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进珠穆朗玛
13577300000010

第10章 珠峰高度变化历史研究(3)

从日喀则到拉孜的海拔都不高,由于位于雪线以下,山上基本没有积雪,一路上都是赭色的山体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之下,高高低低地绵延着。我们翻过了两座山,走到一片谷地,快到拉孜了,司机停下车来等后面的车,受到车外景色的诱惑,于是和师傅商量我先自己往前走一段,仅仅半个多小时吧,但这半个小时也许是我一生中走过的最美的路,辽阔的天际,静谧的山谷,只听到我自己的脚步声,天空的白云仿佛凝在蓝蓝的天上;路边一片空旷的田野,一只牦牛静静地在前面走着,后面远远地跟着它的一个“孩子”。远处山脚下一片白色的藏居,屋顶五彩的经幡在风中摇曳。真想过去看看生活在里面的人们!只是静静地走着,一种用语言无法表达的心旷神怡之感沁满身心!车轮声把我从美好的暇想中拖了回来,回头一看,我坐的车来了,我笑着举起大拇指,我坐的车停了。少女时背包走天下的梦就这样小小地实现了一回!回到车上,望窗外,还是那么美,只是车速太快,无法细细去品味。是呀,西藏的美,我们都曾看过无数的文章,但我们这次是要从另一角度,从科学的角度来揭示她的美,从科学方面来使她变得更美。也许我们会牺牲一些如我刚才那种小资的美,但值!“浮生偷得半日闲”,这难得的片刻之美也更使我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我们这次科考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注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相得益彰的寻美过程也许是人生最美的!

晚上快8点到定日,康队长已安排好一切,吃完饭走出来,不经意一抬头,顿时眩然,美轮美奂的星空!我们离天际又近了1000米!

2005年4月2日 珠峰大本营 晴 海拔5180米

坐在电脑前半天了,还在大口地喘着气,今天我们到珠峰大本营了!刻骨铭心的一天!永生难忘的一天!……多少词也形容不了4月2日这一天在我们一生中的位置!

车转到山垭口,一片雪山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都不自觉地惊呼,马卡鲁峰、洛子峰、珠穆朗玛峰、卓奥友峰从东到西如仙女般排列着,雪白而婀娜地耸立在瓦蓝瓦蓝的天际,这种人生难得一见的美景将刻在我们的脑海,永远不会忘却!

当车快到大本营时,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傲然挺立于我们面前,我们从心底忍不住高喊:“神山,我们来了!”这种人生见极峰的震撼感,我们也永远不会忘却!

但一切自然界的美所带来的震撼都不是最重要的,到达珠峰大本营后,队员们建营地的场景才是最令人激动的,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真正的科考,也是第一次感受到在海拔5180米地区科考的前期准备!

下午1点40分,到达珠峰大本营。先已到达的康老师和登山队的大本营取得了联系,登山队热情地给我们准备好了午饭。大家很快地吃完饭就开始卸车,重达10吨的装备和物资,要从车上卸下来,还要尽快地搭好全部的帐篷,任务之重可想而知了!康队长曾因车祸导致肋骨骨折,这次出发前在兰州拍的片子上裂缝还在,他又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和科学家,但他招呼了一声就冲在卸车人群的前面。在这5000多米的海拔,在这连走路快都会喘气的地方,顿时不见了博士、研究员、协作人员,一时间全都成了装卸工,三下五除二,一大卡车的货就卸了下来。老师们一边自己累得不行,一边却劝我们注意休息,告诉我们第一次上高原一定不能太劳累……就这样,在珠峰大本营上显示出的是一个充满爱意、共同的努力和奋斗的团队。我们都是第一次出野外参加考察,在这里,我们才真正地理解了什么是踏实肯干,什么是吃苦耐劳,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胸襟和精神。场地上,满满地堆起了我们将来两个月的生活所用。我们的队旗也树了起来,在珠峰这片圣洁的土地上。

一直忙到晚上9点多,我们在珠峰的家就这么“建”起来了。自己的灶可以用了,让小伙子做了个花生米,大家围着火炉,烧着水,康老师说能喝酒的可以喝一些解一下乏,倒好酒后康老师先举起杯子转了一围,非常真诚地谢谢大家,向大家道:“辛苦了。”在这一刻,我彻底无言了。比海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2005年4月3日 珠峰大本营 晴 海拔5180米

在上珠峰前,早就听说在珠峰大本营的第一夜会很难过,可能会头疼,可能要失眠等等。昨晚睡前还自言自语,管他呢,有安多那痛苦一夜垫底,有什么痛和苦熬不过来呢!11点多钻进了温暖的小帐篷,康队长把他自己的NorthFace帐篷让给了我和王小萍。一路上,我们两个女队员所受的照顾真的是太多了,感动的同时真有些过意不去,总觉得给大家添麻烦了,但总无法拒绝这些,从队长到老师、同学,每一个人都在点滴之间尽可能地让我们少吃苦。

夜里3点醒来,我首先问自己“头疼吗”?肯定地告诉自己,不疼!又摸了摸心跳,也不快,立刻安心了许多。外面风在呼啸,帐篷和旗子在风中嘶啦,沙砾也在地面滚动,静静地听了会儿,想像了一下外面的场景,想着自己静卧于雪山之侧,满天的星光伴着我,帐外寒风凛冽,帐内的我拥着暖暖的羽绒睡袋,比起原来所想像的,不知是好多少倍。幸福!就这么“幸福”地失眠着,最后一次看表好像已快5点,6点40分又醒来,7点25分终于忍不住起床了。钻出帐篷,一片清亮世界,风已停,一弯弦月悬于珠峰,营地所有帐篷都还笼罩在一片安然的凌晨之中。忍不住取出相机拍了几张照片,直到电池报警不让我再拍。

就这样,我度过了在珠峰的第一夜。早上康队长和其他老师们首先问我们几个感觉怎么样,昨晚他们一直在担心我们,怕我们晚上有反应,更担心我们早上起不来。康队长组织大家测了心率和血液含氧量,我们几个第一次到珠峰的都不错,都起来了,且没有太大的反应,早饭食欲良好。青藏线上的磨砺已使我们在不断地成长!

今天各组的任务主要是适应性训练,后勤则还有一部分工作,整理营地,为后面的队伍搭帐篷等等。早饭后,我们几个初上高原的开始四处慢慢地活动,我走了不远就不敢再动,怕自己第一天太猛了第二天起不来。回到营地后看了些资料,有些感觉,反应太慢,康老师劝我们先什么也别做,好好休息,适应好了才有可能更好地做好后面的工作。从明后天开始,他将分阶段带我们爬一些小山,强化一些训练。井老师带领后勤人员把几个帐篷又重新整理了一下,一进帐篷门,队旗悬在正中,旁边高悬党旗,中间是一排桌子,四周整齐地排着小凳子,帐篷的四周是大家的床。我们在珠峰的家是越来越温暖,越来越像样了。我们考察队的第一顿中午饭就在这温暖的家中开始了,大家围在桌子边,热乎乎地吃着汤面片,天下美食!中午饭后就开始睡觉,阳光下的小帐篷暖暖的,很沉地睡着了,下午不知几点才醒,和老师们说没有表了,也不知道时间了。老师们都说,在这里,没有必要有时间概念,安心下来,适应好,然后去把活做好!

晚上8点半,我们在珠峰大本营的30名队员一起召开了珠峰第一次碰头会,康老师主持会议,强调了安全、环保和相关的其他问题。丁林教授、张镱锂教授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30名队员中有来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寒旱所、地理所、地质所、西北高原生物所、生态中心、西藏农牧学院、四川大学八家单位的科研和工作人员,会上大家做了个自我介绍。帐篷里虽然没有生火,但感觉暖暖的。随后,丁林教授做了珠峰的第一个seminar(学术讨论会),向大家简要地介绍了珠峰的地质概况及他们今天去通珠岭的初步地质调查情况,让我们大家对珠峰地区的岩性构造(如黄带组、北坳组等)有了初步的了解。会上商定,以后每天晚上我们都会有这样的seminar,真正达到本次综合科学考察的目的,即多学科科研人员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以及师生共同讨论,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相信如此的学术讨论,一定会让大家学到很多东西。

会后康老师、井老师又制定了作息时间表、安全卫生条例及安全卫生值班表,一切都朝正轨方向发展。

2005年4月4日 珠峰大本营 晴海拔5180米

今天我们开始拉练!

早饭后康老师带领我们冰川组、大气化学组和生态与环境组的8个“新手”开始爬山,进行高山适应性训练。走前康老师笑着说不要有心理负担,大家带些水就行了,可以在午饭时分回来。我们几个还是武装了一下,都准备好登山杖、巧克力这些“专业必备”。10点20分,跟在康老师后面从大本营出发,沿绒布冰川侧碛向冰川上游方向前进。同行的还有刘景时老师和寒旱所的刘伟刚同学,他们是去考察周围地形以确定水文气象仪器安放地点。从某种意义上,今天的拉练是件很轻松的事,没有任务,没有时间限制,而且非常和蔼的康老师也没给我们高强度的要求,真有些像一个幼儿园的大阿姨带着一群小朋友在公园里闲逛。但即便是这样,我们这几个“小朋友”还是累得够呛!不停地大口喘着气,不停地驻足休息。不一会儿,刘景时老师他们就不见了踪影,只有我们几个慢慢蜗行于砾石之间。其实今天我们一直走在较平缓的冰碛上,偶尔有一点小爬坡,但仅这些小爬坡就令我们气喘吁吁,看着康老师在前面轻松自如地走着,胜似闲庭信步的样子,我们只有“望影兴叹”的份了。康老师时不时停下来给我们讲一些冰川地貌知识,告诉我们他20世纪90年代到珠峰工作后所看到的冰川退缩情况,并一路鼓励着我们。2小时20分钟后,我们到达东绒布冰川沟口,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已能看到中绒布冰川,美丽的冰塔林在阳光下闪耀着晶莹的蓝光。康老师告诉我们今天先走到这里,明天把速度放快些,把今天走的路快些走过,以达到5400米高度。我们现在的海拔是5260米,仅升高了100米。我们立刻开始做算术,6500米减去5160米,得1340米,天啊!海拔上才1/13!行程4千米,是到6500米营地(15千米)的1/4,而且,更重要的,后面的路将多是爬山,其体力消耗会更大。越想越可怕了!康老师仿佛看到我们的心思,笑着说不要担心什么,调整好自己慢慢适应吧,我们可以一步步地加强训练!

坐在大石头上,看到远处的雪山和冰塔林,听着康老师的话,远远近近地想了很多,想到有多少人在他们年轻时代沿着这条路走向美丽的珠峰,矢志不渝,一直行走于冰雪研究这一充满挑战和艰苦的路上。想到这次科考前,老师们说此次科考的一个任务是培养人才,我们从出发到现在,老师们点滴之间表现出了仁厚的关爱与鼓励。今天,我们来了,明天,我们如何将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如何把路走得更好?

晚饭后,国家测绘局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张江齐主任来到我们队里,他系统地给我们介绍了珠峰测高的历史和这次珠峰测高活动的背景及详细的组织情况。人类从1821年开始有十多次测量珠峰高度的活动。1975年测得珠峰基岩高度8848.13米,其中雪深0.93米。1992年国家测绘局和意大利科研人员从科研角度出发再测高度,测得8846米,其中雪深2.51米。1997年美国《国家地理》为庆祝《国家地理》创刊50周年,设计了一套雷达设备,计划测量珠峰高度,但当年仪器没能安装,1999年又上到珠峰,用小型的GPS测得高度为8850米。2004年意大利人登上珠峰测高,但没有数据公布。今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向国家提议,在此30周年之际,重测珠峰高度。这次国家测绘局将采用经典大地测量学和现代大地测量学的方法来测珠峰高度。测量主题有两个:①精确地确定地球上最高点的位置。②测定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垂向偏差等,研究其地壳运动、传递基准,优化模型,探求其规律。目前进行重力测量,确定大地基准点。从4个方面进行测量:雷达、GPS、觇标、AWS(自动气象观测仪)。测绘局将在东、西绒布各布一个观测点,计划在珠峰顶端树立气象站。在6500~8848米之间进行重力测量。此次测绘局的队伍共有48人,4月12号建营。听完了张主任的介绍,大家又请教了许多关于珠峰测高的问题,并从地质、冰雪、气象多学科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又是一个丰富多彩而且收获颇丰的夜晚!

美丽而神秘的珠峰,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使多少人向往珠峰并献身于珠峰。到目前为止,已有3000多人次登上了珠峰,但也已有300多人永远留在了珠峰,人类对极限的挑战永无止境,而挑战来自多方面,我们所做的,仅是一部分,但我们仍孜孜以求。

2005年4月5日 珠峰大本营 晴海拔5180米

早上刘景时老师告诉我,昨夜帐篷外温度零下13.7度,帐篷内零下7度。

今天继续高山训练。

早饭后康老师组织我们继续训练,但和昨天不同,昨天是耐力训练,今天是高度训练,向通珠岭进发,目标是海拔5400米高度,垂直上升220米。220米,在北京真的就是个小土丘,但在这里,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看起来不高的山,在蓝天下分外美丽,但真的攀起来,却难于上青天。有过昨天的经验,知道今天不会好受。抖擞精神,跟着康老师往前走,沿着冰河边的冰碛物,我们艰难地走着。路有些陡,滚石有点多,我们中大多数人没有登山的经验,不时会有人跌倒。康老师在前面不时停下来,告诉我们要慢、稳,匀速往上爬。今天的天比昨天好多了,几乎没有风,我们穿着羽绒服很快就出汗了,张庆华拿着GPS不停地给我们报海拔高度,我们期待着5400米高度值的出现。攀登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每到一个高度后感觉又是幸福的,坐在石头上,看着瓦蓝的天空,把急促的呼吸慢慢平缓下来,能暂时忘却攀登的痛苦,但再次出发时,又需要提起勇气,因为知道下面是更高更难的路。11点50分,我们到达5400米高度,大家都为攀登上个人的新高度而兴奋不已。

今天我们征服了一个高度,明天我们继续上升。

下山的路比上山轻松多了,虽然路滑一些,但下山时所用的体力比上山时少多了,大家感觉也好多了,觉得只是在学习和尝试下山的方法。康老师仍在前面带路,我们跟在后面,发现只要跟着他的步伐,一点也不累,下山的速度也很快。看着他像羚羊般灵活地跳跃着走在山岩上,也不见他抬头看路。下午1点20分,我们到达大本营。比昨天下山时的感觉要好得多,我们的适应性训练还是有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