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破解财富密码-实现财务自由的自助读本
13649700000003

第3章 一定要知道的理论常识(2)

自从2007年以来,消费者物价指数(以下简称CPI)如同野马脱缰一般狂奔上涨(2007年3月为2.70%,而2008年2月达到8.70%),让大多数人目瞪口呆。从此,在网上流传了一句经典名言:“你可以跑不赢刘翔,但必须跑赢CPI。”确实,CPI连续不断地升高已经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地被其牵动着,人民币的升值,粮价的上涨、肉价上涨、油价上涨、房价上涨,所有的一切都在上涨!人们非常明显地感到自己拥有的资金在缩水。

事实也是如此,你个人是可以不喜欢运动,但是你的财富却是一辈子在赛跑,这是一场长达几十年的长跑,不管你愿不愿意参加,这场比赛都悄无声息地在你身边上演,而你的对手就是CPI,你无力反抗。

CPI作为一个固定的价格指数,它所考量的仅仅是和居民生活相关的一些商品及劳务的价格。

当CPI的升幅过大,则表明居民生活成本变高,但是如果你的收入没有增加,那么从整个社会环境来说,你的收入其实是降低了。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去年你的100元没有花掉,而今年的CPI上升了6%,那么你现在的这100元其实只能买到等同去年94元的商品及劳务服务。

因此CPI的上涨,通俗的说法就是“涨价”。如果CPI升幅过大,就会导致通货膨胀,会成为国民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央行即会采取措施有紧缩货币政策和相关的财政政策的风险,继而导致经济前景的不明朗化。

CPI的变化会对很多方面产生影响,例如股市。CPI增幅过大,是会导致通货膨胀的,而央行会抑制通货膨胀,采取加息等紧缩的策略,从而导致股市流动资金的减少,继而使股票的买盘减小。由于供求关系,股票买盘减小就会使其价格下跌。反之,如果CPI降低,则股市就会走热,股票价格上涨。

CPI计算体系是在1993年确立的,可是一直以来都不为人们所重视。在2007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设定了CPI目标的底线:3%。这一底线,也被称为是央行加息的“警戒线”。但2007年5月开始,这条所谓的警戒线却被轻松突破。

2007年5月,我国CPI的增速首次越线,达到了3.4%,6月则再上新台阶,达到4.4%。到了8月,则已是“连升三级”,达到了令人瞠目的6.5%。同年的8月8日,央行甚至发出了“防止物价全面上涨”的警告,试图保住警戒线。但是,CPI仅仅只稍微放慢了脚步,9月降到6.2%。随后又是急速上涨,直到2008年2月份CPI是8.7%。

CPI的持续上涨让人们倍感压力。人们所感到的压力并不仅仅是在日常消费本身,更在于货币贬值的加速使人们的实际收入迅速降低,CPI的高涨,同时也使大家存在银行的那点“养命钱”开始迅速贬值。

那么,普通的大众应该怎样在和CPI的赛跑中胜出呢?理财其实是一个不错的手段。我们可把人生划为四个时期,在不同的时期采用不同的策略应对。

1.单身期

这指的是刚工作还没有组建家庭的年轻时期。处在这个阶段的人收入是以薪金为主的,而且薪金的数额也比较少,甚至很多人还会入不敷出,但不要因此就拒绝理财。即使你每月投入100元,也是可以做基金定投的。虽然你的净资产值相对较小,但若能坚持长期投资,那么盈利还是相当可观的。

我们算算从2000年8月上证基金指数推出到2008年1月底,如果我们每月以这个指数为标的进行基金定投的话,年均收益率在30%以上,这是远远超过CPI的。

2.养育期

这时期指的主要是从结婚生小孩到小孩成年的一段时期。这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段时期。这个时期一般收入较多,比较稳定,但也是负担最重的时候,这是保险需求的高峰。在这段时期,大多数人需要购买房屋或者偿还贷款,所以可以投资的钱其实并不多。

而这一阶段的人除了延续自身单身时期的基金定投外,增加家庭保险投资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时候按照个人对于风险承受的不同能力,应该尝试不同类型的债券型基金。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方面也可以试着尝试本金安全、收益浮动的产品。

通常说来,浮动收益型的产品由于风险稍稍大于固定收益型,因此这样的产品的潜在收益也相对较高。另外可根据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适当选择尝试股票、黄金或者外汇买卖。

3.稳定期

这一阶段是指从孩子成年后再到自己退休的一段时间。这也是人生最稳定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家庭成员是收入较为稳定的中年夫妻和成年子女,家庭的收入达到巅峰期,且生活支出逐渐开始降低,这个时期是家庭理财的黄金期。这个时期开始产生理财收入,是积累家庭资产为未来的退休提供生活保障的好时期。这个时期可以请理财师帮助建立具有中等风险、长期性、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此时的基金、新股产品及银行理财产品都是很不错的选择。当然,最基本的是要买足终身寿险和年金保险,定期地投资黄金和住宅之外的不动产是不变的主题。其中贯穿一生的基金定投也是不可或缺的。

4.退休期

这段时期的家庭主要是由老人组成的,其收入逐渐减少,且因为自身健康等原因会造成潜在支出的增加。其生活收入全部依靠社会保障收入(退休金收入)及理财收入。

处于这个阶段的人群投资的重点是选择低风险的产品,因此要逐渐地把多元化投资组合转为固定的收益或者是低风险的理财产品。此阶段应为保住资产价值而选择低风险的投资,用少量的资金进行基本风险可控的投资,从而抵御通货膨胀对自身资产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如银行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债券基金、少量混合型基金等。在中年时期已买的各类保险正是当前老年人多病多意外的保障,另外,坚持了几十年的基金定投,在这个时候可转为“基金定赎”,与退休工资一起构成养老的现金,从而维持养老生活。

简言之,如果能针对不同的时期,配置相应的投资组合,且长期坚持,就一定能跑赢CPI,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不错的收益,保证以后生活的质量。

你的肩上承担着多少税收

史密斯在纽约的沃尔玛购物,当时他挑了一件夹克,价格标明是100美元,但是在付账时,他却付给收银员108美元。他的小票上是这样标明的,在这108美元的消费中,8%是销售税。这样的的情形对于史密斯来说不是第一次了,史密斯在其他州也经历过。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和美国,顾客必须按“标价乘以税率”的模式支付销售税。小票可以让史密斯及时、准确地了解在这次购物中自己缴纳了多少的税款。不久之后,史密斯来到中国旅游,当时他在一家大型超市里购物。可在他结完账拿到小票时,却发现平日习惯看到的税率没有了,上面只有他所购买的货物价格及数量,于是疑问产生了:难道在中国购物,消费者是不需要支付销售税吗?

美国和中国的税制有所不同,在我国,与其他国家的销售税相应的税种是消费税和增值税。不过在中国,商品的标价多少,顾客就支付多少钱,仅此而已。当然,如果不做经济学分析,我们就很难回答这样的疑问:谁承担了这份税负?销售税征在了谁的头上?所以,许多人简单地认为,在中国,对销售的征税仅仅是针对商家的,这份税负的负担者就是商家。事实也是如此吗?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这就涉及“税负归宿”了。“税负归宿”是最终负担某一项税收的个体。这里需要指明,这个是针对法定纳税人制定的。之所以会这样规定,主要是因为法定纳税人和最终的税收负担者在有时候并不一致。

下面我们就以个人所得税为例,具体解释一下。纳税人自然是工薪阶层收入的个人,税收负担者正是个人,这个时侯,两者是一致的。可是以商场里的衣服为例,按照我国税法,增值税是商家要缴纳的,商家是此时的法定纳税人,但是此刻往往消费者才是实际税收负担者——消费者所承担的税负数额就包括在衣服的价格里,只不过是小票上没有标明,这种行为在经济学上被称为“税负转嫁”。在生活中,我们交的电话费、水费等,里面都包含了税费,只是在目前我国的收据上都没有注明。

“只要消费,就会纳税”是这里需要指出的一个原则,纳税人是我们每一个消费者。我国目前为止共有22种税(包括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印花税、烟叶税、关税、资源税、房产税、车辆购置税、车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契税、船舶吨税、城市房地产税、耕地占用税等),在这些繁多的税种当中,有些是由企业上缴的,有些是由个人上缴的。

曾经有研究报告指出,在我国,如果1袋1公斤的盐价格是2元,其中就有0.03元的城建税和0.29元的增值税。而每瓶3元的啤酒价格中包含0.12元的消费税、0.06元的城建税以及大约0.44元的增值税。如果你花100元买一件衣服,那么其中包含1.45元的城建税和14.53元的增值税。如果你花100元买一瓶化妆品,其中除25.64元的消费税外,还包含14.53元的增值税和4.02元的城建税。如果你去餐馆吃饭,那么最终结款的5.5%是餐费中的营业税及城建税,如果你使用一次性木筷,还要缴纳消费税……总之,一个人只要在社会中生活,就不可避免的会有购买行为,这样就会产生无形的纳税行为,因此所有人都是纳税人。可是正如刚才提到的,纳税人和税收负担者并不是一致的,这就需要进一步了解“税负转嫁”。

“税负转嫁”的方式很多,包括前转、后转、混转、旁转、消转、税收的资本化等方式,在此简要举例加以说明:

1.前转

沿商品流转方向,纳税人以提高商品价格的方式转嫁赋税给消费者,这就是前转。正如前面举衣服的例子,商家把税负转嫁给了消费者。

2.后转

后转与前转正好相反,纳税人以压低商品的购进价格将税负转嫁于商品的提供者,纳税人逆着商品流转的方向。比如在零售端对营养补品的征税时,零售商以较低的进货价格向厂家购买,从而将税负后转。

3.混转

混转又被称为散转,纳税人将税负分散开,从而转嫁让多方负担。其实混转就是前转和后转等方式的结合。

在“税负前转”上还涉及两个值得一提的问题。

首先是消费者作为实际的税收负担者,却不知道多少税是自己纳的。隐藏于商品价格之中的税金使纳税人不但不知道自己到底通过消费活动纳了多少税,甚至连自己是纳税人都不清楚。

其次,就是消费者面对自己是“税负前转”的最终承担者,可能会有许多人为自己负担了商品增值税而忿忿不平,即使自己不是完全地负担全部增值税,但是追求利润的商家还是会将相当大的一部分税负推给消费者。这就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税负转嫁是商品经济中的正常经济现象,是客观存在于我国市场经济下的。经济学也在很早就已证明,税额在顾客和商家之间的分配也就随之确定。这就是说,一件衣服的售卖,税率在确定后,税负由商家承担多少,其中转嫁给消费者的税负又是多少,不是商家随意定的,这个比例是国家确定了的。这其中又涉及商品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的问题了。

在经济学上,商品税额的分配是由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共同确定的。当某种商品供给弹性为零,则销售税将全部由供方负担。当需求弹性为零,则是销售税将全部由需方负担。简言之,弹性小的一边,负担的税额就大;弹性大的一边,承担的税额就小。

由此可知,需求弹性小、供应弹性大的商品的课税易于转嫁;需求弹性大、供应弹性小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此规律说明,一味想将销售税负转嫁给消费者,对于商家来说是不可能的。甚至,当纳税人追求的利润目标与税负转嫁发生冲突时,纳税人还是会自愿地放弃税负转嫁的。原因其实是很简单,转嫁税负往往会提高商品的价格,从而影响到商品销量。供求弹性就是权衡这个重要标准。这里我们以租房为例,房屋数量不会轻易增加,因此供给弹性几乎为零,如果这时对房东征税,那房东是很难将税负转嫁的。因为租客可以考虑与人合租或者寻找更便宜的房子租,这样则会影响房东的利润。这个时侯纳税人(房东)必须在销量减少和税负转嫁之间权衡,最后往往是不涨房价,即放弃税负转嫁,而由自己承担这份征税。

总的来说,生活中无论你是工薪族还是经营者,都时刻面临着被征税的事实,你的肩上时刻背负着税收的负担。对此,逃避不是办法,合理规划才能够减轻你肩上的税负,而这正是理财的重要内容之一。

负利率蒸发了你的存款

所谓负利率,是指银行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后为负值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存进银行的钱往往会无声无息地“蒸发”掉。

当人们把钱存入银行,银行都会给出一个利息作为回报,但是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等到你把存款取出来的时候,它能购买的东西往往要比你存进银行之前能购买的东西要少,而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银行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也就是负利率所造成的。

一般来说,人们将钱存进银行,那么存款的实际收益等于利率(明赚)减去通货膨胀率(暗亏)。比如2008年,整存整取的半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3.78%,而2008年上半年的通货膨胀率为7.9%。那么,你将10000元存入银行,等到存款到期后,你可以获得(10000×3.78%)元的利息,即378元;而10000元贬值额为(10000×7.9%)元,即790元。这样,实际收益为(378-790)元,即-412元,也就是说,如果你选择存钱,却反而损失了412元。

负利率的出现,意味着由于物价上涨,使得货币的购买能力下降,即使银行给出了一定的利息,但这并不足以抵消掉物价上涨所带来的财产损失。简单地说,就是存在银行里的钱悄悄地缩水了。

无论是理论推断还是现实情况,都将“负利率”课题摆在了大众的面前,但由于根深蒂固的“储蓄情结”,即使存钱即意味着财产缩水,很多人仍在坚守“储蓄阵地”。银行储蓄一向被认为是人们理财最保险、最稳健的工具,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储蓄的劣势,从长期来看,储蓄的收益率难以战胜通货膨胀率,会导致财富的“蒸发”,尤其是在经济陷入危机时,高度通货膨胀会使负利率的影响更加明显。

负利率时代来临,显然,传统地将钱放在银行里的理财方式已经不合时宜。那么对于普通居民而言,应该怎样才能抵御负利率带来的不利影响呢?

1.将现金资产转变为实物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