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之八
13588200000023

第23章 夏完淳

英才早熟

夏完淳(1631—1647),乳名端哥,字存古。他出生在江苏松江的一个读书人的家里。夏完淳的一家都是很有学问的。他的亲生母宁氏早亡,他是跟嫡母盛氏长大的。盛氏对夏完淳很宠爱,也非常关心儿子的教育,她教夏完淳学习四书五经等等。

给夏完淳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父亲夏允彝,其次是他的老师陈子龙。他们两人不但是博学多才的江南名士,而且是敢于批评朝政的“几社”的领袖。

原来在明朝末年,政治愈来愈黑暗、腐败,一些政治头脑比较清醒的士大夫,就利用讲学的方式来评论朝政的得失。最早有一批文人学者在无锡的东林书院进行这种活动,被人称作“东林党”。在东林党的影响下,后来在苏州出现了“复社”,在松江出现了“几社”,几社的主要领袖就是夏允彝和同县的陈子龙。

夏允彝肯热情帮助青年人的学习和锻炼,善于启发和鼓励后辈不断要求进步,他对自己儿子的教育,当然也非常重视,他常常把夏完淳带在身边,以便亲自加以教导。1637年(崇祯十年)夏允彝考中进士的时候,七岁的夏完淳也跟着父亲到了北京,国都的世面大、人物多,使他长了不少见识。后来夏允彝到福建长乐做了五年知县,夏完淳也在那里,朝夕得到父亲的亲切教诲。夏允彝在当长乐知县的五年中,表现了清廉公正的作风和治理地方的能力。

1643年,吏部尚书评选全国清廉有能力的知县,夏允彝被评为第一名。朝廷准备升他的官,刚巧碰上他的母亲死了,按照封建礼法,他得回家守孝,于是带着儿子回到了故乡,夏允彝名重天下,他虽然住在家里,各地还是有许多人来拜访他这位文人学士。

由于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就像一颗幼苗得到了充分的培育而迅速、健康地萌发生长起来一样,聪明早熟的夏完淳,在优良的教育条件下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童年时代就显露了特殊的才智,被当时的人们夸为“神童”。据说夏完淳五岁读完了五经,七岁能作诗文,九岁时已写了一本叫《代乳集》的诗集。

夏完淳在童年时代就开始留心观察政治。在他父亲直接影响下,他从小就喜欢探讨历史,关心时局。陈子龙在《题钱仲子神童赋后》的短文中说到:

“夏完淳在六岁时已熟读经史,拿起笔来写议论古人的文章,很有一些道理。我常常到夏家去,好和他辩论,起初看他是小孩,同他说着玩,但是一谈下去倒也很不好对付。”

明朝末年,农民大起义的风暴打击着反动的封建统治,在东北地区进行的抵御清军侵犯的战争,由于统治集团的无能而愈来愈不利。这一切,都引起了夏完淳的密切注视。他随父亲到长乐的途中,路过嘉善,顺便到了他岳父的家。夏完淳知道岳父向来是讲求享受而对时事不大关心的,在拜见时便问道:“今日世局如此,大人所重何事?所读何书?”

岳父没有想到一个小小儿童竟能问出这样意味深长的话来,弄得他不知怎样回答才好,只好含糊其词地说:“我的所重所学,和你父亲差不多。”在长乐的那些年,夏完淳经常看政府的公报,以便了解当前的时局。12岁那年他回到家乡时,不但已经博览群书,而且写文章常常是一挥而就,他的父亲有朋友来,总是叫他出来陪客。他和成年人在一起,谈起东北地区的军事形势和朝廷的政局来,娓娓动听,既有情况的介绍,也有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夏完淳不但在文学才能方面,而且在政治识见方面,都显露了他的早熟和才能。

十五从军时局变化得很快。1644年(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只隔了两个月,全国形势又起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清军在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带领下进入关内,迅速占领了北京。满洲贵族建立的清王朝终于推翻了明王朝。

清军攻占北京后,夏允彝立即在家乡松江召集有志抗清的人商议行动。他宣誓宁死不降,并捐献财产作为组织抗清义军的费用。为了在江南大举起事,他动身到南京去找兵部尚书史可法商量。他在途中得知南京已经拥立了福王朱由崧当监国(有皇帝的权位而无皇帝名义的叫监国)以重建明朝政权,就返回松江。

这时在家乡的夏完淳,看到福王政权的极端腐败,担负不了抗清事业的重任,内心里非常痛苦。他在著《大哀赋》中,曾经尖锐地指出:福王的荒淫无度,简直到了“酒池肉林”的地步,朝廷的“柱石”是一些奸邪之徒,掌握了兵权的是跋扈的将军。贪婪的风气搞得满朝都是“铜臭”,执政的大臣谁也不关心抗清事业的命运。在回顾当时的情况时,他写过这样一段文字:南都之政,幅员愈小则官愈大,郡县愈少则官愈多,财赋愈贫则官愈富。这是三桩反常的现象,国有“三反之政”,又怎么能够不灭亡呢?

1645年五月,建立才一年的南京小朝廷,在清军的大举进攻下土崩瓦解。清朝统治者派它的忠实走狗明朝降将洪承畴驻扎南京,同时分兵攻占江苏和浙江各地。清朝统治者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大肆屠杀汉人,于是民族矛盾成了最突出的问题。

这一年的闰六月,夏允彝父子、陈子龙和几社的盟友以及同县沈犹龙等其他有志抗清的人,决定在松江起兵抵抗。这时江南义师蜂起,一部分还没有溃散的明朝官军还有相当的实力,他们计划以吴淞总兵吴志葵的军队为主力,在清兵初到江南还没有站稳脚的时候,给它一个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夏允彝带着儿子一同参加到吴志葵的军中。

他们父子两人积极协助吴志葵商订作战计划,部署战斗,准备攻取苏州。附近的吴江和太湖的义军听到消息,也准备配合作战。但是总兵吴志葵勇气不足,进军行动迟缓导致部队的士气涣散,一经清军的反攻,这支部队便溃散了。接着各地义军也分别被清军打败。

八月里,清军进攻松江,守城义军奋勇抗击,苦战了几昼夜,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松江城终于被攻破,沈犹龙等力战而死。

松江一战,夏允彝父子和陈子龙最后都冒着生命的危险,冲破了敌军的包围,暂时在乡间隐蔽下来,准备一有机会,再次起。

继续战斗清军在击破松江等地的大部分抗敌武装之后,接着就大肆捕杀各地的义军首领,在江南地区有很大号召力的夏允彝,当然更是他们要追索的对象。

夏允彝知道,敌人是不会轻易放过他的,而江南义军先后失败,义军领袖前仆后继的纷纷牺牲,恢复明朝的前途又是渺茫得很,他就决定以死殉难,用这个行动来激励还活着的人们更坚决地进行斗争。九月十七日那天,夏允彝自投松塘而死。

夏允彝的殉难,使夏完淳感到无比的悲痛,也愈发激起他对敌人的仇恨。他决心更坚强地斗争下去。不久,他的老师陈子龙秘密地返回松江,师生两人就商议再次发动起义的计划。陈子龙在松江起义失败后,避居在嘉禾的水月庵,以和尚的身份作为掩护,暗地里从事抗清活动。这时他因为祖母死了要安葬,才返回松江。这已经是1646年春天了。当时,苏南和浙西的义军大部分都失败了,只有吴江吴日生领导的水军在失败后又重整旗鼓,在太湖再次举起抗清的义旗。夏完淳遵照父亲的遗嘱,变卖了全部家产捐献给义军作军饷,跟老师和岳父在一起饮了血酒,誓抗清到底,虽死不变,共同帮助吴日生的水上义军,继续战斗。

这支义军的壮大,使清军感到不安,立刻就派兵来征讨,义军把七千清军引入湖中,义军船只忽聚忽散,把敌人搞得晕头转,然后集中全力加以攻击,弓箭和大炮齐发,一时烟火连天,打得清军大败溃逃。过了不久,三千清军又开向吴江,经过长桥时,义军用草人假扮军士,引诱清军射箭相攻。吴日生估计敌人的箭快要射完了,就下令出击,再一次获得了胜利。清朝的江苏巡抚土国宝看硬攻不行,就施一条从内部破坏的毒计,派奸细假装向义军投降,奸细分子在骗取了吴日生的信任后,在打仗时发动倒戈事件。义军在里应外合的意外打击下,几乎全军覆没。吴日生逃到嘉善县准备重振旗鼓。不久,被清嘉善知县刘肃之抓住,押送到杭州杀害。

夏完淳在这之后与义军失去了联系。此后,他离开了苏南地区,继续抗清事业。

不幸被捕1646年的下半年,抗清的形势不断恶化,各地义军都遭到了清军的围攻,受到不少的损失。当时,主要的抗清力量,是李自成牺牲后所留下的驻在湖南和四川、湖北两省边境的农民军,以及四川的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

夏完淳在外地辗转流离了一个时期,大概就在这个时期,他写下了那篇著名的《大哀赋》。赋中说:

他在长江下游的各地起义先后失败后,曾经到长江中游的湖南,去寻找过有组织的抗清力量,甚至于有过西入四川的念头,但是都没有结果。

1647年的春天,夏完淳回到了家乡,与明朝鲁王建立的政权取得了联系。这时,文士40多人联名给鲁王一道表示抗清决心的奏疏,大家公推夏完淳执笔起草。交一个叫谢尧文的人带往浙东。谢尧文在途中被清兵逮捕,恰巧解到松江提督吴胜兆那里,一场祸事暂时避过去了。原来当时陈子龙等一批抗清文人正在策动吴胜兆反清,争取他投到抗清队伍中来,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

鲁王部将浙东义军的首领张煌言和张名振,决定出兵相助。1647年四月里,浙东义军乘船北上,在崇明岛附近突然遭遇了台风,在崇明登陆的将士全部被清军所俘,后来除张煌言和张名振脱险外,随军前往的七百名将士都被杀害了。接着,吴胜兆在孤立的情形下举行反清,由于内部发生变化,不幸被清朝统治者逮捕,在南京遇害。不久,陈子龙也被清兵所搜获,将他用绳子绑在船上,解往南京。途中经过跨塘桥时,陈子龙趁守兵没有防备,猛然扭断绳索,跳入河中淹死了。

夏完淳这时仍隐藏在松江,陈子龙牺牲一个月后,夏完淳也在家乡遭到了突然的逮捕。原来吴胜兆的失败,使谢尧文的案件暴露了。江苏巡抚土国宝就按照奏疏上的名单,在苏州、松江等地四处搜捕。夏完淳被捕时,从容辞别了母亲和姊姊,昂首挺胸向门外走去。

痛骂叛贼

夏完淳被解到了南京,审讯他的是清朝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洪承畴。这个老奸贼知道夏完淳是当代的“神童”,就企图用软化的办法来诱他投降,借此收买人心。

夏完淳在监狱里被关押了80天。他给亲友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诗篇和书信。死亡的威胁并没有使他恐惧,他感到伤心的就是没有实现他保卫民族、恢复中原的壮志。

洪承畴令人把夏完淳带到堂上,夏完淳见了洪承畴,昂首直立,坚决不跪。洪承畴问夏完淳说:“听说你给鲁王写过奏章,有这事吗?”

夏完淳昂着头回答:“正是我的手笔。”

洪承畴装出一副温和的神气说:“我看你小小年纪,未必会起兵造反,想必是受人指使。只要你肯回头归顺大清,我给你官做。”

夏完淳假装不知道上面坐的是洪承畴,厉声说:“我听说我朝有个洪亨九(洪承畴的字)先生,是个豪杰人物,当年松山一战,他以身殉国,震惊中外。我钦佩他的忠烈。我年纪虽然小,但是杀身报国,怎能落在他的后面。”

这番话把洪承畴说得啼笑皆非,满头是汗。旁边的士兵以为夏完淳真的不认识洪承畴,提醒他说:“别胡说,上面坐的就是洪大人。”

夏完淳“呸”了一声说:“洪先生为国牺牲,天下人谁不知道。崇祯帝曾经亲自设祭,满朝官员为他痛哭哀悼。你们这些叛徒,怎敢冒充先烈,侮辱忠魂!”

说完,他指着洪承畴骂个不停。洪承畴虽说老巨猾,恬不知耻,受了夏完淳的正义痛斥,也不禁面红耳赤,哑口无言。洪承畴被骂得不敢再审问下去。

公元1647年9月,夏完淳在南京西市被害,死时年仅17岁。他的朋友把他的尸体运回松江,葬在他父亲的墓旁。至今在松江城西,还留着夏允彝、夏完淳英雄父子的合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