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词精品鉴赏
13658500000037

第37章 唐词篇(36)

这首词虽然可以说是代人拟作,但由于作者熟悉当事人的处境,了解当事人的心情,设身处境,写得确实感人,把对心爱者逝去的思念悲伤的感情表现得既细致又生动。

这首词的上片,是写当事人思念逝者的神态和心情。第一句“枕障薰炉隔绣帷”,描绘思念者的百无聊赖地卧床静思:枕边的薰炉静静地冉冉上升着袅袅轻烟,因为心情烦乱,怕人来打扰,因而就放下绣帷隔断这个恼人的现实环境,以便让自己沉浸在对逝者的追忆里面。第二句“二年终日苦相思”,则是进一步说明:像这样与世隔断神思专注的怀念并不是偶一为之,而是自从爱姬死后二年来几乎天天如此地苦思着。第三句则以设问自答的手法来强调相思的真诚:如果你们不信的话,可以去问庭前的杏花和天空的明月,杏花明月你们应该是都知道的吧。仅仅半阕,已经一再反复地表白了当事人的悲伤情怀,取得了较大的艺术感染效果。尤其是第三句,历来受到评论家的赞赏。俞陛云在《唐词选释》中曾说“第三句问消息于杏花,以年计也;诉愁心于明月,以月计也,乃申言第二句二年相思之苦。”

词的下片,更以凄清黯淡氛围,来表现相思者的愁苦和“上穷碧落下黄泉”追索者的痴情。作为当事人,明知逝者已杳,不能复生,但由于强烈的爱情,总以为逝者未杳,一定还在天上或者人间什么地方(“天上人间何处去”),我该怎么去寻找她呢?因为醒着时经常这么想,所以在睡梦中总是这么做,而且还常常在梦中真的找到了心爱的她,并和她欢笑如常,但遗憾的是醒来发觉这仅仅只是一场新梦而已(“旧欢新梦觉来时”),况且这时天色已近黄昏,画帘外面的小雨正稀稀落落地飘洒着(“黄昏微雨画帘垂”),这种凄凉的氛围使伤感的人如何承受得了呢?这最末一句的氛围的点染,对全词意境的烘托,人物情感的深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沈际飞在《草堂诗余别集》卷一中说“到末句自然掉下泪来”。

总之,这首词虽然只有四十二个字,是属于短调一类的,但由于作者的高明的表现手法,能把复杂的情感表现得细致生动,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因而一直受到后世的好评。同时,从这首词的成功,也从另一侧面说明词这种文体,到晚唐时期已经趋于成熟,受到越来越多的文人和读者的重视。

阿那曲

姚月华

银烛清尊久延伫,出门入门天欲曙。

月落星稀竟不来,烟柳曈昽鹊飞去。

读这首词之前,需要了解这样一个故事:“姚氏月华随父寓扬子江,与邻舟书生杨达相遇,见达《昭君怨》诗,爱其‘匣中纵有菱花镜,羞向单于照旧颜’之句,命合侍儿乞其稿,遂相往来。一日,杨偶爽约不至,姚作《阿那曲》云云。”(徐钒《词苑丛谈》卷十二)

这首词就是写杨达“爽约不至”,诗人痴情等待的事情。上面这个故事,请特别注意“杨偶爽约不至”中的“偶”字。杨达是偶然“爽约”,如果经常“爽约”,大概诗人不会这样耐心等待和感到如此难过的。

这首词的题目,古籍《名嫒诗归》和《古今词统》二书均题作《有期不至》。此词委实写了“有期不至”给恋人带来的极大痛苦。无期“不至”,不必太痛苦;“有期不至”,则苦不堪言。现代诗人郭沫若早年的长诗《瓶》,写鸿雁传书给男方带来的苦楚,大约也属此种感情吧!

“银烛清尊久延伫,出门入门天欲曙”诗人在家中作了充分的准备,以银烛、清尊等待恋人杨达的到来,但是等了很久很久,却不见杨达的踪影。心情委实太焦急了,一会儿出房门,一会儿进屋里,进进出出,如热锅上的蚂蚁。后来索性到外面去迎接杨达,一直等到天亮回家仍不见杨的到来。这女子在外边等了一个通宵,这中间希望、失望、幻灭,盼望恋人到来的心情,真是何等迫切!然而她终于以万分失望的心情回到了家中。

“月落星稀竟不来,烟柳曈昽鹊飞去。”作者姚月华等到了“月落星稀”,还未见到杨达,她似乎才意识到,恋人的相见,不该在“月落星稀”的时刻,这还有什么等待的希望呢?这个“竟”字道尽了女诗人等待情人,久等不来的心头之苦!“烟柳曈昽”,此时当是清晨月已落,日未出,迷雾茫茫,大地已现出曙光之际,等到这时,“鹊”才扫兴地飞去!这女子也未免太痴情了!如果是现代青年,恐怕等一两个小时,就要逃之夭夭了!这“鹊”却等了一个通宵才缓缓飞去,足见她对爱情多么的深沉和忠贞!

此词的艺术价值,就在于成功地描写了一个年轻女郎耐心地等待情人的焦躁心情。古人评此词说:“出门入门,含许多焦躁,在俗笔便说不了。”(徐士俊《古今词统》卷一)又说:“‘出门入门’句,真是乐府中语。……绝句中难得如此奥响,有幽凉之气,有严急之情,不必深,不必艳,忽然一起,忽然竟住。妙妙。”(锺惺《名嫒诗归》卷十)这女子从夜晚在家中等待,到走出家门,再回到家里,大约经过了十多个小时,词中“久延伫”、“出门入门”、“竟不来”、“鹊飞去”,道出了这女子十分焦急,而又气愤的心态。她自己虽娇气逼人,碰到这样的男人也实在无可奈何!但妙就妙在词中并未出现急躁和气愤的字样。

是的,此词只以含蓄的手法写焦躁、严急之情,却并未费笔墨写男女的香艳之恋,这当然也不失为它的美学特色。

春草萋萋春水绿,对此思君泪相续。

羞将离恨付东风,理尽秦筝不成曲。

这首词的作者姚月华,是唐代人。她少年失去母亲,便随父亲居住在扬子江畔,后与书生杨达相恋,双方以诗词互相赠答。现仅存她所作词四首。

这首词《名嫒诗归》题作《古怨》,《全唐诗》题作《怨诗寄杨达》。可见它与前首词相同,仍写诗人与杨达的爱恋之情,而词中的内容,正如以上两诗所标记的,离不开一个“怨”字。

“春草萋萋春水绿,对此思君泪相续”春天来了,在这鸟语花香的美好季节,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思。女诗人面对这萋萋的春草和绿油油的春水,想起了离别的恋人杨达,泪水就不断地掉下来。古人评价此词说:“‘对此思君泪相续’句,相续,非泪续也,思相续耳。思足以制泪,泪尽则更复相思耳。”(锺惺《名嫒诗归》卷十)这个分析当然很精当,但“泪相续”与“思相续”并不矛盾。“思相续”是“泪相续”的前提;“泪相续”是“思相续”的表现。“泪”有止的时候,而“思”是不会停止的。

“羞将离恨付东风,理尽秦筝不成曲”年轻的女诗人思念情人杨达,委实苦闷极了。她心烦意乱,只好羞答答地将离愁别恨付之东风,希望通过它传给杨达。诗人即便花最大的力气去弹奏秦筝,也弹不出一个像样的曲子,让杨达知道她对他的思念之深。诗人就是这样用形象性的描写来表现她对杨达的思念,简直到了神魂颠倒,无法排遣的地步。

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堇斋诗话》)这首词的意境,颇耐人寻味。艺术家总是把所要表达的内蕴留在画外,留在弦外,留在文字的背后。那画外之意,弦外之音,文字之外的深情,比之诉诸文字上面的要巨大得多。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审美过程,体会到本词的美学价值。

与君形影分胡越,玉枕经年对离别。

登台北望烟雨深,回身泣向寥天月。

这首词大约仍是诗人姚月华想念恋人杨达的作品,《名嫒诗归》题作《古怨》。

王国维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人间词话》)我们认为,王氏的这段话恐怕并非毫无推敲之处。但是,如果从姚月华所写的几首怀念杨达的《阿那曲》来看,这段话就具有一定的正确性。在王国维看来,姚月华自然只能算是一位“主观之诗人”。由于诗人涉世未深,她所写的几首怀念杨达的作品,都流露出自己的肺腑之言和显示出直情径行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