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转变官念
13659200000049

第49章 团结、团队、团体(2)

对于“个性官员”,人们褒贬不一,争论不断。我们不否认有些个性官员有作秀和出名的考虑,但大多数个性官员更多体现的是道德的回归,是人性的张扬,自由独立人格的体现。他们是这个体制中的英雄,是这个体制中的改革者,他们的行为是对传统官场文化中最恶劣部分的一种造反。个性官员以鲜明的施政风格展现着自己的才华和个性,在中国政坛上形成一道别样的风景,为中国政坛吹入一阵阵新风。其实,人们往往都认可个性官员的这些行为。我们应该做的是,如何使这些人更多,使他们的影响力更大,走得更远。

因为官场本身的大环境,少数个性官员的行为,可能会对他们自己造成一些不利影响。周围环境条件往往形成对个性官员的围攻堵截,包括家人朋友同事将个性官员视为“异类”,认为“其不识时务”或“自讨苦吃”,对个性官员或颇有微词,或退避三舍。致使个性官员难以承受来自身边的冷风热嘲和压力,不得不选择中途易辙改弦。保护这些官员最好的方法,不是告诉这些官员要明哲保身,而是应该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当我们把整个体制改革好后,他们才真正的安全。

我们强调个性,并不是说要时时处处突出自己的个性。弘扬自己的个性,说到底必须与社会环境和单位的环境不脱节,一定不能过于突出自己的作用,一定不能对现实环境要求太多,一定不能沉迷于一种英雄情结,以为靠一己之力就可以扭转乾坤。敢于坚持独立见解,敢于独树一帜,这需要勇气,需要远见卓识。身在职场,能特立独行,也是自己实力的一种反映,但也要把握好度。适当展现自己,但不要处处显得与众不同,不要逆潮流而行,不要哗众取宠。自己喜欢怎么想没关系,关键是行为要和别人差不多,别做“强出头”的讨厌鬼。因为人都要一种不那么光明的心理,就是当有的人出类拔萃、与众不同而又不知收敛锋芒时,人们普遍的心理不是希望他好,而是众人共同出击,把他拉回到跟大家差不多的位置。这种表现,通常来自于人类的嫉妒之心,人们可能会感到他人的成功会映衬自己的失败。

在职场上官场上,没有个性的人就像一杯白开水,但太有个性则像一只锋芒毕露的刺猬。锋芒的个性不但会损害别人的自尊,还会破坏自己的前途,到头来伤人伤己。名人确实有突出的个性,但他们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如果是一般的人,一个没有多少本领和职位的人,一味地模仿名人的样子来显示自己的个性,恐怕只会得到别人的嘲讽和冷笑。还要注意,不要使张扬个性成为你纵容自己缺点的一种漂亮借口。当你张扬个性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你张扬的个性是什么,必须注意到社会的接受程度。如果这种个性是一种非常明显的缺点,最好的选择还是把它改掉,而不是去张扬它。尤其不能把张扬个性变成任性,如果张扬个性没有表现为一种才能,仅仅是一种任性,仅仅是一种意气用事,甚至是对自己的缺陷和陋习的一种放纵的话,那么,这样的张扬个性对你的前途肯定是没有好处的。

领导者的个性影响领导者的领导行为,进而影响领导绩效。作为领导者,在张扬自己个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在适当的场合恰当地把握住自己的个性。一个善于把握个性的领导,犹如宝石镶边,使自己的魅力灿烂夺目;而贪婪、嫉妒、独断、粗暴、虚荣等不良个性集于一身而又不善于节制与把握的领导,必将让领导形象黯然失色,最终只能退出属于自己的舞台。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其成功之处往往在于其掌握着成功的领导艺术,善于在不同的场合把握自己的个性,让个性最好的一面在最恰当的时机得到最恰当的展示。

“将拒谏,英雄散;策不从,谋士叛”,“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纵观古今,大凡有卓越才能的领导,都十分注意个性的隐匿和节制,他们往往把忍、容、静作为领兵打仗、治理政务的要则,遇事三思而后行,理政谨慎而行事,广聚良才,广纳贤言,博采众长,慎重出招,达到一招制敌,一棋皆赢,事半功倍的效果。唯其如此,“治下之事失误甚少,殚精之事事事周详”。因此,作为新时期、新时代的领导者一定要认识到“个性越位”产生的严重危害和不良后果,自觉加强个性锻炼,效林则徐之“制怒”、效周总理之“沉稳”,以理制蛮,以智制偏,尽量避免因非理智而导致的行为失控,因非理智而产生的不安对抗,以一种健康的心理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理智决策,科学用权,冷静行事,并着力培养出大肚能容的气量,海纳百川的胸襟。只有这样,才能将“天降之大任”完成好,才能不负重托,不负众望。

此外,个性官员在履职过程中展示自己的个性、抱负与胆略的行为,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应当鼓励的,但必须对权力的运用严格控制,将其约束在依法行政的框架范围内。人们在欢呼、赞美“个性官员”过程中,也需谨防落入靠“人治”为政治“卖点”、靠践踏法律“红线”为升官“捷径”的所谓“个性官员”编织的“玫瑰陷阱”。

不怕领导者有缺点,就怕领导者没特点。作为领导,权力地位能够增强其自信,从而使个性充分显露。领导者良好的个性品质,会在群体中产生正向互动,形成“上下同欲”的强大力量,反之则会削弱群众的力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喜爱、敬重具有突出个性品质的领导者,他们往往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和尊敬的对象。官场是块巨大的磨石,久处其间,人大都由方变圆变滑,缺棱少角。人们希望官员有个性,不只会说官话,也敢说真话,不仅能打圆场,最好也有些锋芒,但官场自有规则,磨石效应永远存在。在这个意义上说,个性官员总不会太多。事实也证明,凡是有作为的、史上能留几笔的领导者,无不具有鲜明的个性。

从心态上讲,我们希望官员并不都被装在一个模具之内,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不是现代政治应有的风气,我们也希望,察言观色、回避是非、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要成为政治风气流行的主色调,官员身上有更多作为“人”的情感、性格和精神状态的展现。

华山之所以让人流连忘返,是因为它那“险”的个性;黄山之所以让人记忆犹新,是因为它那“奇”的特征;峨眉山之所以让人心驰神往,是因为它那“秀”的韵致。一个领导者要想以一种独特的领导风格把下属吸引到自己身边,凝聚在自己周围,营造一个活力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可信赖的氛围,就必须不断改造自己的不良个性,涵养优良个性,让自己的领导充满艺术、充满阳光。

★★★

不怕领导者有缺点,就怕领导者没特点。领导者的个性往往决定其组织的前途和命运。优秀的领导者是企业和组织的“掌舵人”,其个性魅力可折射出企业和组织的光芒与前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更喜爱、敬重具有突出良好个性品质的领导者,他们往往成为人们骄傲的化身、心目中的英雄和尊敬的对象。一个领导者要想以一种独特的领导风格把下属吸引到自己身边,凝聚在周围,营造一个活力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可信赖的氛围,就必须不断改造自己的不良个性,涵养优良个性,让自己的领导充满艺术、充满阳光。

3领导者一定不能和稀泥,是吗

“和稀泥”原喻“调和纷争”,多指无原则地调和折中,常常含有贬义的色彩。有不少的人认为,对下属之间的任何矛盾和冲突,领导者都必须坚持原则,分清是非,要黑是黑白是白、一是一二是二,不能有一点含糊。在现实中,如果这样做,真的能行得通吗?

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开展工作,都会涉及许多部门和人。由于人际关系存在着潜在的或外显的、意识的或行为的不统一,在一个单位中的部门之间、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对某项任务、某个问题在利益和观点上不一致是常有的事,有时双方甚至会剑拔弩张,搞到十分紧张的地步。有人估计,领导者要花上20%左右的时间来处理各种冲突。但是,这并不能说领导无能或失败,只能说明冲突在人际关系中是固有的,不能回避,必须予以适当地处理,化不利为有利。这就需要领导者运用调停纠纷和处理冲突的技巧,采取对策,及时地解决问题,控制整个局势。可以说,领导者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就是树立威信的过程。正确解决矛盾冲突是领导水平的体现。

能否把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能“摆平”,是检验一个领导者水平的关键因素。把下属协调好,“摆平”了,手下人才会拥护你、服从你,一心一意地跟着你;把上级协调好了,使上级的满意,上级才会重视你、认可你,从而重用你、提拔你;把平级部门协调好了,形成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才会在平级部门中树立良好的口碑。领导的协调艺术,归根结底就是要因时、因地、因人、正确地“摆平”工作中出现的矛盾与冲突,积极引导组织内部、组织之间、人员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

作为领导,如何调解下属之间的纠纷,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问题处理不当,公事变成私人恩怨,恐怕日后在工作上就会形成难解开的结,就像在工作中埋下一颗定时炸弹。下属间的矛盾就像到底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这样的情况,往往难以证明谁是谁非,有许多事情是十分微妙的,下属之间相处,大多是亦敌亦友,一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往往越变越复杂,可能会扯进来很多人,事情越闹越大,最后影响单位和组织的整体工作。由此,面对冲突和矛盾,确实有一些处事圆滑、讨好卖乖、不坚持原则的“好好先生”。他们没有原则,没有主见,甚至没有自我。无论领导说什么,都是“好!好!好!”无论同事说什么,总是“行!行!行!”对上打礼炮,对下打空炮,同级打哑炮,即使因为某些事情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要么大赞其词,要么就是一言不发,总是一副“你好我好大家好,没有问题是最好”的态度。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如果没有原则性,那就没有是非界线,而没有是非界线,就很难有什么勇气和正义感了。人们把这种处理矛盾的方式称为“和稀泥”。

但是,一个单位或组织内的矛盾,往往不是那么一是一、二是二的,往往因小事而起,或矛盾双方久有积怨,或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难于区分对错,这时又不能任由矛盾发展,那么领导者不妨和和稀泥,先让双方冷静下来,防止矛盾激化。而且有时双方严重对立,许多事情搅在一起,纠缠不清,又互不相让,剑拔弩张,这时领导者往往夹在中间,难于决断,此时如果对双方各打五十大板,当当和事佬,“化干戈为玉帛”,真是不失为一种最佳选择。否则,在现场如果非要弄个水落石出,恐怕只会使事态不断扩大,也往往把领导者拖入其中。

当下属因公事“打官司”到你跟前时,首先领导者自己要保持镇静,不能因此而火冒三丈,这样你的情绪对矛盾双方无异于火上浇油。这时不妨来个冷处理,不紧不慢之中,会给人以此事不在话下的感觉。然后,不能同时向两个人问话,否则双方各执己见,往往会再次火上浇油,战火重起,甚至让领导者也卷入进来,这时不妨让他们都先离开,然后分别接见,让每个人都平心静气地把事情始末讲述一遍,此时切忌妄加评语。当两人所说有出入且都有道理时,也不要在一些细节问题上,证明谁说的对。最后,当你心中有数时,也不要公开谁是谁非,不要公开站在一方这边,而是运用模糊语言,比如不妨这么说:“事情已经清楚了,你们实际没必要吵得这么凶,事情过去就不要再提了,关键是你们要从大局出发,以后要不计前嫌,精诚合作。”相信经过几天的冷静,双方会都有所收敛,互相有了台阶下,也就不会过于计较了。俗话说,“钓鱼不在急水滩”,选择风平浪静的地方,选择风和日丽的时间,才能有所收获。这一点必须牢记在心。

况且领导也会有自己的考量,他也有一个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对下属也不能为所欲为,下属也不可能任凭领导处置。处理不当,领导者极易陷入矛盾之中,弄得个两头不落好,或者得罪一方,那对领导今后的工作必然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对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和矛盾,领导者不妨含糊一些,没必要非要分个谁是谁非。

所以,“和稀泥”的方式,常常是解决激烈矛盾的最佳方法,在处理差异和矛盾时,通过各种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的最佳结合,这样的“和稀泥”往往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态度和方法,不失为一种化解矛盾和积怨的良方。

“和稀泥”这个词在社会上时兴起来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据说有一天,周总理在中南海接见红卫兵代表时说:“我们在五四运动中,就犯过‘左’的错误,当时提出打倒‘孔家店’,取消‘百家姓’。取消了‘百家姓’,那怎么称呼呢?就是叫‘无名氏’,还得分一、二、三、四、五,人口那么多,排起来不更麻烦吗?”他又说:“我们革命,破‘四旧’,反的是资产阶级当权派,不能一切都反。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不能说所有的党政干部都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不能把领导者都打成黑帮。”周总理要求大家要注意革命的质量和效果,不要光喊口号搞形式,他指着桌上的暖水瓶说:这个水壶,都改叫“东方红牌”,但不保温,有什么用呢?希望大家联合起来闹革命,不要分“保守派”、“造反派”。

这时,有红卫兵站起来说:“总理,你不要和稀泥!”周恩来郑重地说:“我就是和稀泥,我是八级泥瓦匠,专门和稀泥,但我和的是革命稀泥!”说得不少红卫兵都笑了起来。那时,在普通群众中,“和稀泥”这个词也很普遍。因为基本上各部门、各单位都分成两派。同一件事情,这一派这么分析,那一派那么分析,听起来也都有道理。这时,不和和稀泥,有些事情恐怕真是不好办。

其实,在有些问题上,本没有必要去追查来龙去脉,只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可以了。作为领导,你所要做的就是把事情冻结,告诉双方“一切到此为止”。在处理好这些事情后,就不要在任何人面前再提起了,以防矛盾外传。领导只需留意下属的表现,看他们的关系是否有所改善就够了。要是双方都很强硬,那么就要考虑把他们分开。要记住,一个有控制局势能力的领导,总是善于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的局面中寻求平衡,他往往需要以“和事佬”的姿态来化解矛盾,凝聚人心。

★★★

“和稀泥”的方式,常常是解决激烈矛盾的最佳方法,在处理差异和矛盾时,通过各种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的最佳结合,这样的“和稀泥”往往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态度和方法,不失为一种化解矛盾和积怨的良方。在有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没有必要去追查来龙去脉,只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可以了。

4领导就一定不能作秀,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