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瞬间掌控交际主动权:人际博弈中必备的心理策略
13650200000030

第30章 摆脱困境的策略:扭转困扰人心的现状(3)

宋元君的命令一经发出,便吸引了大量的能工巧匠。他们纷纷进宫,来解这两个疙瘩,可是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解开。

有一个叫倪说的人,不但学识渊博,而且洞明世理,在他的门下有很多的弟子。一天,一个弟子对他说:“老师,让我去试一试,行吗?”倪说看了看他,答应了。

这个弟子拜见了宋元君之后,宋元君便叫侍从拿出了这两个绳疙瘩。倪说的弟子将两个疙瘩打量了一番,拿起了其中一个。眨眼之间,他的双手便飞快地翻动起来,很快便将疙瘩解开了。观看的人发出一片叫好声,宋元君也赞许地点点头。

宋元君示意倪说的弟子继续解第二个疙瘩,可是,这个弟子十分肯定地说:“不是我解不开这个疙瘩,只是这个疙瘩本来就是一个打不开的死结。”

宋元君不太相信,于是便派人找来了那个鲁国人,把倪说弟子的答案说给他听。那个鲁国人听了,十分惊讶地说:“妙呀!这确实是一个死结!”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很多聪明的朋友,他们不仅敢于面对问题,而且还能将几乎所有的问题解决掉,这些人也因此而让别人刮目相看。但是,在这聪明的朋友当中,也有一些人是不明智的。他们一碰到问题,就会马上下手解决,可是,解来解去,最终却发现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这样做,不仅会浪费掉大量的时间,还可能会错过寻找替代和补救措施的机会。

许多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喜欢关注于问题的本身,总想以此为切入点打开缺口,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很多的时候,这样的方法或许根本就不存在。

很多的时候,放弃比坚持显得更有智慧!当然,这里的放弃并不等于逃避,因为逃避的人是可耻的。面对困境的时候,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从宏观的视角来思考,千万不要急于下手解决。而是要先想一想问题形成的原因,并预测出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耗费的人力、精力和时间,最后做出自己的权衡。

有时候,如果过于急着去解决问题,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问题。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学会整体、宏观地分析、看待问题,千万不要过于看重一时的得失。

这是一个注重结果的社会,不管过程是如何的华丽与光彩,没有一个好的结果是毫无意义的。只有用分析的眼光,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问题,才能绕过障碍,抓住关键。面对这样的问题,实际上,除了苦恼于找不到解开的办法之外,还有很多更好的选择,比如:1.放弃把它解开的固执,积极寻找用别的方法来“解决”;2.学会放弃,不仅要放弃寻找解开死结的方法,连这个死结本身也要放弃。

不要“酸葡萄”,就要“甜柠檬”

在《伊索寓言》中,有一个“狐狸吃葡萄”的故事:

一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树下,想吃葡萄。它用力地伸了伸胳膊,可是却够不着。

为了减轻自己达不到目的而产生的焦虑感,狐狸便自我安慰说:“葡萄是酸的。”

既然树上的葡萄是酸的,那还有什么好吃的,于是,狐狸便平静地走开了。

借用这个故事,心理学上,就创造了“酸葡萄心理”。很多时候,个体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由于遇到一定的苦难,致使自己的目标无法实现时,为了减轻内心的期盼,为了减轻自己的焦虑情绪,往往会将原有的目标贬低。

“酸葡萄”心理调节法,就是自己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也就说,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可以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解释为不好的,得不到也罢。生活中,发自“酸葡萄心理”的行为随处可见,这里就有一个:

巍巍是个漂亮的女孩,大学毕业后,靠着自己温柔的性格,很多男同事都追求她。

其中,刘鹏和赵爽最让她倾心。因此,巍巍一直都挺犹豫的,但是,终究抵不住刘鹏对她的攻势,“投降”了。看到这个情景,赵爽心中不快:哼!有什么好的,不就是工作好一点、性格好一点嘛!

于是,刘鹏和巍巍就谈起了朋友。一开始,刘鹏的确对巍巍很好,无微不至。可是,半年之后,不知道是审美出现了疲劳,还是什么别的原因,刘鹏对巍巍的态度不那么殷勤了。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刘鹏就只顾忙着一个人打游戏,却将巍巍撂在一边。薇薇实在是忍受不了,最后,两个人宣告分手。

分手之后,巍巍一度很抑郁,很没有安全感。后来,在大家的鼓励下尝试交往新人,这时候,赵爽又出现了。不可否认,赵爽还是喜欢巍巍的。

看到刘鹏和巍巍谈起了恋爱,赵爽却说:哼!有什么好的,不就是工作好一点、性格好一点嘛!这就是“酸葡萄心理”的典型事例。为了对付心里的不平衡,很多人如果得不到“甜葡萄”就会对自己说葡萄是酸的。这是一种让自己变得满意的办法,连动物都明白的快乐秘诀,我们怎么不尝试着用一下呢?

与“酸葡萄心理”相对应的还有一种“甜柠檬”心理调节法。说形象一点儿就是:当自己拥有柠檬的时候,可以假设柠檬是甜的,以此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也就说,用各种理由强调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

周平是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在她们班上,有个叫小龙的学生,这个学生对老师有礼貌,对同学友善,就是学习成绩太差了。课堂上,不是神游太空,就是目光游离,可是,一下课,便又恢复了生龙活虎、快乐无边的本性。老师无奈地给他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小龙什么都好,除了学习。

作为班主任,看到有这么一个“拖后腿”的学生,周平的心里自然不好受。为了让家长和任课老师满意,周平决定要让小龙改变现状。可是,每次将小龙叫到办公室找他谈话,小龙不是哭鼻子,就是一句话都不说。即使周平的语气很委婉、很缓和,也都是这样的结果。可是,一走出办公室,小龙就会将“烦恼”立刻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一次放学后,周平看到小龙仍然在操场上疯玩,为了拉近与他的距离,周平走上前去跟他一起玩。开始的时候,小龙还有点不好意思,但很快便放开了手脚。他们玩得很开心,直到满头大汗,就坐在草地上休息。周平看小龙心情不错,便打开了话匣子:“小龙,老师们都说你挺好的,你能说说自己好在哪里吗?”

“我活泼,我勇敢,我吃饭不浪费……”小龙将自己的优点一股脑地说了出来。

周平听了,说:“真不错!你知道,自己有什么缺点吗?”

“我成绩不好,但一班的小明比我还差呢;我上课不认真,因为同桌上课的时候总是打扰我……”小龙一脸无辜地倾诉着,周平耐心地听着,突然之间,周平对这个孩子生出一种羡慕——懂得原谅自己,这是多么难得的一种心态啊!

小龙把自己拥有的都当成是“甜柠檬”,而将自己没有的都看成“酸葡萄”,这一点,成年人有几个能做得到呢?

小龙心态乐观,有了苦闷,可以自己排遣。虽然在老师和家长眼里,他的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他却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占有优势。在各种压力纷至沓来的当今社会,与其为苦苦追寻“酸葡萄”,为了追不到而怨天尤人、唉声叹气,为什么不像小龙一样尝尝“甜柠檬”的滋味呢?

“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都是在一个人遭受挫折、无法达到目标、不能满足愿望的时候,为了减轻自己的痛苦和紧张,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而采取的一种防御心理。其实也就是说,为自己找理由辩护、自圆其说。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这两种心理都是有一定意义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对一些消极情绪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在真正面对挫折的时候,却不能只停留在自圆其说上。当自己的情绪稳定之后,应该冷静、客观地分析一下,看看自己为什么达不到目标,或者给自己选择一个目标,还可以努力改进自己的方式。

机会越少,价值就越高

众所周知:制造短缺的假象,可以极大地影响对方的行为。通常来说,当一样东西非常稀少,或者开始变得稀少起来的时候,它就会变得更有价值。“短缺原理”就是“机会越少,价值就越高”。大量的事实为我们证明: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比希望得到同等价值的想法,对人们的激励作用更大。这正是“短缺原理”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因所在。

在决策的过程中,可能会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一直都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在营销领域,还是在推销领域,抑或是在其他的很多地方,“短缺原理”都被广泛地应用着。

一天,李女士去超市买东西,一到超市门口,她便看到了张贴在外面的海报:

尊敬的各位顾客:为了答谢新老客户,我超市部分商品让利。早上10~11点之间,一个小时内,大米限价1.45元/斤,猪肉7元/斤,数量有限,售完为止。

看到这份大海报,李女士心中腾地升起一股兴奋。她看了看手表,嘿!现在是10点10分,还有50分钟的抢购时间。想到这里,李女士飞快地朝着限时特价商品冲了过去。

李女士先来到卖肉的摊位上,这里已经围满了人,李女士一时钻不进去,只好换了个地方。当她来到大米售货区的时候,抢到前面,迅速地背起一袋大米。

在这个时候,或许你真能体会到“时间就是金钱”的意义。“数量有限,售完为止”这句话一方面意味着商品极度短缺,甚至可能已经销售完毕;另一方面在诱使你赶快去购买,不买,便宜就没有了。一旦用到这个技巧,大多数顾客都会就范,乖乖掏钱。这种“限时限量”的销售策略,实际上是在很多新品牌连锁小吃店经常使用的一种经营策略。

有一家包子专卖小吃店,虽然面积不大,但是人气很足。他们的营业时间是“限时”的,早晨从7点营业至下午2点,下午从4点营业到晚上8点,而每天供应的食品也是“限量”的。

因为这里比较卫生、经济,一顿饭下来,花不到10元。刘小姐就住在附近,每天下班以后,都会到店里来吃。让刘小姐感到唯一不足的就是,人太多了,有时候得靠“抢”……

在各种销售策略当中,“限时限量”是成功率较高的一种,因为它抓住了消费者的一种典型的消费心理。

“机会越少,价值越高”的“短缺原理”,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全面的影响。在受到限制的环境下,人们更容易激发起得到它的欲望,因而将“需要”变成“必须要”。

逛商场看起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其实,里面也隐藏着大量的学问。如果不了解这里面的门道,或许就要栽跟头。如果商家给我们提供了无数的选择机会,或许我们反倒一个也挑不上了。因为没人喜欢回味那种“自己犯错”的感觉。选择余地小一些,意味着可以快点儿做决定。

当某种东西变得短缺时,不仅会让我们更想得到它,而且,当我们必须通过竞争才能有可能得到它时,我们想要得到它的愿望就会更加强烈。在谈判领域,“短缺原理”则被赋予了一些全新的内容。当人们的自由选择权受到限制或者威胁时,维护这种自由的愿望就会使我们更想拥有这种自由。因此,当越来越严重的短缺出现的时候,我们就会更努力地对这种妨碍做出反抗。

不过,从服务的角度而言,“短缺原理”并不是长期适用的,只可以在某段时间内推出,这种“取巧”的方式并不适合长期经营。一旦消费者尝过新鲜之后,就会更理性地回归到购买商品的核心价值,比如:味道、服务质量和环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