在物质上得到补偿的问题。马克思经过研究,从实物形态上将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这也说明了两大部类内部以及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条件与比例,规定了不断再生产所必需的理想比例,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自发性质必然破坏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引起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结果给劳动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导致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更加尖锐。而要消灭经济危机,就必须要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行。

(三)

《资本论》的第三卷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主要包括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的平均化以及剩余价值的分割等理论。

剩余价值本来是可变资本带来的,但资本家总是将其看成是他们所垫付的总资本带来的。他们将垫付的总资本看成是成本价格,因此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利润,进而将商品看成是成本价格与利润之和。

在计算自己的财富增值时,资本家们不是用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剩余价值率)来进行,而是用剩余价值与全部资本之比(利润率)来进行。这样一来,就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因为虽然同是一个剩余价值,但利润率要比剩余价值率小得多。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示了利润率向平均利润率的转化。尽管不同部门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也不同,即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利润率就低,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利润率就高,但这就是促使资本家们从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转移到有机构成低的部门,从而导致这一部门供过于求,利润率下降。

与此同时,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因资本减少,产品供不应求,从而促使利润率回升。这样一来,资本的不断转移就会令各部门之间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

因此,在通常的情况下,不论在哪个部门,资本家只要投入大致的资本,就能得到大致相等的利润。这就是平均利润。这也表明:各个资本家之间尽管存在着尖锐的竞争,但在剥削工人方面则有着共同的利益。

此外,马克思还进一步揭示出平均利润有所下降的趋势。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各个部门的有机构成都在不断提高。这就加剧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比如生产扩大与价值增值的矛盾、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等等,从而也促使资本家打破国界,向经济落后的国家发展,以赚取高额的利润。

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为了出版《资本论》的第二卷和第三卷,可谓费尽了心血。为了使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经典著作得以完整的形式留给后世,恩格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列宁所说的那样:

“奥地利社会民主党人阿德勒说得很对,恩格斯出版《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就是替他的天才朋友建立了一座庄园宏伟的纪念碑,无意中也将自己的名字不可磨灭地铭刻在了上面。的确,这两卷《资本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个人的著作。”

遗憾的是,恩格斯没有来得及继续出版《资本论》的第四卷就去世了。后来,考茨基根据马克思的这些手稿,于1905-1910年出版了三册本的《剩余价值学说史》。之所以用这个名字,是由于某种考茨基所认定的原因而没有以《资本论》为名。而且,这个版本也不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原稿结构安排的最初设想,并有内容篡改和辨认马克思手稿方面的种种错误。

此后,苏联马列主义研究院经过重新整理马克思的原稿,又于1954-1961年出版了《剩余价值理论》的三册。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围绕剩余价值理论这个核心问题,系统地考察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17世纪中叶以来产生、发展和没落的历史,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庸俗化驱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