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之八
13588200000016

第16章 戚继光(1)

初露锋芒

戚继光(1528—1587),明抗倭(wō)名将、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今蓬莱)人。出身将家。初嗣职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调浙江,次年任参将,抵抗倭寇。招募义乌农民、矿工,编练新军,人称戚家军,为抗倭主力。嘉靖四十年在台州大胜。次年调往福建,捣破倭寇在横屿(今福建福安南)的老巢。四十二年再到福建,升总兵。后经多年奋战,终于解除东南倭患。隆庆二年(1568年)以都督同知调镇蓟州,加强战备,在镇16年,以功进左都督。张居正死后,南调广东,不久辞官罢归,病死于家。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创见,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

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早年任登州卫指佥事,以后升至神机营(使用火器的部队)副将。戚景通具有丰富的军事知识,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戚继光自幼就舞枪弄棒,还从父亲那里学到不少的军事知识。

儿童时代的戚继光,常常同小伙伴们做打仗的游戏,用泥块瓦石摆阵式,竹杆色纸做旗号。年幼的戚继光扮作指挥官,领着一群孩子,攻守进退,很有办法。

1544年(嘉靖二十三年),戚景通去世,17岁的戚继光依例袭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他的职责是管理屯田事务。

戚继光刚刚开始军事生涯,就碰上倭寇入侵。

这时,他关心的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祖国边防的安全。他在这一时期写下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他平定海疆的志向。

那时,不仅外来的沿海倭患很严重,在中国内部,明朝中央政权同蒙古各部地方势力之间的冲突也十分尖锐。原来,蒙古贵族建立的元王朝覆灭后,蒙古各部封建主势力对于明朝,有时臣服,有时对抗,影响全国的统一。嘉靖年间,蒙古族的鞑靼(dádá)、土蛮和朵颜等部多次南下进攻。鞑靼首领俺答曾要求明朝中央政府赐给他封号,允许在长城关口贸易从而臣服于明朝。但明朝中央政府没有同意,地方官甚至杀死俺答派来的使人,从此俺答就准备攻打明朝。

1550年(旧历叫庚戌年)秋天,在山东考中了武举人的戚继光,到北京参加会试。正好碰上俺答率领骑兵从长城古北口南下,围攻北京城,这就是有名的“庚戌之变”。京师危急,连应试的武举们也奉命守城。戚继光被委派为传达命令的总旗牌官,他还向朝廷提出了一套御敌方略。兵部很重视他的建议,除了上报皇帝,并印发给将士,作为练兵的参考。有的官员还上疏推荐,说他善于骑射,而且通晓兵法,可以委以重任。戚继光的名声在京城传扬开来了。

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夏,戚继光晋升为署都指挥佥事,整顿山东的军备,以防倭寇入侵。他在山东督修海防工事,加紧练兵。他在练兵时很重视整顿军纪。当时军营中有他的一个长辈亲戚,这个人仗着自己是长辈,不服从指挥,戚继光当即按照军法处罚了他。当天晚上,他主动找这位长辈,耐心地解释了必须重视军纪的道理。对方被他一心为公的精神所感动,对他说:“你执法如山,以后我再也不敢违背命令了。”

在戚继光的主持下,山东沿海的防务日趋巩固,倭寇不敢再来侵犯山东了。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秋天,朝廷把他调到浙江,负责全省的军队屯田事务。

建设军队戚继光到浙江时,浙江沿海的倭患十分严重。

一次,倭寇侵入杭州湾北面的桐乡县,他跟随管辖闽浙等省的总督胡宗宪,出兵御敌。他积极地出谋划策,很得胡宗宪的赏识。不久,朝廷决定增设一名参将,守卫倭寇经常来犯的宁波、绍兴、台州三府地方。在胡宗宪的推荐下,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夏,戚继光被任命为分守宁绍台三府地方的参将。

1556年八月,土匪王直勾结倭寇,进攻浙江慈溪县的龙山所。各部明军共有一万多人,人数比敌人超过好几倍,可是遇到倭寇一阵凶猛的冲击,竟纷纷后退,只有戚继光勇敢地率部迎战。他一连三箭,射中了三个倭酋,后退的明兵这才返身再战,转败为胜。

一个月后,倭寇又在龙山所登陆,戚继光和另一个抗倭名将俞大猷(yóu)及其他各部明军,再次打败了敌人。明军在追击中遭到伏击,大部分惊恐逃散,只有台州知府谭纶和戚继光带领的两支队伍坚守。倭寇不敢轻犯,逃到海上去了。

1557年夏天,倭寇在台州沿海登陆,戚继光奉命驰援,途中获悉倭寇转犯温州,就改赴温州。5月16日起,明军同倭寇在瓯江北岸盘石卫的乌牛一带开战,仗仗得胜。29日,倭寇乘船败逃,戚继光沿着江岸,飞马追了上去,一箭射倒了敌船的舵手,兵士们乘势放火,焚毁了全部敌船,明军打了个大胜仗。

1559年(嘉靖三十八年)春夏之际,倭寇侵扰温州特别是台州的沿海地区。在已经升任浙江按察副使的谭纶的指挥下,戚继光从宁波出发,赶到被敌包围了月余的桃渚(zhǔ),这是台州东面一个重要据点。戚继光几经血战,终于解了桃渚之围,随即率兵来到台州东北的海门卫。6日深夜,风雨交加,倭寇偷袭海门。戚继光迅速歼灭了偷袭之敌。并烧毁倭船32艘,不久,犯温州的倭寇也被赶走了。明军在这次台温战役中,共歼敌三千左右,救出被俘掠去的百姓六七千人。在这次战役中,戚继光的功劳最大。

戚继光在浙江的几年抗倭斗争中,发现明军的纪律太差,一遇强敌就只顾逃命,队伍溃散。以后虽屡战获胜,但他仍常常地感到,大部分官兵缺乏严格训练,战斗力弱,军纪不严,士兵经常骚扰百姓,靠这样的军队无法完成彻底消灭倭寇的任务,必须训练出一支新军队。1559年秋,浙江沿海暂时安定下来,戚继光就开始招募新军。

戚继光把招募到的新兵带到绍兴驻地,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他让不同年龄、不同体格的士兵,使用不同的武器。年纪大的使长牌,年少身手利落的使藤牌,壮年汉子使用长枪和刀,年长体壮有经验的使用狼筅(xiǎn)。狼筅用长竹做成,节枝坚密,竹杪装上利刃,既能用刃刺杀,又可借竹枝蔽护自己,是一件多功能的武器。这样因人而异地使用武器,使部队的战斗力大大加强。

戚继光在练兵中还教给士兵们布阵的方法,以便在不同的地形,采取不同的战术。他看到浙江、福建沿海都是丘陵地带,多山多水,不像北方平原那样便于驰骋,就创造了特别的阵法。其中有一种阵法叫“鸳鸯阵”,最便于同敌人作短距离的战斗,它的作战方法是:敌人进到一百步以内,命令兵士放射火器;敌人进到60步以内,命令弓弩手放箭;距离再近,就命持刀枪的士兵向敌人冲杀。冲杀时以12人为一队,持长枪、狼筅的士兵从两边包围斩杀。这种阵法,可以使各种武器互相配合,作战灵活,而且攻守自如。

戚继光组建了新的步兵后,又招募渔民,编成一支新的水军。为此,制造了一批战船,装备以火铳、火箭等精良的武器。这样,在海上也能打击倭寇了。

由于戚继光训练军队有方,一支威武雄壮的军队建立起来了,人们称之为“戚家军”。

当时一般官军不仅战斗力差,还经常欺压人民,为人民所痛恨。戚家军虽然也是官军,但是戚继光一开始就重视军民关系,严格军纪使部下士兵没有出现扰民现象。他曾告诫士兵说:“国家在沿海驻扎军队,是为了巩固海防和保护老百姓,这样,百姓才交粮纳税来养活士兵。可是原来的那些军队,自己不敢去打倭寇,还要叫老百姓去守城杀贼,来保护他们。国家要那样的军队有什么用处?”

戚继光在战斗中常常是一马当先,为部下做表率。他说过:“一个能够作士兵表率的将领,不但在作战的时候,能够带头杀敌,就是在平时,也要吃苦在前。不仅要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和士兵们同甘共苦,就是在和平的时候,也要和士兵们同甘共苦。何况像学习军事技术这样要紧的事情,怎能只叫士兵去学,而当将领的却不去学呢?”他说到做到,严于律己,同时也严格要求部下。他曾说:“赏罚分明,这对指挥军队来说是最要紧的事情。如果有人作战有功,那怕他平时是我的冤家,我也一定要奖赏他,他有困难的时候,也要帮助他,照顾他。有人要是违反了军令,他就是我的儿子,也要按军法惩处。决不能因为个人的恩怨而徇私。”士兵们都说戚将军真是公正严明,是难得碰上的好将领。

在戚继光的领导下,这支军队转战浙闽,在抗倭斗争中为祖国和人民立下了巨大的功勋,有力的保卫了祖国的海疆和人民。

连战皆捷平定倭寇1561年4月开始,倭寇分股窜犯浙江沿海地区。戚继光率领主力赶往倭寇较多的宁海。犯宁海之敌听说戚将军亲自领兵前来,纷纷逃往它处。犯桃渚之敌获悉戚继光主力远在北面的宁海,就趁机袭台州府城。戚继光很快就侦知这一敌情,立即挥师南下。5月10日中午,戚家军就到了台州城下。士兵们经过半天急行军,肚子都饿了,想进城用饭。守城门的说:我们奉命,现在谁也不许进城。有些士兵就在城门口叫嚷。随后赶到的戚继光,责问士兵们:

“倭寇距城已经很近了,你们还争着入城?”有个士兵高声说:“别让守城人认为我们胆怯,弟兄们!让我们先消灭敌人再来会餐吧!”士兵们同声响应,他们忍着饥饿,振作精神痛击敌人。

战斗很快就打响了。戚家军首先用火铳射击,倭倚仗人多竟然不退,反而摆开了一字阵,蜂拥而来,有个左手挟矛、右手持刀的头目,大摇大摆地走在前面。戚继光宣布“谁能杀得此贼,记他头功”,勇士朱珏应声而出,连发二铳,打掉了那个倭酋手中的武器,冲上前去,砍杀了他,戚家军同仇敌忾同仇敌忾(kài):共同仇恨敌人,一致抵挡敌人。,奋勇杀敌,当天歼灭了几千倭寇。

5月14日,又有一大股倭寇企图偷袭处州(今丽水市)。戚继光及时察知敌人的动向,他抢先一步,在通往处州的必经之地上峰岭,布下伏兵。18日,倭寇排了个长蛇阵,走了一段,没有发现什么情况,就大摇大摆地往前直走。走过岭顶一半的时候,突然,山路两旁杀出许多士兵,直冲过来。倭寇被拦腰切成两截,首尾不能相顾,死的死,逃的逃,有的掉到山涧里摔死,有的逃入深山。上峰岭之战,戚家军出动了1500名,以少击众,打得2000多名倭寇哭爹喊娘。军队凯旋时,台州城内官吏百姓,出城20里相迎,感谢胜利地保卫处州城的戚家军。

戚家军在台州,基本上肃清了这一带的倭寇,共计斩杀倭寇四千多,救出百姓万人左右。倭寇慑于戚继光的威名,称之为“戚老虎”。

这年秋天,戚继光因作战有功,晋级为都指挥使,此后,他又到义乌乡间募兵,把戚家军扩充至6000多人。

倭寇给戚家军打怕了,不敢来浙江侵扰,但在福建沿海却活动得更猖狂了。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8月间,戚继光奉命,率师援助福建剿倭。他率领戚家军6000人和另一部浙军1600人,从温州出发,由海路转陆路,经山间小道,翻山越岭,快速急行军赶路。部队为争取时间,往往一边啃着“光饼”,一边走路。

光饼是戚家军的一种军用干粮,这是一种直径约为三寸的圆形烧饼,面粉内掺了些盐,焙烤得比较干,在南方的潮湿天气里也不容易变坏,饼的中间有个洞,用绳穿成一串,挂在身上,随时可以取食。因为它是戚继光的部队创制的,所以被称为光饼。

戚继光在出兵福建以前,就知道在福建宁县的东北海边,有个叫横屿的小岛,是倭寇已经盘踞了三年的一个重要巢穴。横屿离海岸十里,岛和海岸之间是浅海,潮涨时岛的四面是水,潮落时浅海为泥土,因此易守难攻。倭寇还在岛上修筑了工事,妄图长期占领此地。戚继光决定先消灭这股顽敌。9月初,他领兵进入宁德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