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古代战役
13663700000007

第7章 宋元时期的战役

(一)虞允文退敌

北宋灭亡后,康王赵构逃到南方,建立了南宋小朝廷。他不敢与金国为敌,便每年送给金国大批金帛,与金国签订了《绍兴和议》。

《绍兴和议》签订后,宋金双方形成了南北对峙局面。宋高宗和一批投降派大臣对于这个偏安局面十分满意,在临安建起豪华的宫殿和府第,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将收复失地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在这段时间里,金朝统治集团发生内讧,贵族完颜亮杀死了金熙宗,自立为帝,历史上称其为海陵王。完颜亮把金朝的京都从上京迁到燕京,一心想发动战争,消灭南宋。

有一次,完颜亮做了个梦,梦中他上了天宫,天帝命令他讨伐宋朝。上朝时他跟大臣谈起这个梦,一些大臣凑趣,都说这是个好兆头,向他祝贺。完颜亮一高兴,就把发兵南侵的事定了下来。

完颜亮准备发兵的风声传到南宋都城临安,有些官员要朝廷早作准备,反而被宋高宗斥责为造谣生事。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完颜亮率领六十万大军进攻南宋。

金军逼近淮河北岸时,防守江北的主帅刘锜生病了,只好派副帅王权到淮西寿春去防守。王权贪生怕死,听说金兵南下,早已吓得失魂落魄,根本不想抵抗。

完颜亮渡过淮河,王权还没见到金兵的影儿就闻风而逃,一直逃过长江,到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才停下来。

宋高宗听说王权兵败,这才害怕了。他把王权撤了职,另派李显忠代替王权,并派宰相叶义问去视察江上守军。

叶义问也是个胆小鬼,不敢亲自上前线,另派中书舍人虞允文到采石慰劳宋军将士。

虞允文到了采石,王权已经走了,接替王权职务的李显忠还未到任。对岸的金兵正在准备渡江,宋军没有主将,人心惶惶,秩序大乱。

虞允文到了江边,见宋军三三两两垂头丧气地坐在那里,把马鞍和盔甲丢在一边。

虞允文上前问道:“金人快要渡江了,你们坐在这里等什么呢?”

士兵们抬起头,见是一个文官,没好气地说:“将军都跑了,我们还打什么仗?”

虞允文见队伍这样丧失斗志,十分吃惊,觉得不能再等李显忠了,就立即召集将士,对他们说:“我是奉朝廷命令到这里来劳军的。你们只要为国立功,我一定报告朝廷,论功行赏。”

士兵们见虞允文出来做主,都打起精神来,纷纷说:“我们吃尽了金人的苦,谁不想抵抗?现在既然有大人做主,我们愿意拼命杀敌。”

随虞允文一起去劳军的官员悄悄对他说:“朝廷派大人来劳军,又不是要大人来督战。别人把事情办得这么糟,大人何必背这个包袱呢?”

虞允文一听,气愤地说:“这是什么话!现在国家危急,我怎能考虑个人得失,逃避责任,袖手旁观呢?”虞允文是个书生,从来没有指挥过战役。出于爱国之心,他鼓起勇气,命令步兵、骑兵排好阵势,又把江面的船只分为五队,一队在江中,两队停泊在两侧岸边,另外两队隐蔽在港汊里作后备队。

宋军刚布置好,金兵已经开始渡江了。完颜亮亲自挥动红旗指挥,几百艘大船满载金兵向南岸驶来。不大工夫,金兵陆续登岸了。

虞允文命令部将时俊率领步兵出击。时俊挥舞双刀,带头冲向敌阵。宋军士气高涨,拼命冲杀。金兵这次进军以来,从未遭到抵抗,突然碰到这样强大的敌手,一下子就垮了。

江面上的宋军战船也向金军大船冲去。宋军战船虽小,但是很坚实,就像尖刀一样插进金军的船队,把敌船拦腰截断。敌船纷纷被撞沉,船上的金兵一半落在水里淹死,一半还在作垂死挣扎。

不久,太阳落山,天色暗了下来,江面上的战斗还未结束。这时,正好有一批从光州(今河南潢州)逃回来的宋军到了采石。虞允文发给他们许多军旗和战鼓,让他们从山后面摇动旗帜、敲着战鼓绕到江边。江上的金兵听到南岸鼓声震天,看到山后无数旗帜在晃动,以为宋军大批援兵赶到,便不敢再战,吓得纷纷逃命了。

金军惨败,完颜亮暴跳如雷,一肚子怒气全发泄在士兵身上,把逃回去的士兵全斩了。

虞允文料到完颜亮不会甘心,当夜把战船分为两队,一队开到上游,一队留守渡口。

次日,天蒙蒙亮,完颜亮又派金兵渡江了。虞允文指挥两队战船夹击敌人,金兵尝过虞允文的厉害,无心再战。三百只大船被困在江心和渡口,宋军放起一把火,把敌船全烧了。

完颜亮渡江不成,又把士兵杀了一批,之后带人马到扬州,想从那里渡江。

宋军在采石大捷之后,主将李显忠才带兵赶到。李显忠听说书生挥师杀敌,十分钦佩。

虞允文对李显忠说:“敌人在采石兵败后,一定会到扬州去渡江。扬州对岸的镇江尚未设防,情况很危险。将军在这里守着,我到那边去看看。”

李显忠马上拨给虞允文一支人马,送他前往镇江。

虞允文到镇江后,命令水军在江边演习。宋军造了一批车船,在金山周围巡逻,来去如飞。北岸的金兵见了,十分吃惊,忙去报告完颜亮。完颜亮大怒,把报告的人打了一顿。

金兵打了几次败仗,早已无心恋战了。有些将士暗地里商量逃走,完颜亮发现后,下令:“士兵逃亡的杀将领,将领逃亡的杀主将。明日全军渡江,畏缩不前者斩首。”

金军将士对完颜亮的残酷统治再也无法忍受,未等完颜亮发出渡江命令,当天夜里就冲进大帐将他杀了。

完颜亮一死,金兵立即全线撤退了。

此战,一介书生凭着爱国心挥师退敌,保住了南宋江山,立下了赫赫战功,古今罕见。

(二)宋元之战

南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宋恭帝和母亲全太后被俘。

临安陷落时,宋恭帝的哥哥赵昰和弟弟赵昺逃往温州。

同年五月,礼部侍郎陆秀夫、宰相陈宜中、大将张世杰、大将苏刘义等人在福州拥立赵昰为帝,史称宋端宗,改年号为景炎,封赵昺为卫王,封赵昺的母亲杨氏为太妃,由杨太妃代幼主听政。接着,下诏令李庭芝等尚在抗战的将领分道出师,中兴宋室。任命陈宜中为左相兼枢密使,张世杰为枢密副使,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苏刘义为殿前指挥使。

不久,元军来攻,陆秀夫、张世杰、苏刘义为保幼主,立即护卫宋端宗等登上海船,逃到泉州,接着又逃往广东潮州。

宋端宗景炎三年(1278年),元军从水路追击宋端宗,宋端宗避入广州湾。一天,龙舟突然倾覆,宋端宗落水,虽被随从救起,但已喝了满腹海水,一连几日讲不出话来,病恹恹的。

因元军追兵逼近,宋端宗不得不逃往碙州(今广东雷州湾),几个月后不幸死去。

当时,张世杰主张前往占城(在今越南南部),徐图恢复。陈宜中表示愿意先去探路,大家只得同意。不料,他竟乘机逃走,一去不回,后来死在暹罗(今泰国)。

宋端宗在位三年,死时年仅10岁。

宋端宗死后,群臣灰心丧气,打算散去。这时,陆秀夫鼓励大家说:“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如何处置?想当年,大禹的孙子少康仅有五百人,尚能复国。现在,大宋百官都在,士兵数万,难道不能中兴吗?”于是,陆秀夫、张世杰、苏刘义又拥立6岁的卫王赵昺为帝,杨太妃照旧听政,陆秀夫、张世杰协力辅佐,苏刘义负责小皇帝的安全。

张世杰认为碙州不可久留,于是,小朝廷迁到地势险要的厓山。

张世杰派人入山伐木,建造行宫及军营千余间。当时,尚有君臣军民二十余万,大多住在船中,物资粮食则从广东沿海各州郡征集。

元军舰队快追到厓山时,一个熟悉海情的大臣对张世杰说:“元军如果堵住海口,我们就不能自由进出了。我们应抢先占据海口,如能得胜是国家之福,万一失败还可以西征。”张世杰担心久浮海上,军民会渐渐离心,不如与元军决战,争取胜利,因而没有听取正确的建议。

张世杰把水军排成一字阵,用绳索将船只联结起来,远远望去有如坚城。

元将张弘范追到海边,果然先行占据海口,切断宋军水道。厓山将士干渴十余日,人人站立不稳,难以再战了。

元军发起猛攻,战斗异常激烈。倒在地上的宋军挣扎而起,与元军展开肉搏。结果,宋军大败,血流成河,染红了海水。

张世杰、苏刘义苦战到日暮,自知无望,只得斩断船索,拥杨太妃等人突围。

此时,风雨大作,浓雾四起,咫尺不能相辨,张世杰率十六只战船趁机突围而出。

陆秀夫走到赵昺船中,对他说:“国事至此,陛下应当为国而死。德祐皇帝北上后,受尽了奇耻大辱,陛下可不能再受辱了!”说罢,抱着7岁的赵昺投海而死,宫女和群臣也纷纷投海自尽。

张世杰突围后,想奉杨太妃为女皇,继续抗元。杨太妃捶胸大哭道:“孤家忍死漂泊到此,只为赵氏一块肉,如今已经无望了!”说罢,纵身一跃,投海而死。

张世杰移师海陵山,不幸遇上飓风。将士劝他登岸,张世杰说:“不必了。我为赵氏已尽忠竭力了。我之所以未死,是想在敌兵退后再立赵氏,以图中兴。如今风浪如此,这岂不是天意吗?”后来,风浪越来越猛,张世杰不幸舟覆溺死。

至此,南宋彻底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