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海故事精选
13684800000004

第4章 宁海古运河

宁海古运河,指的是祖公河、淮河和颜公河之总称。这条古运河的形成与变迁,与宁海县、尤其是与县城城关地区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宁海位于浙东沿海,北濒象山港,南临三门湾,两条港湾直通宁海县域境内,地理位置非常独特,海上运输成为当时宁海对外物资交流的主要交通线。古时,象山港尾的梅林建有石埠头,或称船埠头,船只经常在此停泊,经凫溪水道出口,入黄墩港。靠三门湾的港头村,历史上曾设过港头镇,那时此地“樯帆林立,商贾交集”,官府还专门设立税务机构。追溯到隋唐时代,象山港、三门湾已有通日本的航线。宁海的粮食、蚕桑、茶叶等经济作物都是通过这条海上航线运输。随着运输的发展,县城内已是“人烟幅凑,商贾贸迁,店肆遂兴”。唐天宝三年(744),鉴真一行特地到宁海白泉寺,是为寻找去日本搭乘商船的。因此,也为宁海的历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宋进±:储国秀在《宁海县赋》中赞道:“……其海则停纳万流,宗长四渎,控直港于稽鄞,引大洋于温福。出乌崎、通鸭绿、唏肠谷……”《宋史·日本传》也有云:“雍熙元年(984),日本国僧裔然,存抚甚厚……二年,随台州宁海县商人郑仁德归其国。后数年,仁德还,奇然遣其弟子嘉因奉表来谢。”在日本典籍和宁海《周氏宗谱》中均有周氏家族从事外贸活动的翔实记载,这充分说明,占时的宁海海上交通线己相当发达。

但是,在同一个县域内,从象山港到三门湾水路要转一大圈,运输线很长,带来诸多不便。旧时,宁海陆地交通不发达,运输只靠人力肩挑杠抬,乘载又不多。加上陆地是丘陵山区,五里一岗的山岭,搬运物资很吃力,严重制约了宁海的发展。

五代周显德三年,时任宁海县令祖孝杰认真听取用水工黄尹德的进言:县城城北地域平坦,宜凿渠通海,是否将象山港引渠通向三门湾,这样可以缩短运输线,提高运输的效率。祖县令就采纳了他的意见,组织6万多民工进行开挖。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挖成运河。因为建渠的决策者是县令祖孝杰,所以把此渠称为祖公河,宁海人民以此来纪念祖孝杰的恩德。

后来,建造了与祖公河相连的另一条河,叫淮河。当时在各个时期建造的两条河,应该说是宁海最早的古运河,为后来宁海兴修水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明万历三十一年,颜欲章任宁海县令,看到城关大北门至竹口段河道还没有挖掘,于是,继续组织民工进行开挖,与祖公河、淮河相接,把城关桃源河的水直接通向象山黄墩港,主流长17。5公里,流域面积86平方公里,可蓄水容积为16。91万立方米。这条河是颜县令负责指挥建成的,所以又称颜公河。颜公河建成后与县城的护城墙下玉带河相连,水源相通,成为县城主要的水利工程。河内运输船从城关可直通象山港,船来船往热闹非凡,呈现着一派繁忙的景象。千百年来,颜公河成为宁海县尤其是城关地区的母亲河。颜公河一直延续至今,永远铭刻在人民群众的心中。