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成语与歇后语
13660800000010

第10章 歇后语与成语的区别及联系

(一)歇后语与成语的区别

成语和歇后语是人们所熟悉和常用的固定短语,它们经常作为完整的意义单位来运用,两者的性质相似,但也有各自的特点。对于两者的特点,前面我们已经分别详细地作过介绍。它们的区别,大致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从来源上看,成语的来源甚多,大部分来自古代文人的作品,有的来源于神话寓言或历史故事,也有一小部分是来自民间的口头俗语;而歇后语则主要来源于民间,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实践生活中创造的。

从结构上看,成语大多以四字格为主来表达一个复杂的意思,它的结构或结构成分不能轻易变动,具有较强的凝固性。歇后语是通过喻体和释义两部分来说明复杂意思的,其前后两部分是定型的,喻体和释义必须是相关的。

从风格色彩上看,成语主要是以书面语的形式存在,绝大多数都是由古代继承下来的,典故性强。如“望梅止渴”“夜郎自大”等,而歇后语主要是以口语形式存在的。如“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木头眼镜——看不透”等等。

成语的感情色彩很明显,有褒义的、贬义的和中性的,如“无微不至”为褒义,“明哲保身”为贬义,“庞然大物”为中性。歇后语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幽默风趣,是以“诙谐”为基调的。如“洗脸盆里扎猛子——不知深浅”,就是用诙谐的语言来表达其中蕴涵的贬义。

从表达作用上看,成语往往是通过古代的寓言故事或历史故事来讲清道理,富有哲理性;歇后语主要是为了把话讲得形象风趣,使人有生动活泼之感。

从语言运用上看,成语的运用在前面也已作过详细的分析,在运用时应当注意成语含义的变化,切记望文生义。

而歇后语不存在古今异义的情况,在运用时需特别注意的是:

1.使用歇后语要有所选择。歇后语一向广泛地流传于民间,大多数歇后语的思想意义是健康、进步、积极的。但是也有一些歇后语反映的是落后的思想意识和一种庸俗低级的趣味。在运用歇后语的时候,我们对于那些落后的、消极的、庸俗的歇后语要加以剔除。总之,要有所选择,不能信手拈来,随便使用。

2.要注意歇后语的通俗性和地方性。大部分歇后语是通俗易懂的,但是也有一部分是隐晦难懂的,这种歇后语,听者很难一下子理解过来,因此不宜随便使用。有些歇后语方言色彩比较浓厚,其他地区的人不容易看得懂,最好不用。

3.比较容易懂得的歇后语,解释部分最好不说出来,这样更容易显出歇后语的效用;如果不是那么容易懂,或是谐音的歇后语,那就必须说出后面解释部分,否则很难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4.要注意使用的场合。要根据所要表达的意思和语言环境恰当地使用,不能滥用。有的文体或场合,相对多用一些歇后语,会增加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使人感到幽默风趣。反之在有的文体或场合,如果用得太多太滥,就会显得不庄重,过于轻浮。所以要用得自然,用得得体,用得恰当。

(二)歇后语与成语的联系

歇后语与成语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歇后语中,有许多“歇底”是成语。成语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歇后语具有幽默风趣的色彩,二者紧密结合,就产生了妙趣横生的效果。例如“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后一部分“一窍不通”为成语,是对前一部分的解说。擀面杖是用来擀面的木棍,中间密实无孔,不能通气,当然不能用来吹火。而“一窍不通”就是说七窍中没有一个是通气的,用来形容不明事理或见闻狭隘,比喻一点也不懂,为贬义,多用于批评。再如“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后一部分“一清二白”是成语,比喻某种事情、行为或情况纯洁无瑕,清清白白,含褒义。类似的歇后语还有:秦叔宝卖马——穷途末路、穆桂英挂帅——威风凛凛、龙王爷亮相——张牙舞爪、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杀鸡用牛刀——小题大做。

这类歇后语如果使用恰当,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也可以缓解气氛,增加幽默诙谐之感。

总之,异彩纷呈的歇后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文化世界。它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在说话写文章时能使语言通俗幽默、活泼生动、讽刺含蓄。如果巧妙地加以运用,形成幽默的语言风格,能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只有破解其中蕴涵的文化,学习者才能真正地理解歇后语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