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最新职工职业健康指导丛书——女职工健康指南
13601100000031

第31章 女职工富贵疾病与健康(2)

中风的发病方式呈现急性、突发性,但病理过程则多是缓慢的。在这个病理变化过程中,中风的诱发因素促使这个变化过程突然升级,从而发生了中风。中风的诱因大致有:情绪不佳(生气、激动)、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酒不当);过度劳累、用力过猛、超量运动、突然坐起和起床等体位的改变;气候变化、妊娠、大便干结、看电视过久、用脑不当等;各种疾病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血友病、心脏病、血粘度高、心动过缓、血管硬化等;某些药物,如降压药物、抗心率失常药物、避孕药等,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同样能诱发中风的发生。

中医认为,引起中风的因素是:情志易怒、饮食不节、劳累过度。

西医认为有下列病症者也有中风的危险: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心脏功能障碍患者、高脂血症患者、高胆固醇患者、吸烟和酗酒者。

因此,如果经常郁郁寡欢、过度劳累而又吸烟酗酒,或者已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富贵病”的患者,那一定要小心了,或许中风已经“看”上你了。

另外,经研究表明,中风本身并不会直接损害神经细胞,但中风会促使神经细胞自杀。

细胞自杀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人体内某些基因控制着细胞自杀的过程。只有这样,新陈代谢才能顺利进行。而中风则使人体基因产生了过多的细胞自杀指令,致使大批细胞死亡,从而引起灾难性后果。

喔太华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抗自杀基因,这种基因受到刺激后会产生一种称为NAIP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防止细胞自杀。如果在中风刚开始数小时内提供这种蛋白质,则能大大减轻脑损伤程度。

最近发明的新药K252a能使基因产生更多的NAIP蛋白质。由于这种药物是一种很小的分子化合物,可穿过血脑屏障到达神经细胞,使其免受自杀指令的影响。

研究报告称,人体内NAIP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可阻止局部缺血性细胞死亡。研究结果表明,NAIP在防止缺血性损伤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增加NAIP蛋白质的疗法将成为治疗中风和其他疾病的一个新途径。

美国一家生物技术公司还在试制一种与K252a类似的药物——CEP-1347,用以治疗神经性疾病。动物实验显示,它能防止细胞死亡。

7.痛风的防治

痛风是一组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据血中尿酸增高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的病因是由于先天性嘌呤代谢紊乱所致属遗传性。继发性痛风的病因,可由肾脏病、白血病、药物、食物等多种原因引起。

治疗方法

痛风是一种慢性疾病,耐心长期服药是成功治疗的不二法门。如果服用降尿酸药物一段时间之后,因痛风不再发作而停药,血中尿酸不久后会再度升高,通常痛风也会不定时再度发作!未曾发作过之高尿酸血症通常不需要用药!无症状之高尿酸血症大多不需要服药,但应找出其基本原因,并可使用饮食疗法降低尿酸以及预防痛风发作。如果曾经发作过就要积极开始治疗!

饮食控制

由于严格饮食控制大多只能使尿酸下降1~2毫克/分升,所以在更有效的降尿酸药发明以后,这项疗法已较不受重视,但在未使用降尿酸药物及某些特殊情况下,仍为一可行的方法。

痛风患者如果食物控制后仍会关节炎发作,应与医师讨论使用药物长期治疗。

食物控制的三大原则

(1)不喝酒。

(2)不吃内脏。

(3)少吃海产,并且喝充足的水分。

使用药物注意事项

治疗时患者自己首先要分清楚并且了解,哪些是止痛药或是降尿酸药物,两者使用的时机完全不同。止痛药是突然关节急性疼痛时使用,不痛时就要停用,而降尿酸药物一般没有止痛效果,但可以使尿酸降至正常范围及预防痛风发作,所以平常要每日服用。

8.胆石症的防治

“胆道系统”由肝内胆道、肝外胆道及胆囊组成。胆道呈树枝样分布,而胆囊就像长在树干上的“梨子”。胆囊,上通肝脏下接消化系统,可储存、调节胆汁,具有助消化的功能。胆道或肝内长石头,医学上统称为“胆石症”,是指在胆道系统中,胆汁的某些成分(胆色素、胆固醇、黏液物质及钙等)可以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析出、凝集而形成结石。

大量临床病例资料统计表明,胆囊结石主要见于成年人,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3。就是说胆囊结石多见于40岁、生子女多的肥胖妇女。主要原因是由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能直接影响肝脏的代谢,使肝细胞分泌胆汁的成分发生改变——胆酸含量减少,胆固醇含量增加,使胆汁排出受阻,造成胆汁淤积,促使胆结石形成。

此外,中年妇女家务缠身、喜静不爱动、缺乏锻炼也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些妇女因为减肥而不吃早餐,也易患结石。

在女性中,生育过的妇女胆囊结石的发病率较高。因为,在怀孕初期,由于妊娠呕吐,或进食不够,十二指肠缺乏食物刺激,胆囊排空收缩较常人差;而在怀孕后期,由于子宫增大,腹内压增大,胆囊排空速度减慢,胆囊扩张,胆汁的稠度增加,胆囊内胆汁滞留,为形成结石创造了条件;此外,在怀孕后期,血液有暂时性的胆红素增多,胆固醇和雌激素增多,这也是形成结石的基础。

一般而言,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只要能耐受手术,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结石的首选方法。对无症状的胆囊结石的处理,一般认为不必立即行胆囊切除术,只需观察与随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用于胆道疾病诊治的各种新型仪器相继问世。以往需要经过大手术治疗的一些胆结石,现在通过内镜即可以将结石取出。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即在电视荧屏的监控下,通过3~4个小切孔,将带有光导纤维的腹腔镜及与之配套的特殊手术器械插入腹腔进行胆囊切除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这种方法具有创伤小、痛苦轻、对患者全身及腹腔的干扰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和留疤很小等优点。但是,腹腔镜手术由于其局限性还不能完全代替开腹手术,因此,不要盲目做这种手术。

怀疑有胆囊癌变者、合并原发性胆管结石及胆管狭窄者、腹腔内严重感染及腹膜炎患者、疑有腹腔广泛粘连者、合并妊娠、有出血倾向及凝血障碍者、有严重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而难以耐受全身麻醉及手术者,不宜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对于全身情况差,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等不适宜手术治疗的患者,可考虑用溶石疗法。能透过X射线的结石(所谓阴性结石),胆囊管通畅、胆囊功能良好的患者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法。一些医院已经将碎石、溶石、排石结合使用,不仅取得较好疗效,而且减少了副作用发生率。

临床上有许多患有胆石症的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当需要做手术时,常常为高血压带来的手术危险而犹豫不决。其实这些患者如果没有因高血压引起的重要脏器损害,只要血压控制得比较稳定,一般是可以耐受胆道手术的。但是,如果高血压发展到了较严重的阶段,造成了心、脑、肾功能损害,那么危险性就增加了。如果不是急症,应推迟手术日期,等血压基本稳定后,能适应手术时再考虑手术,术中应进行严格的心脏和血压监测。

切除胆囊后,机体需要2~3个月时间适应。在这段时间内,摄入的脂肪量应加以限制,吃所谓的低脂饮食(低胆固醇、低甘油三酯食物),尤其不宜一次吃太多的动物脂肪性食物,如肥肉、猪蹄等。2~3个月后,可逐渐适当增加一些脂肪性食物,酌情增加或减少,选择自己能耐受的脂肪量,直到机体完全适应。

9.脂肪肝的防治

脂肪肝,通俗地说,就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正常人摄入营养良好的膳食时,肝脏内的脂肪含量仅占其重量的4%~7%。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肝脏对脂质的吸收利用失去平衡,则肝内脂肪量增加,脂肪含量超过肝重量(湿重)的5%时,称为脂肪肝,严重时可达到肝重的40%~50%以上。

根据发病原因的不同,可将脂肪肝分为肥胖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营养失调性脂肪肝、药物性脂肪肝、妊娠急性脂肪肝、糖尿病性脂肪肝等。

脂肪肝可能出现的症状有:恶心呕吐;蜘蛛痣(白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扩张形成,形似蜘蛛,故称蜘蛛痣,多出现在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等部位。检查时用指尖或针压迫痣的中心,其辐射状小血管网立即褪色,去除压力可恢复);肝掌(手掌大小鱼际处常发红,加压后褪色);内分泌失调,例如男性乳房发育、阳痿,女性闭经或月经过多,体重改变。较少数患者会出现黄疸。

很轻的脂肪肝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易被漏诊。有资料报告,约25%以上的患者在临床上可以没有症状,脂肪肝的临床症状表现与其肝脏脂肪浸润的程度成正比。若给予治疗,肝内过多脂肪被清除后其症状可消失。肥胖者、糖尿病患者及长期与脂肪肝高危因素有关的人要注意自己的肝脏,防止脂肪肝的发生。

脂肪肝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治疗药物,主要治疗措施为:

治疗原发病,“纠正发病因子”;

饮食治疗,纠正营养失衡;

采用药物降脂、护肝、退黄,防止肝细胞坏死、炎症及肝纤维化发生和肝功能进一步恶化;

必要的锻炼,维持体重;

维持相对正常的血脂及血糖水平。

饮食调节是脂肪肝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脂肪肝患者的饮食应以高蛋白、适当的脂肪为主,着重维持各种氨基酸的平衡,并及时补充各种维生素。对超过标准体重的患者应限制总热量的摄入,在饮食调节过程中注意防治高脂血症,进食含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少的食物,即“低脂饮食”。

此外,脂肪肝患者应控制糖类摄入,不应吃甜食,限制脂肪摄入,少吃鱼子、肥肉、动物内脏和蛋黄等高胆固醇食品。

有脂肪肝患者的家庭,食物烹饪应少选用煎、炸、烧等方式,烹饪时应少用油或只用植物油,如豆油、芝麻油、花生油、菜油等,以保证低脂肪。多吃各种新鲜绿叶菜,而土豆、芋头、山药等含糖较高的食物尽量少吃;不宜使用葱、姜、蒜、辣椒、胡椒等对肝脏有刺激的调味品。

由于吸烟可导致血液中血清总胆固醇升高,血清中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影响甘油三酯的合成与转运,导致甘油三酯积聚,产生脂肪肝,因此脂肪肝患者要戒烟。

正常人少量饮酒对健康是有益处的。少量饮酒可促进血液循环,还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但是,酒精主要在肝脏内代谢,长期过量饮酒会导致酒精性中毒,而且酒精也是脂肪肝的病因之一,因此,尤其是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脂肪肝伴肝功能异常的人,应该忌酒。

绝大多数慢性脂肪肝患者,若能早期治疗,均可以阻止脂肪肝的进一步发展,甚至使其逆转,达到完全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