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进珠穆朗玛
13577300000022

第22章 珠峰高度变化历史研究(15)

今天听说周耀华师傅一个人要去5800米营地,刚开始以为他在开玩笑,毕竟都五十多岁了,像我们年轻人上来下去都觉得很费劲,后来才知道他是真的要去,而且也打算当天回来。我们就根据“经验”叮嘱他上山要少穿些衣服,下山要穿厚点,毕竟下山时已经是下午了,天气开始变凉,而且下山也不那么费劲了。送走了周耀华师傅,我们决定下到曲宗去看看湍流仪器是否工作正常,再顺便到附近的巴松村去看能否钓点鱼回来。于是我们收拾好东西就出发了。下到曲宗,检查了下仪器,工作很正常,我们就继续往巴松赶,到巴松检查站已经是下午2∶00了,我们三个人随便吃了点方便面就到河边去了。刚开始是满怀希望,三个人同时下钩,可等呀、等呀,就是不见有鱼儿上钩。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我们还是一无所获,有些失望。这时走过来几个八九岁的小姑娘,她们懂一点汉语,就告诉我们说旁边还有一条河,里面的鱼大。我们的希望又被点燃,就让她们带路,走了老远才发现一条很窄很浅的溪流,她们说的地方居然就是这里,我们哭笑不得,这哪会有鱼!但是为了感谢几个天真可爱的小姑娘,给了她们每人一个苹果吃。我们随即也就返回了,虽然今天一无所获,可我们心情还是愉快的。因为在下面看到了久违的绿色,那绿树、绿草和绿苗让人心里无比的舒服!

2005年5月29日珠峰大本营星期日晴

现在我们的工作基本上都告一段落,只等着撤营了。早上刘伟刚他们几个人要去喝酥油茶,正好没什么事就和他们一道去了。走着走着,前面一条小河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平常一步就能跨过去的小沟,现在却怎么也跨不过去了,只好绕到最窄的地方才小心翼翼地过去,看来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山上的冰雪融水增加很快啊!

我们几个人一直到中午才回,到厨房一看,四五个人忙得热火朝天的,他们正在做牛肉拉面。队里好多是兰州人,他们都爱吃面食,只要人不是太多的时候,他们就做面吃,像拉面、拉条子和面片都经常做。做的时候只要会拉面的全部上,一起帮忙,一边干活一边说说笑笑,很是热闹。我虽然是安徽人,但对吃面也挺习惯的,觉得很好吃。中午美美地吃了一顿,吃完饭休息了一下。起来的时候无意中往登山队营地一看,觉得好奇怪,他们把所有的旗子全降了一半。一打听才知道登山队出了意外,他们的一名队员牺牲了。听到这个消息觉得很震惊,最危险的登顶过程一切顺利,怎么偏偏出了这种事!据说牺牲的是个藏族队员,可以想象此刻他的亲人和队友们会是多么的痛苦!只想默默地为逝去的人祈祷,一路走好!

2005年5月30日珠峰大本营星期一晴

今天起了个大早,起来后才发现周围静悄悄的,大家都还没起,外面又太冷,只好再回到自己的小帐篷里。睡又睡不着,就看了会书,直到大家都起了,太阳也出来了,这才起来。珠峰早上的阳光特别可爱,照在身上暖洋洋的,非常舒服。可中午和下午让阳光直射可就不舒服了,非常烤人。今天中午,天气有些奇怪,一阵乌云飘过来,还下了阵零星小雪。这两天珠峰峰顶似乎一直有云盖着,这令不少远道而来的游客觉得很遗憾。今天就有一位北京来的游客到我们帐篷里,抱怨说大老远跑来看珠峰,却只能看到峰顶的云,珠峰似乎就是不想让人见到她的真面目。他们全是请假来的,时间紧,得立即赶回去上班,今天见不到就很遗憾了。想想也是,挺为他们感到可惜。他们说很羡慕我们的工作,很贴近大自然,可以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我淡然一笑,对他们说:“其实你们只了解到我们工作性质的一小半,大部分时间或在很大程度上野外工作是和艰苦、寂寞分不开的。”他们想了一下,觉得确实是这样。晚上十点多钟的时候我们的营地又迎来了一批新客人,他们是秦翔老师、叶庆华老师,还有西藏大学的两位老师。秦翔老师他们要在珠峰一直呆到9月份,进行大气、水文、冰川观测。他们从山下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新鲜蔬菜,本来都快弹尽粮绝的我们又得到了新的补给,我们的营地也热闹了很多。

2005年5月31日珠峰大本营星期二多云

吃完早饭后马小伟师傅开着车带着李茂善、李宝正和我一道去绒布寺打电话,一方面是关于仪器的事和马耀明老师商量一下,另一方面告诉家人我们什么时候下山。我们在曲宗村架设的一套仪器的下垫面条件特殊,周围环境也不错,比较适合进行大气观测,我们就不打算撤掉它了,这样就能获得比较连续的大气观测数据。平常绒布寺的电话都很难打,要拨好长时间才能接通,但今天早上的电话出奇的好打,一拨就通。马耀明老师同意了我们的想法,决定不撤那套仪器。之后又和家人通了电话,打完电话之后我们心情都很愉快。回来的路上经过绒布寺,早就听说上面有个绒布洞,我们就上去看了一下。顺便找了寺里的一个喇嘛给我们带路,他还可以给我们讲解一下。喇嘛名叫阿旺,人很热情,一路给我们讲解得很详细,虽然语言交流上有些障碍,但我们还是大概能理解他讲述的一些传说。绒布洞里面很黑,还好我们带了两个头灯,阿旺则拿了个手电在前面引路。整个洞非常难走,有的地方非常窄,而且很陡,还好我们五个人中没有特别胖的,都能过去,但很费劲。整个洞走完,我们用了两个小时,出来时已是满头大汗了。最后我们几个人在洞口合了影,我们打算给他些报酬,但他却坚决不要,直到我们说钱是给寺里捐的香火钱,他才收下。我答应他以后有机会再上来的话,一定把照片带给他。

2005年6月1日珠峰大本营星期三晴

早饭后,井哲帆老师拿来一大袋糖到厨房发给我们吃,说今天过节,给“小朋友们”庆贺庆贺。我这才反应过来,今天是“六一”节啊!我也不客气,抓了一把放兜里。上午我们开车去曲宗取数据,路上刚好遇到了茶馆的德吉姑娘,我就顺手给了她一把糖,让藏族小姑娘也过一下“六一”儿童节。我们正在曲宗下载数据的时候,走过来一个六七岁的当地小男孩,眼睛大大的,好奇地望着我们。我突然想到口袋里似乎还有一些糖,就全掏出来放到他的两只小手中,小男孩高兴得蹦蹦跳跳地离开了。看着男孩离去的小小背影,我在想,边远山区的孩子享受不到内地城市孩子拥有的幸福生活。相比之下,这些孩子的生活太苦了,他们甚至一辈子都走不出大山,看不到外面的精彩世界。我们赶回大本营已经是下午一点多钟了,正赶上定日县的王县长来营地慰问科考队员。王县长给每位队员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并给队里带来了一些慰问品。王县长给队员们带来了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与鼓励,这表明当地政府对我们的科考工作还是非常关心和支持的。下午的时候我们的邻居——另一支登山队全部撤走了,这让我们的营地一下子变得空旷了很多,还真有点不适应!祝他们一路顺风!

2005年6月2日珠峰大本营星期四晴

上午李茂善想去河对岸的山坡上捡“宝石”,问我去不去。看看天气也不错,就去转转吧。其实我们去捡的不是什么宝石,只不过是一些石头中镶有不少紫色透明的石榴子石,看起来还挺漂亮。上次我们去捡,一无所获,今天我们换了个地方。沿着山坡刚走一半就有所发现,捡到了一块白色石头,上面密密麻麻有很多小“宝石”,后来我又捡了很多,还发现三块特别大的石头上布满了那种“宝石”,只可惜搬不动。再往上走,不一会兜里就装满了石头,他俩也捡了不少,今天我们可谓是满载而归。回到营地的时候正赶上厨房做牛肉拉面。看人手不够,我就洗洗手也去帮忙,以前还真没做过拉面。他们就示范给我看,教我如何拉才不会断。我接着就试着拉,开始面条老断,不过拉几根就很熟练了,面也不会断了。很快一锅面煮好了,吃着自己做的面觉得格外香。中午井哲帆老师特意嘱咐厨房晚饭做得丰盛些,因为山上的丛志远要下来了。他下午五六点的时候到了大本营,我一见他人,满脸被太阳晒得乌黑,就眼睛周围白点,人也很憔悴。他在高山营地呆了两个月,很不容易!刚下来的他似乎很兴奋,不停地和我们讲述他们在6300营地的生活。当有人问他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哭过没有时,他说平常自己都很坚强,唯一的一次是在今天下山时,回头看见平时朝夕相处的兄弟向他挥手告别时,自己真的哭了。

2005年6月3日珠峰大本营星期五晴

一大早营地就很热闹,秦翔老师今天有一部分物资要运上山,雇了好几头牦牛驮东西。另外他们还有一名科研人员和三名协助人员要上到6300米营地工作,早饭后他们就出发了。今天营地又要送走三位科研人员,他们是叶庆华老师、西藏大学的洛桑和布多老师。在他们走之前,队里为丛志远举行了庄严的入党宣誓仪式,简短的仪式后大家纷纷和他在党旗下合影留念。到目前为止,我们科考队临时党支部在整个科学考察期间共吸收了五位新同志,分别是:张庆华博士、刘勇勤博士、井哲帆博士、刘强博士和丛志远博士。他们的加入不仅为科考队临时党支部注入了新鲜血液,更为重要的是增加了整个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科考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保证。上午我们营地来了一位老者,头发花白,他一个人骑着摩托车从徐州出发,一直到达这里。老人的这种探险精神实在令人折服,毕竟是六十三岁高龄了,一路上吃了不少苦。由于驾驶技术不熟练,加上有些地方的路况实在是太差,老人经常摔倒,他的右腿上已经是伤痕累累!但老人的精神状态特别好,他说自己是自驾摩托车出游,一切费用全靠自己的那点微薄工资,所以一路上吃的都很简单,他不怕吃苦,就怕摩托车坏了。老人还为我们展示了他的一幅中国地图,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到邮局把邮戳盖上。热心的井队长马上为老人拿出了我们的队章帮他盖上,老人很高兴,并和我们所有队员在珠峰前合影留念。本来他还想去看冰塔林,出于对他身体的考虑,我们的队员劝他放弃了这个想法,建议他可到附近的冰湖去看一下。等他从冰湖回来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厨房特意为老人留了饭菜,看着老人吃得那么香,我们心里都很高兴。老人也很感慨,一路上遇到帮助过他的好心人太多了。他表示还要继续走下去,走遍没有去过的城市,直到再次返回家乡徐州。饭后老人又上路了,我们和他挥手告别,心中也只有一个愿望,希望老人一路平安!

2005年6月4日珠峰大本营星期六多云

天刚亮的时候就睡不着了,听着帐篷上有“沙沙”的响声,原来下雪了。我们今天要拆大本营的大气观测仪器,心想天公怎么这么不作美。还好,等到我们起床的时候雪就停了。不过天空还是乌云密布,好在不影响我们工作。上午拆得很顺利,不到两小时就全部拆完了,当初装这套仪器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回来后我们把所有仪器全部打包装好,并归了一下类,因为一些仪器要运到拉萨,还有一些要留在大本营。今天队长让李宝正师傅和周耀华师傅一道下到定日去找卡车去了,我们队里所有的东西要一辆卡车才能运完。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估计6号就能全部撤走了。真的要走了,还真有些依依不舍,这里的藏民是那么淳朴,珠峰是那么美丽,队友是那么可爱,这里的一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下午的时候,5800米和6300米营地的队员也都全部撤了下来,他们每个人皮肤晒得黝黑,但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他们中有的人掉进过冰裂隙,被队友拉上来后继续工作。有的人曾因为剧烈的高山反应被人从6300米营地背下来,但休整两天后又继续上去工作。他们的经历向我们诠释着一个道理:科研之路是艰辛的!

2005年6月5日珠峰大本营星期日晴

离撤队还有一天,我们所有的仪器和行李都已经打包,队里从上午开始就陆续拆了几个大、小帐篷。秦翔老师他们今天就把两顶单帐篷挪到离现在营地五百米的地方重新搭建起来,一来那边人比较多,二来那里饮用水取水方便。大帐篷拆下来后李茂善没了睡觉的地方,他就搬到我的小帐篷里,我俩的行李也都放到了里面,整个小帐篷塞得满满的,反正也就这一两个晚上了,将就一下。傍晚的时候我们去了趟曲宗,找他们的村长把我们那套没拆的仪器交待一下。我们本想晚上村长肯定在家,没想到一去又扑了个空,村长去放羊去了,第二天才能回来,和其他人说,没一个人懂汉语,根本没法交流。好在我们后来碰到了认识的一个朋友阿旺西尼,他懂一些汉语,我们把意思告诉阿旺西尼,让他明天转告村长。临行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办妥了。回来的路上我们想着跟当地的几个朋友告别,车子经过他们帐篷的时候我们停下来进去坐了一会。帐篷里很是热闹,有几个夏尔巴人和一个老外。我们喝着酥油茶和罗布、卓嘎聊了一会。这时德吉放起了一些动听的音乐,几个夏尔巴人立马来了兴致,伴着音乐跳起了劲爆的舞蹈,着实让我们大开眼界。不一会老外也被感染了,站起身来尽情狂跳。后来才知道那几个夏尔巴人全部登过顶,有的还不止一次。虽然他们看上去身材瘦小,但一个个确实是“舞林高手”。玩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要走了,罗布他们显得有些依依不舍,要分别了,谁也不知道何时能再相聚,我们几个人的感受也是相同的。有相聚就会有离别,分别的场面总是让人感伤。不过相信会有再见面的一天的!

2005年6月6日珠峰大本营星期一晴

今天是个好日子,天气晴朗,就要撤队了,可我们的大车还没任何消息,只能耐心等待了。上午觉得有些困,打不起精神,就在车上躺了一会。这一躺就不想动弹了,一直到中午吃饭时间才去厨房。石师傅问怎么半天没见我人。呵呵,现在帐篷拆了一大半,谁在谁不在一目了然。随后知道我们的大车已经联系好,但得等到明天汽车才能上来,那就意味着只能继续再等上一天了。晚上到几个帐篷里转了转,大家有的在用笔记本电脑看电影,有的在看小说,有的在打牌。在珠峰呆了这么长时间,其实好多队员都很想家了,这应该是我们在珠峰呆的最后一晚了。

2005年6月7日珠峰大本营星期二晴

所有人今天起得都很早,我也不例外。起来后把小帐篷里的东西收拾一下,然后把所有的东西全部检查一遍,确定所有物品已准备妥当。随后队员们把剩余的几顶小帐篷和两顶棉帐篷全部拆了下来,因为好多东西要留给秦翔老师他们,所以整个队里要带走的东西并不多,有好多装备还要运往秦老师他们的新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