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民俗实用大全(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13591500000024

第24章 婚葬风俗(6)

黎族人在举行婚礼仪式时也用种种方式求得平安吉祥,他们的做法很独特。在结婚的那天,男方派几个亲属或好友带一些酒肉槟榔等到女家接新娘。在男方到女家之后,要马上把槟榔破开分给众人吃。当天下午女家请来几位妇女和几位男子做新娘的伴行。因为黎族结婚没有坐轿子的习俗,新娘便跟着迎亲的人步行到男家。在路上如果碰上山猪、蛇或死鸟等,新娘得立即转回娘家告诉父母。父母就要立即请来巫师,让他杀鸡驱邪。否则认为会给男家带去不吉利。驱邪后大家再次上路。当新娘到达男家门前时,新郎和他的父母及其亲属站在门口相迎。男家事先请来的巫师拿着一把剪刀跟在新娘后面,一边口念咒语,一边舞弄手中的剪刀,同时乱撒饭粒,送嫁的人也跟着拿些饭粒撒在地上。最后巫师用剪刀打破一个生鸡蛋认为这样鬼就不会缠绕新娘,使日后一家得到平安。

但也有的地方不请巫师,而是请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一手拿着钩刀和盛着生米的鸡蛋壳,一手拿着新郎的一件衣服念念有词,最后用钩刀柄把蛋壳捣碎。这样做的意思是请一切鬼怪妖魔之类吃饱以后不要来了,祝福新郎新娘平安,子孙繁衍。这时,男家门口还要点起一小堆柴火,新娘进屋时从当中跨过用以驱邪。

还有的地方是当新娘快要到达男方的村口时才换上新衣,伴随新娘的妇女用被单或者是布把新娘的头盖上,由伴娘领着做各种驱鬼仪式。这些仪式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驱除鬼邪,摆脱鬼邪的纠缠,保护新婚夫妇日后生活平安。

基诺族婚俗

中国基诺族婚俗中的一大特点是以花为媒。基诺男女青年到了婚恋年龄,女儿的母亲便开始给自己的女儿缝制一套美丽的服装,让女儿去谈情说爱。小伙子见姑娘穿上这种特殊标志的服装,就知道可以追求她了。青年男女可以对歌,但男青年不能直接向姑娘提出求爱,只能由姑娘向小伙子提出。当姑娘选中某个小伙时,就准备一朵最美丽的鲜花,托一个小姑娘转交给那个小伙子。如果小伙子也钟爱那姑娘,他收下鲜花之后,就可以直接找姑娘对歌提出订婚。然后向双方父母公开他们的爱情来商订婚期。

羌族婚俗

“女儿麻”是羌族的独特婚俗方式。在羌族无论多么美丽的姑娘,如果她不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爱情的土地上播种女儿麻,是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的。羌族男女青年相识相爱,而且双方已经正式吃过订婚酒后,待嫁的姑娘就开始准备种植女儿麻了。姑娘在山坡上选定一块荒地,进行开垦。开春后就在这块土地上种下麻,待到秋季收获后将麻织成布,缝成新衣或织成腰带准备结婚使用。从开荒播种、施肥管理、收获到把麻织成衣,整个过程不许任何人插手帮忙,全由姑娘亲手完成。如有他人帮忙耕种就会被认为姑娘对爱情不忠诚。因此羌族姑娘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为了能和心爱的小伙子结成美满的婚缘,从种到收都是一人悄悄地进行。她们早出晚归,避免与他人交谈答话,不向任何人及亲朋好友提及种植女儿麻的事,保持姑娘出嫁前的羞涩之情,免得让人背地笑话或议论。凡种有女儿麻的地方,任何人不得随意到那里去,以示对姑娘的尊重。新婚之前羌族姑娘亲手将女儿麻织成七根腰带,结婚时系于自己身上,洞房花烛夜由新郎亲手解开女儿麻织成的衣服,作为姑娘结婚时的嫁妆。然后夫妻双方都把这件衣服留为永久的纪念,一般不再继续穿,而是传给儿孙,以教育后代要保持羌族的勤劳朴实节俭的传统美德。

布依族婚俗

布依族的传统婚俗方式是“跳月”。跳月也叫逛场,每年农历二月十三到十五进行,历时3天。参加“跳月”的未婚青年男女都由母亲领着前来。傍晚时,熙熙攘攘的人群涌向场地。首先由德高望重的长者高攀一杆花旗,沿着场地步行绕3圈,然后将花旗插在场地的中心;接着由3个骑马执枪的壮士,在更大的范围内疾驰3圈。长者所划定的小圈,是未婚青年们谈情说爱的天地,观光的人们只能进入小圈之外和壮士划出的大圈之内的地盘。划定范围后,先由伴女儿来的母亲们亮家庭,打开装有鲜艳服装和珠宝首饰的包袱,供人们观赏,然后给女儿穿戴起来。此刻立即有未婚男子吹着芦笙、踏着舞步,迎了上来。姑娘不管中意不中意,都必须按照礼节随那男子绕正中花旗3匝,依芦笙节奏,报以歌声。如不称心便在歌词中表示谢绝。午夜时分,闲杂人员退出场地,互相中意的未婚男女双双对对进入小圈中。小伙子撑开布伞,与姑娘并坐伞下开始深谈。禁区四周有人负责守护,不许外人撞入偷听。待月落日出禁令才解除,通宵达旦深谈的有情人各自散去。到最后便由双方的亲属就婚约、婚礼等有关事项逐一商定。

傣族恋情

丢包

丢包是中国傣族青年寻找情人的一种方式。在每年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男女最喜欢的是互掷花包,即“丢包”。包用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物,四角和中心缀5条花穗。包上绣有各种各样精美的花鸟鱼虫图案,后边还有两条彩色的飘带。这种包是姑娘们精心缝制的爱情信物,它代表着傣族姑娘纯洁的心。丢包一般都是集体进行的。男青年头领带着男青年站在一边,女青年头领带着女青年站在另一边,两边相距20米左右,由姑娘先将花包掷向男方,小伙子接住以后,再投向姑娘。如果一方接不住就算输。男方如果接不住女方的花包,要给女方送一些纪念品;女方如接不住男方的花包,就采下路边的鲜花送给男方。包投到了一定的时候,青年男女们就开始物色自己心仪的对象了。细心的姑娘不再乱投自己的花包,而是把花包频频地投向她所中意的小伙子。小伙子如果也有意,俩人便你来我往,投掷起来。这就意味着将自己的心交给了对方。到了一定时候,姑娘会把花包掷得很高,故意不让小伙子接到,有时小伙子也故意让花包掉在地上。这样小伙子就会作为输的一方,去向姑娘赠送礼品,借机倾吐自己的爱慕之情。于是,双方离开丢包场地到树林中小河边单独约会去了。

裹毛毯

中国云南德宏地区的傣族男青年为了寻求良缘,他们常常裹着毛毯等待机会。他们晚间常常裹着毛毯在路边等待。遇到姑娘,若是搭话投机,便立即以闪电式的动作抖开身上的毛毯将姑娘和自己裹起来,边走边谈作进一步地了解。谈得满意便相约下次再见。定亲鞋要姑娘自己亲手做,不可请别人帮着做或到商店里去买,否则就说明姑娘对男方不够真心实意,就会受到人们的非议。

哈尼族婚俗

姑娘帽子

中国云南墨江哈尼族碧约姑娘都带帽子,如果不戴帽子,就被视为对老人的不尊重,因此碧约的婚俗通常体现在帽子上。姑娘们在未成年时期,每人头上要戴一顶十分漂亮的六角花边小帽,成年后,就要加戴一顶,为的是多情的小伙子一旦把帽子抢去,还留一顶在头上,这样回到家里就不至于受父母的呵斥。这顶帽子一直要戴到结婚怀孕之后改为包头为止。碧约人的包头用几尺长的墨色土布围在头上,状似一块大瓦片。改为包头的时间一般放在婚后第二年春节回娘家时,由妈妈改装。这样外人一看便知姑娘有喜了。假如婚后未怀孕就继续戴小帽。

伞下谈情

哈尼族的叶车青年,有白伞下谈情、抛松毛觅偶习俗。叶车人认为白伞代表白云,在白伞下谈恋爱就预兆着成功。因此,如果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就会在一把白伞下细谈。即使双方没带白伞也可借用一下他人的伞。最活跃最热闹的觅偶场景是叶车人传统节日期间的“抛松毛”活动。参加这一活动的各寨男女到达抛松毛场地后,先是采摘松枝接着便相互抛投。只见一个个多情的叶车姑娘将一枝又一枝松毛抛向自己的意中人,而小伙子们也喜形于色地把松毛投回到喜爱的姑娘手中。按照叶车人的习俗,投给谁的松毛越多,则说明双方对谁的情意越深。

东乡族婚典

结婚馒头

中国东乡族男女青年结婚时有送馒头的婚嫁习俗。成亲那天人们都要送给女方家一些馒头。所送馒头和普通的馒头不一样。一是个大——每个馒头都要有1000克以上,最大的达到2000克重;二是有口——在每个馒头的顶部用力稍切开一个口子抹点委黄。这样的馒头蒸好后,雪白雪白,顶部似开了花。一般要送女家10个这样的大馒头,其含意是祈祝来年农业丰收、幸福康泰。

评枕头

中国东乡族在婚礼上有评枕头的风俗。新婚当天新娘被接到新郎家后,全村的男女老少便都来贺喜。他们忘不了打开新房子的箱子,看看新娘的针线活做得怎样。他们最注意的是枕头。

枕头上绣花的色彩、图案均是评价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准,也是青年小伙们鸡蛋里挑骨头、找茬儿的好时机。当青年们找不出毛病时,就异口同声地唱起宴曲:恭禧恭禧大恭禧,东家门上来送禧,打一个调儿唱个曲,娶了个好姑娘陪女婿。以此来祝贺新婚夫妇的美满幸福。

景颇族婚俗

结婚送亲对中国景颇族的人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要连闯六关才能到达目的地。送亲队伍刚走不多远,就会发现道路中央横放着一些树枝树丫挡住了去路。一群十二三岁的女孩子站在道路中间,大大方方地向送亲的人们索要喜钱,不给买路钱就不让他们通过。费了一番周折小姑娘们才拆掉了路障放行。谁知走不了多远,又是一道路障挡在前面。这次是一群男孩子向新娘要买路钱。当新娘闯过最后一道路障后,便响起了3响枪声。这是向新郎家鸣枪报喜,告诉他们新娘已过了最后一关。据说一个外村寨的新娘到新郎家也一定要连闯六关才行。

侗族婚俗

走寨与坐妹

中国广西的侗族同胞,在择偶时有走寨与坐妹的婚俗。当吃完晚饭后,三五成群的小伙子便会拿着风雨灯,弹着侗族琵琶,吹着侗族笛子,一路唱着侗族情歌,到别的寨子去。到了那个寨子,凡是有女青年的家庭就会亮起灯来,或者女青年从木楼里伸出头来看看。

这时,这群男青年就以各种借口到某家去坐一会儿。如果女的看中了这群男青年中某一个的话。她也找出各种借口把这个男青年留下,比如说借他的灯笼用一下。这时其他在场的人,包括女方父母,都得统统回避,这就是走寨。接下来就是坐妹。在其他人走后,女的慢慢地向男方靠拢,最后一起坐在火塘边,一面低声地对唱情歌,一面闲谈,借以达到双方初步的了解。直到三更过后两人才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地点,然后女的把灯笼送还男方。以后双方便设法了解,直到都认为情投意合了才到订婚阶段。

十二碗离娘粑

“粑粑传情”是中国侗族男女青年的独特婚俗方式。侗族姑娘和小伙子互相中意后,姑娘会背着父亲到土地婆(姑娘的嫂子或婶娘)家里去做粑粑。幽会时,姑娘唱完优美的情歌后,将12对雪白的粑粑送给男友,以表达她一年12个月对男友的相思之情。男友吃了姑娘的粑粑后,到下一次幽会时就要回送给姑娘12包糖作为酬谢。举行婚礼的前一天晚上,寨上的姑娘和年轻妇女要连夜赶做12对碗口大的“离娘粑”,以表示新娘新郎年年12个月生活美满,并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离娘粑被接亲人带到婆家,切成细片和油茶拌在一起,在婚礼的酒宴上吃,让每个人都分享幸福和快乐。

定情讨葱蒜

在贵州镇远地区居住的侗族,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时,他们通常是以讨葱蒜的形式定情的。

每逢农历三月三的传统盛会,穿戴漂亮的姑娘们,便会手提装有葱蒜的竹篮来到小溪旁,她们以冲洗葱蒜为由,等待心上人的到来。在姑娘们洗葱蒜时,周围会有许多小伙子趁机寻找称心的姑娘。如果一旦看中了意中人,小伙子就会不失时机地上前,当着众人勇敢地对姑娘说:请把葱蒜送给我吧!如果姑娘觉得满意,姑娘便愉快地把葱蒜篮子交给他,反之,她绝不相送。接下来这对通过讨葱蒜建立了联系的男女青年,还要在单独约会和对歌中作进一步的了解,并约定送还篮子的时间,这才是恋爱成败的关键时刻。送还篮子通常是在农历四月初或农历六月六,到时姑娘若收下放有礼物的篮子,说明大事已定,否则就算完了。

踩脚后跟定情

居住在中国贵州东南天柱石洞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流行着一种“踩脚后跟”表达爱情的传统习俗。不管是小伙子还是姑娘,只要是一方看中了对方,就要在赶场的时候,想方设法与心上的人靠近,并悄悄地跟在他(她)的身后,故意踩一下对方的脚后跟。对方被踩后,回过头来,如果看到踩自己脚后跟的人是自己喜欢、中意的人,便会跟着专来踩脚后跟的有情人走出场坝。去讲日子(即约会)。如果被踩脚后跟的姑娘对来踩脚后跟的人不感兴趣,便装作不知道的样子不予理睬。一般踩别人脚后跟的人,踩了之后便回身就走,走到场口时才回过头来,看那被踩的人是不是跟着来了,要是跟着来了,自然是有了情意,便高高兴兴地去讲日子;如果被踩的人没有跟着来,就说明对方另有心上人,不可勉强,于是便重新返回场坝去,另外寻找可踩的对象。

裕固族婚俗

裕固族的婚姻主要有三种形式:嫁女、招女婿和女儿“帐房戴头”。前两种形式要经过媒人介绍、父母同意;但后一种形式则是经过一定仪式后,子女本人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对象或配偶。

帐房戴头指的是女孩子过了结婚年龄如果还没有合适的对象,或者是家中没有儿子,经济条件又比较吃力,举办不起盛大的婚礼,就由父母为她准备好头面(妇女的尖顶毡帽、胸饰、背饰等)衣服和一顶帐房,预备好待客的酒肉食物,请来一些至亲好友,在帐房里面让女儿戴上头面,由姑娘的装饰改换成妇女的装饰。举行了帐房戴头仪式以后,姑娘就可与男子自由地交往,选择自己中意的对象同居。以这种方式组成的家庭一般不是很稳定,往往会再度瓦解。这种婚姻解放以前还有,现在已经基本上绝迹。

订婚与汉族地区相比,裕固族的男女青年之间交往比较自由,只要不是同一个部落、同姓或者辈分不同的,只要父母不反对,就可以请媒人带着酒到女方家中提亲。

女方若是同意的话,就会收下媒人带来的礼物,并且双方再请媒人互换哈达和美酒。这样一来,双方的亲事就算基本上定下了。自由恋爱的青年当然也有,男女双方可以互换礼物,赠送一些小饰物如戒指、耳环、手镯等。若是家长委托媒人说媒的则由家长赠送礼物作为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