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中外文学之最
13577900000007

第7章 中国部分(7)

最伟大的革命诗人,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1913年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并开始从事革命活动。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站在人类的制高点,挺身队伍的最前列,谛听历史的召唤,观测时代的风云,肩负阶级的使命,代表人民的利益,喜看天地翻覆,勇主历史沉浮,指挥若定,叱咤风云,在戎马倥偬的战斗岁月里,在日理万机的繁忙工作中,为我们写下了近百首壮丽精美的革命诗词。这些诗词,是******思想的组成部分,是世人公认的革命诗歌中的艺术珍品,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胜利前进的艺术缩影,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史诗。它产生在一个以革命进军曲为主导,悲歌、壮歌、凯歌和颂歌混声交响的时代。它深深地植根于具有诗歌传统的古老中华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笑放在丛簇繁茂、欣欣向荣、百花争妍的现代中国诗歌花苑之内。它以其思想上和艺术上的独特成就,为我国旧体诗词在中国当代诗坛争得了引人注目的地位。其诗词的题材比较广泛,有的反映如火如荼的土地革命战争,有的写气壮山河的万里长征,有的歌唱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的赞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有的表示与国际反华、反共、反人民的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还有一些咏物、抒怀、感事、赠友、吊唁之作。这些诗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错综曲折的客观进程,真实地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波澜壮阔的斗争生活。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写的几首词,反映复杂的斗争形势,提出革命领导权问题,塑造革命先驱者的光辉形象。1923年的《贺新郎》,是作者在答别杨开慧时所作。词中虽写男女恋情,却无镂红刻翠;虽奏伉俪心曲,却抒革命豪情;虽有深情脉脉的絮语,却透露出风吼雷鸣的回响。从“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那回肠荡气的离愁别绪的描绘中,我们看到了一对爱侣和挚友的深情厚谊;从“挥手从兹去”和“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重比翼,和云翥”的风姿和向往中,我们更看到了肩负国家兴亡的历史重任而毅然踏上奔走天涯之路的革命者那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沁园春·长沙》,上片写景,托物寄兴,形象地描绘了枫红水碧、鹰飞鱼跃、色彩斑斓、气象万千的“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湘江秋色图,它是人民革命运动的象征;下片忆事,以“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概,尽情抒发为了祖国的前途而决心力挽狂澜的壮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达了革命先驱者对祖国和民族命运的关切,说明改造中国的重任已历史地落在了无产阶级的肩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诗词,歌唱“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工农武装割据”,反映红军反“围剿”的10年战争史。1933年的《菩萨蛮·大柏地》,描画了大柏地彩虹飞舞,关山苍翠的美好图景,热情赞美了用枪杆子开辟出来的革命根据地。1928年的《西江月·井冈山》,写红军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曲胜利凯歌——黄洋界保卫战,描画出了一幅人民战争的壮丽图景。诗人用夸张、对比、议论、反衬等手法,层层铺叙,环环紧扣,在8句50个字中,把战场风光、战争动员、敌我对峙、双方激战和敌人逃跑等全过程写得有声有色,形象地阐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光辉思想,回答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问题。1934年和1935年的几首诗词,记录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壮举——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及其所进行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忆秦娥·娄山关》,写红军回师遵义攻占娄山关的战斗情景。它以“西风”、“雁叫”、“霜晨”、“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和“残阳如血”等具有浓厚感情色彩的景物,用渲染烘托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红军英勇血战的壮烈,艺术地总结了“左”倾路线所造成的惨痛教训,指出了遵义会议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体现了诗人和全体红军战士“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决心。1935年10月的《七律·长征》,是最著名、最能概括长征全貌的伟大史诗。它十分生动地描绘了长征这一震惊世界、彪炳千秋的伟大历史事件,热情地歌颂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无坚不摧、不敌不克的巨大力量,预示了中国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美好未来。1935年10月的《念奴娇·昆仑》,写长征途中登岷山望昆仑的感想。诗人横绝六合,洞察万古,以如椽的笔评断千秋功罪,以瑰丽的艺术构思,通过对巍峨壮丽的昆仑山的描绘,熔铸了自己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塑造并歌颂了战胜万水千山的红军英雄形象,抒发了诗人要使“环球同此凉热”、建立共产主义“太平世界”的伟大理想。1935年10月的《清平乐·六盘山》,诗人以更为高亢的调子,抒写长征胜利在即的豪言壮语。回顾过去,意绪翻腾,对坚守南方根据地的战友和广大人民表示深切的怀念;展望未来,心潮澎湃,抒发“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雄心壮志和消灭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决心。其辞情激越,豪情万里。1930年2月的《沁园春·雪》,咏物抒情,论史言志,把象征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万里长城和雄伟的黄河入画,描绘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和祖国山河“如此多娇”的美好景象,激发人们对锦绣河山的无比热爱和对日本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它通过对两千多年封建主义的一个侧面的批判,颂扬了当代英雄、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正主人、今朝的“风流人物”无产阶级,坚信“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必然灭亡,“分外妖娆”的新天地在中华大地必然出现。全词虽从写景起笔,但始终充满了诗人雄视百代的革命激情,气魄浩大,气势磅礴。写景囊括宇宙,气吞山河;咏史傲视古人,笑谈当代英雄。全词表现了诗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自豪的民族感情。抗战胜利,内战开始。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一举攻克南京,宣告了蒋家王朝在祖国大陆的彻底覆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既是百万雄师渡江战役的一曲高亢的颂歌,又是整个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史诗。全诗始于描画,继以议论,终于赞叹,一气呵成,联翩而下,旋转自如,是一首宣告旧时代终结和新时代开始的赞歌,是激励中国人民永远前进的号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诗人以极大的喜悦,讴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用对比手法,以长夜难明、群魔乱舞来衬托雄鸡唱晓天下皆白的来之不易,表达各族人民对翻身解放的无比喜悦。《水调歌头·游泳》,娓娓叙事,优美警策,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展示中国人民的无比力量和美好前程。《七律·登庐山》,借庐山峰回水绕、葱茏挺拔的胜景,盛赞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痛击国际反华势力的恶毒叫嚣,号召全国人民继续前进。《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歌颂根据地人民的伟大建设成就。唱出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的豪情,发出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情满青山、意溢天外的壮语。《七律·冬云》,痛斥霸权主义、沙文主义和扩张主义。在“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的情况下,“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结果是雪压红梅梅更红,霜打青松松更青,顶天立地的中国人民,完全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它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乐观主义精神。《卜算子·咏梅》,借梅花比喻中国共产党人,赞美梅花耐寒傲霜、坚贞无私和乐观向上的品性,“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歌颂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的高尚品质和谦逊无私、高风亮节的崇高美德。《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以入木三分的讽刺笔触,借苍蝇、蚂蚁、蚍蜉等丑恶形象,比喻国际反华小丑。他们像苍蝇到处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像“蚂蚁”以“大国”自夸,像“蚍蜉”以“撼树”自吹,结果是自取灭亡,遗臭万年。号召革命者“只争朝夕”,去“扫除一切害人虫”,建立和平、民主、自由、繁荣的新世界。1964年的《贺新郎·读史》,是一首咏史诗。诗人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以凝练的笔触,高度概括了人类从猿到人,从石器时代到铜器和铁器时代,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漫长的历史。其气势之磅礴,意境之高远,古今诗坛罕与伦比。

******的诗词,不仅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它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成功地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其想象丰富,构思新颖,富于形象,善用比兴,多用典故、神话和寓言,点化前人诗句、歌谣入诗,语言凝练生动,韵律铿锵优美,具有雄浑、豪放和壮美的艺术风格。

******诗词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它不仅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热爱,而且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欢。早在1936年,埃德加·斯诺就向欧美各国介绍了******诗词。现在,它已被译成了几十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在世界各地流行。

最早最杰出的边塞诗派

最早最杰出的边塞诗派,是盛唐的边塞诗派。它因以有边塞生活体验的高适(702—765)和岑参(715—770)为首,故又称作“高岑诗派”。重要作家还有同时的王昌龄(698—757)、王之涣(688—742)、李颀(690—751)、崔颢和王翰等。边塞诗早在六朝就已出现,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有新的发展。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因对外战争频繁,征戍为世人所普遍关心,描写边塞生活的诗人及诗作也越来越多,并逐渐形成了以高岑为首的边塞诗派。其诗多用七言歌行和七绝形式,描写将士们从戎报国的英雄气概、不畏塞漠艰苦的豪迈乐观精神及在戎马生活中怀土思家等复杂的情绪,揭露军中苦乐悬殊的不合理现象,描绘惊人的战争场面和奇特壮丽、寥廓广漠的边地瑰景。其笔势豪健,色彩浓烈,风格昂扬,热情乐观,雄浑奔放,富于浪漫气质,具有爱国感情和积极精神,充满生活气息和感染力量。其代表作品有高适的杰作《燕歌行》。其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令人痛不忍读;“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表现了战士们英勇无私的爱国精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更点出了全诗要求将军体恤士卒的主题。它是唐代边塞诗中的一篇现实主义杰作。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是鼎足而三的杰作。诗中所描绘的火山黄云、狂风大雪、飞沙走石、金甲红旗、胡琴羌笛,无不令人感到新奇,充满了雄奇奔放、奇峻壮阔的浪漫主义风格。他与高适并称“高岑”,但成就却超过高适,是唐代边塞诗派最杰出的代表。王昌龄的《从军行》,向来被人推为边塞名作。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写出了战士为国灭敌的坚强决心。他的《出塞》被推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其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深沉含蓄,耐人吟味无穷。李颀的代表作是《古从军行》,其中“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警辟深刻,动人心弦。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更是“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的名作。他的另一名作《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诗思高远,颇富启示意义。王翰的《凉州词》也很驰名。其中“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巧妙地写出了将军痛饮出征时的复杂心情。边塞诗派与山水诗派一样,虽未提出明确的创作主张,但其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却是基本相同的。盛唐边塞诗派,以其杰出的成就,大大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使辉煌的唐诗增添了无限壮丽的光彩。它对后世边塞诗的影响颇大。

最早具有明确主张的诗派

最早具有明确主张的诗派,是由北宋诗人黄庭坚(1045—1105)开创的江西诗派。该诗派的名称最早出自南宋诗人吕本中(1084—1145)所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一文。文中推荐黄庭坚为宗派之首,以下还列有陈师道等20余人。因其为首的黄庭坚是江西人而得名。黄庭坚等人论诗反对西昆体的形式主义;师法唐代杜甫、韩愈、孟郊,强调效法活脱,崇尚工力,注重琢磨,但要求其“无一字无来历”,提倡“点铁成金”和“脱胎换骨”之法。所作大多意境狭窄,并追求奇崛,善作拗体,颇多晦涩,又走上了新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江西诗派无论对当时还是对后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不仅支配了宋仁宗庆历以来的诗坛,而且影响了宋以后数百年诗歌的发展,直到晚清的宋诗派还荡漾着江西诗派的余漪。

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团体

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团体,是清末的“南社”。它由诗人、同盟会成员柳亚子与陈去病、高旭等人发起,1909年11月13日成立于苏州虎丘张东阳祠。其活动中心在上海。1923年解体。它是以文学为武器,在配合同盟会进行反清讨袁斗争中起过重要进步作用,影响最大、人数最多、活动时间最长的近代文学团体。它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组织形式、有活动宗旨、有机关刊物的文学社团。其成员大多属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少还是革命文艺宣传队伍中的积极分子。该社团以提倡民族气节相号召,以配合民族民主革命,反对清王朝的种族压迫和专制统治,迎接武昌起义,反对妥协,主张北伐,彻底推翻清政府为目的。它名为“南社”,是对北方而言,意为“操南音不忘本”,寓有反抗清廷之意。1910年开始出版《南社》刊物,分文录、诗录和词录三部分,到1923年共出版22集。1917年还出版了《南社小说集》一册。辛亥革命前有社员200多人,辛亥革命后增至1100多人。“南社”的成立和发展,标志着文学为革命的目的更加明确,文学的战斗性和群众性大大加强。柳亚子、高旭、陈去病、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秋瑾等人的诗歌、小说、戏剧,以及一些民间文学形式诸如时调、歌谣、弹词等,都成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工具。推动了进步文学的进一步发展。1923年社团停止活动。同年,柳亚子与陈望道等人另行组织了“新南社”,支持新文化运动。

最早的民间文学研究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