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五代十国——乱世风雨
13671300000009

第9章 十国(2)

杨行密重视人才,知人善任,能够做到人尽其才。对于原属敌对集团的人才,他也能加以重用。杨行密旧友宁国节度使田 发动叛乱时,一批属吏也卷了进去,如善于理财的宣州长史骆知祥和善于写文章的观察牙推沈文昌。尤其是沈文昌,曾为田 撰写檄文辱骂杨行密。平叛后,杨行密对这两人不加惩治,反加重用。他用骆知祥为淮南知计官,掌管财政;用沈文昌为节度牙推,在幕府中担任要职。这两人都为吴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唐末至五代,吴国统治江淮地区近四十年。它与中原王朝几成南北对峙之势,使得南方诸政权并存的局势得以实现。

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杨行密病死,其子杨渥继位。

杨渥喜好游乐,又排挤功臣。徐温发动兵变,杨渥被架空,于908年被杀,由其弟杨隆演继位。

919年,杨隆演正式即吴王位,改元武义,徐温继续独掌大权,杨隆演无法控制局面,于920年郁郁而终,其子杨溥继位,于927年正式称帝,大权依然掌握在徐氏手中。

937年,杨溥让位于徐温养子徐知诰,吴国灭亡了。

吴国历四主,共36年。

4.南唐

南唐的缔造者李昪是徐州人,小名彭奴。

李昪的父亲李荣崇信佛教,积德行善。李昪六岁时,父亲被乱兵所杀,不久母亲也去世了。伯父李球无力抚养他,便把他送进濠州开元寺当了小和尚。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攻陷濠州,掠走了彭奴。因见他长得浓眉大眼,有一股英气,便收他为养子,极其喜欢他。但杨行密的几个儿子见彭奴英俊,心中嫉妒,容不下他。杨行密无可奈何,只得把彭奴送给爱将徐温。从此,彭奴成了徐温的养子,取名徐知诰。

徐知诰长大成人后,身高七尺,四方大脸,声如洪钟,不怒而威。

梁末帝贞明五年(919年),徐温拥立杨行密的第二个儿子杨隆演为吴王,徐温则担任大丞相,掌握了朝中实权。

徐温死后,徐知诰继续掌握朝中实权,被封为齐王。

吴睿帝杨溥天祚三年(937年),徐知诰50岁了。他是个有野心的人,见老之将至,便急于夺位受禅了。这年十月,他逼杨溥禅位,改吴天祚三年为升元元年,自称皇帝,建国号为大齐。

徐知诰封徐温第五子徐知证为江王,第六子徐知谔为饶王,对徐温的后代都很厚待。

徐知诰称帝后,继续任用吴国旧臣,使政局得以保持稳定。

升元二年(938年)九月,太府卿赵可封请徐知诰恢复李姓,设立宗庙。为了内部稳定,徐知诰没有答应。这样,徐姓大齐王朝又存在了一年。

升元三年(939年)正月,徐知证、徐知谔带头上表请徐知诰恢复李姓,宰相宋齐丘、枢密使周宗等人也上表请徐知诰恢复李姓。徐知诰说:“朕不敢忘记徐氏的厚恩。”

不久,大臣奏称:“江西杨花化而为李,临川李树结成连理,这些都是还宗的征兆。江南流传一首童谣,有一句说‘东海鲤鱼飞上天’。‘东海’即徐氏郡望,‘鲤’乃‘李’之谐音,这是说李氏起自徐氏而为天下之主。”

接着,齐王景通等人又再三奏请,徐知诰这才终于答应恢复李姓了。

这年二月,徐知诰改国号为大唐,史称“南唐”。他自称是唐室后裔,命群臣考证他祖先的出处,最后确定他为唐太宗之子吴王李恪的十世孙。于是,命人续修族谱,成了大唐皇统的继承者,改徐温庙号为“义祖”,以示与自己的皇统有别。太庙配享按唐高祖、唐太宗、吴王李恪、义祖徐温顺次排列,既祭李氏,又祭徐氏。

这一切都做好后,他又让大臣给他改名。几经提名,最后定名为李昪。

李昪在位期间,保境安民,不肯对外发动战争。他常说:“百姓都是父母所生,怎能为了争城扩地,让他们肝脑涂地,血流遍野呢?仗一定要少打。”

李昪把精力用于整顿内部,进行了一些政治和经济改革。南唐地大物博,土地肥沃。在整军备战的同时,李昪特别注意奖励农桑。为了增加劳动人手,他大量吸收四方流民。他不准境内滥度僧尼。虽然他自己崇信佛教,却不准寺院势力过度发展。

由于不发动战争,赋役又轻,南唐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生产积极性很高。

在手工业方面,南唐的纺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茶业、造纸业、晒盐业、造船业、金银陶瓷业、文具制造业都有突出成就,不仅产量高,而且工艺精细。

李昪在位的十几年间,南唐户口增加,财用充足。

李昪设太学,兴科举,大建书院、画院,使南唐成为乱世里文人士大夫的理想栖身之所。江北士人多流落到此,南唐的文化之盛在五代十国中是绝无仅有的。

李昪澄清吏治,不用外戚辅政,不准宦官干政。在当时南北其他各国,在这方面都没有南唐做得好。

李昪称帝后,仍然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不忘本。他衣着朴素,脚穿蒲履,夏天在寝殿穿麻布衫。他不用金器、银器和玉器,平时用的是铁脸盆。宫殿不加扩建,仅布置一些盆景而已。左右侍候他的宫女不多,年纪大些就裁掉。

晚年,李昪为了长生,相信方士之言,服用丹药,中毒而死,在位七年。

南唐历三主,共39年。

5.吴越

吴越国的缔造者钱镠于唐宣宗大宗六年(852年)生于浙江临安。

钱镠出生时,父亲钱宽正在他处。邻居跑来告诉他说:“你家生个男孩,屋里传出了兵甲和马嘶声,乱作一团。”

钱宽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回家抱起钱镠就要往井里扔。祖母听说后,急忙跑来,硬是将钱镠夺下了。因此,钱镠小名叫婆留,是祖母留住了他的命。

钱镠自幼聪明,很有胆量。他家门外有一大片空地,空地上立了一根大木头,木头下面有块大青石。钱镠和邻家的孩子常在空地上玩耍,在大木头下面做游戏。每逢做游戏时,钱镠总是往大青石上一站,指挥小朋友们集合、整队、操练,像个将军似的。孩子们都乐意听他的指挥,大家玩得很高兴。

钱镠长大后,勇敢好斗,专爱舞枪弄棒,武艺过人,善于射箭,一把长矛舞得神出鬼没。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钱镠参军,不久升为偏将。他在镇压黄巢起义中立过功,先后升任刺史、节度使。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后梁太祖朱温封他为吴越王。

吴越拥有现在浙江全省、江苏南部和福建北部一些地方,它的北边和西边是南唐,南边是闽国,东边靠海。

南唐的地盘比吴越大得多,实力也比吴越雄厚。钱镠知道自己的处境危险,怕南唐来攻打,不敢疏忽大意。他晚上不敢安稳地睡觉,叫人用小圆木做了个枕头。要是睡得太熟,脑袋一动就醒了。他把这个枕头称为“警枕”,后世传为佳话。

钱镠年纪稍大后,特地在卧室里放了个盛白粉的盘子,晚上想起什么事就随时写在粉上,免得忘记。他还让侍从通宵值班,外面有人要来议事,就让值班的人把他叫醒,以免误事。

钱镠整天兢兢业业,十分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他在位期间,做了两件极有意义的事:一是修建钱塘江海堤和海塘,二是兴修吴中水利工程。

钱塘江的入海口十分宽阔,海潮倒灌时,常常冲上江岸,威胁着杭州城与周边农田的安全。钱镠下令征召大批民夫、工匠,凿石填江,修筑了一道坚固的石堤,保护了杭州城和农田。钱镠还叫人把江中的巨石炸平,让舟船航行,便利了水上交通。建造了龙山、浙江两座闸门,阻止海水内灌。还在许多河渠上建造了堰闸,可以蓄水泄洪,不怕旱涝。

吴中自嘉兴、松江到太湖沿岸常有水旱之灾,钱镠募军沿河筑堤,使百姓在旱时可以引水灌田,在涝时可以放水出田。

江浙平原一带土地肥沃,温和多雨,再加上这些水利工程排灌便利,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庄稼连年丰收,米价便宜,每石稻谷只值五十文钱,因此有人赞美吴越国是“地上天堂”。

从钱镠起,设立撩湖军,有兵千人,专门清理西湖葑草,疏浚西湖。西湖疏浚后,湖水自运河流入农田,所灌溉的农田高达千顷,百姓因此富足起来。

钱镠出身农家,生活俭朴,穿布衣,用旧蚊帐,不宴饮,不游乐,即便是除夕之夜也不大张鼓乐。

钱镠没有读过书,但喜欢做诗,还留心搜罗有名的文人,虚心听他们的建议。

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年),钱镠病逝。临死前,他嘱咐子孙说:“一定要好好服事中原王朝,即使他们改朝换代,也要以礼服事他们。”

吴越三代五帝都笃信佛教,现在杭州西湖周围的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等文物古迹大都是那个时期建造的。当时的杭州有“佛国”之称,富裕起来的百姓纷纷吃斋行善。

由于钱镠的子孙牢记钱镠的教导,吴越亡国时,他的子孙受到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善待,百姓也避免了刀兵之苦。

吴越历五帝,共86年。

6.闽

闽国的缔造者王审知是唐末光州(今河南固始)人,他的五代祖曾做过固始县令。从四代祖一直到父亲王凭都以务农为生。

王审知的哥哥王潮在县里做小吏,二哥和他在家务农。他们兄弟三人在当地都以勇武出名。

黄巢起义军打进长安时,各地起义不断发生,寿州人王绪也起兵打进了固始。

王绪在固始扩充军队,发展势力,听说王潮兄弟很有名气,便将他们招进军中,任命王潮为军校。

王绪为了站稳脚跟,投靠了据守蔡州的秦宗权,秦宗权便任命他为光州刺史,让他配合官军攻打黄巢起义军。王绪不满秦宗权常常征收赋税,而且也不愿意受他控制,就迟迟不肯发兵。

秦宗权大怒,兴师问罪,王绪寡不敌众,只好率军退出固始,南下寻找发展机会。

王绪率军一直打到福建境内,军队发展到数万人。

王绪率军到漳州(今福建漳浦)时,因路险粮少,命令军中不得携带老弱之人。一天,王绪见王潮兄弟三人扶着老母随军而行,便斥责道:“军中有令,不得携带老弱之人。你们违抗军令,不杀老母,这是不守军法。”

王潮兄弟齐声说:“人人都有母亲,没有无母之人,你为什么让我们舍弃老母!”

王绪大怒,命人杀掉王潮的母亲,兄弟三人挡住说:“我们侍奉老母如同侍奉将军,你既然要杀我们的老母,那就等于杀我们,请先杀了我们吧!”

众将士见状,纷纷为他们求情,王绪只好作罢。

王潮担心日后被王绪再找借口加害,于是决定先下手。他们挑选了几十个心腹勇士,埋伏在竹林里,等王绪一来,一拥而上将王绪拿获,王绪不久便被杀了。

王绪一死,众将一致推王潮为主将。王潮整顿军队,和得力的将领结拜,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王潮整肃军纪,禁止将士骚扰百姓,抢掠财物。王潮兄弟孝敬母亲,为了母亲不惜以性命相争,令将士由衷钦佩,大家都听他的。

在王潮的大力整顿下,这支军队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所到之处大受百姓欢迎,深得民心。

王潮本打算向西进军,跋山涉水到蜀地去保护唐朝皇帝。但还未等出兵,便被当地百姓拦住了。

原来,泉州当时是福建的一座大城,而且是个良好的港口,海上贸易发达,当地很富庶。时任泉州刺史的廖彦若为饱私囊,横征暴敛,残忍无道,军民不堪其苦,但又无人敢于反抗。听说王潮大军爱民如子,军民都把希望寄托在王潮的身上。王潮领兵经过泉州辖境时,军民派张彦鲁为代表,请王潮带兵驱逐廖彦若,救泉州军民于水火之中。

这时,泉州的父老乡亲也拦在路中,带来牛酒犒军,流着眼泪恳求王潮为他们除害。

见百姓这样恳求,王潮便答应了。他顺应百姓意愿,领兵包围了泉州城。

泉州城墙坚固,廖彦若驱兵死守,一时难以攻下。

王潮有泉州百姓支持,粮草供应充足,围困一年之后,王潮终于攻入泉州,处死了廖彦若。福建观察使陈岩顺应民意,任命王潮为泉州刺史。

王潮收编了泉州守军,扩充了军队。他减轻赋税,废除苛政,受到军民的拥戴。

陈岩临死之前本想让王潮代他主持福建军政,但未等发出任命他就死了,他的妻弟范晖夺取了政权。王潮不承认范晖主政,让三弟王审知进兵福州,讨伐范晖。

福州城比泉州城更难攻,王审知激励将士,将福州围得如同铁桶一般。围困一年后,城内粮草用光,属将杀了范晖开城出降。

王潮将官署迁到福州,礼葬了陈岩,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陈岩的儿子,厚待其家属。

王潮赢得了福州的民心,唐昭宗任命他为福建观察使。

王审知被大哥任命为副使,但他没有一点骄横之气。王审知很有度量,有时被大哥责打斥骂也毫无怨言,这使王潮对这个弟弟格外器重。王潮病倒后,没让四个儿子主政,而是把军政大权交给了三弟。

王潮死后,王审知想让位给二哥,二哥说他没有三郎功劳大,坚辞不受,王审知只好继任。

不久,朝廷在福州建立威武军,任命王审知为威武军节度使,后又封他为琅玡王。

朱温建立后梁之后,封王审知为闽王。

王审知对福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当时的乱世,他治闽三十年,为福建赢得了“世外桃源”的美称。

王审之尊敬士人,加以重用。他还注重教育,大力兴办学校,为国家培养人才。

王审知让他的侄子王延彬治理泉州,使海上贸易迅速发展起来。闽国富了,王延彬被人尊称为“招宝侍郎”。

王审知生活节俭,为属下做出表率。一次,他的衣服破了,就拿酒库中的旧袋子补好,继续穿在身上。一天,使者从外地回来,献给他一个玻璃瓶。玻璃瓶在当时是奢侈品,不亚于玉器。王审知赏玩了一会儿,就把瓶子摔碎了。使者大吃一惊,忙问这瓶子有什么毛病。王审知回答说:“什么毛病也没有,但喜欢奇异之物是奢侈之本。我现在摔了它,免得子孙染上坏毛病!”

王审知一直不肯称帝,有人劝他称帝,他说:“我宁为开门节度使,也不做闭门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