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腊八节
13663000000006

第6章 腊八礼数风习多,不拘一格庆腊八

腊八节本是原始先民庆贺农业丰收的感恩之礼,随着历史变迁,人们不但赋予了腊八节越来越多的意义,也使得腊八的节庆活动更加丰富多彩。除了习见习闻的喝腊八粥,如今常见的腊八风俗还有:祭祀神灵先祖、供奉佛祖、煮五豆、泡腊八蒜、吃腊八面、做腊八豆腐、制腊八豆等等。

(一)祭祀神灵先祖

这是腊八最原始也最根本的礼俗。无论是《礼记·郊特牲》的“伊耆氏始为蜡”,还是应劭《风俗通》“《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的记载,都告诉我们腊八风俗中祭祀之礼的重要。

《风俗通》中记载:“上古时有神荼、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有桃树,下常简阅百鬼,鬼无道理者,神荼与郁垒持以苇索,执以饲虎。是故县官常以腊祭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以御凶也。”古人伏腊并提,以比寒暑,都是大祭之时,而从这则传说更可看出古时腊祭的隆重堪比今日的春节。

《搜神记》记载着这样一则有趣的故事。汉宣帝时,河南南阳有个叫阴子方的人,他很孝顺,而且积恩好施,尤其有个癖好就是腊八时要祭祀灶神,乡亲们都不解其中缘故。原来,有一年腊日吃早饭,阴子方在灶台看到了灶神现身,当即惊拜。当时子方家只有一头黄羊,于是就用作祭祀灶神的牲礼。子方因为灶神的护佑,成了一方巨富,有田地七百余顷,舆马仆隶,名闻百里,而且越过越富,因富而贵,“家凡四侯,牧守数十”。这个腊日以黄羊祭灶神的习俗虽然没有推广,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古人重视祭祀神灵的虔诚之心。

人们希望通过腊八的礼敬神、祭拜祖先,来表达一份对美好生活的朴素的期盼和向往:一年到头了,能够丰衣足食,应该感谢祖先的护佑和天地诸神的帮助啊!于是拿出一年来的丰收果实,供奉祖先神灵,是心灵的尊敬和感恩,也是精神的追思与洗礼。

(二)供奉佛祖

上面我们谈到了腊八的别称“佛成道节”,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来的佛教文化相互交融,到底是谁影响了谁,已难分解。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十二月》中写道:“十二月……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凡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扬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宋朝的吴自牧于《梦梁录》卷六中载有:“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永乐大典》亦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

可见,腊八节这天寺院僧侣们除了要举行隆重的育经及剃度活动供佛敬佛之外,还会在此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然后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粮食在腊八这天煮成粥施散给穷人,让黎民百姓得到佛祖的护佑,沐浴到佛祖的恩德。传说在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寺僧平时会将剩饭晒干,积攒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这天熬制成粥分赠信徒,难怪腊八粥又被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来自佛门的馈赠自然多了增福增寿的吉祥,也带着佛门弟子爱惜粮食的美德,带来好运是自然的。

(三)腊八粥外吃俗多

(1)吃腊八面

腊八面流行于关中地区,在陕西渭北一带的澄城地区,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凌晨,家家户户都要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赶在太阳出来之前做碗腊八面来吃,因为当地有个习俗是“腊八不见红”,意思是说不等红红的太阳出来就要吃腊八面。另外,吃腊八面的时候,还要给家里的鸡、猪、牛、羊、狗喂食腊八面。据说,牲畜只有吃了腊八面才会下蛋生仔;与此同时还要给院子里的果树夹上一筷子腊八面,唯有这样,果树来年结的果子才会又多又大。

据说,这腊八面源自腊八粥。过去在陕西大荔和临潼、凤翔一带,腊八节时人们要煮面敬神,因此叫“腊八面”。起初关中农村的腊八面是用小米、黄豆煮粥下面条,而后用八种蔬菜和肉做成臊子下面条,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将豆类与菜系相结合,用核桃仁、芝麻、花生米、莲子、青菜、菠菜、黄花、木耳等同面条同煮,调成汤面,营养丰富,十分好吃。

如今的关中地区,仍然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红白萝卜似疙瘩,母亲叫你吃腊八。”讲的便是腊八面的做法。做“腊八面”前,先要做好“腊八菜”,也叫“腊八臊子”。腊八菜是先将红萝卜、白萝卜、白菜帮子切成又薄又匀的菱形、长条、方片(即前文俗语中所说的“疙瘩”),手巧的还切成周边带花的各种图形,然后以大葱、蒜苗、豆腐、粉条、茴香等调料,通过文火烩在一起,再浇上几滴红艳艳的油泼辣子,顿时香气四溢,让人垂涎三尺。

腊八臊子做好后,接着就是做面了。面条要用上好的白面粉手工和制,擀面时要拿稳放平、用力均匀、先松后紧、先慢后快,富有韵律地一推一压,将面团擀成一张薄薄的面片。然后在摊开的面上撒少许面粉,一层一层均匀地折叠。接着就是切面了,切面时讲究刀尖不离案,刀把缓缓抬,伴着“咯噔、咯噔”的节奏,面便被切成菱形小片。待到水开后,就可以把面下到锅里文火温煮,等到面熟之时,再将“腊八菜”倒进锅里,稍稍加温,色、香、味俱佳的“腊八面”便可出锅了。

(2)泡腊八蒜

北方民间腊八节还有泡腊八蒜的习俗。腊八蒜的制作工艺十分简单,就是醋加大蒜瓣儿,但是选料却很考究,必须是紫皮蒜和米醋,因为紫皮蒜瓣小才泡得透,蒜瓣也就更硬崩瓷实,泡出来的蒜才会又脆又香;而米醋色淡,泡过的蒜色泽如初,橙黄翠绿,口感酸辣适度,香气浓而微甜,若用老醋熏醋来泡蒜,不但蒜瓣色泽发黑,口感也很差。

腊八节这天,人们会围聚在一起剥蒜瓣,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浸入米醋中,放到一个装满醋的坛子里,然后将坛子封严放到一个较冷的地方储存起来,直至除夕这天才能启封。启封后,那蒜瓣看起来湛青翠绿,尝起来辣味儿也去掉了许多,不仅蒜瓣可人,那泡蒜的醋闻起来也隐隐带着蒜香,“醋味甚美”,乡民们亲切地称之为“腊八醋”。和着辣蒜香醋,家人们就着香喷喷、热腾腾的饺子、麻辣香甜的凉拌菜一起享用,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关于腊八蒜的习俗,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腊八蒜的蒜字,与“算”同音,因为腊月过后就是年关,各家商号都要在腊月初八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盈亏清算出来,所以商人们都把这天叫做“腊八算”。而清算账务时,债主们往往又不好意思在家家户户都欢迎新春的时候,直接跑到别人家里大煞风景地去讨债,于是债主便会送给欠债人一坛腊八蒜,提醒欠债人该“算账”啦。而欠债的人收到了腊八蒜自然心照不宣,知道有人要来讨账了,于是便会准备好钱财,准备清偿债务。北方民间于是就流传这样一首民谣:“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

腊八蒜作为北方民俗的经济符号之一,还有一个有趣儿的说法,那就是虽然都要吃腊八蒜,却从来没有货郎叫卖此物,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货郎贩卖商品时都会吆喝,如果卖腊八蒜的话,就得喊“腊八蒜来!”欠债的人听见吆喝心里咯噔一下,怎么街上还有喊着催债的!再说了,你一个做小买卖的跟谁算哪!人家不跟你算就不错了,所以腊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户自己动手泡腊八蒜,自己先给自己算算,今年这个年怎么过。

(3)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每年腊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并切成圆形或方形的块状,然后抹上盐水,在上部中间挖一小洞,放入适量盐水,再用草绳悬挂在通风处,将其置于冬日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使盐分逐渐吸入,水分也渐晒干,一般可晾放三个月不变质、变味。这种自然晒制而成的豆腐被称作“腊八豆腐”。

做好的腊八豆腐成品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咸中透甜,又香又鲜。如在晒制时加入虾米等辅料,则更加美味。它既可以单独成菜,也可与肉类搭配,或炒或炖,都是美味。招待贵宾时,黔县人还将其雕刻成动物、花卉的模样,淋上麻油,拌上葱姜蒜等作料,配成冷盘,成为酒宴佳肴。

(4)煮五豆

相传宋朝欧阳修不得志时,以卖文写字为生。一日遇一李姓员外女抛彩选婿,欧阳修无意间竟然中彩,李小姐见欧阳修文质彬彬,颇有儒雅之气,于是芳心暗许。谁知李员外嫌贫爱富,几欲悔婚,李小姐一怒之下离家出走,毅然下嫁于欧阳修。婚后夫唱妇随,欧阳修把卖文得来的钱交给妻子掌管,而妻子也节衣缩食,勤俭持家,每天早上仅以豆子稀饭果腹充饥。苦日子熬到皇王开科,妻子取出平日攒下的银子给欧阳修作赶考的盘缠。欧阳修不禁纳闷:自家素来清贫,银从何来?妻子说这些钱财均是每日吃豆子稀饭省下的。

后来,欧阳修金榜题名做了官,日渐位高名重。妻子担心欧阳修会忘了根本,于是便在腊月初八这天给他煮了一顿五种豆子的稀饭。欧阳修一尝,连说:“难吃!难吃!”妻子接着就讲述了过去经历的苦难。欧阳修深感妻贤,就给家中立下规矩,每年腊月初八吃五豆粥。

有了欧阳修这样一个优秀的榜样,腊八“煮五豆”的风习不胫而走,人们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如欧阳修一样刻苦读书,文采馥郁,福禄亨通,而且又具备富不忘贫、贵不忘本的美德,于是腊八这天“煮五豆”的习俗就传开了。关于这“煮五豆”还有种新鲜做法,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着米、豆同煮,据说,腊八这天吃了“雀儿头”,麻雀就会头痛,来年便不会来危害庄稼了。煮的这种“五豆”,如腊八粥一样,除了自食,也赠予亲邻。

(5)制腊八豆

腊八豆是我国湖南的传统食品之一,已有数百年历史,相传当地民间在腊八节这天便开始煮豆腌制,直到来年才吃。因一般在腊月八日腌制,故称之为“腊八豆”。其成品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且异常鲜美,备受人们喜爱。

腊八这天,湖南人便会把黄豆洗净,撇除空皮残粒,加水下锅煮熟炖软,捞出摊凉后放在专门的布袋内,四周用稻草或棉絮围上保温,放在20℃左右的地方。约2-3天后,黄豆发烫,发酵长出白霉,这时便将其捞出装在钵子里,加入原来的煮豆水,再加配料,一起拌匀,最后把拌匀的黄豆装入坛内,封严坛口,10天后即可取食。腊八豆还可配做多种菜肴,蒸、煮、炒、炸均可,不管荤素食法都堪称佐餐美味。

(6)吃冰藏冰

过去在有些地方,腊八还有吃冰的习俗。腊八的前一天,人们会用钢盆舀水放在屋外,让水结成冰块,等到第二天就把冰敲碎了拿来吃,因为据说如果腊八节这天吃了冰,往后的一年都不会肚子疼。

藏冰也是古代所特有的一种习俗,有关腊八藏冰的说法最初是在明朝,据传在腊八前几天,人们就会用铁锥把冰凿成长二尺、宽尺许见方的冰块,在腊八节时将其藏入特制的冰窖中,然后将冰窖封固起来,留到夏天使用。现在北京还有个地名叫做冰窖胡同,老人们说,这就是过去藏冰的地方。

《春明采风志》上曾提到,苏州商人每年在最严寒时蓄水制冰,并于腊月藏冰,贮于冰窨(就是冰窖),来年六月出卖,为鱼类保鲜之用。而尤倬的《冰窨歌》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古代藏冰的习俗:“我闻古之凌阴备祭祀,今何为者惟谋利。君不见葑溪门外二十四,年年特为海鲜置。潭深如井屋高山,潴水四面环冰田。孟冬寒至水生骨,一片玻璃照澄月。窨户重裘气扬扬,指挥打冰众如狂。穷人爱钱不惜命,赤脚踏冰寒割胫……堆成冰山心始快,来岁鲜多十倍卖。海鲜不发可奈何,街头六月凉冰多。”这首颇有唐乐府之风的诗歌记述了古人藏冰的用途、冰窨的形状、窨主的富贵跋扈、穷人的冒寒采冰等情景,可见采冰藏冰之利之盛。另外据说,临近冻冰时,各冰窖主人还会以五十二两重的元宝,贿赂昆明湖管水人提闸放水,以加厚冰窖的冰层。

此外,腊八这天各地还有很多不同的风俗。

在陕北高原,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涂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据说,把腊八粥涂到果树上,目的是让果树来年多结果子。民间有顺口溜:大树小树吃腊八,来年多结大疙瘩。而且,陕北腊八这天忌吃菜。如果这天吃菜的话,庄稼地里就会杂草多。在关中地区,腊八习俗颇有特色。富平县的农家,这一天要酿酒,名曰“腊脚”;长安县在这天要煮肉糜,抛洒在花木之上,谓之“不歇枝”;乾县、礼泉一带,讲究腊八节要给老人送粥,女儿家要请新女婿吃粥;凤翔一带则是用黄米和八种豆子,加上油盐做一顿腊八焖饭;铜川地区的农村,在这天还流传着为幼男幼女剃头理发的习惯。

在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宁夏人煮腊八粥时,还要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加入葱花油。而同为西北的青海西宁人腊八节却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作料,经一夜文火煮熬,肉、麦交融成乳糜状,麦仁饭异香扑鼻,十分可口,这自然是与当地的少数民族饮食习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