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懂点趣味色彩学九型人格心理说明书
1364400000059

第59章 无处不在的心理学现象 (2)

如梦见苹果,象征乳房;梦见小动物,象征儿童或兄弟姐妹;梦见皇帝和皇后,象征父亲母亲;梦见坠落,象征处女膜劈裂;梦见骑马,象征做爱;梦见蛇或矛,象征男性生殖器;梦见枕头,象征女人;梦见吃东西,象征对某种事物渴望强烈。

也许有些人会认为这些什么象征荒唐无稽,有点像小街小巷里的所谓“周公解梦“。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这是一种“符号联想”,但他也提示告诫我们,不要过高评价符号的意义,它只是起了一个简单的辅助作用。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可能做过与“性”有关的梦,但这并不意味着做与性有关的梦的人其性欲就十分强烈,整天满脑子想着都是“龌龊之事”,实际上,做这类梦的人从解析梦境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反映出这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正专注地做某件事,或者正准备挑战一个新的难题。

梦的世界就是这么奇妙,有很多奇异的现象还有待专家继续深入研究下去。

性格是与生俱来的吗

为什么有人性格懦弱,而有些人却格外刚强?性格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还是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呢?人性格的形成是由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相对于遗传因素,外部的环境因素对人性格的影响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在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的年代,每个家庭的孩子少则两个,多则三、五个,虽说是同一个母亲所生,长在同一个家庭,但是这些孩子的性格却千差万别。难道父母对他们的养育方式各有不同吗?

先来看看日本的一份调查数据:商社的部长级人物中有43﹪都是家中的长子,从事公益活动的女性中有46﹪是家中的长女,而独生女连2﹪都没有,这份调查数据还显示,在日本的体育界,超过一半的人都是家中最小的孩子。

不管家中有多少孩子,身为母亲,怀孕、分娩、养育第一个孩子都是第一次,而到了第二胎、第三胎或是第四胎,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传递到孩子身上,就是希望家中的老大能快快长大,而对其他的孩子,则希望他们永远是孩子。父母针对不同孩子采取的不同态度和意识促进了长子性格和幼子性格的形成,进而在心理层面上留下深刻印痕。

父母对大孩子总会这样说“你是当哥哥的,什么事都要让着弟弟妹妹”。孩子们常听到这样的话,内心会自然产生 “我要担当”的自觉性,自发地培养责任感,并开始注意在弟弟妹妹中间树立权威,慢慢地形成较强的忍耐力和奉献精神,正因如此,家里长子的性格往往比较坚强,更愿意为他人着想。

对小的孩子,父母通常会说“我们不在家的时候,你们要听哥哥、姐姐的话,”或“哥哥姐姐会带你们玩的。”因此,一般来说,次子或是幼子都比较有依赖感,自信心不是很强,正因为自信心不强,他们更珍视自己的自尊,通过各种方式来让自己成为众人关注的中心。一个有趣的研究表明,容易搬弄是非的往往就是家中的幼子。家中的这些老二、老三、老小对于食物也很挑剔,爱面子,不愿意或不坚持独立思考。长大后,他们的成就也往往不如家中的哥哥姐姐来的辉煌。

因为有着这样的原因,心理学家将家庭坏境和父母教育看成是最大的外部环境因素,并细分了以下四种性格类型:

活跃型

人际交往能力十分突出,有各种各样的朋友;喜欢颜色鲜艳的衣物,喜欢新鲜事物;对自己的错误有充分的认识,喜欢向他人阐述自己的意见,而且口才出众。

能力型

很独立也很固执,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极难被他人说服;执行力强,做事有效率;有很强的时间观念,

但是脾气暴躁;喜欢领导别人,喜欢自主掌控自己的命运。

完美型

对周围事物特别敏感,容易感伤,极为注重细节;不喜欢出风头,不愿意成为焦点。

服从型

不会给别人添麻烦,遵守既定规则,非常注重他人的看法,心胸开阔,不喜欢与人争执,凡事喜欢适可而止。

人们常说,环境改变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正如坏孩子能变成好孩子,罪犯通过改造成为好人一样,影响自身健康成长的性格通过外部环境的矫正,依然能让我们“脱胎换骨“,受到大家的喜欢。所以,假如你脾气暴躁,心胸狭窄,不要“独自面壁,泪流满面”,改变一下你所处的环境,或许会是个不错的开始。

心理性别影响“男女有别”

“你是男人,要有男人的样子!”

“她做什么事都大大咧咧的,一点都不像个女人。”

“要我换灯泡?那是你们男人应该干的。”

“老婆,我肚子饿了,快去做饭吧。”

……

在你的生活中,可能多多少少都听到过这样的话,或许你就是这其中的主角。从这些话语当中,我们很自然地看到社会对男女两性不同的角色分工和性别定位,也就是说人必须做出与自己的角色相一致的行为,如果不这么做,必然会引来别人的非议。

这些都是由男女的生理性别所决定的,但研究者发现,影响男女性别的还有心理原因,称之为“心理性别”。最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虽然是女儿身,行为举止,说话方式却充满了男人味,她们剪着短发,使用着男性才用的词语,刻意把皮肤晒黑,掩饰自己的女性特征,衣服颜色的选择上也以男性的黑灰为主。而同时,男性也在往“女性化”方向发展。他们喜欢穿短小的紧身衣,说话柔声细语,皮肤细腻,爱使用各种化妆品,不喜欢外出,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宅男”现象的出现与这一“心理性别”的转变不无关系。

社会心理学家将“心理性别”产生的原因归为两大方面,一个是家庭抚养方式,一个是社会和环境要求。我们经常能看到这种情况:有些夫妻喜欢女孩,结果生了个男孩,于是他们就把男孩当女孩养,给他们穿女孩的衣服,买女孩的玩具,灌输给孩子女性的思维和情感表达方式,以这种抚养方式养育的孩子会自然地形成“我是女孩”这一观念,随着这种观念的深入,他会自觉地以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来约束自己。

父母常常会抱着自己的孩子和邻居或是朋友见面、聊天,作为父母,他们关注的中心自然在孩子身上,当看到穿戴着漂亮的女孩衣服,行为乖巧,举止可爱时,便会认为这孩子养的真好,并要求孩子保持这份“乖巧”和“可爱”,外部环境的认可,更加深了父母,尤其是孩子的“性别心理”,认为“我就应该是这样”。如果一个孩子到三岁一直保持着这种“心理性别”,那么长大后想要改变就非常困难。

这种“心理性别”的产生跟80后、90后多为独生子女不无关系。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便会格外疼爱,生怕哪里照顾不到,委屈了孩子,给他们尽可能舒适的成长环境,这让男孩养成了胆小怕事,柔弱犹豫的性格;对于女孩,虽然也爱护有加,但是为了以后不受他人欺负,反而对她严格要求,培养女孩坚强的性格。

在心理学家看来,男性变得女性化,女性变得男性化,与其说是一种性别向另一种性别的接近,不如将其看成是人在向中性化发展。社会依靠生理性别来进行角色分配的必要性正在逐渐弱化,而由“心理性别”主导的社会性别差异正在逐渐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深层心理解读性行为

对于夫妻来说,性行为是彼此增加感情、增进交流,体验对方感情最直接的方式之一。性行为不仅能带来身体上的快感,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愉悦。

但是对于研究深层心理学的专家来说,性行为首先是人类生存延续的本能,这种本能既有想通过性行为感受无上快感的欲望,也包含把人推向毁灭的破坏性力量。所谓破坏性力量,就是生死一瞬间的体验,即性高潮的发生。

除了本能的需求之外,性行为的冲动更多的是来自男女两性通过视觉而产生的兴奋。过去的传统观念认为,男性仅凭视觉就能产生新兴奋,于是也就有了男人是’“视觉动物”这一说法。而女性的新兴奋更多的是来自氛围。但是最新的研究显示,其实女性和男性一样,也会因为视觉刺激而产生兴奋。

美国的心理学家做过一项实验,他们让受试者看裸体照片以及性爱影片,通过受试者瞳孔的张开程度来测定他们对对对象的关注程度。结果显示,女性和男性一样对于照片以及影片里的异性裸体产生了积极反应。虽然受试的女性并不承认自己受到了性的刺激。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因为女性没有自觉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性的刺激。

事实上,在生活中,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是通过视觉的影响来判断谁更能强烈的吸引自己,从而产生对于性的兴奋和向往。根据心理学家的调查,在男性眼中,最能吸引他们的女性部位是胸部,其次是臀部、脚、脸,最后是头发。

心理学家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认为女性胸部能刺激兴奋的男性当中,也会因为宗教习惯和职业不同而有所差异。法国的一项调查显示,运动员和喜欢骑自行车的人更喜欢胸部较大的女性,而对宗教意识强的人来说,较小的胸部对他们更具吸引力。

在对于女性的调查中,研究者发现,男性的臀部是她们最为关注的部分,尤其是小而且形状端正的臀部更能让她们感受到男性的魅力。这与人们的补偿心理有关。人们常说,自己没有的正是梦寐以求的。男性没有丰满的乳房,纤细的腰肢,自然,具备这些特征的女性更受到他们的注意,女性喜欢男性小且形状端正的臀部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虽然男性和女性都是依靠外在的视觉冲击来达到刺激兴奋神经的作用,但是相对而言,男性在两性活动中扮演着更为主动的角色。他们通过语言和行动来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爱意,而通常来说,女性是依靠化妆和打扮来吸引男性的注意,期待男性有所行动。

压力会给心理带去哪些影响

压力不仅影响人的生理,更影响人的心理。一定程度的压力有益于我们的心理成长,增加生活情趣,激发我们奋进,有助于我们更敏捷地思考,更勤奋地工作,更增强了我们的自尊和自信,因为有了特定的能够实现的人生目标。然而,如果压力超过最大限度,就会使我们心力衰竭,行为混乱。由于目标意义减少,并且毫无希望、难以实现,就会使我们感到自己是无用之人,毫无价值。如果反应持续太长,就会造成危害,使人垮掉。

在面临压力需要做出认知评价时,常常会出现一个停顿,一旦做出评价,便会有反抗(或应付)压力阶段,紧接着(如果拖延时间超出了个人的承受能力)就会是精疲力竭阶段。处于反抗阶段时心理作用会加强,从反抗到衰竭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一旦衰竭,心理功能就彻底停止作用。

由于生理和心理作用密切相关,生理和心理能量不可分割,我们在生理上越感到衰竭,我们对压力的心理反应便越是衰竭,反之亦然。有些人只要一发现生理受损迹象,心理上也退却了;而另一些人则相反,他们靠意志力坚持着,哪怕超出了生理衰竭程度。

就压力的有益或有害的心理影响而言,有害影响也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将其影响分为对思考和理解的影响,对感情情感和性格的影响,如下所列。

难以保持聚精会神,观察能力减小,经常遗忘正在思考或谈论的事情,甚至刚进行一半就卡壳了。

记忆范围缩小,对非常熟悉的事物记忆力和辨别能力下降,实际的反应速度减小等。上述因素所造成的后果便是在处理和认知事物时错误百出,做出的决策令人怀疑,头脑没有能力准确地估价现存的条件并预料未来的后果。

对现实的判断缺少理智,客观公平的评判能力降低,思维模式变得混乱无章,使肌肉放松、感觉良好的能力以及抛却烦恼和焦虑的能力下降,幻想并加大压力所带来的病痛,健康快乐的感觉消失殆尽。

爱清洁、很仔细的人会变得邋里邋遢、马马虎虎,热心肠的人变得冷漠,已经存在的焦躁忧郁、神经过敏、自我防范充满敌意的性格更加恶化,行为规范和对性冲动的控制力减小(或变得非常暴躁),发怒的次数增加。

精神萎靡不振,一种不能对外界事物或内心世界产生影响的感觉油然而生,无价值的感觉增强。

已经存在的结结巴巴、含含糊糊的语言现象加重,而且还可能出现在尚未有此症状的人身上,人生目标已荡然无存,兴趣爱好成了过眼云烟。由于假想病的产生,自己制造出许多借口,于是迟到、旷工成为家常便饭,对酒精、咖啡因、尼古丁吸嗜成瘾,非法吸毒现象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