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中外文学之最
13577900000024

第24章 中国部分(24)

最杰出的浪漫主义戏剧,是明代最著名的戏剧作家、文学家汤显祖(1550—1616)的代表作传奇剧本《牡丹亭》。它是作者在反对朝政腐败遭贬之后,怀着满腔悲愤,弃官回到临川的1598年写成的,是作者“临川四梦”(另有《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中的佼佼者。又名《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作品取材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剧中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离奇曲折的爱情故事。它通过杜丽娘为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而起死回生的情节,无情地揭露和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礼教虚伪和残暴的本质,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反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斗争精神。“情”与“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贯穿全剧。杜丽娘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继崔莺莺之后的又一最为动人的妇女形象。她出身名门望族,自幼受到封建家庭的教养,但不愿恪守闺范充当“三从四德”的温驯奴隶,憎恶令人窒息的周围环境和整个黑暗的封建王国,大胆冲破森严的封建礼教的樊篱,从封建束缚下寂寞凄苦的深闺走向了春光明媚、姹紫嫣红、莺歌燕舞的花园,启开了少女的心扉,激起了青春的觉醒,使她发出了无限的感叹。她和柳梦梅在梦中幽会,使她内心的“情”冲破了封建道德观念的“理”的束缚,从此树起了追求自由幸福爱情生活的理想。但严酷的现实对她美好的理想作出了无情的回答。她非常失望和伤心,她病倒了。而冷酷、专横、虚伪的南安太守、杜丽娘的父亲杜宝明知女儿的真实病因所在,却反其本因而治之,在杜丽娘追求理想的信念坚贞不渝的情况下,就使得“情”与“理”的矛盾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最后,杜丽娘竟被罪恶的封建礼教夺去了年轻的生命。但她在病弃了无情的现实世界之后,却走进了梦幻的理想的世界,继续执着地追求,结果爱情竟然使她死而复生,在冲破重重阻碍之后,与意中人柳梦梅终成眷属,实现了她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情”又战胜了“理”。这在大力提倡程朱理学的明代,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作品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运用了大胆的想象、奇特的夸张,通过“梦而死”和“死而生”的幻想情节,表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特别是它赋予了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巨大力量,使封建礼教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这也是作者主观愿望和进步理想的寄托。同时,作品以抒情诗的写法,倾泻了人物的内心感情,其故事曲折奇幻,人物栩栩如生,戏剧场面美丽迷人,曲词文采绚烂婉转,特别是《惊梦》一出,显示了作者惊人的艺术才华。其高超的艺术,卓越地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的思想内容,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成为了我国戏曲史上一部振拔后来的浪漫主义杰作,对以后戏剧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明末出现了以他为代表的“临川派”作家,至清代李玉还续其余波。它还被译成了日、德、法、英、俄等多种文字而蜚声国际文坛。

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

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是南宋南戏剧本《张协状元》。剧作由温州地区一个书会组织“九山书会”编撰而成,收入《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之中。作品写张协中状元之后,贪图富贵,负心弃妻的故事。它塑造了一个名利熏心、自私狠毒、忘恩负义的人物形象。成都书生张协,在赴京应考途经五鸡山时被劫负伤落难。他在走投无路之时,被勤劳善良、宽厚贤惠的贫女打救,并结为夫妻。后在贫女的资助下,以至削发卖钱,使张协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状元梦。张协从此得意忘形、负心弃恩,不仅把贫女忘得一干二净,而且在贫女千里迢迢进京寻夫找到他时,竟视之为讨饭的乞婆,令人将其打出府去。贫女只好沿途乞讨,回到了五鸡山古庙独居。更有甚者,当张协去梓州当佥判途经五鸡山与贫女邂逅相遇时,他竟无丝毫恩义,反而拔剑刺杀贫女并将其推下山崖。作品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关系以及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朽,对封建统治者那班衣冠禽兽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对纯朴善良的下层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最著名的南戏剧本

最著名的南戏剧本,是根据关汉卿同名杂剧改编而成的《拜月亭》。又名《幽闺记》。它是“四大南戏”中的优秀之作。作者相传为元末施惠。作品以宋金时代战乱为背景,描写王尚书的千金小姐王瑞兰与普通秀才蒋世隆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北番侵略金国,逼近中都(现北京),朝廷南迁。王尚书出使番营和谈在外,王夫人和女儿瑞兰、秀才蒋世隆与妹妹蒋瑞莲,都在兵乱逃亡之中失散。后蒋瑞莲与王夫人相遇并被王夫人收为义女。王瑞兰则与蒋世隆相遇同行并结为夫妻。这时,王尚书回朝路遇女儿,认为她与世隆门第不当,竟抛下穷途落魄的世隆,带着女儿瑞兰和后来遇到的王夫人及瑞莲回到了京城。后来,王尚书又做了宰相,看中了新科状元,一心要将女儿许配给他。瑞兰因念世隆而坚决拒绝,状元也拒绝不见。这时,瑞莲认出状元原来就是自己的哥哥世隆,于是各人的隐忧全消,世隆和瑞兰成婚团圆。作品塑造了两个敢于反抗封建礼教束缚的青年男女形象。他们在共同的患难之中,大胆打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及封建等级制度的羁绊,自由相爱终成眷属。特别是他们在被拆散之后,仍一直忠于爱情,追求幸福,给当时的青年男女以极大的鼓舞。作品有力地鞭笞了封建的门第观念。它以喜剧为基调,悲喜交错结合,并运用恰当的“巧合”及通俗流畅的语言,体现了南戏的最高成果。它和同时流行的《白兔记》、《荆钗记》、《杀狗记》合称为“四大传奇”。几百年来,它一直活跃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评剧、越剧等几十个剧种相继改编演出。湘剧《拜月亭》还被拍成了电影,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它与同时的另一部著名南戏《琵琶记》,对明清传奇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最早的戏曲传奇刻本

最早的戏曲传奇刻本,是1967年在上海嘉定县城东公社澄桥大队一座宣姓的墓葬中出土的元代南戏作品《新编刘知远还乡白兔记》(《白兔记》)。它于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由北京永顺堂刊印,大约刻于1471年至1478年间。剧本共46面另加半面(13行),有插图,现珍藏上海博物馆。

最早由丑角扮演正面人物的剧作

最早由丑角扮演正面人物的剧作,是明代戏剧家史槃的一部传奇剧《樱桃记》。剧作写书生丘奉先和表妹穆爱娟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剧情把丘穆二人的结合归功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黄巢在剧中是一个正面英雄人物,但扮演者却是一个丑角,这在整个中国戏曲史上不仅是最早的也是迄今独一无二的。

最早传入欧洲的剧作

最早传入欧洲的剧作,是清雍正时(1723年—1735年)传入欧洲的元初戏曲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它是元杂剧中著名的历史剧,也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故事内容源于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和刘向的《新序》及《说苑》的有关记载。写春秋晋灵公时,屠岸贾和赵盾两个家族的矛盾斗争。晋国权奸屠岸贾杀害忠良赵盾及全家,并诈传灵公之命害死附马赵朔,囚禁公主。公主在囚禁中生下了赵氏孤儿。其后,围绕孤儿的命运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屠岸贾严密监守公主府,决意捕杀孤儿,并榜示“有盗出孤儿者,全家处斩,九族不留”。赵家门客程婴却冒死偷带出了孤儿。公主为解程婴泄密之忧,自缢而死。出门时,孤儿被韩厥搜出,但他不愿献孤领赏,放走了程婴与孤儿,并为取信于程婴自刎而死。为灭绝赵氏之后,屠岸贾下令三日内“把晋国内凡半岁之下一月之上新添小厮”全部杀死。程婴和公孙杵臼,合谋同救赵氏孤儿,结果程婴献出了自己年仅半岁的孩子,公孙杵臼则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终于救出了赵氏孤儿。程婴将其抚养。屠岸贾非知实情,以为杀死程婴所献小儿就是赵孤,故视程婴为其心腹,收程婴之子(实为赵氏孤儿)为义子。20年后,程婴将赵氏一门被害经过悉告已经成人的赵氏遗孤。最后赵氏孤儿惩处了仇敌,伸张了正义,终于报仇雪恨。作品揭露了屠岸贾的奸诈与残暴,歌颂了程婴等人坚持正义,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是一部表现忠臣义士和权奸斗争的壮烈悲剧。其戏剧性强,基调高昂,文词豪放,显示了悲剧的壮美。其作影响深广。明人曾将其改编为传奇戏《八义记》,在清雍正时的1734年传入了西欧,不但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而且引起了批评家和剧作家的极大兴趣,连德国伟大诗人、剧作家、思想家歌德和法国伟大思想家和文学家伏尔泰看后也感动不已。从18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欧洲竟有五种改编本,其中最著名的伏尔泰的《中国孤儿》,1755年还在巴黎正式演出。1759年,英国著名演员谋尔飞又在伏尔泰的剧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整理,并在伦敦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赵氏孤儿》及其以后传入欧洲的其它剧作,对启蒙时期的欧洲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最早反映重大题材的传奇剧

最早反映重大题材的传奇剧,是明代文学家王世贞(1526—1590)的《鸣凤记》。作品描写以夏言、杨继盛和邹应龙为首的朝臣对严嵩父子出生入死的斗争,揭露严嵩父子专权误国、迫害忠良、侵夺人民的罪恶以及当时专制政治的腐朽和残酷,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和时代感,在明代传奇中是一部比较优秀的作品,它首开传奇表现重大主题之先河,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作品艺术水平不高。

最早反映市民政治斗争的戏剧

最早反映市民政治斗争的戏剧,是清初戏曲作家李玉(约1591—约1671)、朱素臣、毕万后和叶雉斐创作的《清忠谱》。它也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它以天启年间特别是1626年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反抗阉党魏忠贤的黑暗统治的斗争为题材,暴露了以魏忠贤为首的反动统治集团祸国殃民的罪恶,歌颂了周顺昌等东林党人的正义斗争,成功地描绘了人民群众支持正义,反抗****的优秀品质,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强烈的时代气息。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刚直不阿、急公好义、不畏权势、勇于斗争、至死不屈但又具有忠君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周顺昌,也成功地塑造了城市人民群众的英雄形象,其代表人物是颜佩伟。他是一个很豪爽、重义气、有胆识、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具有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的苏州市民。作品第一次把市民的政治斗争搬上了舞台,真实地展现了一幅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群众斗争的历史画卷,其场面紧张激烈、可歌可泣、扣人心弦,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它在我国戏曲史上也是第一部“事俱按实”的历史戏。作品所写苏州实事,不仅重要事件有历史根据,而且一些细小情节也有事实依据,相当部分还是作者耳闻目睹的现实。作品主题突出,线索分明,全剧25出均按周顺昌及苏州市民的反对魏党的斗争进行,没有多余的人物和情节。它在清代舞台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改编成京剧《五人义》后,流传更广,对后来的《桃花扇》等影响颇大。

最早反映工人斗争生活的作品

最早反映工人斗争生活的作品,是清初戏曲作家李玉(约1591—约1671)的戏剧《万民安》。主要描写纺织工人的抗税斗争,揭露统治者剥削工人的罪行,歌颂他们为争取自身利益而斗争的反抗精神。可惜剧作未能流传。

现存最早的词话

现存最早的词话,是1967年在上海嘉定出土的明成化年间(1465年—1467年)北京永顺堂所刊《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出身传》等13种词话,其形式是散文与韵文交织,或全部韵文。韵文基本为7字句,间有10字句(以“三、三、四”10字句组成的唱词)的小段。

最早的弹词

最早的弹词,是明代文学家杨慎(1487—1559)所撰长篇弹词《廿一史弹词》。共10册。它取材于正史,用浅近的文言写成。唱文每句10字,后系以诗或曲,一段略似一回。今传有清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刊本,清人张三异为之作注。战国时期荀况所著《成相辞》3篇,采用民间歌谣体,杂用三、四、七言等句式,形式与后世弹词大体相同,被人们誉为“后世弹词之祖”,但它并非文人有意创作作为演唱之用的弹词作品,而《廿一史弹词》,才是最早的弹词。

最长的弹词

最长的弹词,是清代女作家李桂玉(原籍甘肃)等人于清宣宗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所著《榴花梦》。全书360卷,每卷2回,回回有目,共约500万字。最后3卷由“浣梅女史”(女作家杨美君和翁起前合署的笔名)续成。它是一部未经刊印的大型抄本。作品以唐朝为历史背景,叙述女主人公桂碧芳建立边功、痛责昏君庸臣的故事。它长期作为弹词传唱,没有一句对白,多用7字句的韵文写成,采用明白晓畅的通行文语,文笔活泼秀丽,韵如环扣,节律相称,堪称中国近代弹词佳作。其完整的抄本,目前全国仅有4部,其中最完整的一部,是作者后代让售给福建省文化局戏剧研究所、现珍藏在福建文联资料室的原抄本。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鼓词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鼓词,是明代诸圣邻撰的长篇鼓词《大唐秦王词话》,又叫《唐秦王本传》或《秦王演义》。共8卷,64回。叙述秦王李世民(唐太宗)翦灭群雄建立唐王朝的历史故事。通篇散文和韵文交织。有明万历(1573年—1620年)、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刊本。

最早的诸宫调

现存最早的诸宫调是宋代无名氏诸宫调残本《刘知远传》。大概为12世纪的刻本。原书早已失传。1907年至1908年,俄国科滋洛夫探险队在发掘中国西域黑水古城时发现残本,藏于列宁格勒。1958年4月苏联政府赠还中国,现藏北京图书馆。残本共42页,有《知远走慕家庄沙陀村入舍第一》、《知远别三娘太原投军第二》、《知远充军三娘剪发生少主第三》(仅存两页)、《知远探三娘与洪义厮打第十一》、《君臣弟兄子母夫妇团圆第十二》共四则多。

最著名最完整的诸宫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