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进珠穆朗玛
13577300000007

第7章 冰川变化监测

大气物理与大气化学

冰川资源作为一种动态资源,是随着气候变化而不断变化的。20世纪以来,随着气候变暖,全球范围内的冰川开始退缩。中国西部冰川的物质平衡出现持续亏损而退缩加剧,20世纪90年代以后,冰川退缩强于20世纪的任何一个时期,而且冰川的退缩幅度急剧增加。强烈的冰川退缩导致了由冰川融水补给河流径流量大增。适时正确评估冰川变化及其原因,揭示冰川变化对冰川水资源及其河流径流量的影响将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

珠峰地区也同时由于全球变暖,冰川出现重大变化。1959~1960年的科学考察结果认为,绒布冰川处于退缩状态。1966~1968年考察中对比1921年和1959年所测地形图发现:中绒布冰川末端处于稳定状态,只是冰塔区不断上移,其平均速度为6米/年;东绒布冰川冰塔林下限在1959~1966年平均每年上移78米。实际上该冰川接近末端的一段区域为表碛覆盖区,表碛的不断增厚抑制了下伏冰的消融,特别是末端处表碛厚度可达数米,表碛之下的冰得到很好的保护。上游冰体则因消融增大而持续减薄,最后冰碛覆盖区与上游断开成为死冰。因此,这是气候持续变暖、冰川不断退缩的反映,并非冰川真的处于稳定状态。1997年中美联合考察队在珠峰绒布冰川考察期间采用GPS技术对冰川末端位置进行了测量,同1966~1968年考察时的地形测绘结果对比,得出绒布冰川末端30年来的变化趋势。其中,中绒布冰川冰塔林下限退缩270米,东绒布冰川退缩170米,远东绒布冰川退缩230米,年平均退缩量分别为8.7米、5.5米和7.4米。

研究表明,我国冰川的全面退缩与近年来的冰川物质强烈负平衡密切相关。冰川每年收支余额的变化直接引起冰川运动特征的变化,进而导致冰川末端位置、面积和冰川储量的变化。冰川的动态变化,就是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的直接结果。因此,对珠峰地区典型冰川物质平衡的长时间观测,研究冰川物质平衡的变化,则是认识未来冰川变化趋势的基础。

目前,已在珠峰和希夏邦玛峰地区展开了雪冰和大气气溶胶化学以及冰芯记录的研究工作。该地区的冰芯记录已揭示了近200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和南亚季风的演化规律。该地区冰芯记录与太阳活动、大气环流等关系密切。同时冰芯积累量反映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地区降水的迅速减少。即使在这些高海拔地区,雪冰化学的研究也检测到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因此,在珠峰地区展开进一步的雪冰现代过程研究,将是通过该地区冰芯记录准确重建气候环境变化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