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最具传世性的思想巨人(2)
13592800000001

第1章 马克思(1)

1.无悔的青春

特利尔城是德国莱茵省的一座美丽城市,伟大的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就于1818年5月5日出生在这里。

马克思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这个小城的法律顾问、律师工会主席,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深受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熏陶。马克思的母亲也是个十分贤慧开明的人,在这个富裕而文明的家庭里,马克思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马克思小学的全部课程都是在父母的指导下完成的,因而没进过小学校。不过,那时他还是个顽皮的孩子。他很喜欢户外游戏,在孩子中间是个“领袖”。

马克思以极端丰富的想像力博得了小伙伴的佩服。小伙伴们很有兴趣地一连几小时听他讲一些离奇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是马克思自己随时随地编出来的。

马克思读中学时仍然十分淘气,还是常常爱在同学之间讲些离奇的故事。不过,他一年比一年稳重了。特别是他在中学里学过5年之后,竟成为一个十分稳重的学生。

马克思不追求分数和奖励,但十分酷爱知识,喜欢自学,又肯思考问题,谈话也喜欢追根问底。

但是,马克思从小就表现出与别的孩子不同的性格,他特别喜爱文学。在他房间里的桌子上和椅子上都堆满了书。他从白天到晚上总是默默地看书和写学习札记。一些最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的著作他都很感兴趣,尤其是歌德、席勒和伏尔泰、莱辛、至西门等人的著作。

马克思之所以十分喜爱看书,这与他的家庭影响有很大的关系。他父亲很偏爱这个早熟的孩子,常常在晚上穿着拖鞋,披着长便衣,悄悄地走进马克思的房间,以漫淡的方式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他,有时讨论一些重要的问题,甚至不知不觉地进行到鸡叫时才各自去睡觉。

另外,学校对马克思的智力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中学教师中有出色的古典语言学家、考古学家、数学家。校长维膝巴赫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和进步学者,他很注重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启蒙思想和人道主义的人。马克思是他最得意的学生。

无论在勤奋学习和智力方面,或者在学习的爱好和知识的掌握方面,马克思都能使校长高兴。校长不但亲自指导马克思的学习,还常常提醒马克思的父亲注意引导马克思。

马克思17岁时,以优异成绩顺利地通过了毕业考试。中学毕业,这对一个青年来说,是生活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在毕业前夕,全班同学几乎天天在谈论以后的出路,他们的想法和打算各不相同。

他们中有的打算去当牧师;有的打算依仗亲友的权势,插足官场;有的想继承家业,成为百万富翁;有的想投笔从戎,在战场上建树军功,晋爵加衔;也有的想进大学深造,使自己成为一个名扬天下的学者名流。每个人都按照自己对生活、前途和幸福的理解,来考虑职业,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

面对人生的一个大的选择,马克思是怎样做的呢?

在一篇题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毕业作文中,回答了这个问题。

马克思认为,刚踏上人生旅途,不愿受命运摆布的青年,必须严肃地考虑对职业的选择。

青年人热情奔放,富于想像,在考虑职业时往往容易为一时的兴趣所左右,或者被某种好奇激起的幻想所陶醉。

马克思认为,任何职业都只是手段。青年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应该经过冷静的思考,全面衡量自己的能力、特点和体质,挑选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他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马克思认为,只是为个人争得一个可以炫耀一番的社会地位而奋斗,那是十分庸俗和低极的。如果一个人只是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永远不能成为一个真正完美的伟人。

马克思即讨厌那些追求名利的利己主义者,也反对那种自卑的、无所作为的懒汉和懦夫。因为这对一个青年来说,同样是堕落和毁灭的道路。相反,有的人虽然担任了力不胜任的工作,但是我们想到牺牲自己的幸福是为了尽义务,即使我们力量微薄,也会促使我们努力去做。

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伟人?什么是真正的幸福?马克思回答道:“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熏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的人物,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马克思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

在1835年10月,马克思在波恩大学攻读法学,许多的新知识吸引着他。

他什么都想学,除了那些与法学有关的课程外,还选了文学艺术的课程,并打算选修物理和化学。

他想看的书太多,不得不贪婪地利用夜间和其它课外时间阅读。他觉得时间不够用,1个小时60分钟,1天24小时太短了。

马克思忘我地学习,不久他得了失眠症,常常头痛和精神不振。父亲不得不写信劝他不要因为过于勤奋而损害了身体。父亲的信中说:“一个体弱多病的学者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我希望每次拥抱你的时候都会看到你是一个身心越来越健康的人。”

在圣诞节前夕,马克思到荷兰的姨父家去过节和休息游玩。经过半个月的休息游历才恢复了健康。

到了第二学期,马克思熟悉了大学里的生活。而此时的波恩大学的学生中流行着一种不良风气。许多人沉溺于放荡不羁的生活:酗酒、赌博、斗殴。

马克思经不住同学们的劝诱也参加了他们的活动,并被推选成利特尔“同乡会”主席。

有一次,他因夜间和同学们喝酒,喝得大醉,被学校的法官禁闭了一天。他在禁室内,一群学生还拥进去用酒祝贺他“光荣”地被罚。

还有一次路西亚同乡会上的一个贵族出身子弟对他进行侮辱性挑衅,马克思同他偷偷地进行了决斗。当然这些“活动”马克思也诚实地告诉了父亲。

马克思的父亲得知此事后,为他十分担心。马克思自己也不满意波恩的环境。在第一个学年结束的时候,他根据父亲的建议,决定转学到柏林大学。

1836年10月,马克思来到了柏林,在柏林大学法律系注册入学。柏林大学是德国的高等学府,是思想斗争的核心。这里集中了全国许多的著名学者。这里的学生都勤奋好学,学术空气浓厚。

马克思在这良好的环境下,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精神在书林学海中探索,他研读了大量哲学、法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著作,获得了课堂上难以得到的广博知识。

在柏林大学的前两年,他写了大量诗作,有抒情诗、叙事诗、讽刺诗。他的诗大多抒发了对远方恋人的思念和爱慕,歌颂了他们纯真的爱情。但也有不少诗表达了他对邪恶和黑暗的憎恶,对正义和自由的渴望。但他后来对自己的诗采取了批评的态度,停止了这方面的工作,而把全部精力用于科学理论研究。尤其是哲学研究方面。

另外,马克思对科学有极大的兴趣,觉得学习是最大的享受。他不去游玩,也不和别人交朋友。同学们劝他去巴结从特利尔调来的上层人物,他坚决地拒绝了。马克思觉得没有必要去跟那些人闲聊,白白浪费时间,耽误自己的学习,只要有了知识才会有力量,才能变得三头六臂。

渐渐地,随着学习的深入,马克思迷上了黑格尔,辩证法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开始与青年黑格尔派的人来往了。并加入了他们主办的“博士俱乐部”。

马克思是“博士俱乐部”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成员。他的许多言论感染了比他大十多岁的老成员,他获得了人们的称赞,被誉为后起之秀。他给青年黑格尔分子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以至他离开柏林之后很长时间人们还对他念念不忘。

科本曾这样评价马克思:“一个思想的仓库,一所学校”,用柏林的土话说马克思聪明的头脑像“牛头一样大”。

在当马克思攀向科学高峰时,他最亲爱的父亲在1838年初病倒了。这一年的5月初,母亲要马克思回特利尔为父亲准备后事。当他回到特利尔时,父亲就病故了,终年61岁。

父亲的去世使马克思十分悲痛。他始终把父亲的照片放在自己的口袋里。以感激的心情怀念父亲。

不久,马克思回到柏林大学继续学习,此时,由于知识的增长,一个伟大的目标在他的脑海里定格,他不停地奋斗着。

马克思对哲学的的兴趣日益增长,1839年开始研究希腊哲学。重点研究唯物主义哲学家德漠克利特和伊壁鸠理的哲学理论。

马克思为什么研究古希腊哲学呢?因为,当时青年黑格尔派大多数都喜欢古希腊哲学,而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另外,马克思决心弄清哲学中的一切问题,对于哲学史的研究有助于他了解哲学中的全部问题。

马克思在笔记中表明了自己对宗教蒙昧主义的不可调和的立场,强调哲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公开表明自己的无神论观点,指出哲学和宗教势不两立,并且主张要像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那样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为革命的哲学鸣锣开道。

1840年下半年起,马克思开始写博士论文,准备取得博士学位后去大学讲授哲学。利用大学讲坛传真理,向宗教和专制制度开展战争。

马克思的论文题目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1841年3月,马克思完成了博士论文。这时柏林的青年黑格尔派遭到政府的排挤和迫害。马克思不愿让那些惟命是从的人捉弄自己,就放弃了在柏林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的打算。

为了不放弃取得学位的机会,同时发表自己的论文向反动派挑战,马克思决定把论文寄给政治空气比较好的耶拿大学。

耶拿大学哲学系主任巴赫曼教授审阅了他的论文。称赞他“才智高超、见解透彻、学识渊博”。并写了推荐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书。

由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写得十分出色,耶拿大学决定不再对马克思进行答辩和其他形式的考试,直接授予他哲学博士学位。4月15日马克思取得了博士证书。

当时马克思还只有23岁,但已经是受人崇敬的哲学博士了。

著名青年黑格尔分子莫泽斯·赫斯给一位朋友的信中介绍马克思时说:“你应该准备去结识一位最伟大的哲学家。也许是当今活着的惟一的真正的哲学家。他即将显露头角,会把德国的眼光吸引到自己身上。他将给中世纪的宗教和政治以最后的打击。他既有最深刻的哲学严肃性,也有最敏锐的机智。请你设想一下,如果把卢梭、伏尔泰、霍尔巴赫、莱辛,海涅和黑格尔结合成一个人——我说的是结合,不是凑合,那这个人就是马克思博士。”

此时的马克思虽然已拿到了博士学位,但他的生活却出现了困难,马克思的母亲在父亲去世以后,由于家道中落,对马克思提出一个要求,要马克思尽快获得学位和高官厚禄。可马克思获得的不是法学博士学位,而是哲学博士学位,这大大地限制了获得有利可图的官职的可能性。对此,母亲以儿子工作选择不合适为理由,拒绝分给他一份遗产,并且通过法庭暂时剥夺了他的继承权。

母亲责怪马克思不去寻求高官厚禄,而醉心于危险的政治思想活动。但母亲不公正和冷酷的对待,没有使马克思改变政治信念。他于是去了波恩投身火热的革命运动。

到了波恩,他一边研究费尔巴哈的著作,一边参加了德国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斗争。

此时,在科伦出版的《莱茵报》深深地吸引了马克思。他每天向报纸投稿,并推荐他的朋友担任了主编。

《莱茵报》开始讨论德国的统一问题,出版自由问题,实行代议制问题等等。报纸的声望提高了。

普鲁士政府对《莱茵报》的政治倾向很不满,并以查禁相威胁,同时加强了对报纸的检查,马克思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担任了报纸的主编,从此《莱茵报》就变成了革命民主运动的报刊,它受到更多读者的欢迎。

但是,政府对《莱茵报》进行了迫害,马克思只有辞去主编的职务,深入到贫苦的地区继续开展斗争。

1843年的6月19日,马克思和燕妮举行了婚礼。

燕妮出生于一个普鲁士的贵族家庭。她的父亲是威斯特华伦男爵,是特利尔的枢密顾问官。他与马克思的父亲是好朋友,他也是马克思少年时代的启蒙者之一。

燕妮的爸爸很喜欢聪明而又好学的马克思。经常给他介绍文学和哲学方面的知识,介绍现实存在的许多问题,还把许多书借给他读。马克思深受他的影响。

燕妮除了长得异常美丽外,还特别聪明。她从没上过小学和中学,完全靠父亲的指导和自学获得丰富的知识,能写一手文笔秀丽的文章。马克思十分爱慕这位好学深思,没有贵族习气的姑娘。

马克思17岁时,燕妮21岁了。有一大群爱慕燕妮的贵族子弟不断地纠缠她,但都被燕妮拒绝了。因为燕妮在心里也暗暗地倾心于马克思。

马克思决心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的崇高志向和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及发人深思的真知灼见,把燕妮的思想引到了一个新的境地。

共同的理想、高尚的情操,把这一对奋发有为的青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但是他们美好的恋情并不一帆风顺。他们的订婚是对当时社会的传统观念和市侩习俗的大胆挑战。

燕妮毕竟是出身贵族,而且才华出众,有多少官僚子弟追求她。按当时的社会通例,燕妮这样的贵族小姐只能在上流社会阶层中结成婚姻。而马克思的父亲虽说是个律师,但毕竟属于市民阶层,经济虽然宽裕但并不富足,何况马克思还是个前途未卜的大学生。

这桩婚事能否得到燕妮家里人的赞同,亲戚将怎样议论,对两个年青人来说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但马克思依然和燕妮订了婚,然后就到柏林大学去了。他离开了心爱的姑娘,心中思念日增,于是便把爱情倾泻在书信上。他甚至写了三册爱情诗集寄给燕妮。

燕妮接到这些诗集总是感动得眼含热泪,写的回信同样充满了对马克思的深情。

可是,这种热恋如不节制,就会严重影响马克思的学习,父亲也为此发愁。

马克思和燕妮也意识到了这样下去不好,于是,他们两人下决心控制自己的感情,以利于马克思埋头学习。

马克思控制自己的感情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他爱燕妮已经达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为了使自己的情绪能够平静下来,他做了无情的自我批判,决心坚决抵制恋爱对学习的影响。

马克思的父亲一直对两个人的热恋感到惶恐和不安,担心燕妮是否会真心爱马克思,担心燕妮的家庭反对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