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墨子清谈
13637700000006

第6章 智慧与谋略(1)

九、方寸之间天地宽

仁人之间都是把是非曲直的道理相互讲明,无理的服从有理的,无知的服从有知的,理屈辞穷的应该服输,听到善言应该同意,何故会互相为敌呢?

——《墨子·非儒下》语译

凡事只讲争先,不讲礼让是不可能的。比如在狭窄拥挤的城门前和人挨人行进的葬礼中。

——《墨子·经说上》语译

1.一让值千金

让是一种美德。掌握了让的方法和要诀,知道何时该让何时不该让,就称得上是一个智者了。

古人说,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真可谓一让值千金。

下棋时让对方两子,是高手之举;打球时不计较一分的得失,是大家风范。让,意味着一种实力、一种信心、一种大将风度。

走路时让同伴先行,吃饭时让客人上坐,分东西时让同事先得,乘车时给老人小孩让个座。让给社会带来一种温情文明的氛围,给人与人之间增添了一份宽厚和期待。

生活中的许多矛盾、纷争、殴斗,常与未掌握让的艺术相关。有时因一句话不慎,便打得头破血流,甚至丢了性命,的确不够明智。生活中缺少让,便只剩下鲁莽和野蛮。

有理的人才有资格言让,常言道:有理不在言高。得理且饶人。真理在握,就大可不必气势汹汹;心平气静,更能以理服人。

无理取闹,闹不过自认倒霉,那不叫让,而是本该受罚。

有理的畏畏缩缩,无理的反而振振有词,以至善恶不分,黑白颠倒,坏人得志,好人遭殃,这不叫让,而是软弱可欺。

让是一种策略。

对方错了,不要一棍子打死,给对方一个认识错误的机会,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这就是计巧。

军事上讲“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敌进我退,敌住我扰,敌退我追”;讲“迂回包抄”;讲“故意留下一个破绽、拍马便走”。这就是让的辩证法。

让的实质即为退一步,进两步。

2.情感错误

人有可能犯各种错误,都不可怕,都可以改正。惟独情感上的错误不能犯,犯了就很难改正。一失足成千古恨,很多时候就是针对情感上的失误而说的。

随时随地,哪怕只是一个闪念,只是一时的诱惑,只是一个貌似美好的欲望,往往就会使人因此失去许多珍贵的情感,失去那一份与生俱来的纯真和善良,失去许多亲人和朋友的关怀和信任。追念呀,悔恨呀,叹息呀,一切的一切,都无济于事。

爱是高贵至尊的,容不得伤害。

打三仗胜两仗,可以说是一个好将军;踢三场球赢两场,可以说是一支好球队。但一个人有一次对爱人失去信约,还能说是一个好爱人吗?

因此,当面对情感上的诱惑的时候,当面对物欲的挑逗的时候,一切“没人知道”式的侥幸心理,一切“只此一次,下不为例”式的自我解脱都是要不得的。这种自己原谅自己的心态决定了必然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当代人说起爱,总免不了带上几分挖苦嘲弄的成分,也就不怎么计较犯情感上的错误,好像过去时代那么神圣地看待爱是不够潇洒,好像历史上那些至爱至美的故事再也激不起人们的兴趣,这其实是现代人的悲哀。若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不远的将来,我们将不得不咽下自酿的苦酒。

3.化解

处世的窍门很多,化解是法门之一。

两个人有了点小隔阂,化解了就如同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相亲相爱如初。若不会化解,势必怨恨加深,以至反目为仇,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国家与国家有了矛盾,要么求同存异,相互谅解,增强信任,最终消除矛盾;要么相互攻击,冲突加剧,以至兵戎相见,到头来两败俱伤。这就看会不会化解。俗话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关键就在一个“化”字。

楚国一心想攻打宋国,请来赫赫有名的公输盘制造攻城的器械,妄图将宋国占为己有。墨子听说后昼夜兼程赶到楚国,向楚王和公输盘苦口婆心,陈述利害。道理二人都服了,但已准备就绪,不比试一番楚王到底不甘心。于是墨子与公输盘打了一场模拟战争,公输盘攻城的法术用尽,墨子守城的办法还有余。楚王只好自认倒霉。

墨子是一个化解的高手,他一生化解了诸侯国之间无数次的矛盾冲突,使无数的黎民百姓免遭战乱之苦。

会化解的人,能将敌人变成朋友,不会化解的人,却将朋友推到敌对的一方。

化解之法,首先是讲明道理。道理有千条万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兼相爱的道理,相互友爱相互得利,互相伤害都得不到好处,即使一时得到一点眼前利益,最终也是得不偿失。爱别人,别人就会爱他;有利于别人,别人就会有利于他;恨别人,别人就会恨他;害别人,别人就会害他。这样看来,还是相爱的好呵!

但单靠耍嘴皮子不能算掌握了化解之法。还必须懂得为对方接受相爱的道理创造条件,因势利导,顺水推舟。若对方炫耀武力,我方要有相应的硬东西与之抗衡;若对方有意妥协,则找一个台阶让别人下。

有相爱相利的道理,有与之相应的方式方法,许多矛盾、争斗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4.奇迹的远与近

一心想创造奇迹的人恰恰什么奇迹都创造不出来,不想创造奇迹的人往往能创造奇迹。

渴望奇迹出现时奇迹往往不出现,不渴望奇迹出现时奇迹偏偏出现了。

奇迹不是人能够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左右的,愈是用寻常心待它,它离得愈近;愈是以功利心待它,它离得愈远。

想历史上多少王公大臣,曾显赫一时,威加海内,但有几人能干出一番真正的事业来?绝大多数不过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他们因某种机缘被推到权力的峰巅,为保住自己的权势而费尽心机,因而已无创造性可言。

而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布衣平民,却往往能创造出惊人的奇迹来。墨子以手工匠人的身份崛起于天下大乱、英才辈出的战国时代,他不仅在思想意识方面,而且在科学发明方面都创造出了举世罕见的奇迹——尽管他自己并不这样认为。

他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墨家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与儒道之学并驾齐驱。他发现孔门儒学的礼、乐、丧、葬是繁琐的形式主义,伪善做作,从而成为儒家的反对派。连学术上的对手庄子也称赞墨子,说他“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

他是手艺精湛的技术工人和发明家,顷刻之间,削三寸之木,制成一个载六百斤重的轴承,令人叹为观止。

他的逻辑思维和逻辑体系在先秦诸子中无可匹敌,在人类逻辑思维发展史上,只有亚里斯多德逻辑学,印度因明论能与之相媲美。

有意创造奇迹的是少数,等待奇迹出现的是多数。

看球赛,一方势如破竹,另一方溃不成军,几乎所有的观众都在等待着奇迹的出现,只望败方有如神助,反败为胜。

当一个人行将被吊死时,无数围观的人都在等待着一个侠士奇迹般地出现,一刀劈断绳索,打马而去。

人们从传说、小说、戏剧中听到、读到、看到了太多的奇迹出现的故事,真实的生活便被虚拟化了。

对渴望奇迹的人来说,奇迹只是一种幻觉。对创造奇迹的人来说,只有不抱希望、不计得失时才能如愿以偿。

5.城府

讲一个人城府很深,含有两种意思。一是褒义,谓这人有心机谋略,思想深邃,且不愿随便显露。二是贬义,谓这人不坦率,让人猜不透心思,不敢把他当朋友看。

即使是天真烂熳的少年,是否就一点城府都没有呢?未必。

两个中学生相约去看一场精彩的电影,不料下午课迟到了两分钟,老师问他们上哪儿去了,一个正欲开口,另一个连忙说:上厕所。

中学生耍了一个小小的计谋。这固然不能与成年人的老谋深算相比,但他已懂得了怎样保护自己。

城府是每个人都有的,只不过有的多一点,有的少一点罢了。

三国时,孙刘联合抗曹,诸葛亮受刘备委托到东吴与大将周瑜共商对策,面对曹军的大兵压境,二人都不愿先说出抗曹之计,最后同时伸出一只手,手心同写着一个“火”字,真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二人不禁相视大笑。瑜亮斗智,战了个平手。

在此,谁先说都不好。

人对事物的感悟、体察、了解,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了解不够,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很清楚,这时很难说清楚。另一种是,自然的运动变化有其特定的规律,这种自然之理我们能够感知,但却很难把它表述出来,如人在冥冥之中感知的那些神秘的东西,人内心有时莫名其妙的悸动和不安,究竟是什么?说不清楚。这在外人眼里,就表现为一种城府。

城府深的人,往往对生命的难测和自然之理的运行有较深的理解。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不可说的,那么,对道的认识也就让人感觉出一种城府。

所以说,城府是一种体认生活、体认生命、体认自然的能力。

城府与性格的内向不是一码事。但性格内向的人常被误认为很有城府。这就是城府与性格内向的相同与不同。

十、机智与愚钝

智慧,是人们用已经知晓和认识的智力去分析探究事物,使已有的知晓和认识更加明白透彻。正像眼睛对事物的明察一样。

——《墨子·经说上》语译

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

——古语

运用大智慧的人,一般人很难知道他的功劳;

爱耍小聪明的人,反倒为世人所知。

——《墨子·公输》语译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古语

1.悟性

相传常⑹抢献拥亩魇ΑS幸荒辏常⒗狭丝觳∷懒耍老子赶去探望。老子扶着常⒌氖治剩骸跋壬怕快要归天了,有没有遗教可以告诉学生呢?”

常⒒夯夯卮穑骸澳悴晃剩我也要告诉你。”他歇了一口气问:“经过故乡要下车,你知道吗?”

“知道了,”老子回答,“过故乡而下车,不就是说不要忘记故旧吗?”

常⑽⑿ψ潘担骸岸粤恕D敲矗经过高大的乔木要小步而行,你知道吗?”

“知道了,”老子回答,“过乔木小步而行,不就是说要敬老尊贤吗?”

“对呀,”常⒂治⑿ψ诺愕阃贰O肓艘换岫,常⒄趴嘴问老子:“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

“在啊。”

“我的牙齿还在不?”

“一颗也没有了。”

常⑽剩骸澳阒道是什么意思吗?”

老子想了想,答道:“知道了,舌头还能存在,不就是因为它柔软吗?牙齿所以全掉了,不就是因为它太刚强了吗?”

常⒚着老子的手背,感慨地说:“对啊,天下的事情,处世待人的道理都在里面了,我再也没有什么可告诉你了。”

老子一一悟出常⒌挠镆猓这叫悟性好。

理解事物,掌握知识,认识人生,悟性必不可少。

就像吃饭一样,非要经过口腔的咀嚼才能嚼出味道,否则,注射葡萄糖液体似的增加能量,除了延续生命外,已毫无意义。

悟性就是对世界的咀嚼。简单明了地获得一切事物的结论,只能导致人的思维能力的退化,失去探索世界奥秘的乐趣。

别人灌输给自己的东西最靠不住,自己悟出来的东西才真正属于自己。

悟性快,是说一个人才思敏捷。

悟性高,是说一个人天份高,善于把握人生的大道理。

没有悟性,就要学着点。

2.智慧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

守财奴说:金钱。

官僚们说:权力。

少女们说:美貌。

虚荣者说:荣誉。

哲人说:智慧。

金钱、权力、美貌、荣誉都是身外之物,只有智慧才是生命本身的可贵。权钱可以交易,美貌昙花一现,惟有人的智慧与人生相伴到尽头。

人生智慧的发挥就是人尽其才。有多大的本事就使出多大的本事,会干什么就能干出什么。

社会的责任便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一个才华出众的人却变成了平庸无聊之辈,这是人生的悲哀,更是社会的罪恶。

有的人爱抠死理,钻牛角尖,无理的也要说出有理的来,不听劝阻,不讲情面,给他台阶他也不会下。这种人自以为很有智慧,其实只不过是心胸偏狭、思维僵化的表现。

有的人脑袋特别灵活,被称之为“人精”,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风浪一来,知道如何保护自己。这种人充其量只是有点小聪明,或者说特别喜欢耍点小聪明,与真正的智慧人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可以送给一个人很多钱,很大的官,却没法送给他智慧。从古至今,只听说奖钱奖官的,没听说奖才干的。

钱权貌之类的东西无补于智慧,却可以损害、削减人的智慧。过多的钱财,过分的荣耀,容易使一个人不再看重自己的智慧,躺在人造的幻影上睡大觉,结果因失去智慧而犯下不该犯的错误,以至毁掉自己的一生。

3.愚人自愚

有一则讲愚人与聪明人的故事:

城之南,有愚泉,饮之则愚。

聪明人想:假如将愚泉引入城,全城的人喝了愚水都变成了傻子,我岂不就可以独霸这座城了吗?

于是,他偷偷地将愚泉引入城河,自己却凿井而饮。

果不其然,几天后城里人都变得傻里傻气了。愚人们争相将自己的田产屋舍送给他人,其他人也都是愚人,故推辞不受。只有聪明人来者不拒,城里的土地房屋尽归于聪明人的门下。这些愚人又将自己的珠宝首饰等珍贵物品随便乱丢,聪明人全都拾回来,不多久,就成了一个大富翁。

城里人觉得奇怪:田产、珠宝,都是粪土不如的脏东西,我们都弃之不要,这人却宝贝似的捡回来,可见这人真是愚蠢之极。城里有如此愚人,是大家共同的耻辱,应把他赶走。

于是,城里人携带棍棒,围着聪明人的住宅,身高力大的冲进屋里去,将他绑了出来,城里人历数聪明人愚蠢的事例,欲将他赶出城外。

聪明人叹道:我本想使众人愚蠢,没想到众人反将我看成愚蠢之人,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天下没有比我更愚蠢的人了,还有何脸面呆在这个世界上呢?聪明人投城河而亡。

愚人者反而自愚,每一个自以为聪明的人,都该深思呀!

4.智者与愚者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反过来说,在一两件事情上的闪失,并不失去其智慧本色;偶然一两件事上表现出的聪明,未必就意味着才智出众。

马谡失守街亭,则是诸葛亮用人不当之过,但诸葛孔明仍然是诸葛孔明,瑕不掩瑜,美名千古传。

守株待兔的宋人尽管碰巧抓住了一只兔子,但却只能作为愚笨的例子为后人传笑。

智者的过失是上帝对人的惩罚,人无完人,错误总是难免的。

愚者的聪明只不过是瞎猫子逮住了死老鼠。

所以说,智者不必为一两次的失败而垂头丧气,失去信心。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才是大家气魄,英雄本色。愚者更不必为一两次的成功而沾沾自喜,尾巴翘到天上去,若如此,更现出其荒唐可笑。

智者因为曾有闪失而不被人看作智者,愚者因一两次的成功而不被人当作愚者,这在生活中是常有的事。昏庸无能之辈飞扬跋扈,才识卓越之人倍受欺凌,此等事情,历朝历代还少见吗?

愚者在两个方面有着天生的特长,令智者望尘莫及。一是嫉贤妒能,二是自以为是。在自然社会面前,智者优势明显,但智者与愚者一对一斗法时,愚者却时常能战而胜之。

智者的心事全在社会人生的大问题上,想的是天下兴亡,成功立业,探索的是宇宙的变化、自然的道理;而愚者的心事全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自己做不了大事,见到别人做大事却心里痒痒,抓住智者的一点小辫子就大做文章,以此来证明自己的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