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楹联
13661800000006

第6章 楹联常识

为了读者对楹联大家族基本成员的快速了解,以上八种分类只是对不同用途楹联的一个大致梳理,其中有些楹联是兼有两种乃至数种特征的,随着读者眼界的开阔和认识的加深,相信会对楹联的分类,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对偶、对仗辨析

要想了解什么是楹联,首先要正本清源,明白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如果两个字数相等的句子用的是对偶,那肯定不能被称之为楹联。

对偶和对仗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对偶指的是两个并列而结构相同的修辞单位。对偶句在古代诗文中早已出现。讲究平仄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句是诗词曲赋骈文中常见的形式。把对偶和对仗区别开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应用中都非常重要。对仗属于对偶,但并非任何对偶都是对仗。只有讲究节奏和平仄的对偶,才能称为对仗。

语言学家王力曾论证过:“在骈体文中,虚词往往是不算在节奏之内的。自从节奏成为骈体文的要素之后,对偶就变成了对仗。对仗的特点是上句和下句的平仄要相反,两句在同一位置上的字不能雷同。(像“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就只算对偶,不算对仗)。律诗在这一点上受了骈体文的影响,因为律诗中的中两联一般是用对仗的。骈体文的对仗和律诗的对仗稍有不同;骈体文在对仗的两句中,虚词是可以雷同的。字的雷同意味着平仄的雷同。由于虚词不算在骈体文的节奏之内,所以这种雷同是可以允许的。”

由于把对偶和对仗混为一谈,在楹联历史和楹联理论研究上常常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楹联是在骈文和律诗的对仗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有当对仗句具有原创性,且作为独立文本存在时,才能称为楹联。这一点,对楹联的研究和考证,理解联律十分重要。只有当短联发展为长联,且具有不同于律诗或骈文的结构时,楹联才能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

(二)修辞技巧

1.对仗: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言对】言对是两句并列而不用事例,贵在言之有物,用语精辟。多用于文人雅士戏对。例:

二人土上坐,一月四边明。

观五岳而知众山小,凡百川咸于大海归。

【事对】事对注重用事实、事例来构成对偶,事对往往用典。例:

董必武题武侯祠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左宗棠自题联:“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

【正对】正对。上下联内容相似或者相关,表达主题是互补的并列关系。例:

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迎新春

【反对】用反义词或物象对立、内涵相反的词语组成的楹联,正反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彼此映衬,既对仗工巧,又能深化主题。例: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人因爱富常离我,春不嫌贫又到家。

【工对】也就是严对,要求严格遵守对仗的“六相”原则,尤其是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三个基本原则。特别是词类对仗,要求所对仗的词属于同一小类。在我国传统的诗联创作中,词可划分为28小类,即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连绵字类、重叠字类、连介词类、助词类等。例:

桑柘几家湖上社,芙蓉十里水边城。

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

【宽对】相对于工对而言,对仗的要求可适当放宽。例:

北京古藤书屋一联:“一庭芳草围新绿,十亩藤花落古香。”“芳”为形容词,“藤”则为名词。但同是修饰后面的形容词,对亦可也。

董必武挽谢觉哉联:“长征老战士,文革病诗人。”上联为偏正结构,下联则为动宾结构(使诗人病),但字面对仗还是工整,并无失对之嫌。

【流水对】也叫串对、走马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例: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除夕刚饮祝捷酒,新年又看报春花

【回文对】联语上下句顺读、倒读皆能成联且贴切而不混乱的一种写作方法。

(1)上下联都可以顺读、倒读、联意不变。例:

处处红花红处处,翩翩绿叶绿翩翩。

凤落梧桐梧落凤,珠联璧合璧联珠。

(2)上下联顺读、倒读,联意不一。例:

风送红香花满地,雨滋春树碧连天。倒读为:天连碧树春滋雨,地满红香花送风。

【顶针对】又叫联珠对,指上下联为复句的联中,每句句尾词均为下句的句首字词,如同串珠。例: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

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一人成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2.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比喻】即“打比方”,有明喻和暗喻、隐喻之分。例:

两崖如剑立,一江似面悬。此为明喻。

小凤仙挽蔡锷将军联之一:“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借古代英雄周瑜、李靖喻蔡锷。

【借代】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例:

小乔墓楹联:“铜雀算老瞒安乐窝,卖履晚无聊,一世难尽,美人亦尽;洞庭是夫婿战利品,埋香花有托,三分鼎立,抔土不亡。”

全联借代了曹操、刘备、周瑜、小乔四个人物。

【夸张】例:高阁逼天红日近,一川如画晚红晴。

吸来江水煮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反诘】也叫诘问、激

问。例:

韩愈祠联:“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书,安汤先生至此?人心归正道,只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之。”

【双关】利用语言文字上的同音、同义的关系使一句话涉及两件事情或两种内容,含蓄曲折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幽默性和趣味性。例:

太平天国领袖翼王石达开为一个理发店写的对联,借理发寄托抱负:“磨砺以泪,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竹器店联:“虚心成大器,劲节见奇才。”

【设问】例:经签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贪官!

徐懋庸挽鲁迅联:“敌乎?友乎?余惟自问。负我?罪我?公已无言。”

【谐音】例:“两船并到,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以“橹速”谐“鲁肃”,“帆快”谐“樊哙”;“笛清”谐“狄青”,“箫和”谐“萧何”。

3.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析字、偏旁、数字。

【嵌字】巧妙地将人物或事物名称等嵌入联中,使要表现的主题更加突出。一般是上下联分嵌,嵌字有若干个特定的整式形成特定的格。例:

广东潮州市韩江酒楼所悬楹联:“韩愈送穷,刘伶醉酒;江淹作赋,王粲登楼。”联中巧用了与诗酒有关的四个历史人名,在联的首尾嵌入了“韩江酒楼”。

鲁迅先生逝世后,有人择取他所著书名撰写了一副挽联,既刻画了当时世态,又表达了对先生的敬仰:“举世如野草彷徨,南腔北调,三闲二心,尽是可怜阿Q相;独自向热风呐喊,故事新编,朝花夕拾,总求不变死魂灵。”其中《死魂灵》是鲁迅先生翻译俄国作家果戈理的长篇小说。

【隐字】隐字联,亦称缺如联、藏字联,即在联中故意略掉需要突出的一些字,含蓄巧妙地传达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隐字联含而不露,曲径通幽,寓意隽永。例:

清人讽刺鄂州候补知府续立人联:“尊姓原来貂不足,大名倒转豕而啼。”《晋书·赵王伦传》有“貂不足,狗尾续”之语,隐其姓“续”字;《左传·庄公八年》中有“豕人立而啼”之语,“人立”倒转即为“立人”。全联暗射“续立人”之名,隐刺其为人如猪狗一般。

清朝宗室王士卿因贪污被革职处死,有人赋隐字联以嘲:“士为知己,卿本佳人。”上联出自《战国策》中“士为知己者死”,下联出自《北史》中“卿本佳人,奈何作贼?”该联联首嵌名,联尾歇后,直呼其名,巧妙地讽刺王士卿是“死人”和“贼人”。

【复字】指将同样一个字或几个字在楹联中隔句运用或者重复运用。例:

开关早,关关迟,迎过客过关;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杨花乱落,眼花错认雪花飞;竹影徐摇,心影误疑云影过。

【叠字】叠字又名“重言”,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例:

苏州网师园“看松读画轩”的一副叠字联:“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全联把天气和季节的变化以及鸟语花香融为一体,且化用秦观、李清照等宋代词人的作品,读来声韵铿锵,回味无穷,令游客陶醉于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和莺歌燕舞百花吐艳的画境之中,诗意盎然。

浙江奉化休休亭叠字联:“行,行,行,行行且止;坐,坐,坐,坐坐何妨。”因其叠字而显得格外有人情味,声情并茂,富有很强的节奏感。

山东济南趵突泉观澜亭上的叠字联:“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栩栩如生地摹拟出泉飘水冒的动态美和色彩美。观泉读联,令人不禁莞尔,心旷神怡。

【析字】楹联中采用了拼拆汉字字形的技巧,或分或合而成联;或把几个字合成一个字,构成字面上的对偶;或者把一个字拆成几个字,有一些还含有分析字形和字义的作用。有的一目了然,有的则要细心领会,更有甚者,需要仔细琢磨才能恍然大悟。

1.分拆:将汉字形体依顺序分拆成若干字。例:

梁章钜拆字联:“鸿为江边鸟,蚕是

天下虫。”

品泉茶,三口白水;竺仙庵,二个山人。

2.合拼:将字与字或字与偏旁部首组合成其他字。例:

传说唐伯虎才思敏捷,民间故事《唐伯虎点秋香》里有一副析字联:“十口心思,思国思君思社稷;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巧妙之处在于把“十口心”合成“思”字,“八目尚”合成“赏”字,而又串成一气,文义通畅。

又相传元末朱元璋起兵造反攻克姑苏城时,心潮起伏,想到古越吴地的姑苏如今已尽入囊中,豪兴大增,脱口吟出:“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军师刘伯温深谙朱元璋心事,莞尔一笑,随即对答:“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3.复合:将分拆与合拼同时使用的技巧。例:

曾有人出一上联: “孔夫子,孟夫子,二人皆仁者也。”此上联一出,至今无佳对。唯有“裴元庆,李元庆,二儿本无知耳”可勉以为对。

再如:鸟入风中,衔去虫而作凤;马来芦畔,吃尽草以为驴。

【偏旁】楹联中利用偏旁、部首相同的汉字组成一联或全联的技巧。

清时有人出一上联:“烟锁池塘柳。”上联五个字的偏旁涵盖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号称 “绝对”,后来被纪昀对出下联:“炮镇海城楼”。下联五字偏旁同样涵盖金木水火土,并与上联一一对应,对仗极工,令人击节赞赏。

还有一个故事,相传古时一个沽酒为生的佳人征婚出对:“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一个爱慕佳人的书生属对不及,郁郁而终。才女感其多情,前往其墓地吊祭,见坟头盛开丁香花。有感而发,自对下联:“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古时“万”作繁体“萬”)

【数字】指的是将数学演算引入楹联之中,从而启迪读者智慧,增强其趣味性。例:

乾隆帝五十寿辰,纪昀所撰寿联:“二万里山河,伊古以来未闻一朝一统二万里;五十年圣寿,自今而后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该联虽有应制奉承之嫌,对仗也不甚工,但下联趣味颇强,50原作,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无形的广阔艺术空间,对于温故知新、陶冶情操,大有裨益。例:

南京莫愁湖集韩愈、李白诗句成联:“水如碧玉山如黛,云想衣裳花想容。”

后代人集白居易、王维诗句题于武则天庙:“六宫粉黛无颜色,万国衣冠拜冕旒。”

清末大文豪梁启超喜集宋词为联,达二三百副之多。赠友人胡适联:“蝴蝶儿,晚春时,又是一般闲暇;梧桐树,三更雨,不知多少秋声。”上下联分别集宋词人张泌《蝴蝶儿》和唐人温庭筠《更漏子》而成。

民国红学家和历史学家周策纵也是集词的高手,他作过这样一副集联:“别来风月为谁留?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啼到春归无寻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上下联分别出自宋代大词人苏轼的《水龙吟》和蒋捷的《一剪梅》。年再加9950年,正合“万岁”之意。同年,乾隆帝在宫中举行千叟宴,共有3900多位老人参加,其中最老的一位寿星,用一副数字楹联来宣布其岁数:“花甲重逢,还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众所周知,60年为一“花甲”,杜甫有诗云:“人生七十古来稀。”上联可列成一个算式:60×2+3×7=14l;下联可列成一个算式:70×2+1=14l。原来那位老寿星竟有141岁。

(三)联语来源

1.集句联:从古今文人的诗词、赋文、碑帖、经典中分别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按照楹联固有的声律、对仗、平仄等要求组成联句。既保留原文的词句,又天衣无缝浑然一体,别出新意,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感染力。同时,集联还可使人自然地联想到所集的

2.集字联:集字联是对联与书法结合后产生的一种对联体式,一般是从优秀的历代碑、帖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字,组成全联。由于受单字出处的严格限制,因而十分难做,最是考验一个人的作联功力。最著名的要属晋代王羲之的文学名篇《兰亭集序》,书法上也叫《兰亭契帖》,号称“天下第一行书”,通篇不过325字,但有心人从中集出许多对联,例:

尽陈古事观同异,不与时人列短长。

有万夫不当之气,无一事自足于怀。

稽古每期于可信,取人当尽其所长。

所列的三联每一联十四字,无一不是从《兰亭集序》全文325个字中挑选而出。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这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对联,更接近于引用。在今天看来有“剽窃他人知识产权”的嫌疑呢。不过,若非博览群书者,又或于楹联一窍不通者,是难以“摘来”的。例:

康熙帝题镇江金山七峰阁联,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出自晚唐诗人许浑的《咸阳城西楼晚眺》。

孙中山题广州中山故居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此联原本出自唐代和尚贯休之诗。

4 .自撰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这个最易理解,不再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