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词精品鉴赏
13658500000057

第57章 宋词篇(19)

词的上阕连续写鹈鴂、鹧鸪、杜鹃三种鸟啼鸣,其声均哀哀切切,令人肠断。它们的鸣声相继止住后,迎来的却又是百花凋谢的残春。这实际上是在委婉地表达词人自己的境遇:青春年华中,多次不得志,好不容易脱离了政治上的高压被重新起用,却已是残花败柳般的壮士暮年。随后作者连用了三个典故:昭君和亲出塞,关塞之外暮色苍茫,马上的琵琶声如泣如诉;陈皇后失宠后幽居长门宫,不得不惜别宫阙;庄姜送别戴妫,《燕燕》当哭,何其悲切!词人列举古代美人辞家去国,铸成千古恨事的离别之痛,借以倾吐自己忠君报国却有家难回的愁苦愤懑之情。

下阕继续用典。汉将军李陵身经百战,最终却因投降匈奴而落得身败名裂;李陵在河梁与囚禁多年而不改其志终返故里的苏武告别,悲歌长绝!面对白衣孝服前来送行的人们,荆轲慷慨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何等悲壮!词人借苏武归汉、荆轲刺秦的英雄壮举浓墨重彩,极力渲染诀别的情绪:与君一别后,还有谁伴我举杯望月?“长绝”二字沉郁已极,把词人悲愤无奈的情绪倾泄无遗。

为使文气贯通,情绪畅达,词人打破上、下阕的转合,一气贯穿,融为一体。最后又用杜鹃之鸣收束全词,首尾呼应,情思绵绵,荡气回肠。上阕仅仅是杜鹃啼鸣,而情到浓处,杜鹃的啼鸣也随之变化。词人伤感地说杜鹃鸟尚目知道世间有如此多的离恨,因而它不只啼清泪,而是潸然啼血!“如许”两字欲语还休,无限恨事尽在其中了。词人在这里借杜鹃啼血的故事表达自己难以名状的痛苦,极言其悲。

这首词的感情复杂错乱,其中既有兄弟相别的痛苦,又有壮志难酬反遭闲置的愤恨,更有对朝廷一味妥协、忠奸不辨的牢骚,全词纵横古今,感物伤情,气象雄浑,感情浓烈。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此词“沉郁苍凉,跳跃动荡,古今无此笔力”。王国维更极力称赞辛弃疾胸中自有万卷书的丰厚积淀。他在《人间词话》中说此词“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于神者。然非有意为之,故后人不能学也”。

丑奴儿

辛弃疾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1]。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1]强:勉强。

【鉴赏】此篇是一首曲折多变、脍炙人口、娓娓动人的题壁小令。

辛弃疾被劾去职,闲居带湖时,常游于博山道中,登楼观景,如画的风光却无心观赏,只因为担忧国事,但自己又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小憩房中壁上题下了这首词。

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串穿全篇的线索,感情直率而又委婉。上、下阕句式一样,都运用了叠句,避开了一般的泛泛的描述,并且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实际上两个叠句的下句都同第一句构成一个因果复句,把各阕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在一起,起到了“中间枢纽”的作用,表达了一个很完整的意境。

上阕着重描写自己的少年时代。那时由于风华正茂而涉世未深,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乐观自信又想法单纯,更爱游山玩水,登楼望远。在登楼远望时触发了诗兴,在不知道什么是愁的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地凑些“愁闷”之类的话人诗。古代名篇中多将登临与“愁”字联系在一起。作者少年时代“爱上层楼”,是想效仿前辈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无愁而登楼觅愁,勉强诉说一通愁情,连自己也感到有些别扭。作者叙述自己思想上的这一矛盾现象,揭示了内心深处微妙的感情活动,非常率直地写出了他少年时代的精神面貌。

下阕着重叙述自己的中老年时代。在描情与写景上都处处注意同上阕进行对比,也采用对偶的句式,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他一生力主抗战,收复失地,因而被投降派占主导的朝廷所排挤,尽管“负管、乐之才”,却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心中的郁愁痛楚可想而知。“识尽愁滋味”的“尽”字概括力极强,它包含了作者几十年来许多复杂的政治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欲说还休”的叠用,也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过去无愁,为赋诗而硬要说愁;现在已愁到极点,因不能说、不愿说而无话可说。后句则紧连下文。作者的忧愁绝不是他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报国无门的愁思。但在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愁思是犯大忌的,因而不能说也不愿说,只得转而说天气。表面看愁与秋好像是没有联系,实际上却有着内在的关系。与登楼说愁一样,古人甚多悲秋之作,且“秋色人心即为愁”,因此,“却道天凉好个秋”形似轻脱,实则深沉。细细体味,真是含蓄而愁绝。

全词极善抒情达意,且高度地概括了作者大半生的经历与感受,读之令人唏嘘不已。

汉宫春

辛弃疾

立春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1]。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2]。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3]?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4]。

【注释】[1]春幡:旧时风俗,立春日妇女多剪彩为燕形小幡戴于头上。[2]“黄柑荐酒”句:宋俗,《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春时逸事》:“立春日作五辛盘,以黄柑酿酒,谓之洞庭春色。故苏诗云:‘辛盘得青韭,腊酒是黄柑。’”[3]解连环:用秦昭王送玉环给齐王后,王后用锥击破而解的故事(《战国策》),比喻抗金的正确决策。[4]塞雁先还:北雁先我回归北方。比喻失地未能收复,我不知何日才能返回北方老家。

【鉴赏】这首词通过立春这一天的感受抒发词人的忧国之情——作者此时闲居上饶,见到村民庆贺立春,联想到时光流逝之快,现在自己暮年将至,沦陷的北方却还没有收复,因此感到悲哀惆怅。

词的上阕写南宋立春时的习俗。春回大地,美丽的女子头插五彩锦幡与春争晖。绵绵风雨,不肯收尽春寒。梦中飞燕回西园,只是它们不知道家家户户用黄柑酿洒、作五辛盘,所为何故。上阕所展现的是一片祥和景象。这种祥和,恰好与北方沦陷区的中原遗民悲苦不堪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照,虽然这悲惨的场面并没有在词中表现,但词人生长在北方,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现实使他自幼便立志匡复祖国。词人不写国破家亡的痛苦和去国怀乡的愁绪,反写人们迎春的喜庆,不写故国人民的苦状,反写南方女子的盛装打扮,以喜衬悲,更见其悲。

下阕开始感慨自己“转变朱颜”。可笑那春风,将梅花柳叶细细熏染,一刻也不得闲。忙中偷闲时却见镜中容颜已悄然改变。而词人这些年的愁闷未曾间断,不知何人能解连环以酬报国之志?最后句写词人最怕见“花开花落”,因为春风一度就标志着又是一年过去,时不我待,暗换韶华,老之将至,而自己尚无所作为,怎不愁春,情急之态跃然纸上;更怕见“塞雁先还”,因为塞北之雁可以飞回故里,而词人壮志难酬,有家不能归。这两句词情意切切,动人心弦。周济《宋四家词选》说:“辛词之怨,未有甚于此者。”

此词对景感怀,引起了岁月匆匆、功业未就之慨叹。“问何人会解连环”一句,用古喻今,忧国之心,一往情深!

破阵子

辛弃疾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1]。八百里分麾下炙[2],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3],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4],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1]吹角连营:军营连着军营,到处都响起一片号角之声。[2]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给部下分食烤牛肉。八百里,八百里驳,一种名牛;麾下,部下;炙,烤肉的省称。[3]马作的卢:马都像的卢那样跑得飞快。的卢,古名马。相传的卢马日行千里,夜走八百。[4]天下事:此特指恢复中原之事。

【鉴赏】此篇是一首送军人上前线时为壮其行色而寄赠的抒怀词。

陈同甫,辛弃疾好友,姓陈名亮字同甫,号龙川先生。他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因积极主张抗战,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他到上饶(今江西上饶市)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赴军戎,与辛弃疾互寄唱和。此篇为辛弃疾寄给陈同甫的《破阵子》词。

本词在声调上颇具特点,上下两阕各有两个六字句平仄互对,构成了和谐、舒徐的音节;又各有两个七字句互对,构成了拗怒、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徐与激烈,形成矛盾的统一,从而恰当地表达了作者复杂的心理因素的变化和梦想的军中战斗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表达效果。

上阕想象沙场点兵的壮观景象。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描述,表明了数层含义。第一句六字即用了三个连贯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军营壮士的形象,让人从动作中去体会这个壮士的潜台词:为什么要喝酒,而且喝“醉”?醉后为什么不熄灯睡觉,反而将灯挑得更明?挑明了灯为什么洋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在灯下看了又看?这一连串的问题,都在读完全词才能回答。其实,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的动作已经有力地展现了一个报国壮士的内心世界。“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是“夜深人静”的时刻,壮士在万籁俱寂中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饮酒,醉后仍不能平静,于是挑灯看剑。看来看去,总算睡着了,而刚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见了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换上了“梦醒”后的镜头:天已破晓,一座连一座的军营内,四处都响起了一片号角之声。这军中号角极富鼓舞士卒投入战斗的魅力,而壮士正好是统领这些士卒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身披挂,要把“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化为现实的行动。

三四两句对仗极工整,又极雄健,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你看,士兵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营又奏响了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餐后,士兵们排成整齐的队伍开始操练,将军神采飞扬,指挥进退,意气昂扬地“沙场秋点兵”。一个“秋”字,点明秋高气爽、马肥人壮,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