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懂取舍知进退让你左右逢源
13647400000015

第15章 忍一时风平浪静(1)

忍让,是一种美德。让一步,宽一分,也就自然海阔天空。人生好比一条路,争强好胜,路就变得很窄,假如能退让一步,路自然就会宽平许多。

1.忍小节,成大事

生活中,有些东西需要你去忍一时,才会有更多的快乐在后面等着你。如果能忍这一时,能将痛苦忍一忍,能将小事忍一忍,那么就不会因小失大了。因此,无论在生活、工作、学习之中都要养成善忍小节的习惯,从而成就一番事业。

《三国演义》中说张飞闻知关羽被东吴所害,下令军中限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次日,帐下两员末将范疆、张达报告张飞,三日内办妥白旗白甲有困难,须宽限方可。张飞大怒,让武士将二人绑在树上,各鞭五十。鞭毕,张飞手指二人:“到时一定要做完,不然,就杀你二人示众!”范疆、张达受此刑责,心生仇恨,便于当夜,趁张飞大醉在床,将张飞一刀刺死。

时年55岁的张将军,就这样因一件小事而结束了叱咤风云的一生,值与不值,后人自有评论,只希望大家以此为鉴,该忍则忍,保全大局。既然木已成舟,又何必再去做那些图一时痛快而损害了长远利益的事情呢?

春秋时期,郑灵公在位期间,由公子宋和公子归生辅政。有一天,有人从汉江带回一个大鼋,献给灵公。灵公命厨师炖肉汤招待朝中官员。这时,公子宋对灵公说:“我每次食指跳动,总要尝到好东西。今天食指跳动了几下,果然又有好东西品尝了,你看灵验不灵验?”

灵公听了,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的食指跳动灵验不灵验,这一次还得由我决定!”于是,他暗中吩咐厨师,厨师心领神会,含笑退下。到了品尝鼋肉的时刻,郑灵公命令诸臣按官职大小,依次坐定。公子宋位居第一,洋洋自得,等着品尝。郑灵公却突然宣布,今天赏赐从最末席开始,公子宋变成了最后一位。公子宋明知道这是灵公拿自己开心,又找不到反对的理由,只好压住火气,耐心等待。大臣们一个个得到了赏赐的鼋羹,纷纷称赞,眼看只剩下公子宋一人了。公子宋眼睁睁地等着厨师呈上鼋羹,谁知,这时厨师向郑灵公报告说,鼋羹没有了。在众臣面前受到如此冷落和戏弄,公子宋真是怒火中烧。目睹公子宋的窘态,郑灵公开心极了,哈哈大笑,指着他说:“我本来是命令遍赐群臣的,谁料想却偏偏少了你一个人的份。看来,这是命里注定你不该吃鼋肉啊。你看你的食指跳动要吃好东西的说法哪一点灵验呢?”听了此话,公子宋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切都是灵公捣的鬼啊!为了挽回面子,他这时已完全失去了理智,顾不得君臣之礼,突然起身走到郑灵公面前,将手探入灵公面前的鼎中,捏了一块鼋肉,放进口中,反唇相讥道:“我现在已经尝到了鼋肉,食指跳动哪一点又不灵验呢?”说罢,不辞而别。公子宋的言行,深深激怒了郑灵公,他当着众臣的面,愤愤地说:“宋也太无礼,他眼中还有我这个君主吗?难道郑国就没有刀斧能砍掉他的脑袋不成?”众臣吓得纷纷跪倒在地,连连规劝,郑灵公仍愤愤不已。

一场盛会就这样不欢而散。从此,郑灵公与公子宋结下了仇恨。公子宋因惧怕郑灵公找借口除掉自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先发制人,在这一年的秋天派人刺杀了郑灵公。两年之后,郑灵公之弟追查公子宋对郑灵公冒犯之罪,将公子宋杀掉,暴尸于朝,尽诛其族。君臣二人因一件小事而反目成仇,最后双方都死于非命,实在令人叹息。

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是人与生俱来表达情感的方法。一个人活在世上,难免会遇到令人高兴或气愤的事。令人兴奋的事可以使人心情愉快,精神奋发,并使生活充满无限的希望;而令人气愤的事往往就会使人义愤填膺,怒火中烧,很可能使人丧失理智,做出不可收拾的破坏性行为。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气上心头时,意气用事是在所难免的,因此,不论所说的话还是所做的事,总是超出一般人所能想象的。在这个时候,即使是平常说话非常谨慎的人,也会因丧失考虑而祸从口出。然而,尽管生气是人之常情,但一个人生活在世上,若能高高兴兴地过一生,那不是一件很美的事吗?所以,我们应尽量以愉快的心情来处理生活上的各种问题。一旦发怒,最好能尽量忍在心里,不要爆发,用理智来抑制激情,这样才能使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我们要善忍小节,培养自己成大事的良好习惯。能够忍耐别人小的过失和缺点,才有机会成就大的事业。

2.适当地弯曲一下

生活中离不开忍,英雄等待出头之日需要忍;被别人打了耳光需要忍;甚至连夫妻在一起生活也需要忍……忍中具有道德、智能,忍中具有真善美。在忍中不觉得苦,不觉得累。所以,忍是一个人生存的第一能力,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本色!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忍,所以要学会忍。

那么,怎样去忍呢?答案就是学会弯曲的做人艺术。山路十八弯,水路十八盘,人生之路也必定充满了荆棘坎坷,这就决定了我们在人生旅途上不仅要有挑战困难的决心,更应具有一颗学会弯曲的心。

有一对夫妇,他们的婚姻正濒于破裂的边缘。为了重新找回昔日的爱情,他们打算做一次浪漫之旅。如果能找回就继续一起生活,如果不能就友好分手。

不久,他们来到一条山谷,这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谷。山谷很平常,没什么特别之处,唯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南坡长满松、柏等树,而北坡只有雪松。

这时,天上下起了大雪。他们支起帐篷,望着纷纷扬扬的大雪,他们发现由于特殊的风向,北坡的雪总比南坡的雪来得大,来得密。不一会儿,雪松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雪,不过当雪积到一定的程度,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上滑落。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雪松的枝条完好无损。可其他的树,因没有这个本领,树枝被压断了。南坡由于雪小,总有些树挺了过来,所以南坡除了雪松,还有柏树等树木。

帐篷中的妻子发现这一景观,对丈夫说:“北坡肯定也长过杂树,只是不会弯曲才被大雪压毁了。”

丈夫点头同意。过了片刻,两人像是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相互拥抱在一起。

丈夫兴奋地说:“我们发现了一个秘密——对于外界的压力要尽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了的时候,学会弯曲一下,像雪松一样让一步,这样就不会被压垮。”

大自然中的树如此,生活中的人亦如此。弯曲中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它并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顺应和忍耐。生活中,忍就是弯曲的艺术。

做人能懂得弯曲并敢于弯曲,是一种本领,更是一种境界。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两个蒙受不白之冤的人被关在同一所监狱。一个看到的是窗口外明亮的星星,而另一个看到的却是四周的高墙。看到星星的人甘于默默忍受困苦,而看到高墙的人终因承受不了外来的流言飞语,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上吊了。10年后,案件水落石出,真相大白,那个看到星星的乐观的人洗掉了冤屈,重获了自由。可悲的是另一个悲观的人却早已命归黄泉。可见,生活中糊涂一些,懂得弯曲,也不失为大丈夫。这种弯曲不是见风使舵,不是奴颜婢膝,不是昧上欺下,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超脱。

懂得弯曲,是为了不折断正直。有时候,适当的弯曲是一种理智。弯曲不是妥协,而是战胜困难的一种理智的忍让。弯曲不是倒下,而是为了更好、更坚定地站立。弯曲不是毁灭,而是为了退一步的海阔天空,是为了让生命锻炼得更坚强。

生活中,做人做事需要一点弹性空间,这也是难得糊涂。否则,一味地硬挺,你自己累,身边的人也累。适当地弯曲一下,也许你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就会在你躬起的脊背上悄然滑落。

3.忍一时,风平浪静

据科学家考证,有一种生长在马达加斯加的竹子,一亩花期过后的种子可以高达50公斤,但开花结籽却要等一百多年。竹子开花的时间因品种而不同,最短的也在15~20年,但这种品种的数量很少,大多数品种都在120~150年开花结籽一次。这种奇特的生理现象让生物学家百思不得其解。但研究出来的结果却是简单而理性的:为了它的种子不被吃掉。喜欢吃竹花竹籽的动物很少有活得过100年的。竹子为了一次开花结籽要等一百多年,一百多年对一切无动于衷。这种默默的忍耐造就了生命的完美。同时启示我们忍的重要性。

中国有句古话: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意思是让我们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不要一味使用莽劲去碰壁;应该分析局势,做出某些以退为进的决策。

“忍”是众多有志之士的人生哲学。古语有,男子汉大丈夫,能伸能屈,能刚能柔。识时务者为俊杰也。一个人如果千苦可吃,万难可赴,能经受住岁月的考验,那么即使原本不是英雄也会忍成英雄的。

韩信能够忍胯下之辱,最后成为诸侯。但是,能够以忍求生、图谋大业的人还应该算是越王勾践。

勾践做越王的时候,吴王阖闾来攻,勾践打败了阖闾,吴王夫差继位,为了替父报仇,他丝毫没有懈怠。经过两年的准备,吴王以伍子胥为大将,伯嚭为副将,倾国内全部精兵,打败越国。勾践走投无路,双方议和。议和的条件是,勾践和他的妻子到吴国来做奴仆,随行的还有大夫范蠡。吴王夫差让勾践夫妇到自己的父亲吴王阖闾的坟旁,为自己养马。那是一座破烂的石屋,冬天如冰窟,夏天似蒸笼,勾践夫妇和大夫范蠡一直在这里生活了3年。除了每天一身土、两手粪以外,夫差出门坐车时,勾践还得在前面为他拉马。每当从人群中走过的时候,就会有人嘁嘁喳喳地讥笑:“看,那个牵马的就是越国国王!”

勾践由一国之君变成奴仆,忍了;为人养马备受奴役,忍了。勾践最能够忍的一点就是尝吴王的粪便。吴王病了,勾践为表忠心,在伯嚭的引导下,去探视吴王,正赶上吴王大便。待吴王出恭后,勾践尝了吴王的粪便后,便恭喜吴王,说他的病不久将会痊愈。这件事在吴王放留勾践的态度上起了决定性作用。或许是勾践真的懂得医道,察言观色,能看出吴王的病快好了;或许是勾践有意恭维吴王;或许是上天垂青勾践。总之,吴王的病真的好了。勾践此时已彻底取得了吴王的信任,吴王见勾践真的顺从自己,就把他放了。

勾践在这件事上所表现出来的忍辱的确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我们不排除勾践是想尽一切办法回国,就其这种行为的确让人自叹不如。综观这一时期勾践的忍,是极其恭顺的忍。而他之所以会强忍着这所有的一切屈辱,为的就是日后的崛起。勾践的性格高明之处就在这里,面对一切屈辱,从容自若。因为他自己非常明白,目前的情况只有忍辱,才有可能日后东山再起;如果不忍,不要说东山再起,恐怕连命都保不住。

这似乎与中国传统的大英雄、大丈夫形象有些相背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这些都是对那些宁死不屈、誓死不降的英雄们的赞语,这些固然让人赞叹。但中国还有一句教人处世的俗语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那位顶天立地的西楚王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深思。乌江岸边,乌江亭长热情地招呼他:“江东虽小,足够大王称王称霸,日后也能干一番大事业。”而项羽是个宁折不弯的汉子,哪肯过江呢?于是自刎身亡。也许项羽过江后楚汉相争会是另一番结果,也许他能一统天下。虽然这些都是也许,我们不能否认项羽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可有些时候也的确需要这些英雄人物忍一忍,然后设法再重新崛起。

坚忍不拔,忍辱负重,其结果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勾践坚韧能忍是为了灭吴兴越。忍到一定程度总有爆发的一天,如果一味地忍下去,则是性格懦弱的表现。

勾践终于忍到该向吴国发难的时候了。结果正如勾践所愿,一战便把吴军杀得大败,这次卑躬屈膝的不再是越王勾践了,而是吴王夫差。夫差也想像当年勾践向自己称臣为奴一样,打算投降勾践。勾践很可怜夫差,想答应夫差的请求,但被范蠡劝住了。最终吴国灭亡了,吴王夫差自杀身亡。当时中原的几个大诸侯国都处于低潮,不少小国投降了勾践,于是勾践俨然成了最后一代春秋霸主。勾践终于一吐胸中二十多年的压抑。坚韧不屈的性格、忍辱负重的精神造就了春秋末代霸主。

在一个强手如林的世界里,忍是一种韧性的战斗,是一种糊涂的做人策略,是战胜人生危难和险恶的有力武器。凡能忍者,必定志向远大。凡志向远大者,必定能够识大体、顾大局。而忍就是识大体、顾大局的表现。纵观历史,能成非常之事的人都懂得忍的意义。

而在生活中,忍是医治磨难的良方。因为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太多,一不小心就会招惹是非。所以,难得糊涂提倡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三分海阔天空。因为,忍一时之疑,一方面是脱离被动的局面,同时也是一种意志、毅力的磨炼,为日后的发愤图强、励精图治、事业有成奠定了正常情况下所不能获得的基础。遇事三思而后行,把忍放在心头才是上策。

4.退一步,海阔天空

有一首诗形容农夫插秧:“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有的人为了功名富贵,总是不顾一切地向前争取。有的时候前面是险坑,跌下去会粉身碎骨;有的时候前面是墙,撞上去会鼻青脸肿。如果这时候懂得以退为进,转个弯,绕个路,世界还是一样会有其他更广阔的空间。这正是古人所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凡事退一步,生命不退步。“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凡事均有长有短、有阴有阳、有圆有缺、有利有弊、有成有败,更何况是千变万化的人生!成功通常是成于最有耐力者,即最能忍耐、最有耐心的人,是比较容易成功的人。

所谓“忍得过,看得破;提得起,放得下”。凡事“静观皆自得”,因为忍得一时之气,海阔天空。既是海阔天空,就能从从容容。那么,又有什么事可以困得住自己呢?

退步,原来是向前。有时候,只是放弃一些意气之争,不妨多想一下,即使争赢了又如何呢?

退一步,并非出于自己的软弱,而是出于更多的包容、谅解与理解。

经商的人,希望日进斗金;读书的人,希望每日进步;有的人一遇到利益,总想得寸进尺。其实,做人处世应该要以退为进!

因此,一个人在世界上要想做人处世圆熟,必须要能谦恭礼让,一个人要想成功立业,必须要懂得以退为进。引擎利用后退的力量,反而引发更大的动能;空气越经压缩,反而更具爆破的威力;军人作战,有时候要迂回绕道,转弯前进,才能胜利;很多时候,我们要想成就一件事情,必须低头匍匐前进,才能成功。

常言道,“回头是岸”,就是以退为进的意义。古来的先贤,从官场利禄之中抽身,退居后方,是为了再待机缘;有些能人异士隐居山林,是为了等待圣明仁君。有的人非常重视“韬光养晦”,有的人等待“应世机缘”,有德饱学之士都懂得“进步哪有退步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