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外语课外英语-美国各州小知识(九)(双语版)
13614700000013

第13章 北达科他州(8)

20世纪初,当布鲁斯和拉格泰姆等乐曲在新奥尔良由黑人小型铜管乐队演奏为舞蹈伴奏时,便产生了最初的爵士乐。人们称它为“新奥尔良爵士”。起初的爵士乐师都不识谱,他们凭着良好的音乐素质、听觉和记忆来熟悉基本曲调及其和声结构,以此为主题作即兴变奏。这种节奏一个接一个,变化无穷,可以充分施展爵士音乐家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实际上爵士乐更多的是一种表演者的艺术。即便后来爵士乐发展到必须按谱演奏时,也仍然保留了演奏者(特别是独奏时)即兴发挥的充分可能。乐谱只是记录乐曲的基本轮廓。1917年前后,一些白人乐队在舞厅、酒吧间模仿黑人乐队演奏爵士乐,引起轰动。从此。爵士乐走出了与外界隔绝的黑人生活圈,进入城市娱乐场所,并逐渐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20世纪20年代,为了摆脱生活困境和南方的种族歧视,新奥尔良的爵士乐师们纷纷北上来到芝加哥及密西西比河沿岸的城市。这时的爵士乐在风格上已有了某些变化。此后,爵士的风格不断发展,几乎每隔10年,就出现一种新的爵士音乐形式,并产生出相应的代表性音乐家。芝加哥爵士乐基本上保持了新奥尔良爵士乐的特点,独奏变得更为重要。同时,萨克斯管成为主要的爵士乐器,并一直沿用至今。20世纪20年代的爵士乐常被称作“热爵士”,其代表人物有L.阿姆斯特朗等。20世纪30年代,爵士乐的活动中心从芝加哥转到了纽约,并发展了一种被称作“摇摆乐”的风格。20世纪40年代,新奥尔良爵士再度兴起。同时出现了一种新的爵士形式:比博普。比博普因人们模仿乐曲开头动机的声音而得名,它的特点是旋律多大跳,节奏多变。20世纪50年代抛弃了比博普那种过分激烈的音响,而追求一种克制的、柔和的音乐风格。这种风格的爵士被称作“凉爵士”。这时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爵士音乐家越来越多,他们经常采用严肃音乐的作曲技巧来从事爵士乐曲的创作。20世纪60年代,在凉爵士和传统爵士继续发展的同时,又出现了所谓“自由爵士”。它实际上是爵士音乐家受现代专业音乐创作的影响,把无调性、自由节奏等手法引入爵士乐的结果。20世纪70年代以后,爵士乐趋向于各种风格的结合,不仅综合了爵士乐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风格,而且广泛吸取了其他流行音乐以及南美、中东等地的各种音乐成分。从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开始,另一种新型的流行音乐“摇滚乐”兴起,使爵士乐退居次要地位。摇滚乐是从“节奏布鲁斯”发展而来的;而节奏布鲁斯是在传统布鲁斯的基础上吸取了爵士乐的舞蹈节奏等因素形成的。摇滚乐强调持续不断的两拍子的节奏型。虽然如此,爵士乐并没有停止发展。它仍然拥有自己的听众。有时爵士乐与摇滚乐互相影响、渗透,使人难以区分。

爵士乐产生以后,很快风行美国,并且流传到世界许多国家。爵士乐不仅影响了其他流行音乐形式(包括音乐剧),也影响了严肃音乐的创作。20世纪许多欧洲作曲家都曾采用爵士乐作为创作素材。美国作曲家G.格什温、A.科普兰等,更以创作出爵士乐语言与欧洲传统作曲手法相结合的、富有美国特色的音乐作品而著称于世。

美国流行歌曲

从18世纪末至20世纪的200年中,美国流行歌曲经历了由借用、翻译、模仿欧洲各国歌曲,到逐渐发掘和发展本国不同民族的多种音乐因素,来创造自己的、具有美国特色的歌曲形式的过程。

反抗殖民统治的歌曲18世纪下半叶,美国人民遭受殖民统治的时候,就通过歌曲表达他们的反抗与斗争情绪。在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和战后一段时期,流传了更多的歌曲,如《扬基嘟得儿》(采用英国同名歌曲曲调),《切斯特》、《亚当斯和自由》(采用《阿那克里安》曲调,此歌于1814年被重新填词,成为著名歌曲《星条旗》)等。这些歌曲大多采用英国歌曲的曲调进行填词,带有宗教圣咏的痕迹,这是由于当时美国的音乐生活尚处在以教堂音乐为主的时期,世俗音乐刚在萌芽。

外来歌曲美国早期流行的歌曲都来自英国、爱尔兰、苏格兰、德国和意大利的歌曲和歌剧曲调。18世纪末—19世纪初,爱尔兰和苏格兰歌曲在美国开始流行,其中《美好的往日》等歌曲,脍炙人口。这些歌曲具有乡土气息,得到美国人民的喜爱。19世纪初,德奥歌曲在美国也很流行,如F.舒伯特、F.W.阿布特、库克思的许多歌曲均被译成英文,印成歌篇出版。19世纪20—40年代期间,在美国普遍流行采用欧洲歌剧的曲调填以英文歌词的歌曲,或英国作曲家用意大利歌剧风格谱写的歌剧曲调。

游吟艺人的歌曲这是最早显露出美国自己特点的歌曲。它是由白人创造的、供白人欣赏娱乐的音乐表演形式,发源于美国北部和中西部。19世纪20年代,英国演员C.马修斯有意识地将黑人语言的拼音、节奏等特点加以喜剧化,配上简单的音乐旋律加以表演,受到热烈欢迎,许多美国演员如G.W.狄克逊、G.尼科尔斯、J.W.斯威尼威.法雷尔等,纷纷效仿马修斯的表演,成为当时最出名的流行歌曲作者和表演者。19世纪下半叶,游吟艺人的歌曲大大发展,出现了众多的表演团体。其表演者都是白人男子,采用的音乐素材来自昂格罗、流行曲调、意大利歌剧或由此派生的曲调等。据考证,南北战争前的美国音乐很少与黑人音乐有联系。

反蓄奴制和南北战争时期的歌曲19世纪下半叶,在美国反蓄奴制的斗争及南北战争期间,产生了一些反映黑奴痛苦生活和争取解放的歌曲。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一次全民性战争,在当时和以后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歌曲为数最多。这些歌曲在音乐上除与英国、爱尔兰等欧洲音乐保持联系外,明显地出现了与黑人灵歌和其他黑人歌曲音调上的联系,即明显地表现出美国特色。

福斯特及其他作曲家的创作歌曲19世纪从事歌曲创作的美国作曲家有F.霍普金森、B.卡尔、J.休伊特、O.肖、H.拉塞尔、哈钦森家族和S.C.福斯特。其中霍普金森(1737—1791)是美国第1个歌曲作者。肖(1779—1848)是第1个在美国出生的歌曲作家。拉塞尔(1812—1900)被誉为在福斯特之前的美国最有成就的歌曲作家。哈钦森家族则是演唱和创作歌曲的著名小团体。19世纪美国最重要的歌曲作家是福斯特。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创作了200余首歌曲,其中有的吸收了传统的英国民歌的特点。他的代表作《故乡的亲人》、《我的肯塔基老家,晚安》、《主人长眠在地下》等,成为世界名曲。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人歌曲随着工人运动的兴起,在美国工人群众中流传了一些反映他们斗争生活的工人歌曲。如《约翰·亨利》、《八小时工作日》、《红旗》等。如20世纪20—30年代,工人运动再度高涨,美国工人歌曲再次发展,如《萨柯给儿子的信》、《我们坚决不动摇》等。

音乐名人

史帝芬·克林斯·福斯特

史帝芬·克林斯·福斯特(Stephen Collins Foster 1826—1864),作曲家。1826年7月4日生于宾夕法尼亚州劳伦斯维尔,1864年1月13日卒于纽约。幼年即显露出音乐才华,但末得到学习音乐的机会,主要靠自学。1846—1850年在辛辛那提为他的经商的哥哥当簿记员。在此期间,他写了几首歌曲,获得成功,于是立志成为专业作曲家。他只活了38岁,共写歌曲189首,大部分由自己作词。有些歌曲不仅在美国家喻户晓,在世界各国也广为流传。如《噢!苏珊娜》(1848)、《内德大叔》(1848)、《故乡的亲人》(1851)、《我的肯塔基老家,晚安!》(1853)、《老犬特雷》(1853)、《金发的珍妮》(1854)、《老黑奴》(1860)、《美丽的梦神》(1864)等。他的以黑人民歌为素材创作的歌曲,最为人们所喜爱。

查尔斯·爱德华·艾夫斯

查尔斯·爱德华·艾夫斯(Charles Edward Ives 1874—1954),作曲家。1874年10月20日生于康涅狄格州丹伯里,1954年5月19日卒于纽约。父亲是铜管乐队队长、音乐教师,爱好多调性等不谐和音响实验,这对艾夫斯日后的创作有很大影响。艾夫斯幼年随父亲学习音乐,1894年入耶鲁大学从H.帕克学习作曲。1898年毕业后,专营保险业,业余从事作曲。重要作品有:第1—4交响曲及《假日》交响曲(1904—1913)、第1管弦乐组曲《新英格兰的三个地方》、第2钢琴奏鸣曲《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1840—1860》(1910—1915)、《第二弦乐四重奏》(1907—1913),以及小型乐队曲《未被回答的问题》(1906)、《中央公园的夜晚》(1906)等。在世时,大部分作品没有得到演出,死后才受到重视。人们认为他不仅在美国音乐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而且也是西方最早的现代派作曲家之一。

埃德加德·瓦雷兹

埃德加德·瓦雷兹(Edgard Varese 1883—1965),作曲家。1883年12月22日生于巴黎,1965年11月6日卒于纽约。1904年入巴黎圣歌学院就学于V.丹第和A.鲁塞尔。1906年又在巴黎音乐学院C.M.维多尔班上深造。1915年定居美国。1921年创立国际作曲家协会,致力于发展现代音乐事业。瓦雷兹爱好新的音响实验,特别是在打击乐的领域内。其代表作是为13名打击乐器演奏者而写的《电离》,这是西方第1首著名的打击乐曲。他探求突破传统的乐音体系及西方管弦乐器的限制,被认为是20世纪最早的先锋派音乐家之一。

让·哈里斯

让·哈里斯(Roy Harris 1898—1979),作曲家,1898年2月12日生于俄克拉荷马州林肯县,1979年10月1日卒于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尼卡。1926年赴巴黎,就学于作曲家N.布朗热门下。1929年回国,先后在朱利亚德音乐学院、康奈尔大学、科罗拉多学院、宾夕法尼亚女子学院、印第安纳大学、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等许多院校任教。他的音乐以地道的美国风格著称,对建立美国民族乐派作出了贡献。他的创作领域侧重于器乐方面(包括15首交响曲)。大部分重要作品都写于20世纪30年代,其中以《第三交响曲》(1937)最为突出。

伦纳德·伯恩斯坦

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1918—1990),指挥家、作曲家及钢琴家。1918年8月25日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劳伦斯。1935年入哈佛大学,从W.辟斯顿、E.B.希尔学习作曲,1939年毕业。后又入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从F.赖纳学指挥,并随S.库谢维茨基深造。1941年任波士顿交响乐团助理指挥。1943年任纽约爱乐乐团助理指挥,翌年11月,因该团指挥B.瓦尔特患病,临时由伯恩斯坦代替,指挥演出了R.舒曼、M.罗饶与R.瓦格纳的作品,获得成功,从而确立了他在美国一流乐队的指挥地位。1945—1948年接替L.斯托科夫斯基任纽约市管弦乐团指挥。上演了大量古典及现代作品。他除了指挥过匹兹堡、波士顿等美国交响乐团外,还指挥过伦敦、维也纳、巴黎、米兰等欧洲最著名的交响乐团。伯恩斯坦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第1交响曲《耶利米》曾获1944年纽约评论界首奖,其他作品如音乐剧《西城故事》、舞剧《自由梦》等在西方影响甚大。

艾萨克·斯特恩

艾萨克·斯特恩(Isaac Stern 1920—2001),小提琴演奏家。1920年7月21日出生于俄国。当初在旧金山学小提琴时,师从纳奥姆·布林德。1935年在旧金山交响乐团崭露头角,两年后在纽约爱乐乐团首次登台演奏。1947年起,年年都去世界各地作巡回演出。1988年起任玛丽安·安德森庆祝活动委员会名誉主席、卡内基音乐厅管理委员会主任、美(国)以(色列)文化基金会董事长、美国全国艺术管委会委员。

斯特恩常与一流管弦乐队同台演出,录制了大量唱片,还参加世界各大音乐节演出活动。耶路撒冷音乐中心是他于1973年创立的。1971年荣获格莱美大奖;1975年被授予一级艾伯特·施韦策音乐奖;1981年获奥斯卡奖(纪录片);1984年获肯尼迪文化中心奖;1987年获沃尔夫基金会颁发的艺术奖,同年又获格莱美终身成就奖;1987年再获奥斯卡奖,并荣膺英国高级骑士荣誉勋位。他是世界十大小提琴演奏名家之一。他的演奏充满激情,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Oh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