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之四
13588600000024

第24章 张九龄

“后出时人之冠”

张九龄(673—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广东韶关)人,出身于官宦家庭,曾祖张君政,做过韶州别驾,祖父张子虔,曾任窦州录事参军,父亲张弘愈曾为索虑丞。青年时期的张九龄,勤奋好学,学识渊博,能诗善文,武则天神功元年(697)中进士,授校书郎。

景云元年(710)六月,李隆基为太子,举天下文士,亲加策问。张九龄由于对策优秀,升为左拾遗,不久,玄宗即位,调任左补阙。由于才学出众,办事沉稳公平,其时吏部考试,由张九龄和右拾遗赵冬曦(xī)考其等第,前后四次都做得公允无误,为人称服。开元十年(722)调任司助员外郎。当时张说做宰相,他与张九龄同姓,对张九龄尤为器重,张说欣赏他的文才,常对人说:“后出时人之冠也。”张九龄也视张说为知己,两人关系十分密切。开元十一年(723)张九龄擢升为中书舍人。

开元十三年(725)玄宗到泰山封禅,张说以宰相的职位自选定玄宗的随同官员,许多是中书、门下二省官员,封山礼毕,皆加晋阶,张九龄提醒张说,不要随便晋官,但张说没有听从张九龄的劝告,结果晋官之举动,受到朝野内外所怨。

第二年四月,御史中丞宇文融弹劾宰相张说“引术士占星,徇私舞弊。”张九龄曾事先提醒过张说,要他对宇文融加以防备,但张说对张九龄提醒没有放在心上,结果张说被罢官闲赋,张九龄由于和张关系密切,亦受牵连,先改任太常少卿,后又出为冀州刺史。张九龄以老母在乡,冀州路途遥远,上书请准予换至江南。玄宗许之,改为洪州都督,继而转桂州都督,兼岭南道按察使。

开元十八年(730),张说去世,玄宗想起他生前曾多次推荐张九龄为集贤院学士以备顾问的话,因而,召拜张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适逢朝廷起草赐渤海国诏书,无人胜任,张九龄援笔立成,不久转工部侍郎,知制浩,后转中书侍郎,因母丧归乡里。

开元二十一年(733),唐玄宗又恢复张九龄的中书郎职务。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做了宰相。第二年,改任中书令。

书生固执如初

唐玄宗前期是个励精图治的君主,后期沉湎酒色,开始昏庸,过着淫逸的生活。张九龄当宰相的时候,正是唐玄宗朝政开始由清明转向昏暗之时。面对这种形势,张九龄不顾个人安危,怀着忠君爱国的理想,力求挽救日益严重的政治危机。

张九龄认为,选人用才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盛衰的大事。基于这种清醒的认识,他在实际工作时,反对以私情用人,反对压制人才,论资格判断人才。这些主张对提高外官地位,整顿地方吏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开元二十三年(735),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因打败契丹有功,玄宗为赏功,要破格拜张守珪为相。张九龄认为不能这样做,玄宗只好停止拜相。奸相李林甫,口蜜腹剑,深得玄宗宠信。当时讨论提升他为宰相时,玄宗征求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极力反对,玄宗听不进张九龄意见,在开元二十二年(734)强行以李林甫为宰相,酿成了严重的后果。

开元二十四年(736)十月,朔方节度使牛仙客,由于他在河西任职时,能够节约用度,勤于职业,使得所在地区仓库充实,器械精良,玄宗要擢升他为尚书。张九龄提出反对意见,李林甫借此中伤张九龄,他私下对玄宗说,张九龄是个书呆子,不识大体,不能大用。第二天,玄宗又提出要对牛仙客实封之事,张九龄仍固执如初。玄宗发脾气说:“难道一切事都要听你么?”张九龄伏地叩头说:“陛下不知臣愚,使待罪宰相,事有未允,臣不敢不尽言。牛仙容乃边隅(yú)小吏,目不知书,若当此大任,恐怕不合众望。”李林甫当面不和张九龄相互辩论,背后却加紧说他的坏话。张九龄的犯颜直谏,本来就使玄宗感到厌烦,李林甫的甜言蜜语当然取得了玄宗的欢心。于是双方权力发生了转移,从张九龄手中转移到了奸臣李林甫手中。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知政事,改任尚书右丞相。第二年,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唐玄宗,命左右将周子谅打得死去活来,流放外地,死于途中。周子谅是由张九龄推荐上来的,因而玄宗就以荐举不当的罪名,贬张九龄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740)二月,这位一代名相离开人间,享年六十八岁。张九龄不但为官清廉,且风度潇洒,玄宗曾对左右说:“每见九龄,精神顿生。”以后每进用一个,先问“风度能像张九龄那样吗?”安史之乱后,玄宗想起忠直的张九龄来了,特派使者前去曲江祭奠,并厚恤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