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最具影响力的发明始祖(上)
13587700000014

第14章 沈括

沈括,中国北宋时期杰出的科学家。一生博学多才,成就显赫。他在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地质学、地理学、医学等科学领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沈括字存中,出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的一个贵族家庭,祖上世代为官。父亲沈周曾先后在泉州、开封、江宁(今江苏南京)等地为官。沈括也随父赴任,游历南北各地,增长了不少见识。这为他后来的科学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虽然出生官宦家庭,但父亲对他的学习要求十分严格,不允许他像其他官宦子弟那样,不务正业,横行一方。因此沈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沈括天资聪颖,记忆力奇佳,书看完一遍就能记之七八。14岁时,他已把家中丰富的藏书读完,作诗赋词的才华也显露了出来。23岁的时候,父亲不幸病逝,他只得在江苏沭阳县谋了一份主谋的差事勉强度日。

1063年,沈括中了进士,步入仕途。1072年,沈括被朝廷任命为太史令兼管司天监。司天监是专管天象历法的机构。沈括上任后勇于打破旧有传统,敢于创新。他每天亲自观察天象,并进行详细记录。为了提高天文观测的准确性,他对当时的三种主要观测仪器--浑仪、圭表和浮漏所产生的误差及其原因,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后来又为了配合王安石的变法,积极主张修订历法,使其更加科学、准确。不仅如此,他还对当时腐朽的人事制度进行了改革,罢免不称职的人员,吸收有才干的新鲜血液。其中破格录用平民出生的天文学家卫朴主持修订历法工作,被后世传为美谈。

卫朴是楚州(今江苏淮安)人,出身贫寒。但从小就刻苦学习,对天文有着浓厚的兴趣,最崇拜的人是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他每天晚上坚持看书到深夜。为了节省灯油,常常在昏暗的灯光下读书,久而久之,视力严重受损,到30多岁时双目全部失明了。但他以顽强的毅力锻炼出超凡的记忆力,还练就出了异乎寻常的手摸筹算的本领。

卫朴对天文历法有着很深的研究,即使在失明之后还不忘学习历法,每天让人读书给他听。当时有关天文学方面的知识能超过他的举国上下难觅第二人。在当时,他就能通过心算去推断日、月食发生的日期。旧的历书上说1068年7月15日将会出现月食,可是卫朴经过推算后发现这一天根本不可能发生月食,并把他的这一结论报告给了司天监的官员。司天监的官员们当时并不相信,但后来的事实是7月15日那一天果然没有发生月食,卫朴由此在司天监名声大振。

沈括上任后,听说了卫朴这个人在天文学上的才能,就决定亲自去拜访,当面考核他,以确定修订历法的人选。相见之后,沈括直奔主题,让卫朴谈谈对旧历法的看法,以及如何改进天文观测工作。卫朴背诵了旧历书上的一些内容,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评述,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并道明如何改进。卫朴对历书如此熟悉,沈括深感惊讶,心中暗暗高兴。但他对卫朴的计算能力表示担忧,因为卫朴只不过是一个盲人。

为了考察卫朴的计算能力,第二天,沈括在衙门里进行了一场公开考试。沈括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如何用《春秋》一书中记载的日食来验证旧历书的错误?卫朴道:“《春秋》一书中共记载了37次日食,其中比较可靠的有33次。用其他历法证实的有27次,唐朝一行大和尚验算证实的有29次。我用自己创造的算法证实的有35次。”沈括听后连连点头,进一步问道:“那你是如何证实的呢?”沈括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卫朴的运算能力,于是就势赶忙派人拿来算筹让卫朴演算。好一个卫朴!只见他飞快地摆弄着算筹,而且极其准确,沈括为之折服了。他觉得主持修订历法的人非卫朴莫属了。但卫朴毕竟是一个盲人,在当时的环境下,要任命一个盲人掌管天文历法工作,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最终沈括认真地说服了其他的官员,在王安石的支持下,破格提拔卫朴到司天监工作,同时委任他主持修订《奉元历》。

在沈括的支持下,卫朴尽心尽力地工作,充分发挥了他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才能,不到三年的时间,修订历法的工作就大功告成。1075年4月,朝廷下旨,新的《奉元历》颁行全国。

王安石变法遭到失败后,沈括也受到牵连。1089年,58岁的沈括携家人到润州安度晚年。

在润州,沈括利用多年的积蓄修建了一个梦溪园。梦溪园内有茂林修竹、亭台楼阁。每到春夏季节,园中百花争艳,蜂飞蝶舞,好似人间仙境。就在风景旖旎的梦溪园内,沈括用五年的时间,总结了毕生所学、所见、所闻,写出了《梦溪笔谈》这部伟大的著作。

《梦溪笔谈》是一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著作,内容广泛,涉及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地质、生物、医学、考古、历史、音乐、艺术等各方面的内容。直到今天,这部科学著作仍然散发出智慧的光芒。《梦溪笔谈》中的许多观点都很有创造性,有些甚至比西方国家领先数百年。

英国的中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曾将沈括称为“中国科学史上最奇特的人物”,“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