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进珠穆朗玛
13577300000012

第12章 珠峰高度变化历史研究(5)

大家都去忙自己的事了,大帐篷里难得地安静了下来,大帐篷是大家的活动中心,大家在这里吃饭、开会、讨论、学习,每天每个队员从野外回来都先来大帐篷报到,说说一天野外中的发现,大大小小的问题都在这里说一说,聊一聊,特别是晚上的学术讨论及碰头会,这里更是济济一堂。今天在大家的工作时间,难得有这么片刻的清静,静静地坐在电脑前,说不出的恬然。发了会儿呆,敲了这些字,摇了摇头。呵呵,不能这么小资下去了,得干活了,最晚12日上山,得把采样的东西整理一下。

上午的时间在整理东西中很快就过去了,中午饭是坐在帐篷外的木箱子上吃的,温暖的阳光照耀着,看着远处的珠峰,相看两不厌,惟有朗玛峰!从到达大本营到现在,我们看到珠峰不同的倩影,从晨到昏,由远及近,蒙纱的,半遮面的,亮洁的,世界上能有此“艳福”的人真不多,有多少人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只是为了一睹珠峰芳容,但有时却运气不好,美丽的珠峰连一点脸子不给。过几天,我们将上到6500米,那时会离神女更近了!

下午大家相约到绒布寺打电话,在那里可以用固定电话给外面打电话,1元~2元钱1分钟。我很矛盾,心里很想给家人打电话,想告诉家人我在这里没有高原反应,很好,很想听听小女儿娇娇的声音,也很挂念老妈妈,很想告诉老公我心里其实也很怕6500米的海拔,但又不敢去打电话,因为我自己知道,到时肯定会哭,会把家人和自己搞得都很伤心。现在自己的心境,最起码还是相对平静的,虽然这种平静很脆弱,不堪一击,但若真打电话,自己也不敢把握了!矛盾之中,脚却不自觉地跟着大家上了车,走到下面扎西家时,旺姆下车和当地人说件事,我突然下定决心,下车不去了。自己逆着风走回来,风中,泪忍不住落了下来。想家的感觉,涩涩的!

不一会,下去打电话的几个都回来了,眼圈都红红的。刘强,我们称之为“强哥”的硬汉,和女儿通话时也哭了:他爱人2个月前去台湾了,他这次要在6500营地工作2个月,家里小女儿只有4岁。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动情处。

晚上,康老师请了西藏登山队的桂桑来给我们做报告。桂桑,1974年被国家选拔,1975年攀登珠峰,8200米火线入党,她说当时条件和装备都不行,天气也不行,加上当时没有经验,没能登顶。1990年第二次攀登,条件要好得多,虽然有压力,但较第一次有经验,当时感觉很好,很轻松地上去了。1990年的队伍也很精干。1999年又一次登顶成功。她告诉我们登山要注意安全,首先,不要太猛烈地活动,慢慢地活动,慢慢地适应,个人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珠峰的路线不是很难,但主要是海拔问题,主要靠调节。5400~5800米之间注意调节。6500米以上到7200米之间非常陡,中间有冰裂隙,必须有安全设备,要和有经验的人一起走。

今天的会上来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的记者,明天他们将和康队长、井哲帆老师、张镱锂老师、马耀明老师一起对以后的新闻报道工作进行讨论。

康老师在扎西宗时给姚所长和冯主任汇报了考察队的工作进展,晚上转达了远在美国的姚所长和冯主任对大家的问候。张镱锂老师也转达了郑度先生对大家的问候。

会后已是10点多了,康老师等科研人员又开始准备样品瓶直到12点,今天的一天对我们是轻松的,但对康老师却是忙碌的,他早上带人去扎西宗,安排好下面的人员后,又和北京联系,回来后又忙于队里的一堆事,他的身体素质是最好的,但也是第一个嘴上起泡的,操心事太多了。

2005年4月9日 珠峰大本营 晴海拔5180米

今天才知道,在我们到大本营的日子里,珠峰女神是如此的照顾我们,以她的温柔厚待着我们。从到达到昨天,白天的阳光一直是温暖的,虽然下午开始有山风,但我们仍可在帐篷外工作或享受阳光。昨夜我们见识了女神暴戾的一面,狂风大作,躺在小帐篷里,真担心自己会和帐篷一起飞起。只听到耳边的石头快速地骨碌碌地滚动,想着曾学过的沙石在风中的运动,估计可能的风速。

实在是难以入睡,旗子在空中的狂舞声更提醒每一个不眠者“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接着在帐篷里望着帐篷顶发呆吧。

我们仅仅只是不能入睡,有一个女队员情况更糟。她是地质组成员,因为咳嗽,感觉憋气,半夜钻出了帐篷。康老师、井老师和杨伟伟也赶紧爬起来给她吸氧、测血液含氧量、脉搏等,前后照顾了几个小时。随后,基于安全考虑,康老师把一个对讲机留在她的帐篷,一个在自己的床边,以便处理紧急事件。今早康老师起来后第一件事就直接到她帐篷里询问她的情况,她早上感觉还行。

原计划今天秦翔和刘景时老师带领协助工作的人员建立5800米营地。但早上起来,天气状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开始下雪。这种状况,要上到5800米并建营地将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我刚开始以为会改期呢,但看到老师们好像没有改变的意思,试探性地问刘老师“这种天气,你们还上吗?”刘老师说,上,这种天气一天也不会好的,没时间等。心中吐了吐舌头,天哪!10点多,原来约定的6头牦牛也来了,狂风雪中,开始把仪器和物资往牦牛背上装。在这里,一切都得按当地的节奏和规律来做,急不得的,要按每头牦牛40千克分配物资,他们牦牛队内部还要分配协调等,6头牦牛的物资从上午11点装到下午2点多,康老师和井老师就总得在风雪中站着协调。12点多,秦翔和刘景时老师先出发了,笑着给他们拍了照片,说给壮士送行,心里却有些特别的感觉,这么大的风,尽管路很难走,但他们好像只是一个平常的出门,转身挥了下手就走了。望着大风中他们远去的两个小背影,我为他们祈祷:“女神,天气好起来吧!别让我们的科学家太辛苦了!”

下午刚吃完饭,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的记者来到帐篷,康老师、井老师、生态环境组张老师、大气物理组马老师一起,介绍了我们这次科考活动的一些主要内容,记者们对感兴趣的内容一再询问,老师们都耐心地给予了解释。

下午7点多,大家都开始念叨5800营地的人了。据珠峰自然保护区的巡护员多吉说,今天有近300头牦牛前去5800米的中间营地,在5800米的一小块营地上有那么多的牦牛,又加上这么大的风,他们扎营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原来约定8点打电话,康老师打电话时,秦翔老师说装备和物资已到达,他们正在扎帐篷,稍后再联系。大家听到这个消息稍安了些心。卫星电话的信号非常不好,对讲机也经常因距离太远而无法联系。过了会儿,有人从山上捎下来丁林老师的“鸡毛信”。丁老师昨天就上到5800米,他们组有两名队员因身体不适留在大本营,今天他听刚上去的刘景时老师讲他们组一个队员昨晚出现高原反应,电话联系不上,立即让人带信下来,让康老师安排车把两个队员送下山。并告诉康老师,山上天气极差,后续队员先不要上。看着丁老师用铅笔写在笔记本纸上的信,能感觉到他在5800营地的心情。野外工作需要我们应对的情况很多很多。

晚上的seminar由大气物理组的马耀明老师主讲,马老师介绍了他们组此次的工作情况及意义。他说,青藏高原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气候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前人曾对珠峰地区的大气物理作过一些观测,但都不是连续的,且受仪器水平的限制,这次我们用先进的仪器,包括二套辐射系统,二套湍流系统,无线电探空系统来研究珠峰地区的大气物理边界层特征。此次科考计划在6500米、5100米、4300米三处架设自动气象站。并在适当的时间释放一系列探空气球,每天放4个,以探测从地面到10000米高空的风速、气压等多种气候要素的变化。通过这次科考,详细研究珠峰地区不同下垫面(冰碛物,河滩地,雪冰面)的气象参数特征。

2005年4月10日 珠峰大本营 晴海拔5180米

今天自动气象站读出昨晚最大风速为16米/秒,大约七级以上的大风,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我想把词典中最恶劣的词用来形容昨晚的风都不为过。半夜醒来时,听着外面风的咆哮,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升上来,畏惧于自然的力量,觉得这种风能把人的意志力吹散,这时也开始有点理解姚老师说的“要对以后的困难做好准备”。想着12日风若不停,我们也必须顶着风上到5800米营地,想着明晚若风还不停,仍要在风夜中恐惧而不眠,想着以后的野外工作将会遇到什么现在想不到的困难,想到5800米营地的秦老师和刘老师,他们又如何度过此夜?

早上8点多不得不起床,睡袋里是冰凉的,还不如起来呢,简单地洗了一下,每天早上起来洗脸刷牙是要下些决心的,所有的东西都冻得硬邦邦的,老青藏们的经验是用消毒湿巾擦一下脸,刚开始不以为然,现在越来越觉得是个好主意。

早饭后大气物理组的马耀明老师到扎西宗村讨论建立珠峰环境观测站的事宜,生态环境组的王兆峰和旺姆向5800米营地出发,我们冰川组和大气环境组的在大本营准备12日和13日向5800米营地出发。上午10点多,5800米营地的秦老师打电话下来,昨天上去的一个协助工马应军有高原反应,头疼得起不来了,还有高山上昨天带上去的液化气灶不好用,热水供应困难。康老师和井老师立刻安排马应军下山休息,井老师到下面的大本营找协助工立刻把汽油灶送到5800米营地,因为那里的条件非常恶劣,若热水再供应不上,那将是非常糟的事。外面风仍在肆虐。刚安排完这件事,大家坐在帐篷里讨论12日的计划,突然,“轰”的一声,接着就听见有人喊“帐篷倒了”。康老师和井老师一个箭步就冲了出去,风太大了,把厨房和储备库帐篷吹倒了,大家立刻又在狂风中工作起来,搬大石头加固,把撕破的地方补好。在搬石头时,井老师把手碰坏了,鲜血直流,只是包了一下,又戴上手套开始忙乎了。一直到快3点了,把帐篷全加固了一遍,大家才开始吃饭。

下午5点多,刘景时老师从山上下来了。他真不愧“铁人”的称号,昨天他用了4个小时上到5800米营地,建立营地后,今天一早起来上到6000多米,勘察地形以确定仪器安放地点,然后回到5800米营地,简单地吃了些饭就又下来了。他必须赶在14日回到北京,因为北京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等着他。下山后的刘老师只休息了一会儿,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又找到他,询问关于冰川水文的事宜,他喝了口水又开始了耐心的解答,晚饭都没顾上吃。

今晚的seminar由生态环境组的张镱锂老师来主讲,他介绍了生态环境组此次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有3个方面:①北坡生物多样性研究,着重于物种水平和生态系统水平,结合前人研究,搞清生物多样性本底值;②从高到低,研究生态系统与气候、环境、垂直梯度的关系,对气候的响应关系;③30年对比研究,生物与环境背景值的对比研究,比较30年是否发生变化,若有变化,是什么原因。景观格局是否变化,变化原因是什么?退化原因是什么?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张教授还给我们展示了珠峰地区环境变化反演图,珠峰地区虽然降水增加、气温增加,但由于人口压力的增加,一些灌木被砍伐,草场和森林退化。他还展示了根据遥感资料和已有的草场资料等所作的珠峰地区北坡景观生态现状图。他介绍说,这次的调查将对该景观图进行修订,修订完后的图将是世界上第一份详尽的珠峰北坡景观生态现状图。

刚从5800米下来的丁林教授不顾疲劳,给大家介绍了珠峰的隆升历史,给大家展示了几米长的珠峰景观宏卷,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张庆华博士说,今天像过节一样。是的,每天的seminar都像过节一样,大家收获多多,高兴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