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中外文学之最
13577900000066

第66章 外国部分(17)

德国最早产生重大国际影响的小说,是德国最著名的作家歌德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它由作者在失恋后的1772年写成并于1774年发表。它也是第一部具有德国民族特性的小说。它主要通过对市民青年维特与绿蒂的真挚恋爱和维特最后绝望自杀经过的描写,反映个性自由与封建等级社会的剧烈矛盾冲突和市民青年无法摆脱封建桎梏的苦闷。揭露维特“烦恼”和自杀的社会根源,抨击18世纪后期德国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贵族官僚的虚伪庸俗。维特是一个纯洁的青年,他有才能,有志气,却不能在那庸俗的环境里找到他安身立足之所,完全成了与那个社会格格不入的“多余的人”,甚至最后不得不以自杀的形式来结束他痛苦的一生。维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要求摆脱封建桎梏的德国觉醒了的资产阶级青年一代。他从个人反抗直至自杀的这一行动,既表示他不愿和德国市侩同流合污,又说明他还找不到摆脱封建压迫的真正出路。小说的出版,既使作者遭到了封建卫道士的攻击,也使作者赢得了极大的社会声誉。它不仅在德国,而且在欧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18世纪末,它被译成了英、法、俄、意等10多个国家的语言;在中国“五四”运动后,它被郭沫若翻译出版并轰动一时。

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兄弟作家

德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兄弟作家,是亨利希·曼(1871—1950)和他的弟弟托马斯·曼(1875—1955)。他们以大量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为近现代德国文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作品,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帝国主义时代德国资本主义社会,塑造和讽刺了形形色色的反动阶级的丑恶典型。亨利希·曼,一生写了十几部长篇,几十个中、短篇小说。他的《帝国》三部曲《臣仆》、《穷人》、《首脑》,揭露和批判德意志帝国。其中的《臣仆》是他最优秀的讽刺小说,也是德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小说塑造了赫斯林这个德国帝国主义忠顺臣仆的典型形象,通过这个形象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德国资产阶级,并生动而深刻地描绘了德意志帝国的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托马斯·曼的创作极多,190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是他最主要的作品。小说描写德国吕贝克大粮食商布登勃洛克家族祖孙四代所经历的由繁荣到衰败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没落,反映了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欧洲普遍存在的时代危机,写出了德国市民的精神史,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丑恶的金钱关系。这部作品,是德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它不仅奠定了托马斯·曼在德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使他获得了192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金。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不仅是德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兄弟作家,而且是世界文学史上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

最早反对法西斯的小说

德国最早反对法西斯的小说,是德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小说家、戏剧家列翁·弗希特万格(1884—1958)的代表作《候车室》三部曲,它包括1930年的《成功》、1933年的《奥培曼的兄妹们》和1940年的《流亡》。它们的主题是反对法西斯,其中1933年发表的第一部《成功》最为出色,是弗希特万格的成名作。它通过主人公克留格尔博士成为政治阴谋的牺牲品的故事,展示了当时德国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和政治情势,表现了法西斯主义的形成过程和反法西斯的思想过程。

最杰出的民族文学作家

德国最杰出的民族文学作家,是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和思想家歌德(1749—1832)。他在青年时代是狂飚运动的中坚,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割据,渴望德国统一,主张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他一生创作较多。早期重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前者是德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历史剧。它歌颂没落骑士伯里欣根反对封建诸侯的叛逆精神,恩格斯称之为是“通过戏剧的形式向一个叛逆者表示哀悼和敬意”的杰作。后者是发生重大国际影响的德国文学作品。它描写市民青年维特的热诚恋爱和最后绝望自杀的故事,表现个性自由和封建等级社会的剧烈冲突。作品问世后立即风行整个欧洲,使作者赢得了巨大的声誉。1775年到魏玛公国担任枢密顾问等职,渐从狂飚突进运动转入古典主义,主要作品是抒情诗和叙事谣曲以及三部剧本。1789年的《伊菲格尼》,是歌德第一部古典主义诗剧。它最完整地表现了作者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思想。1788年的《哀格蒙特》,以尼德兰民族斗争为题材,表达作者对异族压迫的憎恨。1790年的《托夸多·塔索》,反映作者艺术创作和为宫廷政治服务的矛盾及苦闷心情。1794年以后,歌德与席勒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密切合作,共同促进了德国古典文学的繁荣。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它也是德国第一部教育小说;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和诗剧《浮士德》第一部。1805年席勒逝世后,歌德写了《诗与真》等一系列自传体著作。《诗与真》中第七篇,全面而深入地论述了德国18世纪中叶的文学,一般被认为这是德国文学史著作中最早的一篇。晚年,歌德致力于《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和《浮士德》第二部的创作。诗剧《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品,它根据16世纪民间传说写成。全剧12000余行,写作时间长达60年之久。它主要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反映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德国进步的、科学的力量和反动的、神秘的力量之间的斗争,宣扬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它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先进思想在艺术上的最高成就。歌德一生诗歌创作也较多,他不仅是德国而且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他的诗歌形式多种多样,发挥了德国语言的最大功能,影响了德国整个19世纪的诗歌创作,不愧为德国诗歌宝库中一块璀璨的瑰宝。歌德和席勒一起以其大量的创作奠定了近代德国民族文学坚实的基础,对以后德国民族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歌德以其丰硕的创作成就被列入了世界十大文豪之林。

最早的文学史

德国最早的文学史著作,是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在1811年至1830年所写的自传体小说《诗与真》中的第七篇。该篇全面而深入地论述了德国18世纪中叶的文学。它开了德国文学史著作之先河。

最早的报告文学

德国最早的报告文学,是德国18世纪的作家福尔斯特(1754—1794)写的游记《莱茵河下游景色》和《环游世界》。作品揭露了种族压迫和殖民主义的罪恶,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热忱。它为德国以后报告文学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早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家

德国最早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家,是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和剧作家莱辛(1729—1781)。他为建立德意志民族的现实主义文学和戏剧,清除宫廷贵族的影响和盲目崇拜法国古典主义的倾向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他在自己的美学论著《拉奥孔,论绘画与诗的界限》和《汉堡剧评》中,提出了一系列现实主义文艺理论观点,从而奠定了德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他主张德国应当有自己的民族戏剧,作为争取德国民族统一的有力工具。他反对许多作家对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模仿和崇拜。他要求文学反映客观现实,要求戏剧反映18世纪德国资产阶级的现实,提倡写市民悲剧,忠实地再现丰富多彩的客观生活,并把注意力集中在本质的事物上和事物的本质上。他用自己的戏剧创作实践了自己的文艺理论。他的第一部市民悲剧《萨拉·萨姆逊小姐》,也可说是德国市民悲剧的真正开端,它暴露了市民阶级的软弱性,标志德国戏剧发展的新方向。著名戏剧、喜剧《明娜·封·巴尔赫姆》,讽刺普鲁士专制政权。悲剧《爱密丽亚·迦绿蒂》,揭露了德国当时封建暴君的荒淫无耻,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他最后一个剧本《智者纳旦》,反对宗教的偏见,抨击褊狭的牧师。莱辛在德国政治经济落后的情况下,以他的理论和著作,勇敢地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批判宫廷文艺,宣传启蒙思想,提高民族觉悟,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精神,为德国文学开辟了新的阵地,给当时和后世的作家以深刻的影响,对德国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被誉为德国“文学之父”。

最早划清诗和画的界限的人

德国最早划清诗和画的界限的人,是德国启蒙主义作家、美学家莱辛(1729—1781)。他在1766年所发表的重要美学论著《拉奥孔,论绘画和诗歌的界限》中,通过特洛亚祭司拉奥孔父子三人被蛇缠死的故事在古代造型艺术和诗歌中的不同处理,来探讨诗和画反映现实的不同方法,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诗与画在反映现实上的界限。他认为诗和画各有特点,雕刻、绘画之类的造型艺术应表达出最精采的“固定的一瞬间”,而诗则应模拟在时间上连续不断的行动。莱辛分清诗与画的界限,是为了强调诗摹仿人的行动,表现人的个性、感情的积极作用,以便更好地反映资产阶级的生活现实,满足资产阶级文艺的需要,从而打破了延续千百年来的贺拉斯“诗即画”和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画是无言的诗,诗是能言的画”的传统观点,明确地分清了诗和画的界限,为诗和画的发展在理论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意大利

最早的抒情诗

意大利乃至欧洲最早的抒情诗,是意大利诗人、人文主义先驱彼特拉克(1304—1374)用意大利方言口语写的抒情诗集《歌集》,它也是意大利乃至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十四行诗”。它主要是歌咏诗人对女友劳娜的爱情,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禁欲主义的精神桎梏,追求个人幸福的强烈愿望,也反映了他们不能摆脱传统思想束缚的矛盾心理。诗人把人的精神美、女性的形体美和大自然的自然美揉在一起描写,充分展示了爱情的圣洁和崇高。其中还有一些政治抒情诗,表现了诗人反对宗教迷信和封建割据及热爱祖国、渴求和平与统一的思想情绪。在《歌集》中,他精熟地运用并进一步完善了十四行体这一诗歌体裁,时称“意大利体”或“彼特拉克体”,后流行于英、法、德各国,为欧洲抒情诗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16世纪英国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最为出色,后世称之为“莎士比亚体”或“伊利莎白体”。这一诗体,在欧洲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五四”时期开始使用这一体裁。总之,《歌集》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为欧洲资产阶级抒情诗开创了新的道路。

最杰出的叙事长诗

意大利最杰出的叙事长诗,是意大利最伟大的民族诗人但丁(1265—1321)的代表作《神曲》。它是诗人在放逐期间的1307年至1321年用意大利语创作的叙事长诗。诗人在被放逐期间,目睹了意大利和整个欧洲处于纷争混乱的状态,因而对祖国和人类的命运怀着深切的忧虑。但他并不悲观,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实现和平与统一的人出现。同时也意识到自己担负着揭露现实,唤醒人心,给意大利人民指出政治上、道德上复兴道路的历史使命。这些就是诗人创作《神曲》的真正动机。全诗分为3个部分:《地狱》、《炼狱》和《天堂》。每部分33歌,连作为全书序幕的第一歌共100歌,14233行。它以梦幻故事的形式,隐喻象征的手法,描写作者游历“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情景。1300年春天,诗人在一个森林中迷了路,他走近一个浴着太阳光辉的小丘,在正要攀登上去时,突然遇到了豹、狮和狼三只野兽挡住了去路。前有猛兽,后有深谷,进退维难。正在危急之际,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是受但丁已故爱人贝亚德之托来救援但丁的。他引导但丁游历了地狱和净界,接着又由贝亚德引导游历了天堂。诗人在游历中,遇到了历史上和死去不久的正反两面著名人物,并在谈话中谈到了当时政治、社会状况和中古文化领域里的成就和重大问题。它表明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个人和人类是怎样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难和考验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地。作品广泛地反映了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社会矛盾,无情地揭露和大胆地批判了贵族、教皇、僧侣和政府官吏荒淫、贪婪、专横伪善和变节的罪行。表达了意大利人民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情绪。它不仅是一部政治思想倾向性十分强烈的诗篇,而且是一部中世纪社会生活和文化的百科全书;不仅是中世纪一切见解和贵族文化的总结,而且是后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化的序曲,它不仅对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形成和统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于欧洲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欧洲各国的诗人、画家、作曲家大都从中取材。作品被誉称为“中世纪的史诗”,作者也因此而成为了意大利的第一位民族诗人。

最早最伟大的民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