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格萨尔王传
13664200000002

第2章 《二十四史》的体例

《二十四史》是二十四部分别记载中国各朝历史的史书合在一起的总称。原本是二十四部单行独立的史书,历经中国历代史学家一部一部编纂而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二十四史》定名后,被合刻在一起出版,流传延续至今。

注重历史,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而悠长完整、次序井然的历史记载,更是中华民族的独创和伟大贡献。正是有了浩如烟海的史籍为依托,朝代的兴衰更替,历史的风云变幻,才能在后世的舞台上尽情地演绎、传唱、经久不衰。

在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数以万计的史书,有些却散失了,湮没在滚滚洪流里。《二十四史》经过历史的洗礼,在众多的史书中脱颖而出,踏着历史的脚步而来。《二十四史》全书共三千二百多卷,字数约在四千万以上,是经过两千多年逐渐发展集结而成的。在唐以前,中国有“四史”,即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东汉班固所撰《汉书》,南朝范晔所写《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所编《三国志》。这四部史书在二十四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沿及宋时,加上《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十三部史书,合称“十七史”,等到明朝时,又增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便有了“二十一史”之称,等到了清代又将很有价值的《旧唐书》《旧五代史》增入,再加上清时编著的《明史》,便有了“二十四史”。后来经过乾隆皇帝亲自批准定名为《二十四史》,各出版家以后便将这二十四部史书合而为一进行刊刻出版,成为一部特大型的中国通史。它记载了从远古传说时代的黄帝到明朝灭亡长达四五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大百科全书。

《二十四史》并不是说中国史上有二十四个朝代,中国的朝代更迭史可以用一曲歌谣来表达: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每一部史书都记录了中国一段时期的历史,有些史书更是总结性地记录了几个朝代的兴衰。它们所记叙的朝代史实前后连接,事件按年编列起来,像一条长长的链子,绵延而来,汇成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戈铁马,秦始皇嬴政的一统天下,三国时代曹操、孙权、刘备之间的豪杰争霸,唐太宗贞观之治开辟的大国气象,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康熙乾隆年间开辟的太平盛世……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正是有了史籍的记载才得以流传下来。《二十四史》不仅记录了中国五千年的山河岁月,沧海桑田,更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十四史》自清朝乾隆年间合刊流传至今,由于卷数众多,有些书目年代久远,书中语言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普通人已经很难阅读,甚至很难见到了。但是并不是说,因为这样我们就可以不知道《二十四史》,可以忽略它的存在。历史虽然已经远去,我们记忆的只是一些残缺的片段,然而不能因为时间的久远就丢掉对历史的纪念,就像一个抛却历史的民族,终究要走向灭亡一样,作为中国历史的文献记载形式,它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传承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它不仅记录了从上古时代起一直到明朝为止的皇帝纪年、人物传记、历史大事、典章制度、道德规范、天文历法、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文学艺术,甚至包含农商税收、科技军事、法律外交、宗教活动等等;它更是一部以汉族为主体,各地各民族冲突摩擦共同融合促进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大熔炉,让后世人从中提炼出数不尽的精华,成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乃至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考古学家研习、追思的对象。

《二十四史》在历史上被称为“正史”。不仅是因为《二十四史》自唐宋以后多是在统治者的承认和钦定下编修的,更是因为它所反映的思想、写作手法,都透着历史的气息,它把历代帝王的纪传作为纲领,俨然一部中国帝王史。其中有些事情自然需要隐晦润色,使其符合帝王的制度,这样记载的内容就难免失真模糊。但是我们要公平公正真实地看待《二十四史》。它成书于历时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难免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反映出封建意识,无法超越时代的局限,因此我们今天再读《二十四史》,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运用正确的观点,在丰富的历史材料当中进行比较、鉴别,抛弃那些封建的陈旧的意识、制度等,吸收对我们真正有益的东西。

作为一个普通人,史书里朝代的更替,战场上的厮杀,政治的变幻莫测,人与人的权势争夺,这些离现实生活太遥远,然而人生的哲学往往如此,我们虽然不曾经历,但是不能忘记。应当透过历史,反思当下。人与人交往的方法,处理日常事务的艺术,在史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希望史书中的智慧,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指明道路。

所谓体例,就是文章的编写格式或组织形式。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大体可以分成三种形式:一种是纪传体,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注重叙述个别人物的经历,然后把历史事件穿插在人物传记中,是记言与记事的结合。纪一般记述历代皇帝或类似皇帝地位人物的经历,按时间顺序记述大事,例如《史记·孝武本纪》《后汉书·光武帝纪》;传一般记述除皇帝之外的人物的经历,例如《晋书·列传第四》(记录羊祜、杜预二人的传记)、《梁书·列传第二》(记录昭明太子的事迹)。不足之处是历史事件由于分散在各个传中,因而容易重复。一种是编年体,以时间为线索,将历史事件一条一条按照年月日的顺序先后排列起来,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例如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司马光所编的《资治通鉴》也是编年体。不足之处是不能全面集中反映整件事情的经过。一种是纪事本末体,是以各个历史事件为中心,每一件事专立一题,详细地记述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而且事件与事件之间是按照时代先后顺序排列,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后来又有《宋史纪事本末》,不足之处是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这三种史书体例各有优劣,却都是我们伟大祖先智慧的结晶,与今天的记事技术相比虽略显笨拙,但是也不影响它们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十四史》中二十四部史书的体例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开始于《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史记》,以后各部史书都仿效《史记》的体例而编排,纪传体便成为《二十四史》的正规形式。主要包括本纪、列传、志(又称“书”或“考”)、表、自序和史评六个部分,但是由于这一套史书并非出于一时一地一人之手,所以每部史书的具体编纂情况又有不同,在大的统一中又存在小的差异,《史记》基本上具备了以上六条,其余各书有的缺少某一部分,而有些又对某一部分有发展和延伸。以下简单介绍各体例的特点和内容。

本纪,有些书中又称“纪”或“帝纪”,而在《史记》当中称本纪,例如《周本纪》;《汉书》中就称纪,例如《武帝纪》;《后汉书》中称帝纪,例如《明帝纪》。本纪是开国之君和历代帝王的传记,以皇帝为中心,按年月将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件记录于帝王之下,也可以称之为帝王的“编年史”。

世家,是记录受到帝王封王封侯,而且他们的爵位子孙可以世袭的一类人的事迹。例如《史记·留侯世家》,世家当中也有一些特殊的、在历史上没有被封侯、地位却相当于王侯的也被列入世家,如《史记·孔子世家》《史记·陈涉世家》。如果本纪代表中央天子,那么世家就是记录地方诸侯的“本纪”。“世家”只在《史记》《晋书》《新五代史》《宋书》四史中出现,也可以算是二十四史体例的发展变化。

列传,主要记载人物的活动,基本上包含除了帝王以外的所有可以立传的人。本纪和世家的记载多涉及整个国家和地区,而列传则是记述与立传本人有关的事物,例如他们的衣食住行、成长经历、功绩著述等。列传还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种可以称为散传,主要是把一个人、两个人或多个有关的人物放在一起叙述,例如《史记》当中的《孟尝君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种可以称为类传,把人物和事迹相近的列在一起叙述,经常会给他们起上一个共同的名字,例如《游侠列传》《儒林列传》《酷吏列传》《隐逸传》等等;第三种是以一个民族或地区为单位立的传,例如《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等。《二十四史》中有些列传由于不同时代的需要,产生了一些特别的传记,例如,在先秦时期刺客很多,于是就有了《刺客列传》;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多商人和地主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例如吕不韦支持秦王嬴政,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就产生了《货殖列传》。但是这样的列传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在后代的史书中也就消失了。到了唐朝,好多公主手中握有大权,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例如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对权力的争夺,于是就添加了《公主列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列传的名称和记述的内容不是刻板的,可以根据时代的不同而有增有减。

志,是记录一朝的典章制度的。《史记》中把“志”叫做“书”,《汉书》以后的各史都称为“志”。史书中但凡政治、经济、军事、礼乐、官制乃至自然现象、农桑耕种都根据历史时段的不同记录下来,因此“志”这一部分很重要。每一志,都可以看成一部专门史,串联起来就能看出这一类事物的历史演变过程。例如《食货志》记载生产情况和经济制度;《地理志》记载当时各州郡发展历史及当地的奇山异水;《艺文志》记录古今编著的书目。每部史书“志”的名称不同,但内容相差不多。

表,即表格。历代的诸侯将相,人物事迹太多了,不能一一详说,就把他们按照年代的顺序用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表简明扼要,一目了然,检索方便。有的以人物为中心记载他们的世系,例如《史记·三代世表》;有的以国家为中心,记载重要大事,例如《汉书·诸侯王表》。

自序,指修史人利用写史的机会而作《自序》。这是《二十四史》中的特殊体例,有自序的只有《史记》《汉书》《宋书》《魏书》四部。在这里要说明一点,《二十四史》中有好多是私人修撰,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说明自己写史书的目的及过程等。唐代时修史的权力已经开始转入官府,不许私自作序,编写史书的人只能把序分散地加在列传的叙述中,宋朝以后所修的史书,便不采用自序了。从自序可以看出古代编修史书由私修转向国修的过程。

史评,《二十四史》中每部都有史评,创始者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他在《史记》每篇下都有“太史公曰”,其体例被其他史书继承发展,有的称“论”,有的称“赞”,都是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论,一般出现在篇尾,是中国史家的优良传统。从史评当中也能看出记录史书者的水平高低、好恶标准等。随着封建皇权的高度集中,以及封建社会上层体系的完备,为了避免由于评论不当而导致对自身的祸害,史评变得越来越谨慎,以至于明朝编修的《元史》都没有史评一类了。

这几种体例,各有分工,互相配合,基本上包含所述历史的方方面面,能够比较完整地保存资料,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几千年前我们就用纪传体这么先进的方法记录历史,不能不说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创举。

以上是从史书纵的方向看,从横向来看,《史记》记录了从远古时代一直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通史。除《史记》外的二十三部史书,一史只记一朝或一个时代的史实,属于断代史范畴。通史能见其发展脉络,断代史能观其细节,各有优劣,各有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