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话说新农村
13584200000019

第19章 农民增收的锦囊妙计(2)

高效生态农业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增长的最佳选择。高效农业包括了“高产优质,结构优化,产销一体,高新技术,管理科学,集约经营”等基本要素;生态农业则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对农业生产进行因地制宜的设计、组装和合理调整,以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县域高效生态农业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依托县域全部农业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经济系统、农村社会系统、农民生产经营系统、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和县域经济系统的同步优化。

2、三个发展模式,解决当务之急

现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的当务之急,是找到适合本地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有种植型、养殖型、综合型三种模式可供选择:

种植型:它与传统种植模式的区别,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水平和垂直空间及时间节律,对作物种植进行优化组合,使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高度交织,其优化模式主要有:充分利用时间节律,采用间作套种的高产多熟模式;有机利用多种植物不同习性,合理利用光热资源,向地面、地下、空间三个层次要效益的分层种植模式;自然环境良好无污染源地区的绿色食品生产模式;利用塑料大棚、温室、地下室(洞窟)等人工设施种植的模式;还有适用于山丘区、庭院面积大、劳动力多而经济基础不好农户的立体种植模式。

养殖型:以养殖业为主的高效生态农亚模式,投入少,见效快,产出高,包括:利用生物间“互利共生”或互容性关系的陆地多层集约养殖模式,如上层养鸽和鹤鹑,中层养兔,下层养猪,或室内分层养兔、分层笼养鸡等;根据各种水禽、水生生物和鱼类不同生活习性,提高放养密度,从而提高单位水面产量的水体分层或立体养殖模式,如鱼与鳖、蟹、虾、蚌混养,鱼水禽套养等;肉类犬、七彩山鸡、乌鸡、兔、羊、鹅、小香猪等特种动物养殖模式,其养殖技术主要包括优选品种、棚舍笼舍建造、饲料调剂、育雏期的饲养管理、中后期的疾病防治与管理等关键环节。

综合型:这是将种、养、加、农、工、贸等诸环节结合起来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它又分为:鱼菱种养、鱼藕种养、稻田养鱼等类型的立体复合种养模式;运用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的物质循环和能量综合利用模式,如利用鸡鸭粪加工饲养猪,猪粪入沼气池,沼气做生活燃料,沼渣和沼水可养鱼或做肥料;目前较为复杂而又较为完善的种养加一体化复合生态模式,如农户在种好粮食作物的同时,积极兴建家庭果园,开挖鱼池,扩建猪舍,在此基础上,又兴办提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从而使当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提高;以水土保持、污水自净为核心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

上述模式的运用,都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如平原区土地肥沃,应以种植型模式为主,并注重农副产品深加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几品”的主导产业。湖区水域地带,则应以养殖型模式为主,除了传统的养鱼、喂猪、种菜、栽果之外,还应将重点放在诸如发展特优水产、饲养草食性肉皮毛兼用动物、更新水果蔬菜种类和品种、开发物质和能量转化等新项目上。丘陵山区则应巧妙地选择立体种植、多层集约养殖、种养加工一体化复合生态模式,并深入发展这些产品的加工业,以形成本地特色。城市郊县区,应以绿色食品生产模式和设施种植模式为主,大力发展蔬菜、水果、鱼肉、禽蛋等副食品生产,实施“菜篮子工程”。

(二)注重结构调整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提升农业整体竞争能力的需要,是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需要,是合理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需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优化农业结构,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值规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瞟,实现政府行为与农户行为价值取向的统一。评价农业结构是否优化,主要看它是否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适应市场需要,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加快农民收入增长,离不开对农业产为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

1,什么赚钱就干什么

促进农民增收,必须什么赚钱就干什么,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这十个字,把农业结构调整的文章做足做好。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各个产业部门协调发展,各种产品都能满足市场需求,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在保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条件下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1)实现农业结构的转化升级

战国有个田忌赛马的故事:齐国大将田忌同齐威王赛马,按马的等级分上、中、下共赛三场。以同等级的马比赛,田摇连输三场。孙腆帮田忌调整了赛马出场顺序,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以中等马对下等马,以上等马对中等马,结果2:1获胜。田忌的马整体实力比齐威王差,但通过“调整结构”却轻易取胜,可见结构对全局的影响是何等之大。可以说,农民之间、地区之间的贫富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农业结构下生产劳动的结果。加快农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实现农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在农业资源总量中提高技术要素的比重,才能形成1加1大于2的结构效应,收到更大的经济效益。

农村产业结构一般包括三大产业:第一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基本上是指传统的农业生产部门;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建筑业等加工业生产部门;第三产业,包括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以及其他公用事业等。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科学化,无论是“量” 的方面,述是“质”的方面,都必须遵循其客观规律,把握住农业产业结构的内在特性。从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农村产业结构看,三大产业劳动力的合理比例是,第一产业最小,第二产业居中,而第三产业比重最大。这种“量”方面的结构有待我们借鉴。

农村产业结构是个多层次的复合体,是个复杂的大系统,它是由多个层次、多个级别组合而成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通常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第二个层次是农业的内部结构,主要是农、林、牧、副、渔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第三个层次是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从现阶段的情况看,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这三个层次,都不尽合理,鱼待调整、转换和升级。

(2)农业结构调整要有的放矢

二十多年来的调整使农业生产结构有了一定的好转,但与变化更快的市场供求关系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农民依然感到“费力不赚钱”,分析起来,“结构惹的祸”不小。

首先是产品质量不高。从总体上讲,我国农产品普通品种多,优质品种少,大量积压的农产品多属普通型的农产品,而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依然十分紧缺。

目前的农产品市场相对饱和,但这是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基础上的低层次饱和。再从畜牧业生产情况来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转向鲜、活子低脂类产品,而畜牧业生产及产前产后各环节科技含量偏低,产品及品种结构调整滞后于消费需求变化。

其次是供求结构失衡。国内农产品当前在出现积压的同时,仍然存在需求缺口,只不过弥补这一缺口的是进口农产品。此种状况表明,国内农产品过剩的本质原因并不是需求不足,而在于农产品品种结构、质量结构都不能适应国内市场需求,存在严重缺陷。以农产品质量为例,国外在玉米品种专用化方面发展极为迅速,并已产业化经营。

未来居民需求结构的变动趋势,对我国农业生产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

再次是部门结构欠佳。目前,在农业部门结构中,种植业与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比例失调,种植业的比重仍然偏高。

除了畜牧业以外,我国的林业发展也比较滞后。超限额采伐较为普遍,毁林开荒、乱占林地和林地流失的情况较为严重,致使森林资源总量和森林覆盖率增长缓慢。就种植业本身而言,也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粮食过剩和经济作物短缺状况在粮食主产区格外突出,这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

第四是区域结构趋同。我国在地域上最主要的特点是地域广阔,各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差异显著,由此决定了农业区域布局应各具特色。但从整体看,各区域农业资源禀赋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第五是产业加工链较短,农产品附加值低。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水平很低,并且加工和再加工率很低,增值幅度很小。绝大多数产品不讲究品质保鲜和外包装,良莠混杂,优质产品也变成大路货,降低了农产品的总体质量,造成低价滞销。发展经验表明,初级农产品经过精深加工以后,不仅其质量可大幅度提高,而且价值可以增加几倍甚至十几倍。

最后是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本小利微,规模太小制约着效益发展空间。目前,我国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耕作土地面积0.4公顷左右,猪肉供给的市场主体仍是养殖3-5头猪的家庭农户,都远远低于适度的经营规模,更谈不上规模效益。

2,结构调整既要整体推进,又要突出重点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如果把产业比作船,产品就是船桨,船的结构好还得有好桨,这样才能行得快而远。要进行适时有效的农业结构调整,就必须突出农产品品种结构、农业内部结构和农村三次产业结构三个重点,根据国际、国内因素,明确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坚持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始终把效益放在第一位,保障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1)明确调整目标

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目标,应该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实现这一目标要做到“五要”:

一要在增产的同时,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目前,虽然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但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远未解决,农业生产还面临着人口增加和资源紧缺的压力。因此,稳定增加农产品总量始终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首要目标。在此基础上,必须花大力气提高农产品质量,扩大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以满足人们优质化、多样化和专用化的需求。

二要将增收重点放到结构调整上。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有两种方法,即价格保护和结构调整。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产品价格已接近或高于国际农产品价格,价格保护的余地已经很小,结构调整却潜力巨大。通过调整结构产生的“结构效应”,无需增加任何要素的投入就能得到更多的产出。

三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结构,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今后,无论是全国还是国内各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都要坚持因地制宜,逐步形成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

四要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已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农产品进行直接竞争,这要求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不仅要面向国内市场,而且要面向国际市场,充分发挥国际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

五要切实提高农业效益。只有农业的比较效益提高,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才能得以巩固,也才能提高农业资本的收益水平,才能吸引传统农业以外的资本进入农业,农业才能与其他产业更紧密地联结起来。

(2)坚持调整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随着短缺经济的结束,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优质化,唯有确立市场取向,农业和农产品结构的调整才能更有效率。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不仅要适应国内市场的需要,抓住世界粮食市场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有利时机来促进国内农业的发展,而且要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实现生产结构到贸易结构的调整,提升中国整体农业效益。

发挥比较优势。发挥比较优势,调整农业结构是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不能完全照搬小国结构调整的做法,但在保证基本口粮自给的前提下,利用国际市场,根据比较优势原则进行结构调整却是必要的,尤其在面对国外农产品竞争、国内大多数农产品价格都已达到或超过国际市场价格的背景下,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来调整农业结构,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业发展的重要选择。比较优势同样适用于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应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挖掘当地潜力,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作物布局,从而形成特色不同的专业经济区域。

(3)突出调整重点

当前,调整农业结构的重点是通过“三个进一步”,实现“三个加快”。进一步优化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加快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改变单纯依靠多施化肥、多用农药提高产量的做法,科学地施肥用药,靠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争市场、增效益。

进一步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加快发展林、牧、副、渔业。依照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今后一段时间要重点发展肉禽、水果、蔬菜类产品和水产品。

进一步优化农村的三次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农村的第二、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和各类服务行业,使第二、第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比重快速上升。加速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逐步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从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发展、劳务输出中获取更多的非农收入,拓展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

(4)认准调整模式

目前,从结构调整的主体来看,有政府主导型和农户自主型;从结构调整的载体来看,有公司型、科技园型等。采取的调整模式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现将取得较好效果的几种模式列出,以供借鉴。

政府主导型调整模式。虽说农民始终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但从目前存在的实际情况来看,政府在调整中起主要作用的成功事例不少。其优点是有利于把握市场信息,抢占市场先机,有利于发挥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优势。需要明确的是,政府主导型一旦出现失误,损失也将比农户分散决策要惨重,即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政府实施调整的工作方式,应符合农民利益,生硬的行政命令肯定会遭到农民的抵制。必须采取经济利益诱导的方式,鼓励农民自觉地参与。

农户自主型调整模式。目前,这种模式的成功事例不太多,原因在于大部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尚不高,传统小农意识使他们对市场环境下的农业结构调整存在惧怕思想,因而难以出现大量农户自主调整的现象。但是,一旦农民采取自主调整,其积极性要比政府要求他们调整更高一些,效果也较好,因为能自主调整的农民一般都有一定文化素质和市场意识,他们敢冒风险,又因关系其切身利益而决策谨慎,因而可尽量避、免决策失误。随着农民素质的日益提高以及市场机制的深入人心,这种调整方式会越来越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