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之三
13588700000027

第27章 贾思勰

贾思勰(生卒年不详),南北朝北魏农学家。齐郡益都(今山东寿光南)人。曾任北魏高阳郡(今河北境内)太守。具有广泛的农事知识。他以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访问老农和观察、试验所得,写成《齐民要术》一出而知名于后世。

在我国古代农业科学史籍中,保存着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农业科学著作就算《齐民要术》了。尽管它是1400多年前问世的,但至今仍然闪烁着科学的异彩。

这部著作的作者是北魏时期杰出的农业科学家贾思勰。他为编著《齐民要术》这部农书,不休不眠,呕心沥血呕(ǒu)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和精力。,苦战了十多个春秋。

青年时代的贾思勰,读书入了迷。一年到头,哪怕是阳光明媚、柳绿桃红的春游时节,他也独自坐在书房里,聚精会神地伏案读书。书,是给人们力量和智慧的重要源泉。年轻的贾思勰因发奋读书,树立了编著农书《齐民要术》宏伟志向。

一次,他读到《汉书》里的《龚(ɡōnɡ)遂传》,龚遂重农的事迹深深感染着他。龚遂是西汉时人,在任渤海太守的时候,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去鼓励人民耕田养蚕,发展生产。结果,使原来生产比较落后的河北东部一带逐渐富裕起来,人民生活也有了一定的改善。贾思勰决心以龚遂为榜样,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

贾思勰重视书本知识,也十分重视实践知识。

他看不起那些只知道读死书的人,认为他们没有真才实学,真正的知识存在于天天生产的农夫之中。因此,贾思勰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官场,也不是在书斋,而是周游各地,访问老农,调查研究,搜集资料。他足迹踏遍了今天的山西、河南、河北及山东等地的山山水水。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以满腔的热情,求知的渴望,去发现新问题,积累新经验。

有一年,贾思勰到了并州(今山西境内),发现那里的芜青长得特别好,块根有碗口粗。他就向当地农民请教栽培方法,原来跟别处相比较并没有什么特殊。农民还告诉他,这里的芜青从来都长得这么大,即使从别的地方取来的种子,下一年后,也会长得粗大起来。同时,他又发现,从朝歌(今河南境内)取来的大蒜瓣蒜种在这里栽种,都变成蒜瓣很小很小的百子蒜,情况和芜青完全相反。贾思勰反复琢磨这种变异性产生的原因,终于弄明白了朝歌的大蒜瓣在并州变成百子蒜是因两地土壤条件不同的缘故。贾思勰不仅到实际中去,从具有实践经验的农夫中汲取营养,在一些疑难问题上,还亲自动手,获得第一手资料。有一年,他养了200只羊,没想到秋天没有贮存足够的饲草,到了冬天,竟冻饿死了不少,后来虽然赶紧又买了不少干草扔到羊圈里,但又多半被羊踩烂,羊还是接二连三地死掉,差不多只剩下一半了,而且样子都是那样难看和可怜。这个问题他百思不解,就向有养羊经验的老农请教,找到了问题的症结。第二年秋天,贾思勰接受头一年的教训,为羊贮存了足够的饲料,并且想了个办法,把青干草堆放在羊圈中间的高地上,用栅栏围起来,使羊在栅栏周围能随意抽草吃。这样,每只羊都长得膘肥体壮,新添的羊羔也都结结实实的。贾思勰终于取得了养羊的成功经验,他把这个经验和以前的教训一起整理好,生动具体地写在《齐民要术》里。贾思勰靠深入实际、细心观察、亲自实践所取得的实践经验,在《齐民要术》里比比皆是。在许多方面,较之前人又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做出了新贡献。

贾思勰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系列理论,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对我国农业科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为我们保留了战国以来的农业技术遗产,对当时农业生产起了推动作用,而且对后来的农学家,如元代的王祯(zhēn)、明朝的徐光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贾思勰是我国农学史上一位承先启后的重要科技人物,他的光辉成就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