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中外文学之最
13577900000005

第5章 中国部分(5)

文天祥所作诗歌,以德祐二年(1276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受江湖影响,诗风比较平淡。后期因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和忠贞不渝的爱国思想的驱使,努力学习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艺术风格,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主要作品分别收在《指南录》和《指南后录》及《吟啸集》中。内容多记述战斗生活,表现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扬子江》一诗中“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一句,是他在战乱中编写的纪事诗集《指南录》命名的根据,表现了诗人百折不挠、忠贞不移、力图恢复的爱国意志。在北赴元营期间,他怒斥敌酋,痛骂叛贼,“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在出生入死的斗争中,他所想到的,仍是“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毅然负起“存亡国,继绝世”的艰难重任。他在被俘后所写的诗篇,表现了他在国破家亡后的悲凉身世和永别故国乡土的沉痛心情。“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令人痛不忍读。他深知自己誓死不降,定是必死无疑,但他甘愿“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他另一些诗则更为重要,表现了他在敌人面前至死不屈、坚持民族气节的光辉品质。在《过零丁洋》一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表达了诗人决心坚持正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它既是诗人崇高爱国思想的结晶,也是诗人奉献给后世做人的金玉良言,脍炙人口,传诵千古,不知鼓舞了后世多少英雄豪杰和仁人志士。他在北上燕京途中所写的另一部分诗,歌颂了忠肝义胆的历史人物,表达了他的爱国志节。《白沟河》一诗,既表现了他坚持民族气节的自豪感,也表现了他对民族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他这些宝贵的思想信念,在他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中,表现得尤为集中、鲜明和强烈。这既是他的一篇杰作,也是他在就义前奉献给世人的一份珍贵遗产。其诗记叙狱中生活,其中“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通过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歌颂了永远充塞长天大地的浩然正气——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气节,反映英勇顽强的斗争意志。其诗从容自然,感情强烈、笔墨酣畅、动人心魄,充分展示了诗人崇高的精神面貌。他的词,感情沉痛,意气激昂,同样抒写了亡国之痛和爱国之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宋末“文体破碎,诗体卑弱”的情况下,文天祥以其忠义奋发之情发而为诗,紧贴时事,直抒胸臆,表现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昂扬的斗争意志,慷慨悲壮,激切感人,不但为宋诗增添了耀眼的光彩,而且为后世反侵略、反压迫的人民树起了一块不朽的丰碑。

年龄最小的爱国诗人

年龄最小的爱国诗人,是南明抗清将领、少年民族英雄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自幼受父夏允彝、师陈子龙的影响,7岁便能赋诗,14岁与父、师“揭竿报国,束发从军”。他在抗清斗争中,不畏强暴,英勇杀敌。后事败被捕,在南京痛骂洪承畴,从容就义,年仅16岁。他所作诗文,合编为《夏完淳集》14卷。他的诗赋,早期追踪六朝,曾拟著名辞赋家庾信《哀江南赋》作《大哀赋》,指斥统治者的腐朽,眷念故国的沦亡,抒发抗清救国的抱负,凄楚哀婉,慷慨激昂,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在庾信之上。他在从军后的作品,多抒写战斗生活气息和国破家亡之痛、壮志难酬之叹,悲壮淋漓,慷慨激越,饱含着血泪的倾诉,感人肺腑。《细林夜哭》一诗,写自己被俘之后在押解南京的路上悼念为国牺牲的老师和战友陈子龙悲痛心情,沉郁苍凉,情意真挚。他在被捕后写的《别云间》一诗,既表达自己誓死不屈的决心,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慨叹。他的散文也颇具特色,在狱中写的《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和《土室余论》,都是他用血泪凝成的爱国主义杰作,充分表达了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少年英雄夏完淳为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的爱国精神和光辉诗篇,永远鼓舞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位炎黄子孙特别是广大青少年。

现代最年轻的革命诗人

现代最年轻的革命诗人,是殷夫(1909—1931)。原名徐柏庭、徐祖华、徐文雄。浙江象山人。1924年开始作诗。1926年到上海读书。因从事革命活动,于1927年4月被捕。出狱后入同济大学学习。1928年参加太阳社。1929年离校专门从事青年工人运动,其创作趋向高潮,分别以殷夫、白莽、莎菲等笔名发表了不少诗歌、散记、论文。曾因组织上海丝厂工人罢工再次被捕。出狱后,编辑团中央机关刊物《列宁青年》。1931年春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1月17日被国民党政府逮捕,2月7日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时年22岁。他是“左联”五烈士之一。他在1929年前的诗歌,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多为对爱情和故乡的歌唱及对光明未来的呼唤,抒写自己内心的忧愤与悒郁。1929年以后,诗人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下,迅速成长为无产阶级诗人。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歌颂工人斗争和表达自己革命意志的诗篇,其中不少是政治鼓动诗。这些诗歌,格调新颖,境界开阔,笔力雄伟,刚健清新。它将个人感情的抒唱与革命斗争的赞颂,交响成为了气概雄浑、声调激昂的革命战歌。其代表作《别了,哥哥》,是他在“四·一二”两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写的。它表达了自己完全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要与哥哥所代表的剥削阶级彻底决裂,并与广大民众一起向敌人战斗到底的决心。鲁迅十分珍惜殷夫的诗作,他在为作者自编诗集《孩儿塔》所作的序中高度概括诗歌的革命意义。他说:“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现代中国革命诗歌的创作自郭沫若开创以来,到了殷夫又有了新的重要的发展和更大的成就,殷夫不愧是我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一位优秀的年轻诗人。

最早写律诗和绝句的诗人

最早写律诗和绝句的诗人,是南朝齐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为“竟陵八友”之一。495年任宣城太守,又称“谢宣城”。后任尚书吏部郎等职,被萧遥光诬陷下狱而死,年仅36岁。其诗长于五言,多描写山水景色,但也抒发个人仕途的忧虑和政治抱负,颇多警句,风格清俊秀丽。《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其代表作品,描写春江日暮景色生动诱人。其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一联尤为出色,深得李白推崇。山水诗继承谢灵运观察细致、描写逼真的长处,避免了晦涩、平板的毛病,完全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意境新颖,刻画传神。谢朓是“永明体”诗人的佼佼者,新体诗颇为出色,其平仄协调,对仗工整,音韵铿锵,词彩华丽,有的受民歌影响,遣词自然,含蓄隽永。这些作品,虽在声律上尚未完全避免沈约所指“八病”之弊,但实开唐代律诗和绝句之先,对以后律诗和绝句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对唐代诗歌的影响尤为直接。李白称“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杜甫说“谢朓每诗堪讽诵”。

最早的著名七绝诗人

最早的著名七绝诗人,是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约698—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等职,后谪岭南。740年任江宁丞,再次贬为龙标尉,故世有王江宁和王龙标之称。安史乱起,遇赦北返,不幸被途中郡守闾丘晓所杀(河南节度使张镐因此杀死了闾丘晓)。王昌龄仕途坎坷,在30年任中,就有20年被贬谪边地生活。在他第二次被贬时,李白还为他写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名句送行。他以诗名著称一时,今存诗180余首,其中绝句80余首,内容较为丰富,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他的七言绝句,在他及他以前的文人创作中,用力最专,成就最大,尤以边塞题材的诗歌为最。边塞诗,主要描写塞外风光和军旅生活,抒发戍边战士爱国立功、奋勇杀敌的精神和思念家乡的心情,气势雄浑自然,情调激越悲壮。《从军行》和《出塞》最为有名。前者“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意境雄浑、开阔,情调慷慨激越,歌颂戍边战士的英勇精神,历来被推为边塞名作。后者“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体制短小,却纵横古今,更被推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那些反映妇女生活的诗,或写宫女不幸遭遇,格调哀怨,如《长信秋词》和《西宫春怨》等;或写思妇的情怀和少女的天真,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如《闺怨》、《采莲曲》等。另有一些系感慨时政和朋友送别之作。这些七绝诗,篇幅短小,内容丰富,善于通过典型情节进行艺术概括,抒发真挚而又委婉的感情,富有悠长深远的意境,画面生动,语言流丽,音节悠扬,格调天然,富于民歌气息。王昌龄将七绝推向了一个高峰,他不仅被世人称为“诗家天子”,而且被誉为“七绝圣手”。

最著名的豪放派散曲作家

最著名的豪放派散曲作家,是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马致远(约1251—1321与1323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后,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退隐田园,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生活。他创作了大量的戏剧和散曲。仅今存杂剧就有7种,《汉宫秋》最为著名。现存散曲辑本《东篱乐府》一卷,其中有小令104首,套数17套,是遗留散曲作品最多、成就最大的散曲作家。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齐名,人称“元曲四大家”。其散曲主要是慨叹个人身世,歌颂隐逸生活和描写自然景物。其套数《夜行船·秋思》和《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中最著名的篇章。前者否定封建社会功名利禄,表现愤世嫉俗的心情,形象鲜明,音韵和谐,语言精练,为后人所称道。后者尤为脍炙人口,全用秋晚萧瑟荒凉的景物,烘托天涯游子的漂泊情怀,落墨不多但意境和谐,王国维说它“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后人誉之为“秋思之祖”。他还写了一些咏唱恋情和其他题材的作品。《耍孩儿·借马》,讽刺爱马如命的吝啬汉,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心理情态,是别具一格的佳作。在元代散曲中,马致远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扩大了曲的内容,提高了曲的意境,对散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他继承宋词豪放派作风,使散曲感情深沉、气势雄浑、风格豪放洒脱、语言本色清俊与爽朗流畅。在他的努力和影响下,当时形成了以他为首的豪放派散曲流派,《太和正音谱》还将他名列在了元曲180家之首。

最著名的近代文学开山大师

最著名的近代文学开山大师,是19世纪上半纪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38岁进士。在京20年间,他先后任内阁中书、礼部主事等卑职。一生困厄下僚,48岁愤然辞官南归。50岁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

龚自珍是中国古代最后和近代最初的一位思想家和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首开风气的杰出人物。他生活在中国统一的封建帝国日趋没落、崩溃,已开始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新阶段,其思想带有极大的叛逆性,文学具有很大的创造性。一方面,他主张对内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以解决日益深化的社会危机;另一方面,他热切要求抵抗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军事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在林则徐赴广东海口查禁鸦片之时,他写了《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一文,对其表示坚决支持,并且预见到大英帝国可能侵略,建议加强战备、坚决还击。同时,他还提出在我国《西域置行省议》和《东南罢番舶议》的建议。这些建议对抵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巩固西北边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他具有深厚的经学根底,但并未囿于经学藩篱,主张“经世致用”。他一生“以朝章、国故、世情、民隐为质干”,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开了一代文学新风。他本是一个不愿以文人了此一生的人,但济苍生的壮志又屡屡受挫,才使他不得不“直将阅历写成吟”。他一生创作很多,仅留存下来的就有诗词700多首,文章300多篇。他以敏锐的目光和批判的态度,向腐朽的清王朝和官僚士流社会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抨击,痛陈民生的苦难和社会的凋弊,抒发黑暗社会桎梏他的苦闷和愤懑,反映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洋溢着炽烈的爱国热情。他在独创的自叙组诗《己亥杂诗》中,脍炙人口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一诗,集中反映了他改变社会现状的急切心情和大无畏的战斗精神。他殷切地希望出现象“风雷”一样巨大的新兴社会力量和“不拘一格”的大批志士仁人,共掀荡涤清末“万马齐喑”污浊社会的洪峰巨浪,改变“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的死寂局面,创造“九州”生机盎然的美好世界。古文《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反映了所谓乾嘉盛世士流社会的庸俗面貌以及醉生梦死的精神状态,并以“初秋”暗示一个历史时代的衰落变化。《病梅馆记》则以梅为喻,曲折地揭露专制封建传统思想和病态社会对人的束缚和迫害,强烈地表现追求人格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愿望,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著名小品文。他著名的《古史钩沉论》,把经史、百家、小说、舆地以及当代的典章制度的研究完全统一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概念,使历史和现实政治社会问题,即“当今之务”联系了起来,批判的锋芒直指腐朽的现实政治社会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他的诗文,饱含着社会的、历史的内容,是一个历史家和政论家的杰作。其诗各体兼备,诡奇瑰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散文奥博精微,风发泉涌。他创造性地继承庄子、屈原和李白等人的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万马齐喑”的封建末世,大胆冲破严密的文网,打破了清中叶以来传统文学的腐朽局面,开创了中国近代思想史和文学史慷慨论天下事的风气,为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五四”新文学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最早最杰出的近代爱国诗人

最早最杰出的近代爱国诗人,是晚清诗人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自幼受到家乡民歌的熏陶和时代巨变的影响。1878年中举人。1879年后的10多年,先后任日本、英国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长期接触资本主义社会,开阔了自己的眼界。1896年回国,参加变法运动,创办《时务报》,与青年梁启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戊戍政变时,他在上海遭到搜查围禁。后归故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