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中外文学之最
13577900000030

第30章 中国部分(30)

最早赞颂女性的神话,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及其门客所著《淮南子·览冥训》中所记:“女娲补天”。它是我国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它反映了我国原始人对自然作斗争的伟大力量。故事说:最初的时候,天地遭到了很大的破坏,相传是共工氏与祝融氏相战,头触不周山,造成“天柱折,地维缺”的局面,洪水泛滥,烈火焚烧,毁灭了人类及一切生物。在这灭绝一切的巨大灾难面前,女娲迎难而上,救人民于危亡之中。她千方百计,历尽艰辛,补苍天、正四极、涸****、杀黑龙、平冀州,再造天地,复生人类与万物。她不仅是今天世界的创造者,而且是人类万物的始祖。传说她对人类的贡献很多,比如说她与伏羲兄妹相婚而产生人类,后来他们又制订婚礼,禁止兄妹通婚,使血缘婚进步到族外婚。又说她还抟黄土造人等。女娲作为人类女性的最早化身,在古代人民的口头文学中,第一次得到了热情的歌颂,它也可能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社会反映。

最早歌颂英雄的神话

最早歌颂英雄的神话,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及其门客所著《淮南子·本经训》中所记“后羿射日”。它大概是我国氏族社会后期的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神话。传说在尧的时候,10日并出,毁尽了庄稼草木,又有毒蛇猛兽为害,民不聊生,苦不堪言。为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后羿奉尧之命,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不可战胜的巨大力量,“诛凿齿”、“杀九婴”、“缴大风”、“灭猰貐”、“断修蛇”、“擒封■”、“射十日”,终使风调雨顺,天下太平,“万民皆喜”。可能在远古时代,我国发生过一次或数次大旱,万物枯焦,蛇兽为害,生灵涂炭。人民在度过重大灾难之后,不愿再遭厄运,于是幻想有一个神弓射手后羿射日除害灭灾,造福人类。后羿是古代劳动人民理想的英雄化身,他作为劳动人民自己的英雄形象,第一次在古代人民的口头创作中得到了热情的赞颂。这个神话故事,还赞扬了劳动人民优良的劳动工具和巧妙的劳动技能,表达了古代人民敢于战胜一切的乐观主义精神。

最早反映除暴和统一的神话

最早反映除暴和统一的神话,是《山海经·大北荒经》所载“黄帝擒蚩尤”。黄帝是传说中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姬姓。生于轩辕之丘,故曰轩辕氏;国于有熊,又曰有熊氏。蚩尤,姜姓,炎帝后裔,是当时强大的部落九黎族的首领。他有兄弟81人,分别为9个部落的81个氏族的酋长。相传他们都是兽身人言,铜头铁额,以沙石为食,像妖怪一样暴虐天下。九黎族长期兵扰炎帝族,后驱逐炎帝族至涿鹿(今河北怀来县),又兵扰黄帝族。黄帝率众联合炎帝族奋起迎战,令应龙攻之,激烈拼杀,并请天女魃助战,大败风师、雨伯,最后擒杀蚩尤,统一了华夏民族。这个神话传说中的战争场面惊心动魄,艺术想象丰富奇特。那蚩尤就像一个暴虐的妖魔,而黄帝却是一个降魔大将军,他以智勇击败了逞强好战的蚩尤,正义战胜了邪恶,第一次实现了民族的统一。这个故事是我国氏族社会部族之间互相争斗的反映,也是拥护黄帝的中原人民的意志的表现。传说黄帝还有不少发明创造,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后代都是中原各部落的首领。今天,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因为自己是黄帝的子孙而骄傲和自豪。

最早反抗天帝的神话

最早反抗天帝的神话,是《山海经·海内西经》中所载“刑天与天帝争权”。刑天,是人民幻想的神化人物。他大胆而勇敢地与天帝争夺权力。后失败了,被天帝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拿着盾牌和板斧挥舞着、抗争着。这实际是广大劳动人民对于当时象征绝对权威的天帝的反抗,也表现了阶级社会奴隶反抗奴隶主的叛逆精神,这是一种极为大胆的革命思想。西晋诗人陶渊明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即咏其事;现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更称誉刑天是“金刚怒目式”的英雄。

流传最广内容最丰富的神话

流传最广内容最丰富的神话,是《山海经·海内经》等所记载的“鲧、禹治洪水”。相传,远古洪水泛滥不止,大神鲧哀念人民之苦,未经天帝允许且偷了他的宝物息壤填塞治水。帝怒并命火神祝融将其杀死于羽山郊野。鲧死其尸3年不烂,且从肚中生出禹。禹又继父命治水,历千辛万苦驱走防风氏,逐去共工,凿通龙门,在应龙、伏羲大帝、瑶姬帮助下,擒无支祁,杀共工之臣相柳(繇),终治洪水,天下安平。据后人记载,禹继父志,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在治水的13年中,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后因治水有功,被四岳推举,由舜选为继承人。舜死之后,担任了部落联盟领袖。鲧是为人民牺牲的英雄形象,是中国式的普罗米修斯;禹是人民拥戴的英雄首领。他们治水的故事,数千年来一直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它既是屹立于民族历史的一块丰碑,也是古代人民集体智慧与力量的赞歌,世世代代鼓舞着无数为民除害造福的人们。

最有影响的四大传说

最有影响的四大传说,是牛郎织女、孟姜女寻夫、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牛郎织女分别是牵牛星和织女星衍化而来的神话人物。织女为天帝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嫁与河西牛郎后,乃断其织。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离,只准每年七夕相会一次。故事初见于《古诗十九首》,至《风俗通》佚文又有牛郎在会织女时,乌鹊于天河之上为他们搭桥,名为“鹊桥”。孟姜女相传为秦始皇时人,因丈夫范喜良被迫筑长城,便万里送寒衣,哭于城下,城为之崩裂而发现丈夫尸骸,悲痛投海而死。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唐代,可能是由春秋时“杞梁妻”哭夫崩城的故事附会而成。梁山伯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同窗共读3年。祝与之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欲与梁结为终身伴侣,便在回家前向梁托言为妹作媒而相许。后祝父将英台另许,英台抗婚不从。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两人先后殉情。他们死后,化作一对蝴蝶,翩翩结伴起舞,实现了在人世间所不能实现的夙愿,表达了人民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千年修炼才得女身的白蛇,又叫白娘子、白素贞。她由于思凡而与使女青蛇(小青)下山至杭州,与许仙结为夫妇。法海和尚视白、青为妖,多次从中破坏。白蛇英勇反抗,但终因临产无力再战被法海凭借佛法镇于杭州西湖边雷峰塔下。故事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主题。上述四大传说,由于共同的反抗邪恶、争取爱情的主题,在漫长的岁月中,通过戏剧等各种文艺形式的传播,成为了中国人民世代相传而且至今喜爱的传说。

最早研究神话的专著

最早研究神话的专著,是现代著名文学家茅盾(1896—1981)所著《中国神话研究ABC》。1929年刊行。它主要从五个方面对中国神话进行论述:一是中国神话的性质和范围;二是中国神话过早消歇的原因;三是原始人的宇宙观、生活状况和形成神话的关系;四是原始宇宙观导致神话演变;五是神话与历史的关系。作者借鉴人类学派神话学的理论,并从中国神话的具体情况出发,通过探索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这可以说是作者对我国神话研究的一个开拓性的贡献。

最早的神话史

最早的神话史,是当代袁珂所著《中国神话史》。1988年出版。作者从广义神话的观点考察了中国神话,对历代记述的神话以及有关材料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全书十八章。从第一章到第十二章,叙述原始社会前期到明清时代的神话,第十三章叙述民间流传的神话“牛郎织女”、“董永沉香”、“二郎”、“白蛇传”、“刘海戏蟾”和“合二仙”、“鲁班”、“德庆龙母”,第十四和十五章梳理了从《山海经》时代到俞正燮、吴承志的神话研究情况,第十六、十七章叙述了我国少数民族的神话情况,第十八章论述中国神话对文学的影响。“前言”,主要阐述作者“广义神话说”的观点,并提出神话要素除常说的“幻想性”、“故事性”、“原始性”之外,尚有“物我混同到万物有灵”的主导思想,“变化”、“神力和法术”的表现形式,“人神同台来演出这一出出幻想中壮丽宏伟的戏剧”的新的概念。因其“意义深远的解释作用”、“对现实采取革命的态度”、“时间和空间的视野广阔”而“流传较广,影响较大”。

最早见于著录的小说作品

最早见于著录的小说作品,是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32—92)所撰《汉书》著录的小说家书15种,共1380篇。多系汉人所作。这些书已大多散佚,只有《青史子》还残存几条遗文。从遗文可知,书中有一部分不是小说,但另一部分据注文推测,可能已接近小说。如《虞初周说》的作者虞初,是汉武帝时的方士。《待诏臣安成未央术》注引应劭曰:“道家也,好养生事,为未央之术。”方士好称道方术灵异,未央术乃是神仙长生术。魏晋志怪小说多记方术、神仙之事,它们可能与之相近。

最早专记人物轶闻琐事的小说

最早专记人物轶闻琐事的小说,是魏晋南北朝(220年—420年)的志人小说。又称轶事小说和清谈小说。它和同时的志怪小说一样,因文体见于笔记和小说之间,故又被统称为笔记小说。志人小说的产生和兴盛,与当时社会兴起的品评人物的清谈风尚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汉末,就流行着品藻人物、记录名流言行的风气。魏晋以后,玄学兴起,品评人物之风也愈益盛行,随之专记清谈隽语、轶事传闻的“志人”作品也应运而生。较早的作品有托名汉刘歆实为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但它所记人物轶事只是其中部分内容,多记西汉宫室制度、风俗习惯、怪异传说等方面的内容。三国魏邯郸淳所著笑话专集《笑林》,是最早以记事为主的志人小说。它专记诙谐言行并富于讽刺意味,是后来的《笑林广记》一类的渊源。最早以记言为主的志人小说,是东晋裴启的《语林》。它专记社会名流的言论传闻,对以后特别是《世说新语》影响颇大。后来还有郭澄之的《郭子》等。但这些作品已大都散佚,只在类书中保存一些遗文。比较完整流传至今的只有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它是魏晋以记言为主的轶事小说集大成之作,也是轶事小说的代表作品。主要记载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遗闻轶事,描写“魏晋风度”和“名士风流”,反映当时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以及清谈放诞的风气,暴露晋代司马氏统治的黑暗与恐怖,抨击和讽刺豪门士族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和士族阶级的凶残暴虐及贪婪悭吝等丑恶本性。小说短小精悍、简洁灵活、以小见大,不论是对人物的勾勒,还是对情态的描摹,都有一定的功力。

志人小说与其它小说一起,继承并发展了以前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野史杂说和史传文学,使之具备了小说的雏形,共同开启了后世小说的先河。

最早以记事为主的志人小说集

最早以记事为主的志人小说集,是三国时魏邯郸淳(一名竺,字子叔,颖川即今河南禹县人)所撰《笑林》。它也是最早的志人小说和笑话专集,共3卷。所记故事诙谐风趣,令人发笑,使人在得到精神享受的同时,也受到了很好的教益。内容有讽刺愚蠢行为的,有嘲讽上层统治者无知的,有关于巧言善辩的人和事的,有记述文人轶事的。其中所收民间笑话,反映了一些人情世态,讽刺了悖谬行为,生动有趣。它不仅开了志人小说之先,而且开了《笑林广记》一类之先。后世许多笑话故事大多从中抄摘,其它文学作品也多从中取材。原书已佚,今存20余则,鲁迅所作《古小说钩沉》辑本较为完备。

最早以记言为主的志人小说集

最早以记言为主的志人小说集,是东晋(317年—420年)小说家裴启所撰《语林》。又称《裴子语林》,共10卷。它专门记录汉魏至东晋上层社会人士的言谈轶事,尤以言谈应对为多。其文字精练含蓄,如写嵇康“耻与魑魅争光”的故事,寥寥数语,却生动传神。当时作品一出,颇为时人所好,流行一时。但因所记谢安之语失实,为安诋毁而废,至隋不传。今从《太平广记》等书中可见其文。鲁迅《古小说钩沉》辑有180条。作品对志人轶事小说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连魏晋以记言为主的轶事小说集大成之作《世说新语》,亦多于其中取材,直接或间接采其记载约76条,而且详细证明了《语林》被废的原因,为后人了解这一公案提供了依据。

最有代表性的志人小说集

最有代表性的志人小说集,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403—444)所撰《世说新语》。它是该类小说集大成之作,也是最有影响的一部笔记小说。魏晋同类小说大多散失,唯有此书完整保存至今。原有20卷本、6卷本,今本3卷。按内容分类系事,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等36门。每门多者数十条,少者数条。它记载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遗闻轶事,着重记载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轶事。大多描写“魏晋风度”和“名士风流”,广泛地反映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使人们清楚地看到了士族名士有意玩弄风度和风流自赏的情态,暴露了晋代司马氏统治的黑暗和恐怖,抨击和讽刺了豪门士族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和士族阶级凶残暴虐、贪婪悭吝等丑恶本性。有的称颂好人好事,反对权势,看重事功,反对清言。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善于抓住特征性的细节,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勾勒人物,使所写人物无不循声得貌、各具特色。语言精练生动,含蓄隽永。鲁迅说它“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它既是轶事、志人、清谈、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它对后世文学特别是笔记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代仿其笔记体例写作甚多,以至使之在我国古小说中自成一体。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和成语。

最早的志人小说

最早的志人小说,是《穆天子传》。它是在晋武帝咸宁五年(279年)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坟墓时所出竹书的一部分。当时奉命整理竹书的荀勖、束晰等人,将其中记载周穆王出游和美人盛姬丧事部分整理为6卷、800余字,定名为《穆天子传》。据《史记》载:穆天子(西周时周穆王姬满)之父就好出游并在南巡途中去世。穆王在位亦多次出游,并在一次不听大臣劝阻,大规模远征犬戎,结果得不偿失。战国初文人(多系魏国人)根据历史和神话传说加以夸张虚构,把周穆王远征写成和平友好的远游。前5卷记穆王西游全过程,他命造父为驭手,驾八骏拉车,从宗周出发,经两年才归。主记时间、地名、国君名、活动项目、交换物资的种类和数量。第六卷记穆王宠姬在出游途中病亡和为其大办丧事的过程。其中西王母和八骏的故事为古代神话,但全篇中枢是人,故为志人小说之祖。就书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而言,也可说它是最早的历史小说。

最早专写神仙鬼怪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