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海故事精选
13684800000038

第38章 四顾坪与林和靖

强蛟镇薛岙村西北方向6公里处有座爵山,海拔约30米,山顶圆形坪如盘,可四面环顾,所以取名为四顾坪。清诗人魏光杰有诗曰:“突兀崎岖路一条,登坪四顾任逍遥;身高自觉乾坤小,何处浮生未得消?”真实地刻画了四顾坪山形的特征。四顾坪紧依蒋家山岗、白腊湾岗、汶湾岗和山川平岗,从西南、西北、北面和东面望去,呈扇形屏列,故又取名为泗姑屏。

此山无论是叫四顾坪,还是叫泗姑屏,但万变不离其宗。山形独特,群峰环抱,地僻景幽,风景秀丽,朝观日出,夕赏飞霞,四季景物,各具特色。山花烂漫,莺歌燕语,则宜于春:清风习习,蝉鸣树森,则宜于夏;天高气爽,渔唱遥传,则宜于秋:观梅赏雪,爆日焚庭,则宜于冬。登坪四望,可观弯曲漫长的象山港,渔帆片片,波浪涟涟;潮落时则海涂万顷,鱼塘井井。山上竹木,碧绿如装;山下田园,滚滚稻浪。这里的整座山脉,山峰孤立状似圆形浅勺,有一条平整狭长的峰岗与白腊湾岗相接,酷似“勺柄”。太极宫则建在“浅勺”之中,也有称之为孤山太极宫。这里山虽不高,却是一个世外桃源,神仙向往之地。四顾坪山下的加爵科村,居住着林氏家族。林氏与四顾坪山上的景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据《爵山林氏宗谱》载:林氏始祖自钱塘迁至加爵科村,在四顾坪创建“桂林书屋”。北宋名士林和靖先生早年曾隐此读书。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复,奉化黄贤村人。林和靖少年好学,诗词书画无所不精,独不会下棋,常对人说:“逋世间事皆能之,唯不能担粪与着棋。”他性情淡泊,爱梅如痴。在故里时惟以读书种梅为乐。相传,林和靖于故居前后种梅三百六十株,将每一株梅子卖得的钱,包成一包,投于瓦罐,每天随取一包作为生活费。待瓦罐空了,刚好一年,新梅子又可兑钱了。他种梅、赏梅、卖梅,过着恬然自乐的生活,常在梅园里独自吟哦,写过许多有名的梅花诗。林和靖一生不娶妻,时人说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梅妻鹤子”的佳话是他一生的写照。林和靖到了四十多岁时,便结庐于杭州孤山,死于孤山,葬于孤山。

宋天禧五年(1021),四顾坪的桂林书屋,改为林和靖祠,历元、明、清各朝,几经兴废,至清光绪五年(1879)冬,林氏三十二世裔孙林立言,倡议赴杭州西湖孤山请林和靖像归。光绪九年(1883)元月,林氏在旧址上重建祠宇九间,中三间为和靖祠,前三间为放鹤亭,后三间为太极文昌宫。环筑八方,取八卦之象,每方建屋三间,共二十四间。各方种梅一株,以示和靖先生受梅好鹤之风。八方中间的大广坪,面积约120平方米,左右各一井,含阴阳两仪之象。

1991年,住持僧月峰和尚上山,百废待举,重整宫院,维修八方房舍,加浚二井。太极宫的两株老茶树,约有三百年的树龄,曲干苍劲,枝叶繁茂。按道院的规矩,原在坤方开大门,现在门外一株已枯的老梅,重抽新干,应佛殿之需,又在离坤方开大门拆去放鹤亭,改建三宫殿。古院后有龙虎二丘,中间有一株古樟,树冠四展,枝叶繁茂。这真是“名山藏胜迹,林海出明珠”。

“六十年来六十年,个个老人已朝天:林中自有林中子,梅鹤同春万八年。”一首刻在四顾坪《孤山太极宫碑》上的序言诗,道明了东海之滨这片洞天福地历史的远古沉浮和林和靖先师的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